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耳病根原-原文
耳病者,浊阴之上填也。
阳性虚而阴性实,浊阴下降,耳窍乃虚,虚则清彻而灵通,以其冲而不盈也。
目者,木火之终气,耳者,金水之始基。
木火外明,故神清而善发,金水内虚,故气空而善内。
凡大块之噫气,生物之息吹,有窍则声入,声入则籁发,非关声音之钜细也。
窾窍空洞,翕聚而鼓荡之,故声入而响达,譬之空谷传声,万壑皆振。
声不传于崇山,而独振于空谷者,以其虚也。
声之入也以其虚,而响之闻也以其灵。
声入于听宫,而响达于灵府,是以无微而不闻也。
浊气一升,孔窍堵塞,则声入而不通矣。
人之衰者,脾陷胃逆,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虚灵障蔽,重听不闻。
阴日长而阳日消,窍日蔽而聪日损,气化自然之数也。
然窍闭于天而灵开于人,达者于是,有却年还聪之术也。
耳病疼痛,悉由浊气壅塞。
耳以冲虚之官,空灵洞彻,万籁毕收,有浊则降,微阴不存。
若使浊气升填,结滞壅肿,则生疼痛。
久而坚实牢硬,气阻而为热,血郁而化火,肌肉腐溃,则成痈脓。
浊气之上逆,缘于辛金之失敛,甲木之不降。
甲木上冲,听宫胀塞,相火郁遏,经气壅迫,是以疼痛而热肿。
凡头耳之肿痛,皆甲木之邪也。
手足少阳之脉,俱络于耳,而少阳一病,则三焦之气善陷,胆经之气善逆。
耳病之痈肿,尽甲木之为害,于三焦无关也。
甲木逆升,相火郁发,则为热肿。
木邪冲突,则为疼痛。
木气堵塞,则为重听。
仲景《伤寒》: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
太阳伤寒,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
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耳聋者,手少阳之阳虚,而足少阳之阳败。
耳痈者,手少阳之火陷,而足少阳之火逆也。
欲升三焦,必升己土,欲降甲木,必降戊土,中气不运,不能使浊降而清升也。
柴胡芍药茯苓汤
芍药三钱柴胡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桔梗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耳内热肿疼痛者。
热甚,加黄芩。
脓成,加丹皮、桃仁。
苓泽芍药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柴胡三钱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耳流黄水者。
参茯五味芍药汤
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三钱橘皮三钱五味一钱芍药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耳渐重听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耳病根原-译文
耳朵生病,是因为浊阴之气上升阻塞了。阳气虚弱而阴气充实,浊阴之气下降,耳朵的通道就变得空虚,空虚则耳聪目明,因为它充满活力而不满溢。
眼睛是木火之气的终结,耳朵是金水之气的起始。木火之气在外显现,所以精神清醒且善于表达,金水之气在内空虚,所以气虚而善于内敛。所有大地的气息,生物的呼吸,有孔洞的地方声音就能传入,声音传入就会产生共鸣,这与声音的大小无关。
空旷的孔洞,聚集并鼓动它,所以声音传入就响亮,比如空谷传声,万壑皆响。声音不能在高山上传扬,却能在空谷中回响,是因为它空虚。声音传入是因为它空虚,而声音被听到是因为它充满活力。声音传入耳中,回响在心灵深处,因此没有细微之处听不到。
浊气一旦上升,孔窍就会堵塞,声音就无法传入。人衰老的时候,脾脏下降,胃气上逆,清气不能上升,浊气不能下降,虚弱的灵气被遮蔽,听力就会减退。阴气日渐增长而阳气日渐消减,孔窍日渐被遮蔽而听力日渐受损,这是气化自然的规律。然而孔窍被自然封闭,而灵气则由人开启,有智慧的人,就有使听力恢复的方法。
耳朵疼痛,都是因为浊气堵塞。耳朵作为充满活力的器官,空灵透彻,能够接收各种声音,如果有浊气,就会下降,微小的阴气就不会存在。如果浊气上升阻塞,结滞肿胀,就会产生疼痛。时间久了,就会变得坚实而硬,气阻就会化热,血液郁结就会化火,肌肉就会腐烂,最终形成痈脓。
浊气上升,是因为辛金之气失去收敛,甲木之气不下降。甲木之气上升,听宫(耳朵)胀塞,相火郁结,经气堵塞,因此会疼痛并肿胀。所有头部和耳朵的肿胀疼痛,都是甲木之邪气引起的。
手足少阳经都络于耳朵,如果少阳经有病,三焦之气就会容易下陷,胆经之气就会容易上逆。耳朵的痈肿,都是甲木之邪气的危害,与三焦无关。甲木逆升,相火郁结,就会变成热肿。木邪冲突,就会疼痛。木气堵塞,就会听力下降。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少阳中风,双耳听不到声音。太阳伤寒,病人交叉手臂自己捂心口,老师教他咳嗽,如果不咳嗽,那么一定是双耳听不到声音。通过大量发汗,因为虚弱才会这样。
耳聋是因为手少阳经的阳气虚弱,足少阳经的阳气衰败。耳痈是因为手少阳经的火气下陷,足少阳经的火气逆行。想要提升三焦之气,必须提升己土之气,想要降甲木之气,必须降戊土之气,中气不运转,就不能使浊气下降而清气上升。
柴胡芍药茯苓汤:芍药三钱,柴胡二钱,茯苓三钱半,半夏三钱,甘草二钱,桔梗三钱。煎半杯,热服。用于治疗耳内热肿疼痛。
热势加重,可以加黄芩。如果形成脓,可以加丹皮、桃仁。
苓泽芍药汤:茯苓三钱,泽泻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柴胡三钱,芍药三钱。煎半杯,热服。用于治疗耳流黄水。
参茯五味芍药汤:茯苓三钱半,半夏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三钱,橘皮三钱,五味一钱,芍药三钱。煎半杯,温服。用于治疗耳朵逐渐听力下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耳病根原-注解
浊阴:指阴气中的浊重部分,在中医理论中与身体内部的病理状态有关,通常与疾病和不适相关。
阳性:中医术语,指与阳刚之气相关的生理功能,如活力、温暖等。
阴性:中医术语,指与阴柔之气相关的生理功能,如冷静、收敛等。
耳窍:指耳朵的内部空腔,是声音传导的通道。
清彻:形容清澈透明,这里指耳窍的清晰状态。
灵通:指耳窍的敏锐和反应灵敏。
木火:中医术语,指肝木和心火,分别对应肝脏和心脏的功能。
金水:中医术语,指肺金和肾水,分别对应肺部和肾脏的功能。
大块之噫气:指人体内的气机,噫气即打嗝,这里指气机的运动。
生物之息吹:指生物的呼吸,即生命之气。
窾窍:指深而空的洞穴,这里指耳窍。
翕聚:指聚集、收缩。
鼓荡:指鼓动、振荡。
籁发:指声音发出,籁是古代指乐器的声音。
崇山:高大的山,这里指阻碍声音传播的障碍物。
空谷:空旷的山谷,这里指声音容易传播的环境。
灵府:中医术语,指心灵深处,也指耳朵内部。
浊气:指身体内的污浊之气,通常与疾病相关。
孔窍堵塞:指耳朵的通道被污浊之气堵塞。
脾陷胃逆:中医术语,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消化吸收不良。
清气不升,浊气不降:中医术语,指身体内的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浊阴之气不能下降,导致气机不畅。
虚灵障蔽:指精神虚弱,意识模糊。
重听:指听力下降,听不清声音。
窍蔽:指耳窍被阻碍,听力受损。
气化自然:中医术语,指身体的生理活动是自然气机变化的结果。
却年还聪:指通过某种方法恢复听力。
辛金:中医术语,指与辛味和金属性相关的药物,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甲木:中医术语,指与甲味和木属性相关的药物,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
听宫:中医术语,指耳朵的内部空腔。
相火:中医术语,指与心火相关的病理状态,通常与热病相关。
经气:中医术语,指经络中的气。
少阳:中医术语,指少阳经,与胆经和三焦经相关。
三焦: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个重要部位,与气机运行有关。
胆经:中医术语,指胆经,与肝脏相关。
甲木之邪:指由甲木引起的疾病,如头痛、耳痛等。
柴胡芍药茯苓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耳内热肿疼痛。
黄芩: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丹皮、桃仁:中药名,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苓泽芍药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耳流黄水。
参茯五味芍药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耳渐重听。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耳病根原-评注
耳病者,浊阴之上填也。阳性虚而阴性实,浊阴下降,耳窍乃虚,虚则清彻而灵通,以其冲而不盈也。
此句从中医理论出发,阐述了耳病的成因。‘浊阴’指的是体内阴寒之气,‘阳性虚’和‘阴性实’则是对人体阴阳平衡状态的描述。‘耳窍乃虚’说明耳部出现虚损,而‘清彻而灵通’则是对耳部功能的正面评价,即耳部能够清晰感知外界声音。‘以其冲而不盈也’表明耳部处于一种充满活力的状态,能够不断吸收外界信息。
目者,木火之终气,耳者,金水之始基。木火外明,故神清而善发,金水内虚,故气空而善内。
此句将耳与目进行对比,从五行相生相克的角度分析。‘木火之终气’和‘金水之始基’分别指代目和耳的生理特性。‘木火外明’说明目具有明亮、清晰的特点,‘金水内虚’则表明耳具有内敛、虚静的特点。‘神清而善发’和‘气空而善内’进一步强调了目和耳的功能差异。
凡大块之噫气,生物之息吹,有窍则声入,声入则籁发,非关声音之钜细也。
此句描述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大块之噫气’和‘生物之息吹’分别指代自然界和生物体的呼吸。‘有窍则声入’说明声音需要通过耳窍进入人体,‘声入则籁发’则表明声音进入人体后会产生共鸣。‘非关声音之钜细也’指出声音的产生与大小无关,而是与共鸣有关。
窾窍空洞,翕聚而鼓荡之,故声入而响达,譬之空谷传声,万壑皆振。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声音的传播原理。‘窾窍空洞’说明耳窍具有空旷的特点,‘翕聚而鼓荡之’则表明声音在耳窍中产生共鸣。‘声入而响达’和‘空谷传声,万壑皆振’都是对声音传播效果的生动描述。
声不传于崇山,而独振于空谷者,以其虚也。声之入也以其虚,而响之闻也以其灵。
此句通过对声音传播条件的分析,进一步强调了耳窍的空旷和灵敏。‘声不传于崇山,而独振于空谷者,以其虚也’说明声音在空旷的环境中传播效果更好。‘声之入也以其虚,而响之闻也以其灵’则是对耳窍功能的进一步肯定。
浊气一升,孔窍堵塞,则声入而不通矣。
此句指出浊气上升会导致耳窍堵塞,影响声音的传入。‘浊气一升’和‘孔窍堵塞’是耳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人之衰者,脾陷胃逆,清气不升,浊气不降,虚灵障蔽,重听不闻。
此句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了人体衰老的原因。‘脾陷胃逆’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都是人体气血运行不畅的表现。‘虚灵障蔽’和‘重听不闻’则是耳病的表现。
然窍闭于天而灵开于人,达者于是,有却年还聪之术也。
此句表明耳窍的闭锁与人的智慧有关。‘达者’指的是有智慧的人,他们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恢复耳聪。
耳病疼痛,悉由浊气壅塞。耳以冲虚之官,空灵洞彻,万籁毕收,有浊则降,微阴不存。
此句分析了耳病疼痛的原因。‘浊气壅塞’是导致耳病疼痛的主要原因。‘耳以冲虚之官’和‘空灵洞彻’则是对耳部功能的描述。
若使浊气升填,结滞壅肿,则生疼痛。久而坚实牢硬,气阻而为热,血郁而化火,肌肉腐溃,则成痈脓。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耳病疼痛的发展过程。‘浊气升填’和‘结滞壅肿’是疼痛的初期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会逐渐加重,最终形成痈脓。
浊气之上逆,缘于辛金之失敛,甲木之不降。甲木上冲,听宫胀塞,相火郁遏,经气壅迫,是以疼痛而热肿。
此句从中医理论分析了耳病疼痛的成因。‘辛金之失敛’和‘甲木之不降’是导致浊气上逆的原因。‘甲木上冲’和‘相火郁遏’则是对疼痛和热肿的描述。
凡头耳之肿痛,皆甲木之邪也。
此句指出头耳肿痛的病因与甲木之邪有关。
手足少阳之脉,俱络于耳,而少阳一病,则三焦之气善陷,胆经之气善逆。
此句从经络理论分析了耳病的成因。‘手足少阳之脉’是指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它们都与耳部相连。‘少阳一病’则是指这两条经络出现病变。
耳病之痈肿,尽甲木之为害,于三焦无关也。
此句进一步明确了耳病痈肿的病因与甲木之邪有关,与三焦无关。
甲木逆升,相火郁发,则为热肿。木邪冲突,则为疼痛。木气堵塞,则为重听。
此句从中医理论分析了耳病疼痛、热肿和重听的原因。‘甲木逆升’和‘相火郁发’是导致热肿的原因。‘木邪冲突’和‘木气堵塞’则分别导致疼痛和重听。
仲景《伤寒》: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太阳伤寒,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无闻也。
此句引用了《伤寒论》中的内容,说明了少阳中风和太阳伤寒都会导致耳聋。
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此句解释了《伤寒论》中治疗耳聋的方法,即通过重发汗来治疗虚证。
耳聋者,手少阳之阳虚,而足少阳之阳败。耳痈者,手少阳之火陷,而足少阳之火逆也。
此句从中医理论分析了耳聋和耳痈的成因。‘手少阳之阳虚’和‘足少阳之阳败’是导致耳聋的原因。‘手少阳之火陷’和‘足少阳之火逆’则导致耳痈。
欲升三焦,必升己土,欲降甲木,必降戊土,中气不运,不能使浊降而清升也。
此句从中医理论提出了治疗耳聋和耳痈的方法。‘升己土’和‘降戊土’是调节三焦和甲木的方法。
柴胡芍药茯苓汤、苓泽芍药汤、参茯五味芍药汤
这三款方剂是治疗耳病的具体方案,分别针对不同的症状和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