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本气衰旺-原文
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
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
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
手少阴以君火司化,足少阴之水从令而化热者,常也。
而足少阴之病寒,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水性原寒。
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君火原从水化也。
足太阳以寒水司化,手太阳之火从令而化寒者,常也。
而手太阳之病热,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原热。
足太阳之病热,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寒水原从火化也。
足厥阴以风木司化,手厥阴之火从令而化风;手少阳以相火司化,足少阳之木从令而化暑者,常也。
而手厥阴之病暑,足少阳之病风,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风也。
足太阴以湿土司化,手太阴之金从令而化湿;手阳明以燥金司化,足阳明之土从令而化燥者,常也。
而手太阴之病燥,足阳明之病湿,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金性本燥而土性本湿也。
大抵足太阳虽以寒化,而最易病热。
手少阴虽以热化,而最易病寒。
厥阴原以风化,而风盛者固多。
少阳虽以火化,而火败者非少。
金性本燥,而手太阴从土化湿者,常有七八。
土性本湿,而足阳明从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本气衰旺-译文
共有十二经络,其中六条经络负责调节气化,另外六条经络则随调节气化的经络而变化。随调节气化的经络不直接负责气化,总是以负责调节气化的经络为主,因此十二经络都归属于六种气。当人体出现病症时,可能会表现出负责调节气化的经络的原始气,或者表现出随调节气化的经络的原始气,或者负责调节气化的经络中显示出随调节气化的经络的气,或者随调节气化的经络中显示出负责调节气化的经络的气,这一切都取决于原始气的盛衰。
手少阴经络由君火来调节气化,足少阴经络的水分随君火而转化为热,这是正常的。但如果足少阴经络出现寒冷症状,那是因为随调节气化的经络自行表现出其原始气,因为水性原本就是寒冷的。而手少阴经络出现寒冷症状,是因为负责调节气化的经络中显示出随调节气化的经络的气,因为君火原本是随水而变化的。
足太阳经络由寒水来调节气化,手太阳经络的火随寒水而转化为寒冷,这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手太阳经络出现热症状,那是因为随调节气化的经络自行表现出其原始气,因为火性原本就是热的。而足太阳经络出现热症状,是因为负责调节气化的经络中显示出随调节气化的经络的气,因为寒水原本是随火而变化的。
足厥阴经络由风木来调节气化,手厥阴经络的火随风木而转化为风;手少阳经络由相火来调节气化,足少阳经络的木随相火而转化为暑,这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手厥阴经络出现暑症状,足少阳经络出现风症状,那是因为随调节气化的经络自行表现出其原始气,因为火能生暑,木能生风。
足太阴经络由湿土来调节气化,手太阴经络的金随湿土而转化为湿;手阳明经络由燥金来调节气化,足阳明经络的土随燥金而转化为燥,这也是正常的。但如果手太阴经络出现燥症状,足阳明经络出现湿症状,那是因为随调节气化的经络自行表现出其原始气,因为金性原本就是干燥的,土性原本就是湿润的。
总的来说,足太阳经络虽然以寒气为主,但最容易发生热病。手少阴经络虽然以热气为主,但最容易发生寒病。厥阴经络原本以风气为主,风气旺盛的情况确实很多。少阳经络虽然以火气为主,但火气衰弱的情况也不少。金性原本干燥,而手太阴经络随土气而转化为湿的情况经常有七八成。土性原本湿润,而足阳明经络随金气而转化为燥的情况不一定只有二三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本气衰旺-注解
十二经: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络,是人体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包括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共十二条。它们负责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反映疾病,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作用。
司化者:在中医理论中,指掌管气化的器官或经络。这里的司化者指的是主导气化的主要经络或脏腑。
从化者:在中医理论中,指跟随司化者气化作用的器官或经络。这里的从化者指的是辅助司化者进行气化的经络或脏腑。
六经:中医理论中的六经,包括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依据。
六气:中医理论中的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自然气候因素,它们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
君火:中医理论中的君火,指心脏的火性,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令:指命令、指示,这里指自然气候的命令,即季节变化。
寒水:中医理论中的寒水,指肾脏的寒性,与水的性质相联系。
火性:中医理论中的火性,指心脏和血脉的火性,与热的性质相联系。
风木:中医理论中的风木,指肝脏的风性和木性,与风的性质相联系。
相火:中医理论中的相火,指心脏的火性,与君火相对,具有调节作用。
暑:中医理论中的暑,指夏季的炎热气候,与火的性质相联系。
湿土:中医理论中的湿土,指脾脏的湿性和土性,与湿的性质相联系。
燥金:中医理论中的燥金,指肺脏的燥性和金性,与燥的性质相联系。
燥:中医理论中的燥,指干燥的气候或体质特征,与火的性质相联系。
湿:中医理论中的湿,指潮湿的气候或体质特征,与水的性质相联系。
大抵:大致上,总的来说。
易病:容易患病,指某个器官或经络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本气衰旺-评注
经有十二,司化者六经,从化者六经。从化者不司气化,总以司化者为主,故十二经统于六气。
此段古文阐述了中医理论中的经络与气化关系。‘经有十二’指的是人体十二经络,‘司化者六经’与‘从化者六经’分别指代主导气化的六经和受主导气化影响的六经。‘从化者不司气化’说明从化者不直接参与气化过程,而是依赖于司化者。‘总以司化者为主’强调了司化者在经络气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故十二经统于六气’指出十二经络的气化过程最终归于六种基本气化作用,即六气。
病则或见司化者之本气,或见从化者之本气,或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或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疾病出现时,可能会出现的不同情况。‘病则’表示在生病的情况下,‘或见’表示可能出现多种情况。‘司化者之本气’和‘从化者之本气’分别指司化者和从化者的本源之气。‘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和‘从化者而见司化之气’则是指司化者表现出从化者的气,或从化者表现出司化者的气。‘全视乎本气之衰旺焉’说明这些情况的出现取决于本源之气的衰弱或旺盛。
手少阴以君火司化,足少阴之水从令而化热者,常也。
这里以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为例,说明了心火作为司化者,肾水作为从化者,肾水受心火的影响而化热是正常的现象。
而足少阴之病寒,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水性原寒。
然而,如果足少阴肾经出现病寒,则是因为从化者肾水表现出其本源之寒性,这是由于水本身具有寒性。
手少阴之病寒,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君火原从水化也。
手少阴心经病寒,则是因为作为司化者的心火表现出从化者肾水的气,这是因为心火原本是从水化生的。
足太阳以寒水司化,手太阳之火从令而化寒者,常也。
此句以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为例,说明了膀胱经的寒水作为司化者,小肠经的火作为从化者,火受寒水的影响而化寒是正常的现象。
而手太阳之病热,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原热。
然而,如果手太阳小肠经出现病热,则是因为从化者小肠火表现出其本源之热性,这是由于火本身具有热性。
足太阳之病热,是司化者而见从化之气,以寒水原从火化也。
足太阳膀胱经病热,则是因为作为司化者的膀胱寒水表现出从化者小肠火的气,这是因为寒水原本是从火化生的。
足厥阴以风木司化,手厥阴之火从令而化风;手少阳以相火司化,足少阳之木从令而化暑者,常也。
此段描述了足厥阴肝经的风木作为司化者,手厥阴心包经的火作为从化者,以及手少阳三焦经的相火和足少阳胆经的木作为司化者和从化者的关系,说明了这些气化过程是正常的。
而手厥阴之病暑,足少阳之病风,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火性生暑,而木性生风也。
然而,如果手厥阴心包经出现病暑,足少阳胆经出现病风,则是因为从化者表现出其本源之火性或木性,火性生暑,木性生风。
足太阴以湿土司化,手太阴之金从令而化湿;手阳明以燥金司化,足阳明之土从令而化燥者,常也。
此段描述了足太阴脾经的湿土作为司化者,手太阴肺经的金作为从化者,以及手阳明大肠经的燥金和足阳明胃经的土作为司化者和从化者的关系,说明了这些气化过程是正常的。
而手太阴之病燥,足阳明之病湿,是从化者自见其本气,以金性本燥而土性本湿也。
然而,如果手太阴肺经出现病燥,足阳明胃经出现病湿,则是因为从化者表现出其本源之金性或土性,金性本燥,土性本湿。
大抵足太阳虽以寒化,而最易病热。手少阴虽以热化,而最易病寒。
此句总结了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少阴心经的特点,尽管它们分别以寒化和热化为主,但它们最容易出现的病状却是与它们的主化相反的,即足太阳膀胱经最易病热,手少阴心经最易病寒。
厥阴原以风化,而风盛者固多。少阳虽以火化,而火败者非少。
此句描述了厥阴肝经和少阳三焦经的特点,厥阴肝经以风化为主,风盛的情况较多;少阳三焦经以火化为主,但火败的情况并不少。
金性本燥,而手太阴从土化湿者,常有七八。土性本湿,而足阳明从金化燥者,未必二三也。
最后,此句说明了金和土的属性及其相互转化,金性本燥,但手太阴肺经从土化湿的情况较为常见;土性本湿,但足阳明胃经从金化燥的情况则不一定常见。这反映了中医理论中五行相生相克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