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鼻口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鼻口根原-原文

鼻口者,手足太阴之窍也。

脾窍于口而司五味,肺窍于鼻而司五臭。

人身之气,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

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者,清气升而浊气降也。

浊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

而口鼻之司臭味,非第脾肺之能也,其权实由于心。

以心窍于舌,心主臭而口主味。

鼻之知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

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三焦升则为清阳,胆木降则为浊阴。

三焦陷而胆木逆,清气降而浊气升,则鼻口滞塞而生烦热,臭味不知矣。

而清气之升,由鼻而上达,浊气之降,自口而下行。

盖鼻窍于喉,口通于咽,鼻者清气之所终,口者浊气之所始也。

喉通于藏,咽通于府,喉者地气之既升,咽者天气之初降也。

浊气不降而清气下陷,则病见于口;清气不升而浊气上逆,则病见于鼻。

故鼻病者,升其清而并降其浊;口病者,降其浊而兼升其清。

升清之权,在于太阴,太阴陷则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浊之机,在于阳明,阳明逆则辛金不能降其浊。

得升降之宜,则口鼻之窍和畅而清通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鼻口根原-译文

鼻子和嘴巴,是手太阴和足太阴经络的穴位。脾脏通过嘴巴来管理五种味道,肺脏通过鼻子来管理五种气味。人体中的气,阳气下降会转化为浊阴,阴气上升会转化为清阳,清阳可以使身体充满活力,浊阴则会造成堵塞,堵塞就会产生烦躁和热感。如果上窍(鼻子和嘴巴)保持通畅不堵塞,身体就会感到清和而不烦躁,这是因为清阳上升而浊阴下降。浊阴下降清阳上升,所以嘴巴能够感知到五种味道,鼻子能够感知到五种气味。

嘴巴和鼻子管理气味和味道的能力,不仅仅是脾和肺的能力,实际上是由于心的作用。因为心通过舌头来感知,心主管气味而嘴巴主管味道。鼻子感知五种气味的是心;嘴巴感知五种味道的是舌头。心是君火,胆和三焦是相火,三焦上升则成为清阳,胆木下降则成为浊阴。如果三焦下降而胆木逆行,清阳下降浊阴上升,就会导致鼻子和嘴巴堵塞,产生烦躁和热感,无法感知气味。

清阳的上升是通过鼻子到达的,浊阴的下降是通过嘴巴到达的。因为鼻子通过喉咙,嘴巴通向喉咙,鼻子是清气的终点,嘴巴是浊气的起点。喉咙通向内脏,喉咙是地气上升的地方,喉咙是天气开始下降的地方。如果浊气不下降清气下降,疾病就会出现在嘴巴;如果清气不上升浊气上升,疾病就会出现在鼻子。所以,鼻子有病,需要提升清气同时降低浊气;嘴巴有病,需要降低浊气同时提升清气。

提升清阳的能力在于太阴,如果太阴下降,乙木就不能提升清阳;降低浊阴的关键在于阳明,如果阳明逆行,辛金就不能降低浊阴。如果能够适当调节升降,嘴巴和鼻子的穴位就会畅通无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鼻口根原-注解

手足太阴:指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经,中医认为这两条经络分别与肺和脾相关联,手太阴肺经主管呼吸,足太阴脾经主管消化。

脾窍于口:脾脏的功能通过口来体现,口是脾的窍。

五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是食物的基本味道。

肺窍于鼻:肺脏的功能通过鼻来体现,鼻是肺的窍。

五臭:指香、臭、腥、臊、焦五种气味,是不同物质的气味。

人身之气:指人体内的生命之气,即气血。

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中医认为阴阳相互转化,阳气下降可以转化为浊阴,阴气上升可以转化为清阳。

冲虚:指通畅无阻。

滞塞:指阻塞不通。

烦热:指烦躁和发热。

心窍于舌:心脏的功能通过舌头来体现,舌头是心的窍。

君火: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火为君火,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相火:中医认为胆与三焦为相火,辅助君火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

三焦:中医认为三焦是人体内的重要器官,负责调节气机。

胆木:胆的功能与木属性相关,木性上升。

逆:指反向运行,与正常生理功能相反。

藏:指内脏。

府:指外府,如肌肉、皮肤等。

地气:指自然界中的阴气。

天气:指自然界中的阳气。

太阴:指手太阴肺经,与肺相关。

阳明:指足阳明胃经,与胃相关。

乙木:指木属性,与肝相关。

辛金:指金属性,与肺相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鼻口根原-评注

鼻口者,手足太阴之窍也。

此句开篇点明鼻与口为人身手足太阴经的窍门,体现了中医对五官与经络关系的认识。太阴经与脾肺相关,故脾窍于口而司五味,肺窍于鼻而司五臭,说明脾肺功能与口鼻功能密切相关。

脾窍于口而司五味,肺窍于鼻而司五臭。

此句进一步阐述脾肺与口鼻的关系,脾主运化,口为脾窍,故能司五味;肺主气,鼻为肺窍,故能司五臭。

人身之气,阳降而化浊阴,阴升而化清阳,清则冲虚,浊则滞塞,冲虚则生其清和,滞塞则郁为烦热。

此句论述人身气机升降变化,阳降阴升,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若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会导致人体出现烦热等症状。

上窍冲虚而不滞塞,清和而不烦热者,清气升而浊气降也。

此句强调上窍(鼻口)应保持清虚不滞塞,以达到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健康状态。

浊降而清升,故口知五味而鼻知五臭。

此句进一步解释浊降清升对口鼻功能的影响,使得口能知五味,鼻能知五臭。

而口鼻之司臭味,非第脾肺之能也,其权实由于心。

此句指出口鼻司臭味的功能并非仅由脾肺所主,实则由心所主,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

以心窍于舌,心主臭而口主味。

此句说明心窍位于舌,心主臭味,口主味觉,进一步阐述了心与口鼻的关系。

鼻之知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

此句再次强调心与鼻、舌的关系,心主鼻之五臭,舌主口之五味。

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三焦升则为清阳,胆木降则为浊阴。

此句介绍心、胆、三焦之间的关系,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共同调节人体气机。

三焦陷而胆木逆,清气降而浊气升,则鼻口滞塞而生烦热,臭味不知矣。

此句说明三焦、胆木功能异常会导致清气降而浊气升,从而引起鼻口滞塞和烦热等症状。

而清气之升,由鼻而上达,浊气之降,自口而下行。

此句描述清气由鼻上升,浊气由口下降的生理过程。

盖鼻窍于喉,口通于咽,鼻者清气之所终,口者浊气之所始也。

此句解释鼻与喉、口与咽之间的关系,鼻为清气之所终,口为浊气之所始。

喉通于藏,咽通于府,喉者地气之既升,咽者天气之初降也。

此句说明喉与脏腑、咽与府的关系,喉为地气之升,咽为天气之初降。

浊气不降而清气下陷,则病见于口;清气不升而浊气上逆,则病见于鼻。

此句阐述浊气不降、清气不升所引起的病变部位,浊气不降则病见于口,清气不升则病见于鼻。

故鼻病者,升其清而并降其浊;口病者,降其浊而兼升其清。

此句提出治疗鼻病和口病的方法,鼻病需升清降浊,口病需降浊升清。

升清之权,在于太阴,太阴陷则乙木不能升其清;降浊之机,在于阳明,阳明逆则辛金不能降其浊。

此句指出升清降浊的关键在于太阴和阳明,太阴陷则乙木不能升清,阳明逆则辛金不能降浊。

得升降之宜,则口鼻之窍和畅而清通矣。

此句总结全文,强调升降平衡对口鼻功能的重要性,只有升降得当,口鼻之窍才能和畅清通。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鼻口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56.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