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咳嗽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咳嗽根原-原文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

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

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

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

太阴以己土而生湿,阳明从庚金而化燥。

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

以燥为阳而湿为阴,阳性运而阴性滞,理自然也。

‘《素问·咳论》’: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是咳嗽之证,因于胃逆而肺寒,故仲景治咳,必用干姜、细辛。

其燥热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

手阳明以燥金主令,燥气旺则手太阴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当胃逆胆升,刑以相火,则壅嗽生焉。

然上虽燥热,而下则依旧湿寒也。

盖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

上热则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

缘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

燥则上热,湿则下寒。

究之,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

悟先圣咳嗽之义,自得之矣。

姜苓五味细辛汤

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研煎大半杯,温服。

咳证缘土湿胃逆,肺金不降。

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

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

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

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

其甚者,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

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

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

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

若感冒风寒,嚏喷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咳嗽根原-译文

咳嗽是肺和胃的疾病。胃属土,向右旋转;肺属金,向下降落;雾气下降,津液流通,所以没有痰;呼吸平静,上下无阻碍,所以不会咳嗽。如果胃土向上逆行,肺没有下降的道路,雾气堵塞,所以痰涎会滋生,呼吸也会阻塞,这时咳嗽就会发作。咳嗽多发生在秋冬季节,这是因为风寒外闭,体内之气更加郁结的缘故。

胃不下降的原因,完全是因为阳明经的阳气虚弱。太阴经用己土生湿,阳明经用庚金化燥。燥能对抗湿,胃就会下降而脾上升;湿能夺取燥,脾就会下降而胃逆行。因为燥属阳而湿属阴,阳性主动而阴性被动,这是自然的道理。

《素问·咳论》中说:如果寒凉的食物进入胃中,从肺脉上升至肺,肺就会变得寒冷,肺寒冷就会内外邪气相合,侵入身体,就会引起肺咳。咳嗽的证候,是因为胃逆和肺寒,所以张仲景治疗咳嗽,一定会用到干姜和细辛。

那些因为燥热而咳嗽的人,是金气干燥而火气旺盛。手阳明经以干燥的金气为主导,燥气旺盛时,手太阴经在庚金中化气而不在湿土中化气,一旦胃逆胆升,受到相火的克制,就会产生咳嗽。虽然上面燥热,但下面仍然是湿寒。因为肺胃顺降,相火就会潜伏并向下温暖;肺胃逆升,相火就会浮动并向上发热。上面热,下面就寒,因为火气上升而不下降。

因为足太阴经的湿气旺盛,辛金就会按照命令化湿,这样就产生了湿咳;手阳明经的燥气旺盛,戊土就会按照命令化燥,这样就产生了燥咳。燥气上升就会热,湿气下降就会寒。总之,湿是根本,燥是表象,寒是原因,热是结果。理解了先圣对咳嗽的解释,自然就能明白咳嗽的道理。

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子一钱,研碎后煎煮成大半杯,温服。

咳嗽的证候是因为土湿胃逆,肺金不下降。气滞痰生,通道受阻,呼吸不能顺畅。稍微感受风寒,闭住皮毛,肺气更加郁结,咳嗽就一定会发作。如果肺部有上热,而不是脾肾湿寒,就不会得这种病。岐伯的理论,张仲景的方法,不可改变。

咳嗽严重的时候,会变成哮喘,可以加入橘皮、杏仁,以利肺气。如果肺郁生热,可以加入麦冬、石膏,清理心肺。如果胆火克制肺金,可以加入芍药、贝母,清理胆肺。劳嗽吐血,可以加入柏叶,收敛肺气。如果感冒风寒,打喷嚏流鼻涕,头痛怕冷,可以加入生姜、苏叶,解表邪。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咳嗽根原-注解

肺胃:中医术语,指肺和胃的关系,认为肺与胃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影响。

胃土:中医五行学说中,胃属土,代表消化吸收的功能。

肺金:中医五行学说中,肺属金,代表呼吸和气的功能。

雾气:中医术语,指因寒邪引起的呼吸道不适感。

津液: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血液、体液等,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

痰:中医术语,指呼吸道分泌的黏液,多因外感或内伤引起。

阳明:中医经络学说中,阳明经,包括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与消化吸收功能相关。

太阴:中医经络学说中,太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和手太阴肺经,与脾肺功能相关。

燥:中医术语,指干燥、火热的病理状态。

湿:中医术语,指湿重、黏腻的病理状态。

燥金:中医五行学说中,金元素的性质,与干燥、收敛相关。

火炎:中医术语,指火热的病理状态。

手阳明:中医经络学说中,手阳明大肠经,与大肠和肺的功能相关。

手太阴:中医经络学说中,手太阴肺经,与肺的功能相关。

足太阴:中医经络学说中,足太阴脾经,与脾的功能相关。

辛金:中医五行学说中,辛味与金元素相关,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

戊土:中医五行学说中,戊土与土元素相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相火:中医术语,指与心相关的火元素,具有温煦作用。

齁喘:中医术语,指呼吸困难、喘息的症状。

橘皮:中药名,具有理气、燥湿的作用。

杏仁:中药名,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麦冬:中药名,具有养阴、润肺的作用。

石膏:中药名,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芍药:中药名,具有养血、调经的作用。

贝母:中药名,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柏叶:中药名,具有敛肺、止血的作用。

生姜:中药名,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苏叶:中药名,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咳嗽根原-评注

咳嗽者,肺胃之病也。此句开篇点明咳嗽的病因,认为咳嗽是由肺和胃的功能失调引起的。

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是以无痰;呼吸安静,上下无阻,是以不嗽。此段描述了胃土和肺金的正常运作状态,即胃土右转,肺金顺下,雾气降洒,津液流通,使得人体呼吸安静,无痰无嗽。

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堙塞,故痰涎淫生,呼吸壅碍,则咳嗽发作。此段说明了胃土上逆,肺无降路,雾气堵塞,导致痰涎产生,呼吸不畅,从而引发咳嗽。

其多作于秋冬者,风寒外闭,里气愈郁故也。这里指出咳嗽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原因是风寒外闭,体内之气郁结。

而胃之所以不降,全缘阳明之阳虚。此句解释了胃不降的原因,即阳明之阳虚。

太阴以己土而生湿,阳明从庚金而化燥。燥敌其湿,则胃降而脾升;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此段讲述了太阴和阳明之间的关系,以及湿和燥之间的相互作用。

《素问·咳论》: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此句引用了《素问·咳论》中的内容,说明了咳嗽的成因。

其燥热为嗽者,金燥而火炎也。手阳明以燥金主令,燥气旺则手太阴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一当胃逆胆升,刑以相火,则壅嗽生焉。此段分析了燥热咳嗽的成因,认为手阳明以燥金主令,燥气旺则手太阴化气于庚金而不化气于湿土,导致咳嗽。

然上虽燥热,而下则依旧湿寒也。盖肺胃顺降,则相火蛰藏而下温;肺胃逆升,则相火浮动而上热。上热则下寒,以其火升而不降也。此段进一步解释了燥热咳嗽的机理,指出上热下寒的原因。

缘足太阴之湿盛,则辛金从令而化湿,是生湿嗽;手阳明之燥盛,则戊土从令而化燥,是生燥咳。燥则上热,湿则下寒。究之,湿为本而燥为标,寒为原而热为委。悟先圣咳嗽之义,自得之矣。此段分析了湿嗽和燥咳的成因,并指出湿和燥的关系,以及寒热的关系。

姜苓五味细辛汤,茯苓三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半夏三钱细辛三钱五味一钱,研煎大半杯,温服。此段介绍了治疗咳嗽的方剂,即姜苓五味细辛汤。

咳证缘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得顺布。稍感风寒,闭其皮毛,肺气愈郁,咳嗽必作。此段进一步阐述了咳嗽的成因,即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窍隧阻碍,呼吸不畅。

其肺家或有上热,而非脾肾湿寒,不成此病。岐伯之论,仲景之法,不可易也。此句强调了咳嗽的病机,认为咳嗽的成因并非脾肾湿寒,而是肺家上热。

其甚者,则为齁喘,可加橘皮、杏仁,以利肺气。若肺郁生热,加麦冬、石膏,清其心肺。若胆火刑金,加芍药、贝母,以清胆肺。劳嗽吐血,加柏叶,以敛肺气。若感冒风寒,嚏喷流涕,头痛恶寒,加生姜、苏叶,以解表邪。此段介绍了治疗咳嗽的不同症状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咳嗽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2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