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肺痈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肺痈根原-原文

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

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气滞痰生,胸膈瘀塞,湿郁为热,淫泆熏蒸,浊瘀臭败,腐而为脓。

始萌尚可救药,脓成肺败则死。

此缘湿旺肺郁,风闭皮毛,卫气收敛,营郁为热,热邪内闭,蒸其痰涎而化痈脓故也。

盖风中于表,则腠理疏泄而汗出;热蒸于里,则经阳遏闭而恶寒。

卫阳外敛,呼气有出而不入;营阴内遏,吸气有入而不出。

营卫不交,风热兼作,风邪外伤其皮毛。

皮毛者,肺之合也。

湿土郁满,肺气不降,而风袭皮毛,泄其卫气,卫气愈泄而愈敛,皮毛始开而终闭。

肺气壅塞,内外不得泄路,痞闷喘促,痰嗽弥增。

口干咽燥,而不作渴,少饮汤水,则津液沸腾,多吐浊沫。

热邪内伤其津血,津血与痰涎郁蒸,腐化脓秽,吐如米粥。

久而肺藏溃烂,是以死也。

病生肺部,而根原于胃逆,其胸膈之痛,则是胆木之邪。

以胃土不降,肺胆俱无下行之路,胆以甲木而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则膈上作疼,相火刑辛金,则胸中生热。

是宜并治其标本也。

苏叶橘甘桔汤

苏叶三钱甘草二钱桔梗三钱杏仁三钱茯苓三钱贝母三钱橘皮三钱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胃逆胸满重,加半夏。

肺痈胸膈湿热,郁蒸痰涎,而化痈脓。

痰盛宜逐,脓成当泻。

胶痰堵塞,以甘遂、葶苈之属驱之,脓血腐瘀,以丹皮、桃仁之类排之。

剧者用仲景二白散,吐下脓秽,以救藏真,胜于养痈遗害者也。

二白散

桔梗三分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炒,研如脂

为末,饮服半钱匕。虚者减之。

脓在膈上则吐,在膈下则泄。

下多,饮冷水一杯,则止。

葶苈大枣泻肺汤

葶苈炒黄,研,弹子大大枣十二枚

水三杯,煮枣,取二杯,去枣,入葶苈,煮取一杯,顿服。

脓未成则痰下,脓已成则脓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肺痈根原-译文

肺痈是由于湿热郁积而引起的。阳气衰弱,土壤潮湿,肺和胃不能下降,气滞导致痰液生成,胸部和膈膜堵塞,湿郁变成热,热气弥漫,污浊和瘀血腐败,最终变成脓。刚开始时还可以用药治疗,如果脓成肺坏,那就无法救治了。这是由于湿气旺盛,肺气郁结,风邪闭塞皮肤毛发,卫气收敛,营气郁结变成热,热邪内闭,蒸煮痰液而形成脓肿的缘故。

风邪侵袭体表,就会导致毛孔疏松而出汗;热气在体内蒸腾,就会导致经阳被遏制而感到寒冷。卫阳外部收敛,呼气有出无入;营阴内部遏制,吸气有入无出。营卫不交,风热同时发作,风邪伤害皮肤毛发。皮肤毛发是肺的配合部分。湿土郁结,肺气不能下降,风邪侵袭皮肤毛发,泄出卫气,卫气越泄越收敛,皮肤毛发开始张开最后又闭合。肺气堵塞,内外无法透气,感到胸闷气促,咳嗽痰多。

口干咽燥,但不感到口渴,少喝汤水,就会使津液沸腾,多吐出污浊的泡沫。热邪伤害津液和血液,津液血液与痰液郁结蒸煮,腐败化脓,吐出的像米粥一样。时间久了,肺脏溃烂,因此导致死亡。

疾病发生在肺部,但其根源在于胃气逆乱,胸膈的疼痛是胆木之邪所致。因为胃土不能下降,肺和胆都没有下降的道路,胆以甲木转化为相火,甲木克制戊土,导致膈上疼痛,相火侵犯辛金,导致胸中发热。因此应该同时治疗其根本和症状。

苏叶橘甘桔汤:苏叶三钱,甘草二钱,桔梗三钱,杏仁三钱,茯苓三钱,贝母三钱,橘皮三钱,生姜三钱。煎成大半杯,温服。

如果胃气逆乱,胸膈胀满严重,可以加半夏。

肺痈胸膈湿热郁结,蒸煮痰液,变成脓肿。痰液多时应该逐出,脓成时应该泻下。如果痰液堵塞,可以用甘遂、葶苈等药材驱除,脓血和瘀血可以用丹皮、桃仁等药材排出。病情严重时使用仲景的二白散,吐出或泻出脓液,以救肺脏真气,比养痈遗害要好。

二白散:桔梗三分,贝母三分,巴豆一分,去皮,炒,研成油脂状。研成粉末,用半钱匕的量服用。体虚者减量。

脓在膈上则吐出,在膈下则泻下。泻下过多,喝一杯冷水,就可以停止。

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炒黄,研成粉末,大枣十二枚。水三杯,煮大枣,取两杯,去枣,加入葶苈,煮成一杯,顿服。

脓未成则痰液排出,脓已成则脓液排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肺痈根原-注解

肺痈:肺痈是指肺部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疾病,表现为胸痛、咳嗽、发热等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肺痈多由湿热蕴结、肺气郁滞、痰浊内蕴等因素引起。

湿热之郁蒸:指湿气和热气在体内郁结,相互蒸腾,导致疾病的发生。

阳衰土湿:中医术语,指阳气衰弱,脾胃湿盛,导致身体虚弱和消化功能异常。

肺胃不降:中医术语,指肺和胃的气机不畅,不能向下运行。

气滞痰生:指气机不畅,导致痰液生成。

胸膈瘀塞:指胸部和膈膜处气血瘀滞不通。

湿郁为热:指湿气郁结后转化为热。

淫泆熏蒸:形容热气弥漫,蒸腾上升。

浊瘀臭败:指体内污浊和瘀血腐败,产生恶臭。

腐而为脓:指腐败物质转化为脓液。

卫气收敛:中医术语,指保卫人体的正气收敛。

营郁为热:指营气郁结后转化为热。

热邪内闭:指热邪在体内闭阻不通。

蒸其痰涎而化痈脓:指热邪蒸腾痰液,使其转化为脓液。

腠理疏泄:中医术语,指皮肤和肌肉的纹理疏松,易于汗出。

经阳遏闭:指经络中的阳气被遏制,闭阻不通。

恶寒:中医术语,指感觉寒冷,不愿接触冷物体。

卫阳外敛:指保卫人体的阳气收敛于外。

营阴内遏:指营养人体的阴气收敛于内。

营卫不交:指营气和卫气不能相交接。

风热兼作:指风邪和热邪同时侵袭。

皮毛者,肺之合也:中医理论,认为皮毛与肺相互联系。

湿土郁满:指湿气和土气郁结充满。

肺气壅塞:指肺气不通畅,壅塞不通。

痞闷喘促:指胸部痞闷,呼吸急促。

痰嗽弥增:指咳嗽和痰液增多。

口干咽燥:指口干和咽喉干燥。

少饮汤水:指少喝汤水。

津液沸腾:指津液因热而沸腾。

多吐浊沫:指频繁吐出混浊的泡沫状物质。

热邪内伤其津血:指热邪损伤体内的津液和血液。

肺藏溃烂:指肺脏溃烂。

胃逆:中医术语,指胃气逆乱,导致胃部不适。

胆木之邪:指胆经的病邪。

胃土不降:指脾胃之气不能下行。

肺胆俱无下行之路:指肺和胆都没有下行之路。

胆以甲木而化相火:指胆经属木,可以转化为相火。

甲木克戊土:指木克土,导致胆经病邪影响脾胃。

相火刑辛金:指相火侵犯肺金。

苏叶橘甘桔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肺痈。

半夏:一种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胶痰堵塞:指痰液黏稠,堵塞气道。

甘遂、葶苈:两种中药材,具有泻下通便、逐水消肿的功效。

丹皮、桃仁:两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仲景二白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肺痈。

吐下脓秽:指吐出脓液和污秽物质。

葶苈大枣泻肺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肺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肺痈根原-评注

肺痈者,湿热之郁蒸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肺痈的病因,即湿邪和热邪的郁结。在中医理论中,肺主气,湿邪容易阻碍气机,导致肺气不降,从而引发肺痈。

阳衰土湿,肺胃不降,气滞痰生,胸膈瘀塞,湿郁为热,淫泆熏蒸,浊瘀臭败,腐而为脓。

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肺痈的病理过程。阳衰土湿,即阳气衰弱,湿邪内盛,导致肺胃气机升降失调,气滞痰生。痰湿郁结于胸膈,进一步化热,热邪熏蒸,使得浊瘀败坏,最终化腐成脓。

始萌尚可救药,脓成肺败则死。

这句话强调了肺痈的早期救治的重要性。在脓成肺败之前,及时治疗尚有生机,否则病情恶化,预后不佳。

此缘湿旺肺郁,风闭皮毛,卫气收敛,营郁为热,热邪内闭,蒸其痰涎而化痈脓故也。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肺痈的成因,湿邪旺盛,肺气郁结,风邪闭阻皮毛,卫气收敛,营气郁结化热,热邪内闭,导致痰涎蒸化成脓。

盖风中于表,则腠理疏泄而汗出;热蒸于里,则经阳遏闭而恶寒。

此句阐述了风邪和热邪在表里之间的不同表现。风邪在表,腠理疏泄,导致汗出;热邪在里,经阳遏闭,导致恶寒。

卫阳外敛,呼气有出而不入;营阴内遏,吸气有入而不出。

这句话描述了卫阳和营阴的运行障碍,导致呼吸不畅。

营卫不交,风热兼作,风邪外伤其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

营卫不交,风热并作,风邪侵袭皮毛,皮毛与肺相合,因此风邪伤及皮毛也会影响肺。

湿土郁满,肺气不降,而风袭皮毛,泄其卫气,卫气愈泄而愈敛,皮毛始开而终闭。

湿邪郁结于土,肺气不降,风邪侵袭皮毛,导致卫气外泄,进一步收敛,皮毛由开转闭,加重了肺气的不通。

肺气壅塞,内外不得泄路,痞闷喘促,痰嗽弥增。

肺气壅塞,导致内外气机不通,出现痞闷、喘促、痰嗽等症状。

口干咽燥,而不作渴,少饮汤水,则津液沸腾,多吐浊沫。

口干咽燥,但口渴不明显,少量饮水会导致津液沸腾,多吐浊沫,这是热邪内伤津液的表现。

热邪内伤其津血,津血与痰涎郁蒸,腐化脓秽,吐如米粥。

热邪内伤津血,津血与痰涎郁蒸,导致脓腐化生,吐出的痰液如米粥状。

久而肺藏溃烂,是以死也。

肺脏长期溃烂,最终导致死亡。

病生肺部,而根原于胃逆,其胸膈之痛,则是胆木之邪。

肺痈的根源在于胃逆,胸膈之痛与胆木之邪有关。

以胃土不降,肺胆俱无下行之路,胆以甲木而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则膈上作疼,相火刑辛金,则胸中生热。

胃土不降,肺胆无下行之路,胆木化相火,甲木克戊土,导致膈上疼痛,相火刑辛金,胸中生热。

是宜并治其标本也。

因此,治疗肺痈应当标本兼治。

苏叶橘甘桔汤、二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方剂,均为治疗肺痈之方。

这些方剂中,苏叶橘甘桔汤以疏风清热、润肺化痰为主;二白散以清热解毒、排脓为主;葶苈大枣泻肺汤以泻肺逐痰、排脓为主。这些方剂体现了中医治疗肺痈的辨证论治原则。

煎大半杯,温服。胃逆胸满重,加半夏。肺痈胸膈湿热,郁蒸痰涎,而化痈脓。痰盛宜逐,脓成当泻。

这些方剂的用法用量,以及加减变化,体现了中医治疗肺痈的灵活性。

胶痰堵塞,以甘遂、葶苈之属驱之,脓血腐瘀,以丹皮、桃仁之类排之。剧者用仲景二白散,吐下脓秽,以救藏真,胜于养痈遗害者也。

对于胶痰堵塞、脓血腐瘀等严重病例,采用甘遂、葶苈等药物驱邪,以及丹皮、桃仁等药物排脓,仲景二白散则用于吐下脓秽,以救藏真,防止养痈遗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肺痈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