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少阳相火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少阳相火-原文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

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

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

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之经下行,以温水藏,出腘中,贯腨肠,而入外踝。

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

少阳之火降,水得此火,而后通调,故三焦独主水道。

‘《素问·灵兰秘典》’: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

‘《灵枢·本输》’: 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相火下蛰,水藏温暖而水府清利,则出不至于遗溺,藏不至于闭癃,而水道调矣。

水之所以善藏者,三焦之火秘于肾藏也。

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

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

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

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

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

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

戊土不降,辛金逆行,收气失政,故相火上炎。

足少阳虽从三焦化火,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

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

手足阳明,其气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

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

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

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

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

伤寒少阳有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少阳相火-译文

暑热,是少阳相火所转化而成的。在天空中表现为暑热,在地面上表现为火,在人体中表现为三焦。手少阳经以相火为主,足少阳胆经以甲木转化为相火之气,因为火生于木,相火旺盛时,母气传递给子气,而木的气令已经衰退了。

三焦之火随着太阳膀胱经向下运行,通过温水来储存,从腘窝中出来,贯穿腨肠,然后进入外踝。君火从足上升至手,相火从手上升至足。少阳之火下降,水得到这个火的帮助,然后才能畅通调节,所以三焦专门主管水道。《素问·灵兰秘典》说: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从这里流出。膀胱是州都之官,津液在这里储存,气化后才能排出。因为水性闭藏而火性疏泄,闭藏则善于储存,疏泄则善于排出。《灵枢·本输》说:三焦进入络膀胱,约束下焦,实证则闭癃,虚证则遗溺。相火向下蛰伏,水藏温暖而水府清利,那么排泄不会导致遗溺,储存不会导致闭癃,水道就会调和。水之所以善于储存,是因为三焦之火藏于肾中。这个火一旦泄出,陷入膀胱,实证则下热而闭癃,虚证则下寒而遗溺。

手的阳气清,足的阳气浊,清的上升,浊的下降。手少阳经有病则不上升,足少阳经有病则不下降。所有上热症状,都是甲木不下降,与三焦无关。相火本来是向下运行的,如果不向下运行而是逆行上升,是因为戊土不下降。戊土和辛金,共同负责下降收敛,土下降而金收敛,相火因此向下潜藏。戊土不下降,辛金逆行,收敛之气失去控制,所以相火上升。足少阳虽然从三焦化火,但原本属于甲木,有病时就会同时表现出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制庚金,甲木上升,则侵犯戊土。手足阳明经的气本来干燥,木火同时影响,则燥热郁结,所以少阳之病,常常传至阳明。然而少阳之气,阴气正在增长而阳气正在消减,其火虽然旺盛,但也容易衰退。阴消阳长则强壮,阴长阳消则生病。生病于相火衰弱的情况,十有八九,内伤惊悸的症状,都是相火衰弱的表现。生病于相火旺盛的情况,只有十分之一二。伤寒少阳病就有这种情况。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少阳相火-注解

暑:指夏季的炎热气候,根据中医理论,暑与少阳相火有关。

少阳: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一种功能系统,与胆、三焦有关。

相火:中医术语,指与少阳相关的火性,具有温热、向上的特性。

三焦:中医术语,指人体内上、中、下三焦的部位,是水液代谢的重要通道。

手少阳:中医术语,指手少阳三焦经,与相火有关。

足少阳胆:中医术语,指足少阳胆经,与甲木有关。

甲木:中医术语,五行之一,代表木的特性,与生长、升发有关。

太阳膀胱之经:中医术语,指太阳膀胱经,与水液代谢有关。

腘中:中医术语,指腘窝中部。

腨肠:中医术语,指小腿后侧。

外踝:中医术语,指脚踝外侧。

君火:中医术语,指心火,具有温养、升发的作用。

水道:中医术语,指水液运行的通道。

州都之官:中医术语,指膀胱,负责津液贮藏。

津液:中医术语,指人体内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气化:中医术语,指气的变化过程,与人体生理功能有关。

闭蛰:中医术语,指水液收敛、闭藏的状态。

疏泄:中医术语,指水液疏散、排泄的状态。

本输:中医经典《灵枢》中的篇章,讨论了人体经络的运行。

实:中医术语,指实证,指疾病表现为实证的病理状态。

虚:中医术语,指虚证,指疾病表现为虚证的病理状态。

陷:中医术语,指病理状态下的异常变化。

戊土:中医术语,五行之一,代表土的特性,与收敛、承载有关。

辛金:中医术语,五行之一,代表金的特性,与收敛、肃降有关。

收气失政:中医术语,指收敛气机的能力减弱,导致相火上炎。

庚金:中医术语,五行之一,代表金的特性,与收敛、肃降有关。

贼:中医术语,指疾病影响其他器官或系统。

手足阳明:中医术语,指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与燥热有关。

甲木之不降:中医术语,指甲木的升发特性过于旺盛,导致不降。

戊土之不降:中医术语,指戊土的收敛特性减弱,导致相火上炎。

伤寒:中医术语,指外感风寒的疾病,与少阳有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少阳相火-评注

暑者,少阳相火之所化也。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暑气与少阳相火的关系,从五行理论出发,暑气是由少阳相火所化生。在中医理论中,少阳为三焦,是人体气机运行的通道,相火则代表着火的性质,具有温煦、升发的作用。

在天为暑,在地为火,在人为三焦。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暑气、火和三焦之间的联系,说明暑气在天表现为炎热,在地表现为火,而在人体则表现为三焦的功能。

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缘火生于木,相火既旺,母气传子,而木令已衰也。这里运用了五行相生的理论,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为主令,足少阳胆以甲木化气于相火,火生于木,相火旺盛时,木的气令已衰。

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之经下行,以温水藏,出腘中,贯腨肠,而入外踝。君火升于足而降于手,相火升于手而降于足。此句描述了三焦之火随太阳膀胱经下行,以及君火和相火的升降规律,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深刻认识。

《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此句引用了《素问》中的经典论述,说明了三焦和膀胱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重要作用。

盖水性闭蛰而火性疏泄,闭蛰则善藏,疏泄则善出。《灵枢·本输》:三焦者,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水火阴阳之间的关系,以及三焦和膀胱在调节水液代谢中的具体作用。

此火一泄,陷于膀胱,实则下热而闭癃,虚则下寒而遗溺耳。此句说明了三焦之火一旦泄于膀胱,会导致下焦的热病或寒病,从而出现闭癃或遗溺的症状。

手之阳清,足之阳浊,清则升而浊则降。手少阳病则不升,足少阳病则不降。此句说明了手少阳和足少阳的病理变化,以及它们与升降关系的关系。

凡上热之证,皆甲木之不降,于三焦无关也。此句指出上热之证并非由三焦所致,而是甲木不降所致。

相火本自下行,其不下行而逆升者,由于戊土之不降。戊土与辛金,同主降敛,土降而金敛之,相火所以下潜也。此句分析了相火逆升的原因,即戊土不降,导致相火无法下潜。

足少阳虽从三焦化火,而原属甲木,病则兼现其本气。相火逆行,则克庚金,甲木上侵,则贼戊土。此句说明了足少阳病变时,会同时出现甲木和相火的病理表现。

手足阳明,其气本燥,木火双刑,则燥热郁发,故少阳之病,多传阳明。然少阳之气,阴方长而阳方消,其火虽盛,而亦易衰。阴消阳长则壮,阴长阳消则病。病于相火之衰者,十之八九,内伤惊悸之证,皆相火之衰也。病于相火之旺者,十之一二而已。伤寒少阳有之。此段综合分析了少阳病变的病理机制,以及与阳明、相火旺衰的关系,揭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少阳相火》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1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