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耳目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耳目根原-原文

耳目者,清阳之门户也。

阴位于下,左升而化清阳,阳位于上,右降而化浊阴。

浊阴降泄,则开窍于下,清阳升露,则开窍于上。

莫浊于渣滓,故阴窍于二便而传粪溺;莫清于神气,故阳窍于五官而司见闻。

清阳上达,则七窍空明,浊阴上逆,则五官晦塞。

晦则不睹,塞则不闻,明则善视,空则善听。

木主五色,以血藏于肝,血华则为色也。

血,阴也,而阳魂生焉,故血之内华者则为色,而魂之外光者则为视。

金主五声,以气藏于肺,气发则为声也。

气,阳也,而阴魄生焉,故气之外发者则为声,而魄之内涵者则为闻。

木火升清,清升则阳光外发而为两目;金水降浊,浊降则阳体内存而为双耳。

盖神明而精暗,气虚而血实,外明乃见,内虚乃闻。

木火阴体而阳用,魂中有魄,外明内暗,故能见不能闻;金水阳体而阴用,魄中有魂,内虚外实,故能闻不能见。

目以用神,耳以体灵,用神则明,体灵则聪。

木火之用,金水之体,皆阳也,体善存而用善发,是以聪明而神灵。

耳聋者善视,阳体已败,故神于用;目瞽者善听,阳用既废,故灵于体。

所谓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也。

清阳一败,体用皆亡,浊阴逆上,孔窍障塞,则熟视不睹泰山,静听不闻雷霆,耳目之官废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耳目根原-译文

耳朵和眼睛,是人体清阳之气的进出口。

阴气位于下方,从左边上升变为清阳;阳气位于上方,从右边下降变为浊阴。

浊阴下降后,会在下方开启窍门;清阳上升后,会在上方开启窍门。

最浊的是渣滓,所以阴气通过二便(大小便)来传递粪便和尿液;最清的是神气,所以阳气通过五官来管理视觉和听觉。

清阳上升,则七窍明亮;浊阴上升,则五官昏暗。

昏暗则看不见,堵塞则听不到,明亮则看得清楚,空明则听得清楚。

木主管五色,因为血液藏于肝脏,血液的精华就是颜色。

血液属阴,但阳气在其中产生,所以血液的精华部分成为颜色,而魂魄在外发光,成为视觉。

金主管五声,因为气息藏于肺部,气息发出就成为声音。

气息属阳,但阴魄在其中产生,所以气息发出的部分成为声音,而魄的内涵部分成为听觉。

木火上升清阳,清阳上升则阳光外发成为双眼;金水下降浊阴,浊阴下降则阳气内藏成为双耳。

因为神明而精神暗淡,气息虚弱而血液充实,外部明亮才能看见,内部空虚才能听见。

木火是阴体但阳用,魂中有魄,外部明亮内部暗淡,所以能看见但不能听见;金水是阳体但阴用,魄中有魂,内部空虚外部充实,所以能听见但不能看见。

眼睛用神,耳朵用灵,用神则明亮,用灵则聪敏。

木火的作用,金水的体质,都是阳性的,体质善于保存而作用善于发挥,因此聪明且神灵。

耳朵聋的人视力好,因为阳体已经衰败,所以特别擅长运用眼睛;眼睛瞎的人听力好,因为阳的作用已经废弃,所以特别擅长运用耳朵。

这就是所谓的‘绝利一源,用师十倍’。清阳一旦衰败,体质和作用都会消失,浊阴逆行上升,孔窍被堵塞,就会看不清泰山,听不到雷霆,耳目之官就废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耳目根原-注解

清阳:指自然界中清新、上升的阳气,也指人体中上升的、具有生发作用的阳气。

浊阴:指自然界中混浊、下降的阴气,也指人体中下降的、具有收敛作用的阴气。

开窍:指通过感官器官(如耳、目等)来感知外界信息。

渣滓:比喻杂质或糟粕,此处指人体排泄物。

神气:指精神与气息,此处指精神状态。

七窍:指眼、耳、鼻、口、舌、鼻孔、耳孔,即人体的七个感官器官。

木:五行之一,代表东方、春季、生长、柔和等特性。

火:五行之一,代表南方、夏季、炎热、上升等特性。

金:五行之一,代表西方、秋季、收敛、坚硬等特性。

水:五行之一,代表北方、冬季、寒冷、流动等特性。

血:指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阴属性相关。

气:指气息,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与阳属性相关。

魂:古代哲学中指人的精神、意识等非物质的部分。

魄:古代哲学中指人的形体、物质等有形的部分。

神明:指精神明亮、智慧高深。

精暗:指精神昏暗、智慧不足。

体用:指事物的本体与作用,此处指人体的器官与其功能。

耳聋:指听力下降或丧失。

目瞽:指视力下降或丧失。

绝利一源:指专注于一点,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耳目之官:指耳朵和眼睛,此处比喻感官器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耳目根原-评注

耳目者,清阳之门户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耳目的重要性,将其比喻为清阳的门户,意指耳目是清阳之气出入的通道。在古代中医理论中,清阳指人体中的正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耳目的这一比喻,强调了其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活力的密切关系。

阴位于下,左升而化清阳,阳位于上,右降而化浊阴。

此句阐述了阴阳的升降运动。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本原理。阴位于下,阳位于上,阴阳升降,相互转化,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左升右降,则是指阴阳在人体内的运动方向,左升为升清降浊,右降为降浊升清。

浊阴降泄,则开窍于下,清阳升露,则开窍于上。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浊阴和清阳的作用。浊阴降泄,即浊阴之气下降,开窍于下,指二便的排泄功能;清阳升露,即清阳之气上升,开窍于上,指五官的感知功能。

莫浊于渣滓,故阴窍于二便而传粪溺;莫清于神气,故阳窍于五官而司见闻。

此句通过对浊阴和清阳的对比,进一步阐述了阴阳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渣滓代表浊阴,粪溺为阴窍所主;神气代表清阳,五官为阳窍所司。

清阳上达,则七窍空明,浊阴上逆,则五官晦塞。

此句描述了清阳和浊阴对五官的影响。清阳上达,使五官清明;浊阴上逆,则使五官晦暗。

晦则不睹,塞则不闻,明则善视,空则善听。

此句总结了清阳和浊阴对五官功能的影响。五官功能的正常与否,取决于清阳和浊阴的平衡。

木主五色,以血藏于肝,血华则为色也。

此句以木和肝的关系为例,说明了五色与血液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肝藏血,血华则为色,即血液的华彩表现为五色。

血,阴也,而阳魂生焉,故血之内华者则为色,而魂之外光者则为视。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血与魂的关系。血为阴,魂为阳,血内华表现为色,魂外光表现为视。

金主五声,以气藏于肺,气发则为声也。

此句以金和肺的关系为例,说明了五声与气的关系。在中医理论中,肺藏气,气发即为声。

气,阳也,而阴魄生焉,故气之外发者则为声,而魄之内涵者则为闻。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气与魄的关系。气为阳,魄为阴,气外发即为声,魄内涵即为闻。

木火升清,清升则阳光外发而为两目;金水降浊,浊降则阳体内存而为双耳。

此句描述了木火和金水在五官形成中的作用。木火升清,使阳光外发为目;金水降浊,使阳体内存为耳。

盖神明而精暗,气虚而血实,外明乃见,内虚乃闻。

此句说明了神明与精暗、气虚与血实的关系。神明与外明相对应,精暗与内虚相对应;气虚与血实相对应,内虚与外明相对应。

木火阴体而阳用,魂中有魄,外明内暗,故能见不能闻;金水阳体而阴用,魄中有魂,内虚外实,故能闻不能见。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木火和金水在五官功能中的作用。木火阴体阳用,魂中有魄,外明内暗,故能见不能闻;金水阳体阴用,魄中有魂,内虚外实,故能闻不能见。

目以用神,耳以体灵,用神则明,体灵则聪。

此句说明了目和耳的功能。目以用神,耳以体灵,用神则明,体灵则聪,强调了五官功能的实现与神和灵的关系。

木火之用,金水之体,皆阳也,体善存而用善发,是以聪明而神灵。

此句总结了木火和金水在五官功能中的作用。木火和金水皆属阳,体善存而用善发,故能使人聪明而神灵。

耳聋者善视,阳体已败,故神于用;目瞽者善听,阳用既废,故灵于体。

此句描述了耳聋和目瞽的现象。耳聋者善视,是因为阳体已败,故神于用;目瞽者善听,是因为阳用既废,故灵于体。

所谓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也。

此句引用了古代兵法,强调了专一的重要性。绝利一源,即专一于一点,用师十倍,即以十倍的力量去攻破一点。

清阳一败,体用皆亡,浊阴逆上,孔窍障塞,则熟视不睹泰山,静听不闻雷霆,耳目之官废矣。

此句总结了清阳和浊阴对耳目功能的影响。清阳一败,体用皆亡,浊阴逆上,孔窍障塞,导致耳目功能丧失,无法感知外界。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耳目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5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