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瘕疝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瘕疝根原-原文

瘕疝者,肾肝之积也。

木生于水,水之为性,得阳和而冰泮,遭阴肃而冻合,冰泮则木荣,冻合则木枯。

肾水澌寒,木气菀遏,拥肿结硬,根于少腹而盘于阴丸,是谓寒疝。

水凝则结而为内寒,木郁则发而为外热。

内寒盛则牢坚而不出,外热作则奔突而不入。

大小无常,动止莫测,病发则痛楚欲死,性命攸关,非细故也。

此肾肝之邪,而实原于任脉。

‘《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任者,诸阴之统任。少阴厥阴之气,总原于任脉。

肾中阳秘,则冰消冻释,任中无固结之邪;肾中阳泄,水寒木郁,阴气凝滞,乃成疝瘕带下之疾。

肾性蛰藏,肝性疏泄,水气旺则结而为疝瘕,木气旺则流而为带下,无二理也。

任为阴而督为阳,男则督旺,女则任旺,故男子之疝气犹少,而女子之瘕带最多。

法宜温水木之寒,散肾肝之结。

结寒温散,瘕疝自消。

仲景大乌头煎、乌头桂枝二方,乃此病之良法也。

肾囊偏坠者,谓之(疒颓)疝,是肝木之郁陷,拥肿硬大,常出而不入者。

其时时上下者,谓之狐疝,言如狐狸之出没无常也。

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

吴茱萸三钱,炮泽泻三钱乌头三钱,炮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温服。

仲景乌头桂枝汤,用乌头汤一杯,桂枝汤半杯,合煎,取一杯,分五服。不知,再服。其知者,如醉状,得吐为中病。今加茱萸、泽泻,去其寒湿,以绝疝瘕之根。

其拥肿偏坠者,用此药汤热洗之,或用药末,盛袋中热熨之,日作数次,令其囊消而止。

其狐疝之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仲景用蜘蛛散,亦良。

蜘蛛散

蜘蛛十四枚,炒焦桂枝五分

研末,取八分一匕,饮和,日再服。蜜丸亦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瘕疝根原-译文

瘕疝是指肾脏和肝脏的病积。木生于水,水的本性,遇到阳光就会融化冰块,遇到阴冷就会结冰。冰融化时木气旺盛,结冰时木气枯萎。肾脏的水性寒冷,木气被遏制,导致肿胀、结硬,根源在少腹部,环绕在阴囊,这就是所谓的寒疝。

水凝结就会形成内寒,木气郁结就会表现为外热。内寒严重时,病块坚硬不易排出,外热发作时,病块奔突不易进入。大小不定,动静莫测,病发时痛苦得像要死,关系到性命,不是小事情。

这是肾脏和肝脏的邪气,实际上源于任脉。《素问·骨空论》说:任脉生病,男子会有七种内结的疝气,女子会有带下和瘕聚。任脉是所有阴脉的总负责人。少阴和厥阴之气,都起源于任脉。肾脏中的阳气被封锁,冰就会融化,任脉中没有固结的邪气;肾脏中的阳气泄露,水冷木气郁结,阴气凝滞,就会形成疝瘕和带下等疾病。肾脏的特性是蛰藏,肝脏的特性是疏泄,水气旺盛就会结成疝瘕,木气旺盛就会流成带下,没有两样道理。任脉属阴,督脉属阳,男子督脉旺盛,女子任脉旺盛,所以男子疝气较少,而女子瘕带较多。

治疗方法是温养木之寒,疏散肾脏和肝脏的结块。结块寒性温散,瘕疝自然会消失。张仲景的大乌头煎和乌头桂枝方,是治疗这种病的良方。

肾脏囊偏坠的,称为(疒颓)疝,是肝木郁结下陷,肿胀坚硬,常常出来而不进去。那些时而上下移动的,称为狐疝,就像狐狸出没无常一样。

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吴茱萸三钱,炮泽泻三钱,乌头三钱,炮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煎成大半杯,温服。

张仲景的乌头桂枝汤:用乌头汤一杯,桂枝汤半杯,合并煎煮,取一杯,分五次服用。如果不舒服,再服。如果感觉像醉酒一样,呕吐即为病愈。现在加入茱萸和泽泻,去除寒湿,以断绝疝瘕的根源。

那些肿胀偏坠的,可以用这种药汤热洗,或者用药末,装在袋子里热敷,一天做几次,直到阴囊消下去为止。

狐疝的大小不同,时常上下移动的,张仲景用蜘蛛散,也很有效。

蜘蛛散:蜘蛛十四枚,炒焦桂枝五分。研成粉末,取八分一匕,和水服用,一天服用两次。也可以做成蜜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瘕疝根原-注解

瘕疝:瘕疝是一种中医病名,指肾和肝的疾病积累,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瘕’指腹中结块,‘疝’指阴囊或腹股沟部位肿块。

肾肝:中医认为肾和肝是人体重要的器官,肾主水,肝主木,两者相互关联,肾水充足则肝木得以滋养,反之亦然。

木生于水:在中医理论中,木(肝)生于水(肾),意味着肾水滋养肝木,维持肝的正常功能。

阳和:阳和指温和的阳气,有助于融化阴寒之物。

阴肃:阴肃指阴寒之气,会导致寒冷凝结。

澌寒:澌寒指极度的寒冷。

菀遏:菀遏指郁结不通,此处指木气郁结。

少腹:中医术语,指小腹部位。

阴丸:阴丸指睾丸。

内寒:内寒指体内寒气过盛。

外热:外热指体表热邪。

任脉:任脉是中医经络之一,主胞胎,为阴脉之海,与肾、肝等器官密切相关。

少阴厥阴:少阴和厥阴是中医六经中的两个经络,分别与肾和肝相对应。

蛰藏:蛰藏指动物冬眠,此处比喻肾的闭藏功能。

疏泄:疏泄指肝的疏泄功能,调节情志和气机。

督脉:督脉是中医经络之一,主一身之阳,与肾、肝等器官也密切相关。

大乌头煎: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寒疝。

乌头桂枝二方:中医方剂,用于治疗寒疝。

(疒颓)疝:(疒颓)疝是中医病名,指睾丸偏坠。

狐疝:狐疝是中医病名,指睾丸或卵巢等器官在腹股沟部位时出时入。

蜘蛛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狐疝。

蜜丸:蜜丸是一种中药制剂形式,将药末与蜂蜜混合制成丸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瘕疝根原-评注

瘕疝者,肾肝之积也。木生于水,水之为性,得阳和而冰泮,遭阴肃而冻合,冰泮则木荣,冻合则木枯。肾水澌寒,木气菀遏,拥肿结硬,根于少腹而盘于阴丸,是谓寒疝。

此段文字从中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瘕疝的成因。瘕疝,即肾肝之积,其根本原因在于肾水澌寒,木气郁遏,导致拥肿结硬。此段通过比喻,将肾水与木气的关系比作冰与木的关系,形象地说明了肾水寒凉对木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导致瘕疝的形成。

水凝则结而为内寒,木郁则发而为外热。内寒盛则牢坚而不出,外热作则奔突而不入。大小无常,动止莫测,病发则痛楚欲死,性命攸关,非细故也。

此段进一步阐述了瘕疝的症状。水凝为内寒,木郁为外热,内寒外热相互影响,导致瘕疝症状复杂多变。病发时痛苦难忍,关系到性命,绝非小事。

此肾肝之邪,而实原于任脉。《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任者,诸阴之统任。少阴厥阴之气,总原于任脉。肾中阳秘,则冰消冻释,任中无固结之邪;肾中阳泄,水寒木郁,阴气凝滞,乃成疝瘕带下之疾。

此段分析了瘕疝的病机,指出其根本原因在于肾肝之邪,而肾肝之邪的根源在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与肾肝关系密切。肾中阳秘,则瘕疝得以消除;肾中阳泄,则阴气凝滞,形成瘕疝。

肾性蛰藏,肝性疏泄,水气旺则结而为疝瘕,木气旺则流而为带下,无二理也。任为阴而督为阳,男则督旺,女则任旺,故男子之疝气犹少,而女子之瘕带最多。

此段进一步阐述了肾肝与瘕疝的关系。肾性蛰藏,肝性疏泄,两者失衡导致瘕疝。男女之间,因任督之气的差异,导致男子疝气较少,女子瘕带较多。

法宜温水木之寒,散肾肝之结。结寒温散,瘕疝自消。仲景大乌头煎、乌头桂枝二方,乃此病之良法也。

此段提出了治疗瘕疝的方法,即温水木之寒,散肾肝之结。仲景的大乌头煎、乌头桂枝二方是治疗此病的良方。

肾囊偏坠者,谓之(疒颓)疝,是肝木之郁陷,拥肿硬大,常出而不入者。其时时上下者,谓之狐疝,言如狐狸之出没无常也。

此段对肾囊偏坠和狐疝进行了区分,并解释了其成因和特点。

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仲景乌头桂枝汤,用乌头汤一杯,桂枝汤半杯,合煎,取一杯,分五服。不知,再服。其知者,如醉状,得吐为中病。今加茱萸、泽泻,去其寒湿,以绝疝瘕之根。

此段详细介绍了治疗瘕疝的方剂,包括茱萸泽泻乌头桂枝汤和仲景乌头桂枝汤。方剂中加入了茱萸和泽泻,以去除寒湿,达到治疗瘕疝的目的。

其拥肿偏坠者,用此药汤热洗之,或用药末,盛袋中热熨之,日作数次,令其囊消而止。

此段说明了治疗拥肿偏坠的方法,即使用药汤热洗或用药末热熨,以消除囊肿。

其狐疝之偏有大小,时时上下者,仲景用蜘蛛散,亦良。

此段介绍了治疗狐疝的方法,即使用仲景的蜘蛛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瘕疝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7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