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积聚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积聚根原-原文

积聚者,气血之凝瘀也。

血积为癥,气积为瘕。

《金匮》: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

缘瘀血癥聚,不在子宫,三月胎长,与癥痼相碍,故血阻而下,是癥病之为血也。

《伤寒》: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缘寒气凝结,水谷不消,则大便泄利,《难经》谓之大瘕泄,是瘕病之为气也。

癥瘕之病,多见寒热。

以气血积聚,阳不外达,故内郁而发热;阴不内敛,故外束而恶寒。

气统于肺,血藏于肝,气聚者,多下寒,血积者,多上热。

盖离阴右降而化金水,及其成水,而又抱阳气,故下焦不寒。

气聚则金水失其收藏,阳不下蛰,是以寒生。

坎阳左升而化木火,及其成火,而又含阴精,故上焦不热。

血积则木火失其生长,阴不上根,是以热作。

血性温暖而左升,至右降于金水,则化而为清凉。

血之左积者,木之不温也;血之右积者,金之不凉也。

气性清凉而右降,至左升于木火,则化而为温暖。

气之右聚者,金之不清也;气之左聚者,木之不暖也。

而溯其原本,总原于土。

己土不升,则木陷而血积;戊土不降,则金逆而气聚。

中气健运而金木旋转,积聚不生,癥瘕弗病也。

化坚丸

甘草二两丹皮三两橘皮三两桃仁三两杏仁三两桂枝三两

炼蜜、陈醋丸,酸枣大,米饮下三五丸,日二次。

若癥瘕结硬难消,须用破坚化癖之品。

内寒加巴豆、川椒,内热加芒硝、大黄。

积聚之病,不过气血。

左积者,血多而气少,加鳖甲、牡蛎;右聚者,气多而血少,加枳实、厚朴。

总之,气不得血则不行,血不得气则不运。

气聚者,血无有不积,血积者,气无有不聚,但有微甚之分耳。

其内在脏腑者,可以丸愈,外在经络者,以膏药消之。

化坚膏

归尾四钱鳖甲八钱巴豆四钱,研黄连四钱三棱四钱莪术四钱山甲一两二钱筋余一钱

以上八味,用芝麻油一斤、净丹八两,熬膏。

硼砂四钱硵砂四钱阿魏六钱,炒,研麝香二钱人参四钱三七四钱山羊血四钱肉桂四钱

以上八味,研细,入膏,火化,搅匀。

稍冷,倾入水盆,浸二三日,罐收,狗皮摊。

皮硝水热洗皮肤,令透,拭干,生姜切搽数十次,贴膏。

一切癖块积聚,轻者一贴,重者两贴,全消。

渐贴渐小,膏渐离皮,未消之处,则膏粘不脱。

忌一切发病诸物,惟猪、犬、鸭、凫、有鳞河鱼、菘、韮、米、面不忌。

其余海味、鸡、羊、黄瓜,凡有宿根之物,皆忌。

若无鳞鱼、天鹅肉、母猪、荞麦、马齿苋,则忌之终身。

犯之,病根立发。

若癖块重发,则不可救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积聚根原-译文

积聚的东西,是气血凝结而成的。血液积聚形成癥,气体积聚形成瘕。

《金匮》记载:妇女如果之前有癥病,月经断后不到三个月,却出现了淋漓不断的出血,胎儿在肚脐上方动,这是癥病造成的严重伤害,所以出血不止,是因为癥病没有去除的缘故。因为瘀血和癥聚不在子宫内,三个月胎儿生长,与癥病相互阻碍,所以血液受阻而下行,这就是癥病导致出血的原因。

《伤寒》记载:阳明病,如果遇到寒邪,不能吃饭,小便不利,手脚出汗,这是即将形成癥瘕的迹象,必定是大便先硬后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胃中寒冷,水谷不能分开消化。因为寒气凝结,水谷不能消化,大便就会泄利,《难经》称之为大瘕泄,这就是瘕病是气滞的表现。

癥瘕的病,多表现为寒热交替。因为气血积聚,阳气不能外达,所以内部郁结而发热;阴气不能内敛,所以外部束缚而怕冷。气归属于肺,血藏于肝,气积聚的人,多下半身寒冷,血积聚的人,多上半身发热。因为离阴右降转化为金水,而金水形成后,又包含阳气,所以下半身不寒冷。气积聚则金水失去收藏,阳气不能下降,因此产生寒冷。坎阳左升转化为木火,而木火形成后,又包含阴精,所以上半身不热。血积聚则木火失去生长,阴气不能上升,因此产生热症。

血的性质温暖且向左上升,到右降于金水时,就转化为清凉。血在左积聚的人,木气不温暖;血在右积聚的人,金气不清凉。气的性质清凉且向右下降,到左升于木火时,就转化为温暖。气在右积聚的人,金气不清凉;气在左积聚的人,木气不温暖。追溯其根本,都源于土。如果己土不上升,则木气陷入而血积聚;如果戊土不下降,则金气逆行而气积聚。中气健康运转,金木旋转,积聚就不会产生,癥瘕就不会发病。

化坚丸的制作:甘草二两,丹皮三两,橘皮三两,桃仁三两,杏仁三两,桂枝三两。用炼蜜和陈醋做成酸枣大小的丸子,用米汤送服三五丸,一天两次。

如果癥瘕结硬难以消散,需要使用破坚化癖的药物。如果内有寒气,加入巴豆和川椒;如果内有热气,加入芒硝和大黄。

积聚的病,不过是因为气血。左积的是血多气少,加入鳖甲和牡蛎;右聚的是气多血少,加入枳实和厚朴。总之,气没有血则不能运行,血没有气则不能运动。气积聚的人,血必定积聚,血积聚的人,气必定积聚,只是积聚的程度有轻重之分。在体内脏腑的积聚,可以用丸子治疗,在体外的经络积聚,可以用膏药消散。

化坚膏的制作:当归尾四钱,鳖甲八钱,巴豆四钱,研黄连四钱,三棱四钱,莪术四钱,山甲一两二钱,筋余一钱。以上八味,用一斤芝麻油和八两净丹熬制膏药。

硼砂四钱,硵砂四钱,阿魏六钱,炒后研细,麝香二钱,人参四钱,三七四钱,山羊血四钱,肉桂四钱。以上八味,研细后加入膏药中,用火化开,搅拌均匀。稍微冷却后,倒入水盆中浸泡二三日,罐装收存,用狗皮摊开。

用皮硝水热洗皮肤,让皮肤渗透,擦干,切生姜数十次,然后贴上膏药。一切积聚的肿块,轻者贴一贴,重者贴两贴,就可以完全消散。逐渐贴上膏药,肿块会逐渐缩小,膏药会逐渐离开皮肤,未消散的地方,膏药会粘附不脱落。

忌讳一切可能引发疾病的食物,只有猪、狗、鸭、凫、有鳞的河鱼、白菜、韭菜、米、面不忌。其余的海味、鸡、羊、黄瓜,凡是根深蒂固的食物,都忌讳。如果没有鳞的鱼、天鹅肉、母猪、荞麦、马齿苋,则终身忌讳。如果违反了这些忌讳,疾病就会立刻发作。如果积聚的肿块再次发作,就无法救治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积聚根原-注解

积聚:指气血在体内凝聚成块状物,导致疾病。

气血: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血液和气。

凝瘀:指血液或气在体内凝结成块。

癥:中医术语,指体内结成的肿块,多与血瘀有关。

瘕:中医术语,指体内结成的肿块,多与气滞有关。

《金匮》:《金匮要略》的简称,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

妇人宿有癥病:指妇女长期患有癥病。

经断未及三月:指月经停止不到三个月。

漏下不止:指月经淋漓不尽。

胎动在脐上:指胎儿在腹部的脐部附近活动。

癥痼害:指癥病久治不愈。

《伤寒》:《伤寒论》的简称,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东汉张仲景所著。

阳明病:中医术语,指与阳明经有关的疾病。

中寒:指身体受寒。

水谷不别:指食物和水在体内不能正常消化。

《难经》:《黄帝内经》的别称,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

大瘕泄:指大便稀薄,类似于现代医学的腹泻。

气统于肺:指气的运行与肺的功能有关。

血藏于肝:指血液的生成和储存与肝的功能有关。

坎阳:指坎卦中的阳爻,坎卦在五行中对应水。

离阴:指离卦中的阴爻,离卦在五行中对应火。

金水:指金和水的属性,金生水。

木火:指木和火的属性,木生火。

化坚丸: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癥瘕等病。

炼蜜:指经过炼制的蜂蜜。

陈醋:指陈年的醋。

酸枣:一种果实,可入药。

米饮:指用米煮成的饮料。

破坚化癖:指用药物破除坚硬的肿块和癖块。

巴豆:一种中药,有泻下作用。

川椒:一种中药,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芒硝:一种中药,有泻下作用。

大黄:一种中药,有泻下作用。

鳖甲:一种中药,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牡蛎:一种中药,有软坚散结的作用。

枳实:一种中药,有破气消积的作用。

厚朴:一种中药,有行气消积的作用。

化坚膏:一种中药外用膏剂,用于治疗癥瘕等病。

硼砂:一种中药,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硵砂:一种中药,有解毒消肿的作用。

阿魏:一种中药,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麝香:一种中药,有开窍醒神的作用。

人参:一种中药,有补气养血的作用。

三七:一种中药,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山羊血:一种中药,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肉桂:一种中药,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皮硝:一种中药,有泻下作用。

忌:指避免食用或接触某些食物或物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积聚根原-评注

积聚者,气血之凝瘀也。血积为癥,气积为瘕。

此句揭示了癥瘕病的本质,即气血凝瘀所致。‘积聚’二字,既指气血的凝聚,也暗示了疾病的形成过程。‘凝瘀’一词,生动地描绘了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形成结块的病理状态。‘血积为癥,气积为瘕’则具体说明了血瘀和气滞导致的疾病名称。

《金匮》: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癥痼害,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

此段引用《金匮要略》中的内容,说明了癥病的成因和症状。‘妇人宿有癥病’指出癥病多见于女性,且病程较长。‘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描述了癥病导致的月经不调症状。‘胎动在脐上者’则进一步说明了癥病对孕妇的影响。‘癥痼害’和‘癥不去故也’揭示了癥病的顽固性和治疗的难点。

《伤寒》: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痼瘕,必大便初硬后溏。

此段引用《伤寒论》中的内容,描述了阳明病转化为癥瘕病的症状。‘阳明病’指的是一种外感病,‘中寒’则是指寒邪侵袭。‘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是阳明病的常见症状。‘欲作痼瘕’和‘大便初硬后溏’则说明了阳明病可能发展为癥瘕病。

癥瘕之病,多见寒热。以气血积聚,阳不外达,故内郁而发热;阴不内敛,故外束而恶寒。

此段分析了癥瘕病的寒热症状及其成因。‘气血积聚’是癥瘕病的基本病理,‘阳不外达’和‘阴不内敛’则解释了寒热症状的产生。‘内郁而发热’和‘外束而恶寒’分别对应了癥瘕病的发热和怕冷症状。

气统于肺,血藏于肝,气聚者,多下寒,血积者,多上热。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癥瘕病的病理机制。‘气统于肺,血藏于肝’揭示了气血与脏腑的关系。‘气聚者,多下寒,血积者,多上热’则说明了不同脏腑病变导致的寒热症状。

血性温暖而左升,至右降于金水,则化而为清凉。血之左积者,木之不温也;血之右积者,金之不凉也。

此段从五行理论的角度分析了血瘀的成因。‘血性温暖而左升’和‘至右降于金水’描述了血液的正常运行。‘血之左积者,木之不温也’和‘血之右积者,金之不凉也’则说明了血瘀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气性清凉而右降,至左升于木火,则化而为温暖。气之右聚者,金之不清也;气之左聚者,木之不暖也。

此段与上段类似,从五行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气滞的成因。‘气性清凉而右降’和‘至左升于木火’描述了气机的正常运行。‘气之右聚者,金之不清也’和‘气之左聚者,木之不暖也’则说明了气滞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而溯其原本,总原于土。己土不升,则木陷而血积;戊土不降,则金逆而气聚。

此段从五行相生的角度分析了癥瘕病的根本原因。‘而溯其原本,总原于土’揭示了癥瘕病的根本在于土的失衡。‘己土不升,则木陷而血积’和‘戊土不降,则金逆而气聚’则说明了土的失衡如何导致木和金的病变。

中气健运而金木旋转,积聚不生,癥瘕弗病也。

此句强调了中气(脾胃之气)在癥瘕病治疗中的重要性。‘中气健运’和‘金木旋转’揭示了脾胃之气对于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的作用。‘积聚不生,癥瘕弗病也’则说明了中气健运是预防癥瘕病的关键。

化坚丸的配方和用法,体现了中医治疗癥瘕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甘草二两’等药材的配伍,旨在调和气血,消除癥瘕。

化坚膏的制作方法和使用禁忌,体现了中医外治法的特色。‘皮硝水热洗皮肤’等步骤,有助于膏药的吸收和发挥作用。‘忌一切发病诸物’等禁忌,则强调了中医治疗过程中的饮食调养。

积聚之病,不过气血。左积者,血多而气少,加鳖甲、牡蛎;右聚者,气多而血少,加枳实、厚朴。

此段进一步阐述了癥瘕病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积聚之病,不过气血’揭示了癥瘕病的本质。‘左积者,血多而气少’和‘右聚者,气多而血少’则说明了不同类型癥瘕病的病理特点。‘加鳖甲、牡蛎’和‘加枳实、厚朴’则提供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积聚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