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消渴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消渴根原-原文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

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

风木之性,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

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从相火化气。

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

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

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

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

脾陷胃逆,二气不交,则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

但是脾陷,则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则消而不淋。

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不淋者,木泄而水不能藏也。

木不能泄,则肝气抑郁而生热,膀胱热涩,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则肾阳泄露而生寒,肾藏寒滑,故水泉不止。

肝木生于肾水而胎心火,火之热者,木之温气所化;木之温者,水之阳根所发。

水主蛰藏,木主疏泄,木虚则遏抑子气于母家,故疏泄不行,而病淋涩;木旺则盗泄母气于子家,故蛰藏失政,而善溲溺。

‘《素问·气厥论》’: 心移热于肺,肺消。

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此上下俱寒,上寒则少饮,下寒则多溲。

饮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

‘《金匮》’: 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

此下寒上热,下寒则善溲,上热则善饮。

饮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也,则犹可治。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肾气丸

地黄二两八钱山萸一两四钱山药一两四钱丹皮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桂枝三钱五分附子三钱五分

炼蜜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不知,渐加。

‘《金匮》’: 消渴,饮一斗,小便一斗,上伤燥热,下病湿寒,燥热在肝肺之经,湿寒在脾肾之藏。

肾气丸,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地黄、丹、桂,清风疏木,附子温肾水之寒,薯蓣、山萸,敛肾精之泄,消渴之神方也。

肝主疏泄,木愈郁而愈欲泄,泄而不通,则小便不利,泄而失藏,则水泉不止。

肾气丸能缩小便之太过,亦利小便之不通。

‘《金匮》’: 小便一斗者主之,小便不利者亦主之,以其泻湿而燥土,清风而疏木也。

猪苓汤

猪苓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滑石三钱,研阿胶三钱

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

治上消下淋者。

上渴而下淋者,土湿木郁而生风燥。

猪、茯、滑、泽,泻湿燥土,阿胶滋木清风,解渴通淋之良法也。

若木郁不能疏泄,宜加桂枝,以达木气。

若消淋兼作而发热脉浮者,是土湿木郁而感风邪,当以五苓发其汗也。

桂附苓乌汤

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龙骨三钱,煅,研牡蛎三钱,煅,研首乌三钱,蒸

煎大半杯,温服。

治饮一溲二者。

‘《素问》’: 饮一溲二,水寒土湿,木气疏泄,宜苓、泽,泻湿燥土,姜、附,暖水温中,桂枝、首乌,达木荣肝,龙骨、牡蛎,敛精摄溺。

病之初起,可以救药,久则不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消渴根原-译文

消渴是一种足厥阴肝经的疾病。厥阴肝经的风木和少阳胆经的相火,相互为表里关系。风木的特性是喜欢疏散,如果土湿脾陷,乙木受到遏制,疏散不畅,强行疏散,相火就会失去其潜藏的特性。

手少阳三焦经以相火为主宰,足少阳胆经从相火转化气机。手少阳三焦经如果陷入膀胱,所以下焦会有淋病或癃病;足少阳胆经如果逆行于胸膈,所以上焦会有消渴病。由于风火合邪,津液和血液耗伤,因此出现燥渴的症状。

淋病是因为肝脾下陷,消渴是因为胆胃逆行。脾下陷导致乙木不升,所以会得淋病;胃逆导致甲木不降,所以会得消渴病。脾下陷胃逆,两气不相交,则上焦会有消渴病,下焦会有淋病。但如果只是脾下陷,则只会得淋病而不消渴;如果只是胃逆,则只会消渴而不得淋病。淋而不消是因为水藏而木不能泄;消而不淋是因为木泄而水不能藏。木不能泄,则肝气抑郁而生热,膀胱热涩,导致排尿不畅;水不能藏,则肾阳泄露而生寒,肾藏寒滑,导致水液不断流失。

肝木生于肾水,而胎心火,火的热是木的温气所化;木的温是水的阳根所发。水主潜藏,木主疏散,木虚则遏制子气于母家,所以疏散不畅,而得淋涩病;木旺则盗泄母气于子家,所以潜藏失政,容易尿频。

《素问·气厥论》中说:心将热移至肺,肺就会消渴。肺消渴的人,喝水一升,尿两升,无法治愈。这是上下都寒,上寒则少饮,下寒则多尿。喝水一升,尿两升,是精和尿各占一半,所以必定死亡。

《金匮》中说:男子消渴,小便反多,喝水一斗,小便一斗。这是下寒上热,下寒则喜欢多尿,上热则喜欢多喝水。喝水一升,尿一升,是尿多而精少,还可以治疗。如果口渴想喝水,但小便不利,这是消渴和淋病的兼症。

肾气丸的配方:地黄二两八钱,山茱萸一两四钱,山药一两四钱,丹皮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桂枝三钱五分,附子三钱五分。炼蜜为丸,如梧子大,用酒送服十五丸,每天两次。如果不舒服,可以逐渐增加。

《金匮》中说:消渴,喝水一斗,小便一斗,上焦有燥热,下焦有湿寒,燥热在肝肺的经络,湿寒在脾肾的脏器。肾气丸,茯苓、泽泻,可以泻湿燥土,地黄、丹皮、桂枝,可以清风疏木,附子可以温肾水的寒,薯蓣、山茱萸,可以敛肾精的泄,是治疗消渴的神方。

肝主疏散,木越郁越想疏散,疏散而不通,则小便不利,疏散而失去藏摄,则水液不止。肾气丸能减少小便的过多,也有利于小便的不通。

猪苓汤的配方:猪苓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滑石三钱,研成粉末,阿胶三钱。煎成大半杯,加入阿胶,溶解后温服。用于治疗上消下淋。

如果木郁不能疏散,宜加桂枝,以达木气。如果消渴和淋病同时发作而发热脉浮,是土湿木郁感受风邪,应该用五苓散发汗。

桂附苓乌汤的配方: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龙骨三钱,煅,研成粉末,牡蛎三钱,煅,研成粉末,首乌三钱,蒸。煎成大半杯,温服。用于治疗喝水一升,尿两升的病症。

《素问》中说的喝水一升,尿两升,是水寒土湿,木气疏散,宜用茯苓、泽泻,泻湿燥土,姜、附,暖水温中,桂枝、首乌,达木荣肝,龙骨、牡蛎,敛精摄溺。病初起时可以用药救治,时间久了就难以治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消渴根原-注解

消渴:消渴,中医术语,指因体内津液不足,导致口渴多饮、尿频量多等症状。

厥阴:指足厥阴肝经,是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与肝、胆、眼等器官相关。

相火:中医术语,指与心火相对的一种火,通常与肝、胆、三焦等器官的功能相关。

疏泄:中医术语,指身体内气的运行和物质的代谢过程,与肝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土湿脾陷:中医术语,指脾湿内阻,导致脾气下陷,影响消化吸收。

乙木:指木元素,与肝木相关,代表肝的生理功能。

手少阳三焦: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与三焦的功能相关,三焦是人体气机运行的通道。

足少阳胆:中医经络学中的概念,与胆的功能相关。

淋癃:中医术语,指小便不利,尿频、尿急等症状。

津血耗伤:中医术语,指体内津液和血液的消耗过多。

燥渴:中医术语,指口渴症状,因体内津液不足引起。

淋:中医术语,指小便不利,尿频、尿急等症状。

消:中医术语,指消渴,即口渴多饮、尿频量多等症状。

肝脾之陷:中医术语,指肝脾功能虚弱,导致体内津液运行不畅。

胆胃之逆:中医术语,指胆胃功能失调,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异常。

乙木不升:中医术语,指肝木的疏泄功能减弱,导致体内津液运行不畅。

甲木不降:中医术语,指胃木的下降功能减弱,导致体内津液代谢异常。

溲便:中医术语,指排尿和排便。

胎心火:中医术语,指心脏的火性,与心火相关。

水主蛰藏:中医术语,指水液在体内应该藏而不泄。

木主疏泄:中医术语,指木元素具有疏泄的功能。

疏泄不行:中医术语,指疏泄功能不畅,导致体内津液运行不畅。

善溲溺:中医术语,指频繁排尿。

心移热于肺:中医术语,指心脏的热量转移到肺部。

肺消:中医术语,指肺热导致的消渴症状。

金匮:《金匮要略》,中医经典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

肾气丸: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肾气不足、腰膝酸软等症状。

地黄:中药名,具有滋阴补肾的作用。

山萸:中药名,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

山药:中药名,具有健脾益肺的作用。

丹皮:中药名,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

茯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泽泻: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桂枝:中药名,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

附子:中药名,具有温肾助阳的作用。

炼蜜丸:中药制剂方法,将药物与炼蜜混合制成丸剂。

阿胶:中药名,具有滋阴补血的作用。

猪苓:中药名,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滑石:中药名,具有清热利尿的作用。

五苓散:中医方剂,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症状。

桂附苓乌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肾阳虚损、腰膝酸软等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消渴根原-评注

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消渴的病因,认为其病根在于足厥阴肝经的风木与少阳胆经的相火相互影响,形成表里关系。风木之性,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这里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阐述了消渴的病机,即风木疏泄太过,导致相火不能蛰藏,进而引发疾病。

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从相火化气。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此句进一步解释了消渴和淋癃的病理机制,认为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经的功能异常,分别导致下病淋癃和上病消渴。

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此句揭示了消渴的病理变化,即风火合邪导致津血耗伤,从而出现燥渴的症状。

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此句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了淋和消的病因,认为淋病与肝脾之陷有关,消渴与胆胃之逆有关。

木不能泄,则肝气抑郁而生热,膀胱热涩,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则肾阳泄露而生寒,肾藏寒滑,故水泉不止。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淋和消的病理变化,认为肝气抑郁和肾阳泄露是导致淋和消的重要原因。

肝木生于肾水而胎心火,火之热者,木之温气所化;木之温者,水之阳根所发。此句从五行相生的角度,解释了肝木与肾水、心火之间的关系,认为肝木生于肾水,心火由木之温气所化。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此句引用了《素问》中的理论,说明了肺消的严重性,即心火移至肺,导致肺消,饮一溲二,病情严重,难以救治。

《金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此下寒上热,下寒则善溲,上热则善饮。此句引用了《金匮》中的理论,解释了消渴的病理变化,认为下寒上热,导致下寒则善溲,上热则善饮。

肾气丸:地黄二两八钱山萸一两四钱山药一两四钱丹皮一两茯苓一两泽泻一两桂枝三钱五分附子三钱五分。此句介绍了治疗消渴的肾气丸的配方,通过多种药材的配伍,以达到调和阴阳、补益肝肾的作用。

猪苓汤:猪苓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滑石三钱,研阿胶三钱。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此句介绍了治疗消渴和淋癃的猪苓汤的配方,通过猪苓、茯苓、泽泻等药材的配伍,以达到利水渗湿、清热解毒的作用。

桂附苓乌汤:茯苓三钱泽泻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附子三钱龙骨三钱,煅,研牡蛎三钱,煅,研首乌三钱,蒸。煎大半杯,温服。此句介绍了治疗饮一溲二的桂附苓乌汤的配方,通过多种药材的配伍,以达到温阳散寒、利水渗湿的作用。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消渴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