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痰饮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痰饮根原-原文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

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

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

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

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

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

清道堵塞,肺气不布,由是壅嗽发喘,息短胸盛,眠食非旧,喜怒乖常。

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随其本气所亏而发,而总由脾阳之败。

缘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从湿土化气,湿旺脾亏,水谷消迟,脾肺之气,郁而不宣,淫生痰涎。

岁月增加,久而一身精气,尽化败浊,微阳绝根,则人死矣。

高年之人,平素阳虚,一旦昏愦痰鸣,垂头闭目,二三日即死。

此阳气败脱,痰证之无医者也。

其余百病,未至于此。

悉宜燥土泻湿,绝其淫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滞之物,使之精气播宣,津液流畅,乃可扶衰起危,长生不死耳。

姜苓半夏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橘皮三钱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

原因土湿阳虚,气滞津凝。

法宜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是定法也。

在上之痰,半成湿热,在下之饮,纯属湿寒。

上下殊方,温清异制,大要以温燥水土为主。

上热者,加知母、石膏。

下寒者,佐干姜、附子。

痰之陈宿缠绵,胶固难行者,加枳实开之。

饮之停瘀脏腑者,上在胸膈,用十枣汤泻其气分,下在脐腹,用猪苓汤泻于水道。

流溢经络者,用五苓散泻之汗孔。

上脘之痰,可从吐出,中脘之痰,可从便下。

若经络之饮,非使之化气成津,泻于汗尿,别无去路也。

一切痰饮,用瓜蒂散吐下之,功效最捷。

续随子仁,驱逐痰饮,亦良物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痰饮根原-译文

痰饮是肺和肾的疾病,其根源在于湿土。肺和肾是痰饮的表面症状,而脾胃则是痰饮的根本。因为肺负责储存气体,肺气清而下降则能转化为水;肾负责储存水,肾水温暖上升则能转化为气。如果阳气衰弱,土湿,那么肺气就会壅滞,不能转化为水;肾水就会凝固,不能转化为气。气不能转化为水,就会在上部郁积形成痰;水不能转化为气,就会在下部停滞形成饮。一般来说,阳气虚弱,土质败坏,金水枯竭,都会出现久治不愈的痰饮疾病。

清道堵塞,肺气不能分布,因此会出现咳嗽、喘息、呼吸短促、胸部膨胀、睡眠和饮食不像以前那样,喜怒无常。因为痰饮潜伏并阻塞,腐败并阻碍气血循环的道路,以及精神交流的关口,各种疾病都会由此而生,变化无常,根据体质的亏损而发作,而总的根源在于脾阳的衰败。因为足太阴脾以湿土为主,手太阴肺从湿土中转化气,湿气旺盛,脾阳不足,水谷消化迟缓,脾肺之气郁结而不通畅,从而产生痰液。

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时间下来,一个人的精气全部转化为败浊,微阳的根源断绝,那么人就会死亡。

老年人,平时阳气虚弱,一旦出现昏迷、痰鸣、低头闭眼,两三天就会死亡。这是阳气衰败、痰证无法医治的情况。其他各种疾病,都没有达到这种程度。

所有疾病的发生,都由于土湿,因此很多人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血、咳嗽、喘息、惊悸的人更为严重。原因是土湿阳虚,气滞津液凝结。治疗方法是燥湿健脾,利气行郁,小半夏加茯苓、橘皮,这是固定的方法。

上部的痰,半成湿热,下部的饮,纯属湿寒。上下不同,温清不同,主要原则是以温燥水土为主。上热的人,加知母、石膏。下寒的人,加干姜、附子。痰液陈旧、缠绵、胶固难以消散的,加枳实来开导。饮液停滞在脏腑的,上在胸膈,用十枣汤来泻气分;下在脐腹,用猪苓汤来泻水道。流溢在经络的,用五苓散来泻汗孔。上脘的痰,可以通过呕吐排出;中脘的痰,可以通过大便排出。如果经络中的饮液,必须使之转化为气,成为津液,通过汗和尿排出,别无他法。所有痰饮,可以用瓜蒂散来吐下,效果最快。续随子仁,可以驱逐痰饮,也是好东西。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痰饮根原-注解

痰饮:指人体内因水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常表现为咳嗽、喘息、胸满、呕吐等症状。

肺肾:中医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器官,肺主呼吸,肾主水液代谢,两者在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密切相关。

土湿:中医理论中的病因之一,指脾湿过盛,导致水液代谢失常。

脾胃:中医理论中的两个重要器官,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两者共同参与水液代谢。

阳衰: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人体阳气虚弱,不能温煦和推动身体机能。

气不化水: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肺气虚弱,不能将水液转化为尿液。

肾水凝瘀: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肾阳虚弱,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液停滞。

郁蒸: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气机郁结,蒸腾而上,表现为咳嗽、喘息等症状。

痰证:中医理论中的病证,指痰饮停留在体内,引起的各种症状。

清道堵塞: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身体内的通道被痰饮堵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壅嗽发喘:中医理论中的症状,指咳嗽和喘息,多由痰饮引起。

息短胸盛:中医理论中的症状,指呼吸急促,胸部胀满。

喜怒乖常:中医理论中的症状,指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

痰饮伏留: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痰饮在体内潜伏,不易消除。

腐败壅阻: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痰饮在体内腐败,导致气血运行受阻。

气血环周之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气血在体内循环的通道。

精神交济之关: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精神与气血之间的相互关系。

脾阳之败: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

湿土主令: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脾土在五行中属湿,具有运化水液的作用。

手太阴肺: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肺经,与手太阴经相联系。

淫生痰涎: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湿气过盛,导致痰涎的产生。

败浊:中医理论中的病理产物,指身体内的废物和毒素。

微阳绝根: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人体阳气极度虚弱,生命即将终结。

姜苓半夏汤:中医方剂名,由生姜、茯苓、半夏等组成,具有燥湿化痰的功效。

泽泻:中药材名,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甘草:中药材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橘皮:中药材名,具有理气、燥湿的作用。

生姜:中药材名,具有温中止呕,散寒止咳的作用。

鼓胀:中医病名,指腹部胀满,多由肝脾不调引起。

噎膈:中医病名,指吞咽困难,多由脾胃虚弱引起。

虚劳:中医病名,指身体虚弱,精神疲惫,多由劳伤过度引起。

吐衄:中医病名,指呕吐和鼻出血,多由脾胃虚弱引起。

嗽喘:中医病名,指咳嗽和喘息,多由肺气虚弱引起。

惊悸:中医病名,指心悸不安,多由心神不宁引起。

十枣汤:中医方剂名,由大枣、干姜、甘草等组成,具有温阳利水的作用。

猪苓汤:中医方剂名,由猪苓、泽泻、白术等组成,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五苓散:中医方剂名,由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等组成,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作用。

瓜蒂散:中医方剂名,由瓜蒂、黄连、黄芩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的作用。

续随子仁:中药材名,具有逐水消肿,破血通经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痰饮根原-评注

痰饮者,肺肾之病也,而根原于土湿。此句开篇即点明了痰饮的病因,认为痰饮的根源在于土湿,即脾湿。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湿,若脾湿内盛,则水湿不运,导致痰饮内生。

肺肾为痰饮之标,脾胃乃痰饮之本。此句进一步阐述了痰饮的形成与肺肾、脾胃的关系。肺肾为痰饮之标,即痰饮的表象,而脾胃为痰饮之本,即痰饮的根源。

盖肺主藏气,肺气清降则化水;肾主藏水,肾水温升则化气。阳衰土湿,则肺气壅滞,不能化水,肾水凝瘀,不能化气。此段文字详细解释了肺肾与水液代谢的关系,以及阳衰土湿导致痰饮形成的原因。

气不化水,则郁蒸于上而为痰;水不化气,则停积于下而为饮。此句进一步说明了痰饮的形成机制,即气不化水则生痰,水不化气则成饮。

大凡阳虚土败,金水堙菀,无不有宿痰留饮之疾。此句总结了痰饮的形成原因,认为阳虚土败、金水堙菀是痰饮形成的普遍原因。

清道堵塞,肺气不布,由是壅嗽发喘,息短胸盛,眠食非旧,喜怒乖常。此句描述了痰饮引起的症状,如咳嗽、喘息、呼吸急促、睡眠饮食异常、情绪不稳定等。

盖痰饮伏留,腐败壅阻,碍气血环周之路,格精神交济之关,诸病皆起,变化无恒,随其本气所亏而发,而总由脾阳之败。此段文字进一步说明了痰饮的危害,认为痰饮会阻碍气血运行,影响精神交流,导致各种疾病。

缘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手太阴肺从湿土化气,湿旺脾亏,水谷消迟,脾肺之气,郁而不宣,淫生痰涎。此句解释了脾肺与痰饮的关系,认为脾湿肺郁是痰饮形成的关键。

岁月增加,久而一身精气,尽化败浊,微阳绝根,则人死矣。此句说明了痰饮长期不治的危害,认为会导致人体精气耗竭,阳气衰败,最终导致死亡。

悉宜燥土泻湿,绝其淫泆生化之源,去其瘀塞停滞之物,使之精气播宣,津液流畅,乃可扶衰起危,长生不死耳。此句提出了治疗痰饮的方法,即燥湿健脾,疏通经络,使精气津液运行畅通。

姜苓半夏汤、百病之生,悉由土湿,是以多有痰证,而鼓胀、噎膈、虚劳、吐衄、嗽喘、惊悸之家更甚。原因土湿阳虚,气滞津凝。法宜燥土泻湿,利气行郁,小半夏加茯苓、橘皮,是定法也。此段文字介绍了治疗痰饮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强调了燥湿健脾的重要性。

在上之痰,半成湿热,在下之饮,纯属湿寒。上下殊方,温清异制,大要以温燥水土为主。上热者,加知母、石膏。下寒者,佐干姜、附子。此段文字根据痰饮的不同部位和性质,提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痰之陈宿缠绵,胶固难行者,加枳实开之。饮之停瘀脏腑者,上在胸膈,用十枣汤泻其气分,下在脐腹,用猪苓汤泻于水道。流溢经络者,用五苓散泻之汗孔。上脘之痰,可从吐出,中脘之痰,可从便下。若经络之饮,非使之化气成津,泻于汗尿,别无去路也。一切痰饮,用瓜蒂散吐下之,功效最捷。续随子仁,驱逐痰饮,亦良物也。此段文字详细介绍了治疗痰饮的具体方法,包括加减药物、煎煮方法等。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痰饮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3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