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目病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目病根原-原文

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

金水为阴,阴降则精盈,木火为阳,阳升则神化。

精浊故下暗,神清故上光。

而清阳之上发,必由于脉,脉主于心而上络于目,心目者,皆宗脉之所聚也。

‘《内经》’:心者,宗脉之所聚也。

又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

宗脉之阳上达九天,阳气清明,则虚灵而神发,所谓心藏脉而脉舍神也。《《灵枢经》语》。

神气发现,开双窍而为精明。

‘《素问》’:夫精明者,所以别白黑,视长短。

目者,神气之所游行而出入也。

窍开而光露,是以无微而不烛。

一有微阴不降,则云雾暧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矣。

清升浊降,全赖于土。

水木随己土左升,则阴化而为清阳;火金随戊土右降,则阳化而为浊阴。

阴暗而阳明,夜晦而昼光,自然之理也。

后世庸工,无知妄作,补阴泻阳,避明趋暗,其轻者遂为盲瞽之子,其重者竟成夭枉之民。

愚谬之恶,决海难流也!

慨自师旷哲人,不能回既霍之目,子夏贤者,不能复已丧之明,况委之愚妄粗工之手,虽有如炬之光,如星之曜,安得不殒灭而亡失乎!

然千古之人,未有如师旷、子夏之明者,所谓盲于目而不盲于心也。

古之明者,察于未象,视于无形。

夫未象可察,则象为糟粕,无形可视,则形为赘疣。

官骸者,必敝之物,神明者,不朽之灵。

达人不用其官用其神,官虽止而神自行,神宇泰而天光发,不饮上池而见垣人,不燃灵犀而察渊鱼,叶蔽两目而无远弗照,云碍双睛而无幽不烛。

如是则听不用耳,视不用目,可以耳视,可以目听。

此之谓千古之明者,何事乞照于庸工,希光于下士也!

疼痛

眼病疼痛,悉由浊气逆冲。

目居清阳之位,神气冲和,光彩发露,未有一线浊阴。

若使浊气冲逆,遏逼清气,清气升发,而浊气遏之,二气壅迫,两相击撞,是以作疼。

而浊气之上逆,全缘辛金之不敛。

金收而水藏之,则浊阴归于九地之下,金不能敛,斯水不能藏,故浊阴逆填于清位。

金水逆升,浊阴填塞,则甲木不得下行,而冲击于头目。

头目之痛者,甲木之邪也。

甲木化气于相火,随辛金右转而温水藏。

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烁,故白珠红肿而热滞也。

手足少阳之脉,同起于目锐眦,而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清则上升,浊则下降。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其气皆升;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其气皆降。

手三阳病则下陷,足三阳病则上逆。

凡下热之证,因手少阳三焦之陷;上热之证,因足少阳胆经之逆。

故眼病之热赤,独责甲木而不责于三焦也。

其疼痛而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旺;其疼痛而不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虚也。

赤痛之久,浊阴蒙蔽,清阳不能透露,则云翳生而光华碍。

云翳者,浊气之所郁结也。

阳气未陷,续自升发,则翳退而明复,阳气一陷,翳障坚老,而精明丧矣。

其疼痛者,浊气之冲突。

其盲瞽者,清阳陷败而木火不升也。

木火之升,机在己土,金火之降,机在戊土。

己土左旋,则和煦而化阳神,戊土右转,则凝肃而产阴精。

阴精之魄,藏于肺金,精魄重浊,是以沉降;阳神之魂,藏于肝木,神魂轻清,是以浮升。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自然之性也。

脾升胃降,则在中气。

中气者,脾胃旋转之枢轴,水火升降之关键。

偏湿则脾病,偏燥则胃病,偏热则火病,偏寒则水病。

济其燥湿寒热之偏,而归于平,则中气治矣。

柴胡芍药丹皮汤

黄芩三钱,酒炒柴胡三钱白芍药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左目赤痛者。

百合五味汤

百合三钱五味一钱,研半夏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右目赤痛者。

热甚加石膏、知母。

百合五味姜附汤

百合三钱五味一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水土寒湿而上热赤痛者。

或不赤不热而作疼痛,是无上热,去百合、芍药,加桂枝。

茯泽石膏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栀子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石膏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湿热熏蒸,目珠黄赤者。

桂枝丹皮首乌汤

桂枝三钱丹皮三钱首乌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龙眼十个,肉

煎大半杯,热服。

治昏花不明,而无赤痛者。

桂枝菖蒲汤

柴胡三钱桂枝三钱丹皮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菖蒲二钱

煎半杯,热服。

治瞳子缩小者。

乌梅山萸汤

五味一钱乌梅三钱,肉山萸三钱,肉甘草二钱首乌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瞳子散大者。

姜桂参苓首乌汤

人参三钱首乌三钱桂枝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

煎半杯,温服。

治目珠塌陷者。

芍药枣仁柴胡汤

芍药三钱甘草三钱首乌三钱枣仁三钱,生,研柴胡三钱丹皮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目珠突出者。

医书自唐以后无通者,而尤不通者,则为眼科。

庸妄之徒,造孽误人,毒流千古,甚可痛恨!

谨为洗发原委,略立数法,以概大意。

酌其脏腑燥湿寒热而用之,乃可奏效。

若内伤不精,但以眼科名家,此千古必无之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目病根原-译文

眼睛有病,是因为身体中的清阳之气衰弱了。金和水属于阴,阴气下降则精气充足;木和火属于阳,阳气上升则神气发生变化。因为精气浑浊,所以下面会显得昏暗,神气清朗所以上面会显得明亮。而清阳之气上升,必然是通过脉络,脉络主要与心脏相关,并且向上连接到眼睛,心和眼,都是宗脉汇聚的地方。《内经》说:心脏是宗脉汇聚的地方。又说:眼睛是宗脉汇聚的地方。宗脉的阳气上升到九天之上,阳气清明,就会使精神变得虚灵并且神气发挥作用,这就是所谓的心藏脉而脉舍神。《灵枢经》中有这样的话。神气发挥作用,打开双窍成为精明。《素问》说:精明是用来分辨黑白,观察长短的。眼睛是神气游行出入的地方。窍口打开,光芒露出,因此没有细微之处不能照亮。一旦有微小的阴气不下降,就会像云雾弥漫在空中,神气被遮蔽,阳气下沉,光芒受损。

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全靠土的作用。水和木随着土向左上升,阴气转化为清阳;火和金随着土向右下降,阳气转化为浊阴。阴暗而阳明,夜晚昏暗而白天明亮,这是自然的道理。后世的庸医,无知妄为,补阴泻阳,避开光明追求黑暗,轻者变成了盲人,重者甚至夭折。这种愚蠢的错误,就像大海一样难以冲洗!从师旷这样的智者,不能恢复已经瞎了的眼,子夏这样的贤者,不能恢复已经失去的视力,更不用说交给那些愚昧粗心的大夫,即使有如炬之光,如星之耀,怎么能不毁灭而消失呢!

然而千古以来,没有人像师旷、子夏那样明智,所谓盲于目而不盲于心。古代的明智之人,能够在未形成之前洞察,在无形之中观察。那些未形成的可以洞察,那么形成的就是糟粕,无形可以观察,那么有形的就成了累赘。官骸是必然会损坏的东西,神明是不朽的灵性。有智慧的人不使用官能,而是使用神明,官能虽然停止,但神明依然自行发挥作用,神明安泰,天光自然发出,不喝上池的水就能看到墙角的人,不用点燃灵犀就能观察水中的鱼,叶子遮住双眼却无远弗照,云雾遮蔽双眼却无幽不烛。如果是这样,那么听不用耳朵,看不用眼睛,可以用耳朵看,可以用眼睛听。这就是所说的千古之明,为什么要向庸医求助,向下士寻求光明呢!

疼痛

眼病引起的疼痛,都是因为浊气逆冲。眼睛位于清阳的位置,神气平和,光彩显露,没有一丝浊阴。如果浊气逆冲,压迫清气,清气上升,浊气阻碍它,两种气相互挤压,相互撞击,因此造成疼痛。而浊气上升,完全是因为辛金不能收敛。金收敛了,水就藏起来,浊阴就归于九地之下,金不能收敛,水就不能藏,所以浊阴逆填在清位。金水逆升,浊阴填塞,甲木就不能下行,而冲击头部和眼睛。头部和眼睛的疼痛,是甲木的邪气。甲木化气于相火,随着辛金向右转而温水藏。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克肺金,肺金被烧灼,所以白珠红肿而热滞。

手足少阳之脉,同起于目锐眦,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清则上升,浊则下降。手之三阳,从手到头,其气都是上升;足之三阳,从头到足,其气都是下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足三阳病则上逆。凡是下热之证,是因为手少阳三焦下陷;上热之证,是因为足少阳胆经上逆。所以眼病的热赤,只责备甲木而不责备三焦。那些疼痛而赤热的,是甲木逆而相火旺盛;那些疼痛而不赤热的,是甲木逆而相火虚弱。

赤痛时间久了,浊阴蒙蔽,清阳不能透露,就会产生云翳,光芒受阻。云翳是浊气郁结的地方。阳气没有下沉,继续上升,翳就会退去,光明恢复。阳气一旦下沉,翳就会变得坚固,而精明就会丧失。疼痛是因为浊气的冲突。盲人是因为清阳衰败而木火不升。

木火上升的关键在于己土,金火下降的关键在于戊土。己土左旋,则温和而化成阳神,戊土右转,则凝重而产阴精。阴精的魄藏于肺金,精魄沉重,所以沉降;阳神的魂藏于肝木,神魂轻清,所以上升。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这是自然的本性。

脾上升胃下降,关键在于中气。中气是脾胃旋转的枢纽,水火升降的关键。偏湿则脾病,偏燥则胃病,偏热则火病,偏寒则水病。调和燥湿寒热的偏颇,使之归于平衡,中气就会得到治理。

柴胡芍药丹皮汤

黄芩三钱,酒炒柴胡三钱,白芍药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煎半杯,热服。治疗左眼赤痛。

百合五味汤

百合三钱,五味一钱,研半夏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芍药三钱。煎半杯,热服。治疗右眼赤痛。

热甚加石膏、知母。

百合五味姜附汤

百合三钱,五味一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煎大半杯,温服。治疗水土寒湿而上热赤痛。

或不赤不热而作疼痛,是无上热,去百合、芍药,加桂枝。

茯泽石膏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栀子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石膏三钱。煎大半杯,热服。治疗湿热熏蒸,目珠黄赤。

桂枝丹皮首乌汤

桂枝三钱,丹皮三钱,首乌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龙眼十个,肉。煎大半杯,热服。治疗昏花不明,而无赤痛。

桂枝菖蒲汤

柴胡三钱,桂枝三钱,丹皮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菖蒲二钱。煎半杯,热服。治疗瞳子缩小。

乌梅山萸汤

五味一钱,乌梅三钱,肉,山萸三钱,肉,甘草二钱,首乌三钱,芍药三钱,龙骨二钱,牡蛎三钱。煎半杯,温服。治疗瞳子散大。

姜桂参苓首乌汤

人参三钱,首乌三钱,桂枝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煎半杯,温服。治疗目珠塌陷。

芍药枣仁柴胡汤

芍药三钱,甘草三钱,首乌三钱,枣仁三钱,生,研,柴胡三钱,丹皮三钱。煎半杯,热服。治疗目珠突出。

医书自唐以后无通者,而尤不通者,则为眼科。庸妄之徒,造孽误人,毒流千古,甚可痛恨!谨为洗发原委,略立数法,以概大意。酌其脏腑燥湿寒热而用之,乃可奏效。若内伤不精,但以眼科名家,此千古必无之事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目病根原-注解

清阳:指人体中的清轻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与阴气相对。

金水:五行中的金与水,金为阴,水为阴中之阴。

木火:五行中的木与火,木为阳,火为阳中之阳。

精浊:指精液不纯,含有杂质。

神清:指精神状态清晰。

宗脉:指人体中的主要经脉,如十二经脉中的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等。

九天:古代指极高的天空,比喻至高无上的境界。

精明:指视力清晰,目光敏锐。

官骸:指人的身体器官。

神明:指人的精神、智慧。

辛金:五行中的金,辛为金之味。

戊土:五行中的土,戊为土之位。

相火:五行中的火,相火为火之相,即火的辅助火。

肺金:五行中的金,肺为金之脏。

脾升胃降:中医理论中的脾胃升降理论,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中气:指脾胃之气,是人体中气机运行的核心。

柴胡芍药丹皮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左目赤痛。

百合五味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右目赤痛。

百合五味姜附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水土寒湿而上热赤痛。

茯泽石膏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湿热熏蒸,目珠黄赤。

桂枝丹皮首乌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昏花不明,而无赤痛。

桂枝菖蒲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瞳子缩小。

乌梅山萸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瞳子散大。

姜桂参苓首乌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目珠塌陷。

芍药枣仁柴胡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目珠突出。

眼科:中医学中专门研究眼科疾病和治疗的学科。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目病根原-评注

目病者,清阳之上衰也。此句开篇即点明了眼病的根本原因在于清阳之气的衰弱,清阳不升,则眼病随之而来。

金水为阴,阴降则精盈,木火为阳,阳升则神化。此句阐述了阴阳五行与眼病的关系,金水属阴,阴降则精气充足;木火属阳,阳升则神气充沛。

精浊故下暗,神清故上光。此句进一步解释了精浊和神清对眼病的影响,精浊则视力下降,神清则视力明亮。

而清阳之上发,必由于脉,脉主于心而上络于目,心目者,皆宗脉之所聚也。《内经》:心者,宗脉之所聚也。又曰:目者,宗脉之所聚也。宗脉之阳上达九天,阳气清明,则虚灵而神发,所谓心藏脉而脉舍神也。《灵枢经》语。此段论述了心脉与眼病的关系,心脉与眼脉相连,心阳的清明对眼病有重要影响。

神气发现,开双窍而为精明。《素问》:夫精明者,所以别白黑,视长短。目者,神气之所游行而出入也。窍开而光露,是以无微而不烛。一有微阴不降,则云雾暧空,神气障蔽,阳陷而光损矣。此段说明了神气对于眼睛的作用,以及阴气上升不足导致的眼睛问题。

清升浊降,全赖于土。水木随己土左升,则阴化而为清阳;火金随戊土右降,则阳化而为浊阴。阴暗而阳明,夜晦而昼光,自然之理也。此段阐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以及五行对于眼睛的影响。

后世庸工,无知妄作,补阴泻阳,避明趋暗,其轻者遂为盲瞽之子,其重者竟成夭枉之民。愚谬之恶,决海难流也!慨自师旷哲人,不能回既霍之目,子夏贤者,不能复已丧之明,况委之愚妄粗工之手,虽有如炬之光,如星之曜,安得不殒灭而亡失乎!此段批判了后世庸医的错误治疗方法,以及他们对眼睛健康的危害。

然千古之人,未有如师旷、子夏之明者,所谓盲于目而不盲于心也。古之明者,察于未象,视于无形。夫未象可察,则象为糟粕,无形可视,则形为赘疣。官骸者,必敝之物,神明者,不朽之灵。达人不用其官用其神,官虽止而神自行,神宇泰而天光发,不饮上池而见垣人,不燃灵犀而察渊鱼,叶蔽两目而无远弗照,云碍双睛而无幽不烛。如是则听不用耳,视不用目,可以耳视,可以目听。此之谓千古之明者,何事乞照于庸工,希光于下士也!此段强调了古代明医的智慧,以及他们超越感官的洞察力。

疼痛眼病疼痛,悉由浊气逆冲。目居清阳之位,神气冲和,光彩发露,未有一线浊阴。若使浊气冲逆,遏逼清气,清气升发,而浊气遏之,二气壅迫,两相击撞,是以作疼。而浊气之上逆,全缘辛金之不敛。金收而水藏之,则浊阴归于九地之下,金不能敛,斯水不能藏,故浊阴逆填于清位。金水逆升,浊阴填塞,则甲木不得下行,而冲击于头目。头目之痛者,甲木之邪也。甲木化气于相火,随辛金右转而温水藏。甲木不降,相火上炎而刑肺金,肺金被烁,故白珠红肿而热滞也。此段分析了眼病疼痛的原因,以及五行之间的相互作用。

手足少阳之脉,同起于目锐眦,而手之三阳,阳之清者,足之三阳,阳之浊者,清则上升,浊则下降。手之三阳,自手走头,其气皆升;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其气皆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足三阳病则上逆。凡下热之证,因手少阳三焦之陷;上热之证,因足少阳胆经之逆。故眼病之热赤,独责甲木而不责于三焦也。其疼痛而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旺;其疼痛而不赤热者,甲木逆而相火虚也。此段从经络的角度分析了眼病的热赤和疼痛症状。

赤痛之久,浊阴蒙蔽,清阳不能透露,则云翳生而光华碍。云翳者,浊气之所郁结也。阳气未陷,续自升发,则翳退而明复,阳气一陷,翳障坚老,而精明丧矣。其疼痛者,浊气之冲突。其盲瞽者,清阳陷败而木火不升也。此段进一步阐述了眼病疼痛和盲瞽的原因。

木火之升,机在己土,金火之降,机在戊土。己土左旋,则和煦而化阳神,戊土右转,则凝肃而产阴精。阴精之魄,藏于肺金,精魄重浊,是以沉降;阳神之魂,藏于肝木,神魂轻清,是以浮升。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自然之性也。此段再次强调了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以及五行对于眼睛的影响。

脾升胃降,则在中气。中气者,脾胃旋转之枢轴,水火升降之关键。偏湿则脾病,偏燥则胃病,偏热则火病,偏寒则水病。济其燥湿寒热之偏,而归于平,则中气治矣。此段从脾胃的角度分析了眼病的原因,以及脾胃对于眼病的影响。

柴胡芍药丹皮汤、百合五味汤、百合五味姜附汤、茯泽石膏汤、桂枝丹皮首乌汤、桂枝菖蒲汤、乌梅山萸汤、姜桂参苓首乌汤、芍药枣仁柴胡汤等方剂,均为治疗眼病的具体方法。这些方剂根据不同的眼病症状,采用不同的药物组合,以达到治疗目的。此段介绍了中医治疗眼病的方法,以及方剂的组成。

医书自唐以后无通者,而尤不通者,则为眼科。庸妄之徒,造孽误人,毒流千古,甚可痛恨!谨为洗发原委,略立数法,以概大意。酌其脏腑燥湿寒热而用之,乃可奏效。若内伤不精,但以眼科名家,此千古必无之事也。此段强调了眼科的重要性,以及庸医对眼科的误解和误治。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目病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