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淋沥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淋沥根原-原文

淋沥者,乙木之陷于壬水也。

膀胱为太阳寒水之府,少阳相火随太阳而下行,络膀胱而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相火在下,逢水则藏,遇木则泄。

癸水藏之,故泄而不至于遗溺;乙木泄之,故藏而不至于闭癃,此水道所以调也。

水之能藏,赖戊土之降,降则气聚也;木之能泄,赖己土之升,升则气达也。

胃逆而水不能藏,是以遗溺;脾陷而木不能泄,是以闭癃。

淋者,藏不能藏,既病遗溺,泄不能泄,又苦闭癃。

水欲藏而木泄之,故频数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之,故梗涩而不利。

木欲泄而不能泄,则溲溺不通;水欲藏而不能藏,则精血不秘。

缘木不能泄,生气幽郁而为热,溲溺所以结涩;水不能藏,阳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而其寒热之机,悉由于太阴之湿。

湿则土陷而木遏,疏泄不行,淋痢皆作。

淋痢一理,悉由木陷,乙木后郁于谷道则为痢,前郁于水府则为淋。

其法总宜燥土疏木,土燥而木达,则疏泄之令畅矣。

桂枝苓泽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甘草三钱,生桂枝三钱芍药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肝燥发渴,加阿胶。

脾为湿土,凡病则湿,肝为风木,凡病则燥。

淋家土湿脾陷,抑遏乙木发生之气,疏泄不畅,故病淋涩。

木郁风动,津液耗损,必生消渴。

其脾土全是湿邪,而其肝木则属风燥。

血藏于肝,风动则血消,此木燥之原也。

苓、泽、甘草,培土而泻湿,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此是定法。

土愈湿则木愈燥,若风木枯燥之至,芍药不能清润,必用阿胶。

仲景猪苓汤善利小便,茯苓、猪苓、泽泻、滑石,利水而泻湿,阿胶清风而润燥也。

乙木生于癸水,相火封藏,癸水温暖,温气左升,则化乙木。

生气畅茂,乙木发达,疏泄之令既遂,则水道清通而相火必秘。

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涩。

膀胱之热涩者,风木相火之双陷于膀胱也。

足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与手少阳三焦并温水藏。

手少阳之相火泄,则下陷于膀胱而病淋;足少阳之相火泄,则上逆于胸膈而病消。

其原总由于乙木之郁也。

膀胱热涩之极者,加栀子、黄柏,以清三焦之陷,则水府清矣。

乙木之温,生化君火,木郁阳陷,温气抑遏,合之膀胱沦陷之相火,故生下热。

然热在肝与膀胱,而脾则是湿,肾则是寒。

寒水侮土,移于脾宫,则脾不但湿,而亦且病寒。

其肝与膀胱之热,不得不清,而脾土湿寒,则宜温燥,是宜并用干姜,以温己土。

若过清肝热,而败脾阳,则木火增其陷泄,膀胱热涩,永无止期矣。

惟温肾之药,不宜早用,恐助膀胱之热。

若膀胱热退,则宜附子暖水,以补肝木发生之根也。

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莫蛰藏,则精血皆下。

其精液流溢,宜薯蓣、山茱以敛之。

其血块注泄,宜丹皮、桃仁以行之。

淋家或下沙石,或下白物。

砂石者,膀胱热癃,溲溺煎熬所结。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溲溺之咸者,水之润下而成也。

百川下流,则归于海,海水熬炼,则结盐块。

膀胱即人身之海,沙石即海水之盐也。

白物者,脾肺湿淫所化。

湿旺津凝,则生痰涎,在脾则克其所胜,在肺则传其所生,皆入膀胱。

膀胱湿盛,而下无泄窍,湿气淫泆,化为带浊。

白物粘联,成块而下,即带浊之凝聚者也。

与脾肺生痰,其理相同。

淋家下见白物,上必多痰。

泻湿宜重用苓、泽,若其痰多,用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泻之。

女子带浊崩漏,与男子白浊血淋同理,皆湿旺木郁之证。

内伤百病,大率由于土湿,往往兼病淋涩,而鼓胀、噎膈、消渴、黄疸之家更甚。

是缘阳虚土败,金木双郁。

燥土温中,辅以清金疏木之品,淋涩自开。

庸工见其下热,乃以大黄,益败脾阳,谬妄极矣!

淋家下热之至,但有栀子、黄柏证,无有大黄、芒硝证,其热不在脾胃也。

一切带浊、崩漏、鼓胀、黄疸,凡是小便淋涩,悉宜熏法。

用土茯苓、茵陈蒿、栀子、泽泻、桂枝,研末布包,热熨小腹,外以手炉烘之,热气透彻,小便即行,最妙之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淋沥根原-译文

淋沥的症状,是乙木(肝木)陷入壬水(肾水)的情况。膀胱是太阳寒水之府,少阳相火随着太阳下行,环绕膀胱并约束下焦,实证会导致闭癃,虚证会导致遗溺。相火在下,遇到水就藏起来,遇到木就泄出。癸水藏住它,所以不会导致遗溺;乙木泄出它,所以不会导致闭癃,这就是水道能够调节的原因。

水能够藏起来,依赖于戊土的下降,下降则气聚;木能够泄出,依赖于己土的上升,上升则气达。胃逆而水不能藏,因此会导致遗溺;脾陷而木不能泄,因此会导致闭癃。淋症,是藏不能藏,已经病了遗溺,泄不能泄,又苦于闭癃。

水想要藏起来而木泄出它,所以频数而不收;木想要泄出而水藏起来,所以梗涩而不利。木想要泄出而不能泄出,则溲溺不通;水想要藏起来而不能藏起来,则精血不秘。因为木不能泄,生气郁结而为热,溲溺所以结涩;水不能藏,阳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其寒热的变化,都源于太阴之湿。湿则土陷而木遏,疏泄不行,淋痢皆作。淋痢一理,悉由木陷,乙木后郁于谷道则为痢,前郁于水府则为淋。治疗方法主要是燥土疏木,土燥而木达,则疏泄之令畅矣。

桂枝苓泽汤: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甘草三钱,生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煎大半杯,热服。肝燥发渴,加阿胶。

脾为湿土,凡病则湿;肝为风木,凡病则燥。淋症患者,土湿脾陷,抑制乙木发生之气,疏泄不畅,故病淋涩。木郁风动,津液耗损,必生消渴。其脾土全是湿邪,而其肝木则属风燥。血藏于肝,风动则血消,这是木燥的原因。苓、泽、甘草,培土而泻湿,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这是定法。土愈湿则木愈燥,若风木枯燥之至,芍药不能清润,必用阿胶。仲景猪苓汤善利小便,茯苓、猪苓、泽泻、滑石,利水而泻湿,阿胶清风而润燥也。

乙木生于癸水,相火封藏,癸水温暖,温气左升,则化乙木。生气畅茂,乙木发达,疏泄之令既遂,则水道清通而相火必秘。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涩。膀胱之热涩者,风木相火之双陷于膀胱也。足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与手少阳三焦并温水藏。手少阳之相火泄,则下陷于膀胱而病淋;足少阳之相火泄,则上逆于胸膈而病消。其原总由于乙木之郁也。膀胱热涩之极者,加栀子、黄柏,以清三焦之陷,则水府清矣。

乙木之温,生化君火,木郁阳陷,温气抑遏,合之膀胱沦陷之相火,故生下热。然热在肝与膀胱,而脾则是湿,肾则是寒。寒水侮土,移于脾宫,则脾不但湿,而亦且病寒。其肝与膀胱之热,不得不清,而脾土湿寒,则宜温燥,是宜并用干姜,以温己土。若过清肝热,而败脾阳,则木火增其陷泄,膀胱热涩,永无止期矣。惟温肾之药,不宜早用,恐助膀胱之热。若膀胱热退,则宜附子暖水,以补肝木发生之根也。

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莫蛰藏,则精血皆下。其精液流溢,宜薯蓣、山茱以敛之。其血块注泄,宜丹皮、桃仁以行之。

淋症患者,或下沙石,或下白物。砂石者,膀胱热癃,溲溺煎熬所结。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溲溺之咸者,水之润下而成也。百川下流,则归于海,海水熬炼,则结盐块。膀胱即人身之海,沙石即海水之盐也。

白物者,脾肺湿淫所化。湿旺津凝,则生痰涎,在脾则克其所胜,在肺则传其所生,皆入膀胱。膀胱湿盛,而下无泄窍,湿气淫泆,化为带浊。白物粘联,成块而下,即带浊之凝聚者也。与脾肺生痰,其理相同。淋症患者下见白物,上必多痰。泻湿宜重用苓、泽,若其痰多,用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泻之。

女子带浊崩漏,与男子白浊血淋同理,皆湿旺木郁之证。内伤百病,大率由于土湿,往往兼病淋涩,而鼓胀、噎膈、消渴、黄疸之家更甚。是缘阳虚土败,金木双郁。燥土温中,辅以清金疏木之品,淋涩自开。庸工见其下热,乃以大黄,益败脾阳,谬妄极矣!淋症患者下热之至,但有栀子、黄柏证,无有大黄、芒硝证,其热不在脾胃也。

一切带浊、崩漏、鼓胀、黄疸,凡是小便淋涩,悉宜熏法。用土茯苓、茵陈蒿、栀子、泽泻、桂枝,研末布包,热熨小腹,外以手炉烘之,热气透彻,小便即行,最妙之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淋沥根原-注解

乙木:乙木在五行中代表木,这里指的是乙木的虚弱状态,即木的疏泄功能不足。

壬水:壬水在五行中代表水,这里指的是壬水的影响,即水能藏纳的特性。

膀胱:膀胱是人体泌尿系统的一部分,负责储存和排出尿液。

太阳寒水:太阳寒水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太阳经的寒性水分。

少阳相火:少阳相火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少阳经的火性功能。

下焦:下焦是中医术语,指的是人体下部的部位,包括膀胱、生殖器官等。

癃:癃是指小便困难或小便量少。

遗溺:遗溺是指小便失禁,即在不自主的情况下小便。

癸水:癸水在五行中代表水,这里指的是癸水的藏纳作用。

戊土:戊土在五行中代表土,这里指的是戊土的沉降作用。

己土:己土在五行中代表土,这里指的是己土的升提作用。

胃逆:胃逆是指胃气上逆,可能导致呕吐、呃逆等症状。

脾陷:脾陷是指脾气虚弱,不能正常运化水湿。

淋:淋是指淋病,是一种泌尿系统感染。

痢:痢是指痢疾,是一种肠道感染性疾病。

谷道:谷道是指大肠,与食物的消化吸收有关。

水府:水府是指膀胱,因为膀胱储存尿液,有如水之府。

相火:相火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的是与五脏相对应的火性功能。

太阴之湿:太阴之湿是指太阴经的湿性,太阴经与脾相关。

桂枝苓泽汤:桂枝苓泽汤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淋病。

阿胶:阿胶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消渴:消渴是指糖尿病。

苓、泽、甘草:茯苓、泽泻、甘草是中药材,常用于利水渗湿、和中缓急。

桂枝、芍药:桂枝、芍药是中药材,具有温经散寒、活血调经的作用。

猪苓汤:猪苓汤是一种中药方剂,具有利水渗湿、清热解毒的作用。

滑石:滑石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的作用。

丹皮、桃仁:丹皮、桃仁是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止痛的作用。

薯蓣、山茱:薯蓣、山茱是中药材,具有补脾益肾、固精止遗的作用。

带浊:带浊是指妇女白带异常,质地粘稠。

崩漏:崩漏是指妇女月经不调,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

鼓胀:鼓胀是指腹部膨胀,多见于肝硬化。

噎膈:噎膈是指吞咽困难,多见于食管癌。

大黄:大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

芒硝:芒硝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作用。

熏法:熏法是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热气熏蒸患处来治疗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淋沥根原-评注

淋沥者,乙木之陷于壬水也。

此句开篇点题,以五行学说解释淋沥之成因。乙木代表肝木,壬水代表肾水,肝木陷于肾水,即肝木被肾水所克制,导致淋沥症状的产生。

膀胱为太阳寒水之府,少阳相火随太阳而下行,络膀胱而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此句阐述膀胱的功能及其与少阳相火的关系。膀胱为太阳寒水之府,少阳相火下行至膀胱,若相火不足则遗溺,相火过旺则闭癃。

相火在下,逢水则藏,遇木则泄。癸水藏之,故泄而不至于遗溺;乙木泄之,故藏而不至于闭癃,此水道所以调也。

此句进一步解释相火与水、木的关系。相火遇水则藏,遇木则泄,癸水藏相火,乙木泄相火,保持水道的平衡。

水之能藏,赖戊土之降,降则气聚也;木之能泄,赖己土之升,升则气达也。

此句说明土的作用。戊土降则气聚,己土升则气达,土的作用在于调节水木。

胃逆而水不能藏,是以遗溺;脾陷而木不能泄,是以闭癃。

此句分析胃逆和脾陷导致遗溺和闭癃的原因。

淋者,藏不能藏,既病遗溺,泄不能泄,又苦闭癃。

此句总结淋的症状,即藏不能藏、泄不能泄。

水欲藏而木泄之,故频数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之,故梗涩而不利。

此句解释淋的症状,即水欲藏而木泄,导致频数而不收;木欲泄而水藏,导致梗涩而不利。

木欲泄而不能泄,则溲溺不通;水欲藏而不能藏,则精血不秘。

此句进一步说明淋的症状,即木不能泄导致溲溺不通,水不能藏导致精血不秘。

缘木不能泄,生气幽郁而为热,溲溺所以结涩;水不能藏,阳根泄露而生寒,精血所以流溢。

此句分析淋的病机,即木不能泄导致热,水不能藏导致寒。

而其寒热之机,悉由于太阴之湿。湿则土陷而木遏,疏泄不行,淋痢皆作。

此句说明淋痢的病机,即太阴之湿导致土陷木遏,疏泄不行。

淋痢一理,悉由木陷,乙木后郁于谷道则为痢,前郁于水府则为淋。

此句解释淋痢的成因,即乙木郁于谷道为痢,郁于水府为淋。

其法总宜燥土疏木,土燥而木达,则疏泄之令畅矣。

此句提出治疗淋痢的方法,即燥土疏木。

桂枝苓泽汤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甘草三钱,生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煎大半杯,热服。

此句介绍桂枝苓泽汤的组成和用法。

肝燥发渴,加阿胶。

此句说明肝燥发渴时,可加阿胶。

脾为湿土,凡病则湿,肝为风木,凡病则燥。淋家土湿脾陷,抑遏乙木发生之气,疏泄不畅,故病淋涩。

此句分析淋的原因,即脾湿脾陷,抑遏乙木发生之气,导致疏泄不畅。

木郁风动,津液耗损,必生消渴。其脾土全是湿邪,而其肝木则属风燥。

此句说明淋家可能伴随消渴的症状,以及脾土湿邪和肝木风燥的关系。

血藏于肝,风动则血消,此木燥之原也。

此句说明肝风动导致血消的原因。

苓、泽、甘草,培土而泻湿,桂枝、芍药,疏木而清风,此是定法。

此句介绍桂枝苓泽汤的药理作用,即培土泻湿,疏木清风。

土愈湿则木愈燥,若风木枯燥之至,芍药不能清润,必用阿胶。

此句说明在风木枯燥的情况下,需要用阿胶来清润。

仲景猪苓汤善利小便,茯苓、猪苓、泽泻、滑石,利水而泻湿,阿胶清风而润燥也。

此句介绍仲景猪苓汤的组成和作用。

乙木生于癸水,相火封藏,癸水温暖,温气左升,则化乙木。

此句说明乙木与癸水、相火的关系,以及癸水温暖对乙木的影响。

生气畅茂,乙木发达,疏泄之令既遂,则水道清通而相火必秘。

此句说明乙木发达对水道和相火的影响。

土陷木遏,疏泄不遂,而愈欲疏泄,则相火泄露而膀胱热涩。

此句分析土陷木遏导致膀胱热涩的原因。

膀胱之热涩者,风木相火之双陷于膀胱也。

此句说明膀胱热涩的原因,即风木相火双陷于膀胱。

足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与手少阳三焦并温水藏。

此句说明足少阳甲木与相火、手少阳三焦的关系。

手少阳之相火泄,则下陷于膀胱而病淋;足少阳之相火泄,则上逆于胸膈而病消。

此句说明手少阳和足少阳相火泄导致的病症。

其原总由于乙木之郁也。

此句总结淋的病机,即乙木郁。

膀胱热涩之极者,加栀子、黄柏,以清三焦之陷,则水府清矣。

此句说明在膀胱热涩极重的情况下,需要加栀子、黄柏来清热。

乙木之温,生化君火,木郁阳陷,温气抑遏,合之膀胱沦陷之相火,故生下热。

此句说明乙木之温与君火、相火的关系,以及木郁阳陷导致下热的原因。

然热在肝与膀胱,而脾则是湿,肾则是寒。

此句说明热在肝与膀胱,而脾湿肾寒。

寒水侮土,移于脾宫,则脾不但湿,而亦且病寒。

此句说明寒水侮土导致脾湿病寒。

其肝与膀胱之热,不得不清,而脾土湿寒,则宜温燥,是宜并用干姜,以温己土。

此句说明需要清热的同时,温燥脾土,并用干姜温己土。

若过清肝热,而败脾阳,则木火增其陷泄,膀胱热涩,永无止期矣。

此句说明过清肝热可能导致脾阳败坏,加剧病情。

惟温肾之药,不宜早用,恐助膀胱之热。

此句说明温肾之药不宜早用,以免助膀胱之热。

若膀胱热退,则宜附子暖水,以补肝木发生之根也。

此句说明膀胱热退后,宜用附子暖水来补肝木。

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而水莫蛰藏,则精血皆下。

此句说明肾主藏精,肝主藏血,木欲疏泄,水莫蛰藏,导致精血下泄。

其精液流溢,宜薯蓣、山茱以敛之。其血块注泄,宜丹皮、桃仁以行之。

此句说明治疗精液流溢和血块注泄的方法。

淋家或下沙石,或下白物。

此句说明淋的症状,即下沙石或下白物。

砂石者,膀胱热癃,溲溺煎熬所结。

此句解释砂石的成因,即膀胱热癃,溲溺煎熬所结。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溲溺之咸者,水之润下而成也。

此句说明溲溺之咸的原因,即水之润下。

百川下流,则归于海,海水熬炼,则结盐块。

此句说明海水熬炼成盐块的过程。

膀胱即人身之海,沙石即海水之盐也。

此句说明膀胱与海水的关系,以及沙石与盐块的关系。

白物者,脾肺湿淫所化。

此句说明白物的成因,即脾肺湿淫所化。

湿旺津凝,则生痰涎,在脾则克其所胜,在肺则传其所生,皆入膀胱。

此句说明湿旺津凝导致痰涎生成,以及痰涎在脾肺的影响。

膀胱湿盛,而下无泄窍,湿气淫泆,化为带浊。

此句说明膀胱湿盛导致带浊的原因。

白物粘联,成块而下,即带浊之凝聚者也。

此句说明白物成块的原因,即带浊的凝聚。

与脾肺生痰,其理相同。

此句说明白物与脾肺生痰的相似之处。

淋家下见白物,上必多痰。

此句说明淋家下见白物时,上必多痰。

泻湿宜重用苓、泽,若其痰多,用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泻之。

此句说明治疗淋家下见白物的方法,即重用苓、泽,若痰多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橘皮以泻之。

女子带浊崩漏,与男子白浊血淋同理,皆湿旺木郁之证。

此句说明女子带浊崩漏与男子白浊血淋的相似之处,即皆湿旺木郁之证。

内伤百病,大率由于土湿,往往兼病淋涩,而鼓胀、噎膈、消渴、黄疸之家更甚。

此句说明内伤百病多由于土湿,淋涩等症状常伴随鼓胀、噎膈、消渴、黄疸等病。

是缘阳虚土败,金木双郁。

此句说明淋涩等症状的成因,即阳虚土败,金木双郁。

燥土温中,辅以清金疏木之品,淋涩自开。

此句说明治疗淋涩的方法,即燥土温中,辅以清金疏木之品。

庸工见其下热,乃以大黄,益败脾阳,谬妄极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六-杂病解中-淋沥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6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