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舌病-原文
心窍于舌,舌者,心之官也。
心属火而火性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转,金敛而水藏之也。
胃逆而肺金失敛,则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见于舌,疼痛热肿,于是作焉。
火之为性,降则通畅,升则堙郁,郁则苔生。
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
郁于土,则苔黄;郁于金,则苔白。
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
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
五行之理,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
水者火之敌,水胜而火负,则苔黑而滑;水负而火胜,则苔黑而涩。
凡光滑滋润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结也。
心主言,而言语之机关,则在于舌。
舌之屈伸上下者,筋脉之柔和也。
筋司于肝,肝气郁则筋脉短缩,而舌卷不能言。
‘《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
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唇舌,脉不荣则舌萎人中满。
‘《素问·热论》’: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足三阴之脉皆络于舌,凡舌病之疼痛热肿,则责君火之升炎。
若其滑涩燥湿,挛缩弛长诸变,当于各经求之也。
芩连芍药汤
黄芩三钱黄连一钱甘草二钱贝母二钱,去心丹皮三钱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舌疮疼痛热肿。
桂枝地黄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生地三钱阿胶三钱当归三钱甘草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肝燥舌卷者。
若中风舌强语拙,或杂证舌萎言迟,皆脾肾湿寒,不宜清凉滋润,勿服此方。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舌病-译文
心的活动通过舌头表现出来,舌头是心的器官。心属火,火性向上,它的下降是通过胃土向右旋转,金收敛而水藏起来的过程。如果胃逆而肺金不能收敛,火就会顺着它的向上性质发展,疾病就会在舌头表现出来,出现疼痛、热感和肿胀,这时就会发生这样的症状。
火的性质,下降时就会通畅,上升时就会堵塞,堵塞就会产生舌苔。舌苔是心液瘀结的表现。如果郁结在土中,舌苔会变黄;如果郁结在金中,舌苔会变白。火盛而金燥,舌苔会白而干燥;火衰而金寒,舌苔会白而滑。火衰而土湿,舌苔会黄而滑;火盛而土燥,舌苔会黄而干燥。按照五行的理论,旺盛的时候会欺负它所不胜的,衰弱的时候会被它所胜的欺负。水是火的敌人,水胜过火,舌苔会黑而滑;水弱而火胜,舌苔会黑而干燥。凡是光滑滋润的,都是火衰而寒凝;凡是干燥裂开的,都是火盛而燥结。
心主管言语,言语的机关在于舌头。舌头可以屈伸上下,这是因为筋脉的柔韧。筋由肝管理,肝气郁结,筋脉就会缩短,舌头就会卷曲而不能说话。《灵枢·经脉》说:足厥阴气绝,则筋绝。筋聚集在阴器,脉络于舌根,如果脉络不滋养,筋就会紧张,紧张就会牵引舌头和睾丸,所以嘴唇发青,舌头卷曲,睾丸收缩。足太阴气绝,脉络不滋养嘴唇和舌头,脉络不滋养,舌头就会萎缩,人中就会饱满。《素问·热论》说: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所以口干舌燥而口渴。足三阴的脉络都络于舌,凡是舌头疼痛、热感和肿胀的,都是因为君火上升炎热。如果舌苔滑、涩、干、湿,或者有挛缩、松弛、伸长等变化,就应该在各个经络中寻找原因。
芩连芍药汤:黄芩三钱,黄连一钱,甘草二钱,贝母二钱(去心),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煎半杯,热服。治疗舌头溃疡疼痛和肿胀。
桂枝地黄汤: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生地三钱,阿胶三钱,当归三钱,甘草二钱。煎大半杯,温服。治疗肝燥导致舌头卷曲。
如果中风导致舌头强硬言语笨拙,或者有其他杂症导致舌头萎缩言语迟缓,都是因为脾肾湿寒,不适合清凉滋润,不要服用这些方剂。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舌病-注解
心窍于舌:心窍,指心的窍门,这里指心的功能与舌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舌者,心之官也:官,指器官。这句话的意思是舌是心的一个重要器官。
心属火而火性升:五行学说中,心对应火元素,火性向上。
胃土右转:五行中,胃属土,土的运行方向是向右。
金敛而水藏之也:金和水分别对应五行中的金和水元素,金收敛,水藏。
胃逆而肺金失敛:胃的功能异常导致肺金不能收敛。
火遂其炎上之性:火元素的特性是向上燃烧,这里指火性过旺。
疼痛热肿:指舌头的疼痛、发热和肿胀。
心液之瘀结:心液,指心脏分泌的液体,瘀结指凝结。
五行之理: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五行相生相克中,旺盛时能克制它所不胜的元素,衰弱时则被它所胜的元素克制。
水者火之敌:水能克火,所以水是火的敌人。
舌之屈伸上下者,筋脉之柔和也:舌头的屈伸运动与筋脉的柔韧性有关。
足厥阴气绝,则筋绝:足厥阴经(肝经)气绝,则筋脉失去营养。
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阴器,指生殖器官,脉络于舌本,指肝经的脉络与舌根部相连。
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脉不荣养则筋脉紧张,导致舌卷、唇色青、睾丸收缩。
足三阴之脉:足三阴经,包括肝经、脾经、肾经。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少阴经(肾经)贯穿肾脏,与肺相连,并与舌根部相系。
君火之升炎:君火,指心脏的火元素,升炎指火性上升旺盛。
芩连芍药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舌疮疼痛热肿。
黄芩、黄连、甘草、贝母、去心丹皮、芍药:这些是芩连芍药汤中的药材,各有其特定的药效。
桂枝地黄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肝燥舌卷。
中风舌强语拙:中风后舌头僵硬,言语不清。
杂证舌萎言迟:多种疾病导致的舌头萎缩,言语迟缓。
脾肾湿寒:中医理论中的体质类型,指脾肾虚弱,湿气重,寒气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舌病-评注
心窍于舌,舌者,心之官也。心属火而火性升,其下降者,胃土右转,金敛而水藏之也。
这句话揭示了心与舌之间的关系,以及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心火上升,需要胃土右转,金敛水藏,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若心火过旺,则可能导致疾病发生在舌上,如疼痛、热肿等。
胃逆而肺金失敛,则火遂其炎上之性,而病见于舌,疼痛热肿,于是作焉。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胃逆肺金失敛会导致心火过旺,进而引发舌部的疾病。这里的“炎上之性”指火性向上,容易导致热病。
火之为性,降则通畅,升则堙郁,郁则苔生。舌苔者,心液之瘀结也。
此句分析了火性的特点,火降则通畅,火升则郁结,郁结则会产生舌苔。舌苔是心液瘀结的表现,反映了心火的状态。
郁于土,则苔黄;郁于金,则苔白。火盛而金燥,则舌苔白涩;火衰而金寒,则舌苔白滑。
这里详细描述了舌苔的颜色变化与心火的关系。舌苔的颜色和质地可以反映心火的状态,如火盛金燥则舌苔白涩,火衰金寒则舌苔白滑。
火衰而土湿,则舌苔黄滑;火盛而土燥,则舌苔黄涩。五行之理,旺则侮其所不胜,衰则见侮于所胜。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火衰土湿则舌苔黄滑,火盛土燥则舌苔黄涩,反映了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
水者火之敌,水胜而火负,则苔黑而滑;水负而火胜,则苔黑而涩。
这里说明了水火之间的关系,水胜火负则舌苔黑而滑,水负火胜则舌苔黑而涩,反映了水火之间的相互制约。
凡光滑滋润者,皆火衰而寒凝;凡芒刺焦裂者,皆火盛而燥结也。
此句总结了舌苔光滑滋润与火衰寒凝、舌苔芒刺焦裂与火盛燥结之间的关系。
心主言,而言语之机关,则在于舌。舌之屈伸上下者,筋脉之柔和也。
这句话说明了心与言语的关系,舌的屈伸上下反映了筋脉的柔和程度。
筋司于肝,肝气郁则筋脉短缩,而舌卷不能言。
此句阐述了肝与筋脉的关系,肝气郁结会导致筋脉短缩,进而影响舌的运动,导致言语困难。
《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
此句引用了《灵枢·经脉》中的内容,说明了足厥阴气绝会导致筋绝,进而影响舌的运动和色泽。
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荣其唇舌,脉不荣则舌萎人中满。
此句说明了足太阴气绝会导致脉不荣唇舌,进而导致舌萎人中满。
《素问·热论》: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此句引用了《素问·热论》中的内容,说明了少阴脉贯肾络肺系舌本,若少阴脉出现问题,则会导致口燥舌干而渴。
足三阴之脉皆络于舌,凡舌病之疼痛热肿,则责君火之升炎。
此句说明了足三阴之脉与舌的关系,若舌出现疼痛热肿等症状,则应责之于君火之升炎。
若其滑涩燥湿,挛缩弛长诸变,当于各经求之也。
此句指出舌的变化与各经的关系,需要根据具体症状寻找相应的治疗方法。
芩连芍药汤、桂枝地黄汤等方剂的使用,反映了中医治疗舌病的具体方法。
这些方剂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不同的舌病症状而制定的,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