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咽喉-原文
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而入缺盆。
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而连舌本。
心手少阴之脉,挟咽而系目系。
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而下胸膈。
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而挟舌本。
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而入颃颡。
五藏六府之经,不尽循于咽喉,而咽为六府之通衢,喉为五藏之总门,脉有歧出,而呼吸升降之气,则别无他经也。
六府阳也,而阳中有阴则气降,故浊阴由咽而下达;五藏阴也,而阴中有阳则气升,故清阳自喉而上腾。
盖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不藏则下行,是天气之降也;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泄,不泄则上行,是地气之升也。
地气不升则喉病,喉病者,气塞而食通;天气不降则咽病,咽病者,气通而食塞。
先食阻而后气梗者,是藏完而府伤之也;先气梗而后食阻者,是府完而藏伤之也。
而总之,咽通六府而胃为之主,喉通五藏而肺为之宗。
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浊气堙郁,则病痹塞,相火升炎,则病肿痛。
下窍为阴,上窍为阳,阴之气浊,阳之气清,清气凉而浊气热,故清气下陷,则凉泄于魄门,浊气上逆,则热结于喉咙也。
甘草桔梗射干汤
甘草二钱,生桔梗三钱半夏三钱射干三钱
煎半杯,热漱,徐服。
治咽喉肿痛生疮者。
贝母升麻鳖甲汤
贝母三钱升麻二钱丹皮三钱元参三钱鳖甲三钱
煎半杯,热漱,徐服。
治喉疮脓成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咽喉-译文
咽喉是阴阳升降的道路。
《灵枢·经脉》中记载:胃足阳明之脉沿着喉咙进入缺盆。脾足太阴之脉夹着咽喉连接舌根。心手少阴之脉夹着咽喉联系眼系。小肠手太阳之脉沿着咽喉向下至胸膈。肾足少阴之脉沿着喉咙夹着舌根。肝足厥阴之脉沿着喉咙进入颃颡。五脏六腑的经脉,并不全部沿着咽喉走,但咽喉是六腑的交通要道,喉咙是五脏的总门户,经脉有分支,而呼吸升降的气,则没有其他经脉参与。
六腑属阳,阳中有阴,气就会下降,所以浊阴之气通过咽喉向下;五脏属阴,阴中有阳,气就会上升,所以清阳之气从喉咙向上。因为六腑是传输转化物质而不储存,不储存就向下运行,这是天气下降的表现;五脏是储存精气而不泄漏,不泄漏就向上运行,这是地气上升的表现。地气不上升则喉咙会生病,喉咙生病的人,气会阻塞但食物可以通;天气不下降则咽喉会生病,咽喉生病的人,气是通的但食物会阻塞。先有食物阻碍后有气阻塞的人,是因为内脏完好而六腑受伤;先有气阻塞后有食物阻碍的人,是因为六腑完好而内脏受伤。
总的来说,咽喉通向六腑,胃是主导;喉咙通向五脏,肺是主宰。阳衰土湿,肺胃不下降,浊气淤积,就会导致病症阻塞,相火上升,就会导致病症肿胀疼痛。下窍属阴,上窍属阳,阴之气浑浊,阳之气清亮,清气凉而浑浊气热,所以清气下降,就会在肛门处泄出,浑浊气上升,就会在喉咙处结成热块。
甘草桔梗射干汤:甘草二钱,生桔梗三钱,半夏三钱,射干三钱。煎成半杯,热漱口,慢慢服用。
治疗咽喉肿痛生疮。
贝母升麻鳖甲汤:贝母三钱,升麻二钱,丹皮三钱,元参三钱,鳖甲三钱。煎成半杯,热漱口,慢慢服用。
治疗喉疮脓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咽喉-注解
咽喉:咽喉是指人体喉部和咽部的总称,是食物和空气进入体内的通道。在中医理论中,咽喉不仅是呼吸和消化系统的交汇点,也是阴阳升降的通道。
阴阳升降: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和相互依存的阴阳两个方面。升降则是指气机在体内的运动,阴阳升降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机制。
灵枢·经脉:《灵枢》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人体经络的走向和功能。《经脉》是《灵枢》中的一部分,详细描述了人体十二经脉的走向和与脏腑的关系。
缺盆:缺盆是指锁骨上窝,是胃足阳明之脉的循行部位。
舌本:舌本是指舌根,脾足太阴之脉与舌本相连。
目系:目系是指连接眼睛和脑部的神经和血管。
胸膈:胸膈是指胸腔和膈肌,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而下至胸膈。
六府:六府在中医理论中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是人体消化吸收和排泄的器官。
五藏:五藏在中医理论中指心、肝、脾、肺、肾,是人体主要的内脏器官。
六府之通衢:六府之通衢是指咽部是六府(消化系统器官)的共同通道。
五藏之总门:五藏之总门是指喉部是五藏(内脏器官)的共同通道。
歧出:歧出是指经脉分支,即经脉在体内分叉。
呼吸升降之气:呼吸升降之气是指呼吸过程中气机的升降运动。
六府阳:六府属阳,指六府的功能与阳气的特性相联系。
五藏阴:五藏属阴,指五藏的功能与阴气的特性相联系。
天气:天气指上升的阳气,与天象和阳性的生命活动相关。
地气:地气指下降的阴气,与地象和阴性的生命活动相关。
魄门:魄门是指肛门,是排泄物排出的通道。
甘草: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润肺等功效。
桔梗:桔梗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宣肺、祛痰、利咽等功效。
射干:射干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等功效。
半夏:半夏是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等功效。
贝母:贝母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等功效。
升麻:升麻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发表解肌、升阳举陷等功效。
丹皮:丹皮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功效。
元参:元参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滋阴降火等功效。
鳖甲:鳖甲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等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八-七窍解-咽喉-评注
咽喉者,阴阳升降之路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咽喉在人体阴阳平衡中的关键作用,将咽喉视为阴阳之气升降的通道,具有极高的哲学和医学价值。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循喉咙而入缺盆。
此句引用《灵枢·经脉》的记载,阐述了胃经与喉咙之间的联系,说明胃经的脉气通过喉咙进入缺盆,进一步强调了咽喉在人体经脉中的重要性。
脾足太阴之脉,挟咽而连舌本。
此句描述了脾经与咽喉的关系,脾经的脉气沿着咽喉而行,并连接舌本,揭示了脾与咽喉在生理功能上的紧密联系。
心手少阴之脉,挟咽而系目系。
此句描绘了心经与咽喉的联系,心经的脉气挟持咽喉,并连接目系,反映了心与咽喉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相互作用。
小肠手太阳之脉,循咽而下胸膈。
此句说明了小肠经与咽喉的关联,小肠经的脉气沿着咽喉下行至胸膈,展现了小肠经在人体生理过程中的作用。
肾足少阴之脉,循喉咙而挟舌本。
此句描述了肾经与咽喉的关系,肾经的脉气沿着喉咙而行,并挟持舌本,反映了肾与咽喉在生理功能上的密切联系。
肝足厥阴之脉,循喉咙而入颃颡。
此句说明了肝经与咽喉的关联,肝经的脉气沿着喉咙而行,并进入颃颡,揭示了肝与咽喉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相互作用。
五藏六府之经,不尽循于咽喉,而咽为六府之通衢,喉为五藏之总门,脉有歧出,而呼吸升降之气,则别无他经也。
此句概括了五脏六腑与咽喉的关系,指出虽然五脏六腑的经脉并非全部经过咽喉,但咽喉是六腑的通道,喉是五脏的总门,呼吸升降之气均通过咽喉,体现了咽喉在人体生理过程中的枢纽地位。
六府阳也,而阳中有阴则气降,故浊阴由咽而下达;五藏阴也,而阴中有阳则气升,故清阳自喉而上腾。
此句从阴阳角度阐述了六府与五脏的功能差异,指出六府属阳,但阳中有阴,气降则浊阴下达;五脏属阴,但阴中有阳,气升则清阳上升,揭示了阴阳平衡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
盖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不藏则下行,是天气之降也;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泄,不泄则上行,是地气之升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六府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指出六府主要负责传化物质,不藏精气,因此下行如天气之降;五脏主要负责藏精气,不泄精气,因此上行如地气之升,体现了中医对阴阳五行理论的深刻理解。
地气不升则喉病,喉病者,气塞而食通;天气不降则咽病,咽病者,气通而食塞。
此句说明了地气不升和天气不降分别导致的喉病和咽病,揭示了人体阴阳失衡时出现的病理变化。
先食阻而后气梗者,是藏完而府伤之也;先气梗而后食阻者,是府完而藏伤之也。
此句分析了食阻和气梗的病因,指出食阻先于气梗时,为藏完而府伤;气梗先于食阻时,为府完而藏伤,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深入剖析。
而总之,咽通六府而胃为之主,喉通五藏而肺为之宗。
此句总结了咽喉与六府、五脏的关系,指出咽通六府,胃为咽喉之主;喉通五藏,肺为喉之宗,进一步强调了咽喉在人体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浊气堙郁,则病痹塞,相火升炎,则病肿痛。
此句分析了阳衰土湿导致的肺胃不降,浊气堙郁,进而引发痹塞和肿痛的病理变化,反映了中医对疾病成因和病机的认识。
下窍为阴,上窍为阳,阴之气浊,阳之气清,清气凉而浊气热,故清气下陷,则凉泄于魄门,浊气上逆,则热结于喉咙也。
此句阐述了阴阳之气在上窍和下窍的表现,指出阴之气浊,阳之气清,清气凉而浊气热,揭示了阴阳平衡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甘草桔梗射干汤,甘草二钱,生桔梗三钱半夏三钱射干三钱,煎半杯,热漱,徐服。
此方以甘草、桔梗、半夏、射干为主要药材,煎煮后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生疮,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贝母升麻鳖甲汤,贝母三钱升麻二钱丹皮三钱元参三钱鳖甲三钱,煎半杯,热漱,徐服。
此方以贝母、升麻、丹皮、元参、鳖甲为主要药材,煎煮后用于治疗喉疮脓成,反映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