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原文

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

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

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

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

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腐,故脾以阴土而主磨。

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

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

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

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

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

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

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

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

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白蜜半杯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

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

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

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

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译文

反胃的情况,是因为阳气衰弱,湿气困脾,导致胃部下口不开。食物的消化和容纳,依赖于胃阴的下降,食物的消化分解,依赖于脾阳的上升。中气强健,胃就会下降而善于容纳,脾就会上升而善于消化。食物消化后,胃和小肠的门会打开,精华上升,畅通无阻,因此不会产生痰和涎;渣滓下降,传输无阻,因此排泄不会不畅。

湿气过盛,阳气亏损,中气虚弱,戊土偏衰,就会只消化不吸收;己土偏弱,就会只吸收不消化。因为阳气包含阴气,所以性质下降,下降后可以转化阴气来负责吸收,所以胃作为阳土,主要负责吸收;阴气包含阳气,所以气会上升,上升后可以转化阳气来负责消化,所以脾作为阴土,主要负责消化。阳气开通,阴气闭合,戊土善于吸收,胃阳上升而通道打开;己土不消化,脾阴下降而通道闭合。食物善于吸收,上端通道常开,所以能够进食;食物不消化,下端通道常闭,所以容易呕吐。因为土的性质是循环运转的,气化没有停滞,新陈更替,瞬间不停。食物不消化,很难长时间停留在体内,下行无路,就会向上涌出,这是自然之理。

大便不通的情况,是因为糟粕的传输不多。通道闭塞,渣滓有限,不能立即排出,积累久了,才会破溢而下。下后又闭,闭后又下,断断续续,不成系统。等到时间久了,传到魄门,粪便就会变得坚硬,形状像弹丸。因为大肠是干燥的金府,而肺津液转化为痰,不能向下滋润,所以干燥而艰难。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反胃和呕吐,提出了大半夏的方法,通过补中降逆和润肠燥来治疗,这是治疗反胃的圣方。如果与茯苓四逆汤合用,效果会更神奇。

姜苓半夏汤的配方:人参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白蜜半杯。用河水煎煮240遍,煎成大半杯,加入白蜜,温服。

反胃和噎膈的原理相同,只是上脘没有闭合,治疗主要是温中燥湿,降逆开结。土燥阳气恢复,食物消化,自然不会呕吐。谷物精华向下滋润,渣滓充满,传输无阻,大便自然容易。

湿气通过大小便排出,如果肝气不能疏泄,可以加桂枝、阿胶,以疏通木气,清除风邪。利水滑肠的方法,可以参考噎膈的各种方剂,没有太大区别。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注解

阳衰:指阳气虚弱,即身体内部的温暖和活力不足。

土湿:中医术语,指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气内生。

下脘:中医术语,指胃的下部。

胃阴:中医术语,指胃的阴液,对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有重要作用。

水谷:中医术语,泛指食物。

消磨:指食物在胃中经过消化。

脾阳:中医术语,指脾的阳气,对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有重要作用。

中气:中医术语,指脾胃之气,是人体健康的基础。

痰涎: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凝聚而成的痰液。

渣滓:中医术语,指食物消化后的残渣。

便溺:中医术语,泛指大小便。

湿盛阳亏:中医术语,指体内湿气过重,阳气不足。

戊土:中医术语,指五行中的土元素,代表脾胃。

己土:中医术语,指五行中的土元素,代表脾。

阳含阴:中医术语,指阳气中含有阴气。

阴含阳:中医术语,指阴气中含有阳气。

窍开窍闭:中医术语,指身体的通道是否通畅。

糟粕:中医术语,指食物消化后的残渣。

隧窍:中医术语,指身体的通道。

魄门:中医术语,指肛门。

燥金:中医术语,指五行中的金元素,代表肺。

肺津:中医术语,指肺的津液。

半夏: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功效。

四逆:中医术语,指四肢逆冷,是阳气衰弱的症状。

白蜜: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补中益气的功效。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古方制备方法,指用河水反复扬起,以去除杂质。

噎膈:中医术语,指吞咽困难或食物停留在食道中。

湿气渗泄:中医术语,指湿气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

桂枝: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络的功效。

阿胶:中药材,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渴的功效。

利水滑肠:中医术语,指通过利尿和润滑肠道来治疗便秘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评注

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

此句指出反胃之病因,认为阳虚土湿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下脘不开,即胃气不降。阳衰土湿体现了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强调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相克的重要性。

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

此句阐述了饮食的消化吸收过程,胃阴之降是指胃液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脾阳之升则是指脾的运化功能,有助于水谷的消化吸收。这里强调了脾胃在消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

中气即中焦之气,此处指脾胃之气。脾胃之气健旺,则胃能降浊气,善纳食物;脾能升清气,善磨水谷。此句强调了脾胃功能正常对于饮食消化吸收的重要性。

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水谷化消是指食物被消化吸收,关门洞启比喻脾胃功能正常,精华物质得以上升,渣滓得以下降。痰涎不生和便溺不涩则体现了脾胃功能正常时的生理状态。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

此句进一步分析了脾胃功能失调的原因,湿盛阳亏、中气虚败导致脾胃功能失常。戊土偏衰则消化功能减弱,己土偏弱则吸收功能减弱。

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腐,故脾以阴土而主磨。

此句运用阴阳理论解释了脾胃的功能。胃主纳,脾主磨,分别对应阳土和阴土的特性。

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脾胃阴阳属性与功能的关系,阳土开窍则胃阳上盛,阴土闭窍则脾阴下旺。

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

此句总结了脾胃功能正常与异常时的表现,脾胃功能正常则能食,异常则善吐。

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

此句强调了脾胃的动态平衡和气化作用,新故乘除指脾胃不断消化吸收新食物,排泄旧物质。

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反胃症状,即食物不能被正常消化,逆而上涌。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

此句指出大便结滞的原因,即糟粕传送不畅。

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大便结滞的原因,即排泄通道不畅,糟粕蓄积时间过长。

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

此句描述了大便排泄不畅的症状,即排泄不连续,不成形。

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

此句描述了大便结滞严重时的症状,即粪便坚硬,形状如弹丸。

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此句分析了大便结滞的原因,大肠为燥金之府,肺津化痰不能下润,导致大肠燥涩,排泄困难。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

此句提到了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治疗反胃呕吐的方法,即大半夏汤,具有补中降逆、润肠燥的功效。

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此句指出大半夏汤与茯苓四逆汤合用,效果更佳。

姜苓半夏汤:人参三钱半夏三钱干姜三钱茯苓三钱白蜜半杯。

此句介绍了姜苓半夏汤的组成,包括人参、半夏、干姜、茯苓和白蜜。

河水扬之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此句说明了姜苓半夏汤的制备方法,包括用水煎煮和加入白蜜。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

此句指出反胃与噎膈的病因相似,治疗原则为温中燥湿、降逆开结。

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治疗反胃的原则,即通过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从而解决反胃问题。

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

此句指出湿气渗泄的途径,若肝气不能疏泄,则可加桂枝、阿胶等药物,以疏木清风。

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此句指出治疗噎膈的方法,即利水滑肠,与治疗反胃的方法相似。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五-杂病解上-反胃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2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