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声音-原文
声音者,手太阴之所司也。
肺藏气,而气之激宕则为声,故肺病则声为之不调,气病则声为之不畅。
而气之所以病者,由于己土之湿。
手阳明主令于燥金,手太阴化气于湿土,阳明旺则金燥而响振,太阴盛则土湿而声瘖。
譬之琴瑟箫鼓,遇晴明而清越,值阴晦而沉浊,燥湿之不同也。
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旺则气聚而不泄,气通而不塞,聚则响而通则鸣。
唇缺齿落而言语不清者,气之泄也;涕流鼻渊而声音不亮者,气之塞也。
然声出于气而气使于神。
《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
会厌者,声音之户也。
口唇者,声音之扇也。
舌者,声音之机也。
悬雍者,声音之关也。
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
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盖门户之开阖,机关之启闭,气为之也。
而所以司其迟疾,时其高下,开阖适宜,而启闭中节者,神之所使也。
是故久嗽而音哑者,病在声气;中风而不言者,病在神明。
声气病则能言而不能响,神明病则能响而不能言。
声气出于肺,神明藏于心。
四十九难:肺主五声,入心为言。
缘声由气动,而言以神发也。
闻之妇人在军,金鼓不振。
李少卿军中有女子,击鼓起士而鼓不鸣。
然则调声音者,益清阳而驱浊阴,一定之理也。
茯苓橘皮杏仁汤
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百合三钱橘皮三钱生姜三钱
煎半杯,热服。
治湿旺气郁,声音不亮者。
百合桔梗鸡子汤
百合三钱桔梗三钱五味一钱鸡子白一枚
煎半杯,去滓,入鸡子清,热服。
治失声喑哑者。
须发
须发者,手足六阳之所荣也。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手三阳之上者,皆行于头。
阳明之经,其荣髭也。
少阳之经,其荣眉也。
太阳之经,其荣须也。
足三阳之上者,亦行于头。
阳明之经,其荣髯也。
少阳之经,其荣须也。
太阳之经,其荣眉也。
凡此六经,血气盛则美而长,血气衰则恶而短。
夫须发者,营血之所滋生,而实卫气之所发育也。
血根于上而盛于下,气根于下而盛于上。
须发上盛而下衰者,手足六阳之经气盛于上故也。
《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冬时阳气内潜,而爪发枯脆,夏日阳气外浮,而爪须和泽。
缘须发之生,血以濡之,所以滋其根荄,气以煦之,所以荣其枝叶也。
宦者伤其宗筋,血泄而不滋,则气脱而不荣,是以无须,与妇人正同。
然则须落发焦者,血衰而实气败,当于营卫二者双培其本枝,则得之矣。
桂枝柏叶汤
首乌三钱桂枝三钱丹皮三钱生地三钱柏叶三钱生姜三钱人参三钱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须落发焦,枯燥不荣。
黄涩早白,加桑椹、黑豆。
阳衰土湿者,加干姜、茯苓。
肺气不充,重用黄芪,肺主皮毛故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声音-译文
声音是由手太阴经络所主管的。肺脏藏纳着气,气的激荡就形成了声音。所以肺脏有病,声音就会不协调;气有病,声音就会不流畅。而气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脾胃的湿气。手阳明经络主管干燥的金气,手太阴经络化育湿土之气,阳明经络旺盛时,金气干燥而声音响亮;太阴经络旺盛时,土气湿重而声音嘶哑。就像琴瑟箫鼓,遇到晴天时声音清脆,遇到阴天时声音沉浊,这是由于干燥和湿润的不同。干燥属于阳,湿润属于阴,阳旺则气聚而不散,气畅通而不阻塞,气聚则声音响亮,气通则声音清晰。嘴唇缺齿落,说话不清楚,是因为气散了;鼻涕流出,鼻塞声音不亮,是因为气阻塞了。
声音是从气中产生,气受神志的支配。《灵枢·忧恚无言》说:喉咙是气上下的通道。会厌是声音的门户。口唇是声音的扇子。舌头是声音的机关。悬雍是声音的关卡。颃颡是分泄气的地方。横骨是神气所驱使的地方,主要负责舌头活动。门户的开合,机关的启闭,都是由气来完成的。而控制其快慢、高低,开合适中,启闭合节,都是由神志来支配的。因此,久咳声音嘶哑的人,病在声气;中风不能说话的人,病在神志。声气出于肺,神志藏于心。四十九难说:肺主管五声,进入心脏变为言语。因为声音由气推动,言语由神志发动。
听说军中的妇女,金鼓不振。李少卿军中有女子,击鼓起兵而鼓声不响。那么调治声音的方法,就是增强清阳之气,驱逐浊阴之气,这是不变的道理。
茯苓橘皮杏仁汤: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杏仁三钱,百合三钱,橘皮三钱,生姜三钱。煎半杯,热服。治疗湿气重,气郁,声音不亮的人。
百合桔梗鸡子汤:百合三钱,桔梗三钱,五味一钱,鸡子白一枚。煎半杯,去滓,入鸡子清,热服。治疗失声嘶哑的人。
须发:须发是手足六阳经络所滋养的。《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手三阳经络的上部都行于头部。阳明经络的荣养在髭,少阳经络的荣养在眉,太阳经络的荣养在须。足三阳经络的上部也行于头部。阳明经络的荣养在髯,少阳经络的荣养在须,太阳经络的荣养在眉。这六条经络,血气旺盛则须发美而长,血气衰弱则须发恶而短。
须发是由营血滋养而生,实际上是卫气发育的结果。血源于上方而盛于下方,气源于下方而盛于上方。须发上方盛而下方衰,是因为手足六阳经络的气盛于上方。《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散五谷味道,熏蒸肌肤,充实身体,润泽毛发,就像雾露的灌溉,这就是气。冬天阳气内藏,指甲头发干燥脆弱,夏天阳气外浮,指甲和胡须柔润。因为须发的生长,血用以滋润其根本,气用以温暖其枝叶。
宦者损伤了宗筋,血液流失而不滋养,气就会枯竭而不荣养,因此没有胡须,与妇女相同。
那么胡须脱落头发干枯的人,是因为血衰而气败,应该从营卫两个方面同时滋养根本和枝叶,才能治愈。
桂枝柏叶汤:首乌三钱,桂枝三钱,丹皮三钱,生地三钱,柏叶三钱,生姜三钱,人参三钱,阿胶三钱。煎大半杯,温服。治疗胡须脱落头发干枯,干燥不荣。
黄涩早白,加桑椹、黑豆。阳衰土湿的人,加干姜、茯苓。肺气不足,重用黄芪,因为肺主管皮毛。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声音-注解
手太阴:手太阴肺经,与湿土相联系。
肺藏气:中医认为肺脏是气的储藏和调节中心。
气之激宕:气之激荡,指气的运动和变化。
己土之湿:己土,五行之一,代表湿土,与湿气相关。
手阳明:手阳明大肠经,中医经络之一,与大肠相连,主管消化和吸收。
手太阴化气于湿土:手太阴肺经与湿土相联系,主管气化。
阳明旺:阳明旺盛,指阳明经的机能强盛。
太阴盛:太阴旺盛,指太阴经的机能强盛。
琴瑟箫鼓:古代的乐器,用于比喻声音的高低和变化。
手阳明主令于燥金:手阳明大肠经主管燥金,燥金代表干燥。
湿土:湿土,五行之一,代表湿润。
气:中医中的气,指生命活动的动力。
神:中医中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
《灵枢·忧恚无言》:《灵枢》是中医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关于人体生理和心理的论述。
会厌:会厌,位于喉部,是控制呼吸和发声的重要结构。
口唇:口唇,发声时参与共鸣。
舌:舌,参与发音和味觉。
悬雍:悬雍,位于喉部,是控制声音的通道。
颃颡:颃颡,指喉咙和口腔。
横骨:横骨,指位于胸部的骨骼,与呼吸有关。
门户之开阖:门户的开阖,比喻声音的调节。
机关之启闭:机关的启闭,比喻声音的调节。
四十九难:《黄帝内经》中的四十九难,是关于中医理论的难题。
肺主五声:中医认为肺脏主管五种声音。
入心为言:声音进入心脏后成为言语。
金鼓不振:金鼓不振,比喻士气低落。
茯苓:茯苓,中药材,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橘皮:橘皮,中药材,有理气、燥湿、化痰的功效。
杏仁:杏仁,中药材,有润肺、止咳、平喘的功效。
百合:百合,中药材,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
生姜:生姜,中药材,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须发:须发,指胡须和头发。
手三阳:手三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阳明之经:阳明经,指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少阳之经:少阳经,指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
太阳之经:太阳经,指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
营血:营血,中医术语,指营养和血液。
卫气:卫气,中医术语,指保护身体不受外邪侵袭的气。
宗筋:宗筋,指人体的重要筋脉。
宦者:宦者,指古代的太监。
阿胶:阿胶,中药材,有补血、滋阴、润燥的功效。
桑椹:桑椹,中药材,有滋阴补血、生津止渴的功效。
黑豆:黑豆,中药材,有滋阴补肾、健脾利湿的功效。
干姜:干姜,中药材,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黄芪:黄芪,中药材,有补气固表、利水消肿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声音-评注
声音者,手太阴之所司也。肺藏气,而气之激宕则为声,故肺病则声为之不调,气病则声为之不畅。
此段文字从中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声音的产生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关系。手太阴肺经主管声音的产生,肺脏藏纳气,气的运动产生声音。肺脏疾病会导致声音不和谐,气机不畅则声音不清晰。这里体现了中医对声音与内脏关系的深刻理解。
而气之所以病者,由于己土之湿。手阳明主令于燥金,手太阴化气于湿土,阳明旺则金燥而响振,太阴盛则土湿而声瘖。
此句进一步分析了声音不畅的原因,认为湿气是导致声音不畅的主要原因。手阳明大肠经主管干燥的金气,手太阴肺经主管湿土的气化。阳明经旺盛则金气干燥声音响亮,太阴经旺盛则湿土之气导致声音嘶哑。这里运用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解释了声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
譬之琴瑟箫鼓,遇晴明而清越,值阴晦而沉浊,燥湿之不同也。
此处以琴瑟箫鼓为例,说明了声音的清浊与外界环境的关系,晴明时声音清越,阴晦时声音沉浊,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
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旺则气聚而不泄,气通而不塞,聚则响而通则鸣。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燥湿与声音的关系,认为燥为阳,湿为阴,阳旺则气聚而不泄,气通而不塞,从而产生声音。
唇缺齿落而言语不清者,气之泄也;涕流鼻渊而声音不亮者,气之塞也。
此句从具体症状出发,说明了气机不畅会导致声音问题,如唇齿问题导致气泄,涕流鼻渊导致气塞。
然声出于气而气使于神。
此句强调了声音的产生与气的运行以及精神状态的关系,认为声音的产生是气与神共同作用的结果。
《灵枢·忧恚无言》: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声音之户也。口唇者,声音之扇也。舌者,声音之机也。悬雍者,声音之关也。颃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
此处引用了《灵枢》中的内容,详细阐述了喉咙、会厌、口唇、舌、悬雍、颃颡等部位在声音产生中的作用,体现了中医对声音产生的机制有深刻的认识。
盖门户之开阖,机关之启闭,气为之也。而所以司其迟疾,时其高下,开阖适宜,而启闭中节者,神之所使也。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声音的产生与气的开阖以及精神的作用,认为声音的产生是气与神共同调节的结果。
是故久嗽而音哑者,病在声气;中风而不言者,病在神明。声气病则能言而不能响,神明病则能响而不能言。
此句区分了声气病与神明病的不同,认为声气病表现为能言而不能响,神明病表现为能响而不能言。
声气出于肺,神明藏于心。四十九难:肺主五声,入心为言。缘声由气动,而言以神发也。
此句再次强调了声音的产生与内脏器官的关系,认为声音的产生与肺和心有关,肺主五声,心藏神明,声音的产生是气与神共同作用的结果。
闻之妇人在军,金鼓不振。李少卿军中有女子,击鼓起士而鼓不鸣。然则调声音者,益清阳而驱浊阴,一定之理也。
此段文字通过历史故事说明了调声音的重要性,认为调声音需要增益清阳,驱逐浊阴,体现了中医的养生理念。
茯苓橘皮杏仁汤、百合桔梗鸡子汤、桂枝柏叶汤等方剂,均为治疗声音问题的中医方剂,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须发者,手足六阳之所荣也。
此句说明了须发与手足六阳经的关系,认为须发是手足六阳经气血的荣养。
夫须发者,营血之所滋生,而实卫气之所发育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须发的生长与营血和卫气的关系,认为须发的生长依赖于营血和卫气的滋养。
宦者伤其宗筋,血泄而不滋,则气脱而不荣,是以无须,与妇人正同。
此句说明了宦者无须的原因,认为宦者损伤了宗筋,导致血气不足,从而无须。
然则须落发焦者,血衰而实气败,当于营卫二者双培其本枝,则得之矣。
此句提出了治疗须发焦枯的方法,认为需要同时调养营血和卫气,从而恢复须发的生长。
桂枝柏叶汤、黄涩早白等方剂,均为治疗须发问题的中医方剂,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