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阳明燥金-原文
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
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
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
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
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
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
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
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
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
缘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
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
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
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
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
所谓阴邪居下,阳邪居上,一定之位也。
然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湿。
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
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
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阳明燥金-译文
燥热是由阳明金气变化而来的。在天上表现为燥热,在地上表现为金属,在人体内表现为大肠。阳明以燥热的金气为主导,胃土跟随金气而变得干燥;太阴以湿土为主导,肺金跟随土气而变得湿润。胃土的干燥,是子气而非本气,子气无法与本气相比,所以阴气旺盛的家庭,胃土通常湿润;肺金的湿润,是母气而非本气,母气无法与本气相比,所以阳气旺盛的家庭,肺金通常干燥。
太阴的性质是湿润,阳明的性质是干燥,干燥和湿润的平衡,取决于中气。中气旺盛,辛金就会在湿润的土中化气,这样肺就不会因为干燥而受伤,戊土就会在干燥的金中化气,这样胃就不会因为湿润而受伤。中气衰弱,就会导致阴阳不交,干燥和湿润的偏颇。湿润胜过干燥,就会导致喝水少、吃饭少,尿液涩滞而大便稀软;干燥胜过湿润,就会导致饥饿、口渴,小便顺畅而大便干燥。
阴气容易进展,阳气容易退却,湿润胜过干燥的情况经常发生,干燥胜过湿润的情况很少见。辛金化湿润的情况,大约有八九成,戊土化干燥的情况,只有百分之一二。阳明虽然干燥,但生病时太阴常常胜过阳明,土干燥而水不足的情况,除了伤寒阳明承气证外,几乎没有而仅有。因此,仲景提出,少阴负趺阳的情况是正常的。因为火胜则土干燥,水胜则土湿润,干燥则克水,湿润则反而被水所侮。水不足则生,土不足则死,所以少阴应该不足,而趺阳应该胜过。
燥热是寒热之间的中气,上部干燥就会转化为火而成为热,下部干燥就会转化为水而成为寒。患有反胃和噎膈的人,大便像羊粪一样,他们的胃是湿润的,而肠道是干燥的。
湿润是阴邪,阴邪的性质倾向于向下,所以它的根源在脾土,表现在膝踝;干燥是阳邪,阳邪的性质倾向于向上,所以它的根源在大肠,表现在肘腕。所谓阴邪位于下方,阳邪位于上方,这是固定的位置。
然而上部的干燥,也是因为下部的湿润。中风的家庭,血液枯竭、筋脉收缩,他们的膝踝是湿润的,而肘腕未必不是干燥的。如果己土不湿润,那么木气旺盛血液畅通,骨骼柔弱筋脉柔软,风从何而来!医生如果能够识别燥湿的消长,那么仲景的医学奥秘就可以逐步掌握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阳明燥金-注解
阳明金气:阳明,中医术语,指人体六经之一,与肺相表里,属金;金气,指金属性质的气,具有收敛、沉降的特点。
燥:指干燥,无湿润之意,在中医中常与湿相对,代表一种病理状态。
大肠:人体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与阳明经相联系,负责排泄糟粕。
太阴:中医术语,指人体六经之一,与脾相表里,属湿土。
肺金:肺脏的属性,属金,具有收敛、肃降的特点。
胃土:胃的属性,属土,具有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
子气:中医术语,指子脏的气,子气不足可能影响母脏的功能。
母气:中医术语,指母脏的气,母气不足可能影响子脏的功能。
中气:中医术语,指脾胃之气,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辛金:中医术语,指具有收敛、沉降、温燥特性的药物或食物。
戊土:中医术语,指具有温燥、收敛、固涩特性的药物或食物。
伤寒阳明承气证:中医术语,指阳明经证的一种,以发热、便秘、苔黄、脉滑数为特征。
少阴:中医术语,指人体六经之一,与心肾相表里,属水。
趺阳:中医术语,指足背的脉搏,与少阴经有关。
阴邪:中医术语,指具有寒湿特性的邪气,易伤人体下部。
阳邪:中医术语,指具有燥热特性的邪气,易伤人体上部。
羊矢:中医术语,指大便干燥坚硬,形似羊粪。
血枯筋缩:中医术语,指血液亏虚,筋脉失养,导致筋脉收缩。
己土:中医术语,指脾土,具有生化气血、滋养筋骨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阳明燥金-评注
燥者,阳明金气之所化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人为大肠。阳明以燥金主令,胃土从令而化燥;太阴以湿土主令,肺金从令而化湿。
这段话从中医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燥与湿的来源及其在自然界和人体中的表现。燥由阳明金气所化,对应天象中的燥、地象中的金,以及人体中的大肠。阳明燥金主令,胃土随之化燥;太阴湿土主令,肺金随之化湿。这里体现了中医对五行相生相克的深刻理解,以及阴阳五行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胃土之燥,子气而非本气,子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阴盛之家,胃土恒湿;肺金之湿,母气而非本气,母气不敌本气之旺,故阳盛之家,肺金恒燥。
这里进一步解释了胃土和肺金的燥湿变化。胃土的燥并非其本气,而是子气,若阴盛则胃土恒湿;肺金的湿亦非本气,而是母气,若阳盛则肺金恒燥。这种描述反映了中医对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的深刻认识,以及阴阳盛衰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调停,在乎中气。中气旺,则辛金化气于湿土而肺不伤燥,戊土化气于燥金而胃不伤湿。
此段话强调了中气在燥湿调停中的关键作用。中气旺盛时,辛金能化气于湿土,使肺不伤燥;戊土能化气于燥金,使胃不伤湿。这里体现了中医对中气调节的重视,以及通过调节中气来维持人体阴阳平衡的思路。
中气衰,则阴阳不交而燥湿偏见。湿胜其燥,则饮少而食减,溺涩而便滑;燥胜其湿,则疾饥而善渴,水利而便坚。
中气衰弱时,阴阳不交,燥湿失衡。湿胜于燥时,表现为饮少食减、溺涩便滑;燥胜于湿时,表现为疾饥善渴、水利便坚。这段话揭示了燥湿失衡对人体健康的具体影响,以及中医通过观察症状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阴易进而阳易退,湿胜者常多,燥胜者常少。辛金化湿者,十之八九,戊土化燥者,百不二三。
此段话说明了阴阳和燥湿在人体中的变化规律。阴易进,阳易退,湿胜者多,燥胜者少。辛金化湿的比例较高,而戊土化燥的比例较低。这里反映了中医对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认识,以及燥湿变化的比例关系。
阳明虽燥,病则太阴每胜而阳明每负,土燥而水亏者,伤寒阳明承气证外,绝无而仅有。
这段话指出了阳明燥金在疾病中的表现。阳明燥金在疾病中往往表现为太阴湿土胜而阳明燥金负,土燥水亏的情况极为罕见。这里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机理的深入探讨,以及对阳明燥金和太阴湿土关系的理解。
是以仲景垂法,以少阴负趺阳者为顺。缘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故少阴宜负,而趺阳宜胜。
此段话引用了张仲景的医理,强调了少阴负趺阳的重要性。火胜则土燥,水胜则土湿,燥则克水,湿则反为水侮。水负则生,土负则死,因此少阴宜负,趺阳宜胜。这里体现了中医对疾病诊断和治疗原则的重视,以及对阴阳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运用。
以土能胜水,则中气不败,未有中气不败而人死者。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土能胜水的道理,认为中气不败是人体健康的关键。这里体现了中医对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中气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燥为寒热之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
此段话说明了燥的性质及其在寒热中的作用。燥是寒热的中气,上燥则化火而为热,下燥则化水而为寒。这里反映了中医对燥的性质和变化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寒热病机的认识。
反胃噎膈之家,便若羊矢,其胃则湿而肠则燥。
这句话描述了反胃噎膈的症状,指出其便如羊矢,胃湿肠燥。这里体现了中医对具体病症的观察和描述,以及对病症机理的分析。
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
此段话分析了湿和燥的性质及其在人体中的表现。湿为阴邪,阴性亲下,故根起于脾土而标见于膝踝;燥为阳邪,阳性亲上,故根起于大肠而标见于肘腕。这里体现了中医对阴阳邪气性质和分布的认识。
所谓阴邪居下,阳邪居上,一定之位也。
这句话总结了阴邪和阳邪在人体中的分布规律,即阴邪居下,阳邪居上,有一定的位置。这里体现了中医对阴阳邪气分布规律的深刻理解。
然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其膝踝是湿,而肘腕未尝非燥。
此段话说明了上燥的原因可能与下湿有关。中风之家,血枯筋缩,膝踝湿而肘腕燥。这里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因果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上下关系在疾病中的作用的理解。
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堂奥可阶而升矣。
这句话强调了己土不湿的重要性,认为如此才能使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防止风邪侵袭。医家若能识燥湿之消长,则能深入理解仲景的医学理论。这里体现了中医对疾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视,以及对医学理论的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