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太阴湿土-原文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
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
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
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
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
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
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
‘《子华子》’: 阴阳交,则生湿。
湿者,水火之中气。
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
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
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
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
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
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
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
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
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
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太阴湿土-译文
湿气,是由太阴土气所化生的。在天空中表现为湿气,在地面上表现为土,在人体中表现为脾脏。太阴以湿土为主导,辛金随土而化为湿气;阳明以燥金为主导,戊土随金而化为燥气。己土的湿气是根本之气,戊土的燥气是它的子气,所以胃家的燥气不能与脾家的湿气相抗衡,生病时,干燥的土少,湿润的土多。
太阴主导上升,己土上升则癸水与乙木也会上升。土之所以能上升,是因为脾阳的生发。阳气虚弱,土就会湿润而不上升,己土不上升,水木就会陷入困境。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下降,则火金会上逆;己土不上升,则水木会下陷,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都是湿气过盛。
《子华子》说:阴阳相交,就会产生湿气。湿气,是水火之间的中气。上部的湿气会转化为火而成为热,下部的湿气会转化为水而成为寒。然而上部也有湿寒,下部也有湿热。湿气旺盛,气机郁结,津液不能流通,火气旺盛的,会熏蒸产生热痰,火气衰弱的,会泛滥产生寒饮,这是上部的湿寒。湿气旺盛,水气郁结,膀胱功能不利,火气衰弱的,会流溢成白浊,火气旺盛的,会阻塞成赤浊,这是下部的湿热。
大便黄色的是土的颜色向下传递,大便红色的是木气向下陷落。因为相火在水里,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的温气是火的母亲,上升则向上达到而化火,下陷则向下郁结而生热。木气不能上升,会侵犯土的位置,因为它的郁热传递给己土,己土接受了它,于是就会浸淫到膀胱。五行的性质,生病时就会传给所胜的元素,这是自然之势。
阴气容易旺盛而阳气容易衰弱,所以湿气常常旺盛而燥气常常消散。阴气旺盛就会生病,阳气绝灭就会死亡,这个道理很浅显,并不难理解。后世的庸医愚夫,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人没有不因此夭折的,这是古今的大祸。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太阴湿土-注解
太阴:在中医理论中,太阴代表阴气的一种,与肺、脾、肾等器官相关,主要负责湿气的生成和调节。
土气:指五行中的土元素,与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等功能相关。
阳明:在中医理论中,阳明代表阳气的另一种,与胃、大肠、小肠等器官相关,主要负责消化和吸收。
辛金:五行中的金元素,与收敛、沉降等特性相关。
戊土:五行中的土元素,与胃、脾等器官相关,具有坚固、稳定的特点。
己土:五行中的土元素,与脾、胃等器官相关,具有生化、承载的特性。
子气:在中医理论中,子气指母气所生之气,这里指戊土从金中化生的燥气。
胃家:指胃这个器官。
脾家:指脾这个器官。
阴阳交:阴阳相互交合,是中医理论中阴阳相互作用的体现。
癸水:五行中的水元素,与肾、膀胱等器官相关。
乙木:五行中的木元素,与肝、胆等器官相关。
脾阳:脾脏的阳气,与脾的运化功能相关。
阳虚:阳气不足的状态。
相火:中医理论中的火元素,与心、小肠等器官相关,具有温煦、推动等作用。
火金:火与金的结合,具有沉降、收敛的特性。
津液:中医理论中的液体,包括唾液、涕、泪、汗等,与身体的润泽、营养输送等功能相关。
痰:中医理论中的病理产物,由湿气与痰液结合而成,多与肺、脾等器官相关。
饮:中医理论中的病理产物,由水液停滞而成,多与脾、肾等器官相关。
白淫: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现象,指尿液异常。
赤浊: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现象,指大便异常。
五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包括木、火、土、金、水,代表自然界的基本物质和人体内部的生理功能。
相胜: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指一行受制于另一行,导致疾病的发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太阴湿土-评注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湿气的本质及其与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联系。‘太阴土气’指湿气源于土之属性,而土之属性在自然界中表现为湿,在人体中则与脾相对应。脾主运化水湿,故湿气的生成与脾的功能密切相关。
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
这里进一步阐述了太阴和阳明两经的五行属性及其对湿和燥的影响。太阴主湿土,辛金(金之味)从土中化湿;阳明主燥金,戊土(土之味)从金中化燥。这里的‘主令’指的是五行中某一行的主导作用,即太阴和阳明分别以湿和燥为主导。
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此句讨论了己土和戊土在五行中的关系。己土代表湿气,是脾的本气;戊土代表燥气,是金的子气。由于胃家(脾胃)的燥气无法与脾家的湿气相抗衡,因此,在疾病中,表现为土燥的情况较少,而土湿的情况较多。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
此句说明了太阴经的特性及其对癸水和乙木的影响。太阴经主升,因此当己土(脾)升腾时,癸水(肾水)和乙木(肝木)也会随之上升。
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
此句揭示了脾阳对于土的升腾作用。脾阳不足,则土湿不升,进而导致水木(癸水和乙木)下陷。
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
此句描述了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通过戊土(土之味)降下,水木通过己土(脾)上升。
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湿盛导致的病理变化。戊土不降,火金上逆;己土不升,水木下陷,这些都是由于湿气过盛所引起的。
《子华子》:阴阳交,则生湿。湿者,水火之中气。
引用《子华子》的观点,说明阴阳相交会生成湿气,湿气是水火之间的中气,即水火之间的平衡状态。
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湿气在不同部位的转化。上湿化火为热,下湿化水为寒,但上下也可能同时出现湿寒或湿热。
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
此句描述了湿气过盛导致的病理变化。湿气过盛导致气机郁结,津液不行,火盛则生热痰,火衰则生寒饮,这些都是在上的湿寒表现。
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
此句描述了湿气在下部的病理变化。湿气过盛导致水液郁结,膀胱不利,火衰则流溢为白淫,火盛则梗涩为赤浊,这些都是在下的湿热表现。
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
此句讨论了便黄和便赤的病理原因。便黄与土色之下传有关,便赤与木气之下陷有关。
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
此句解释了相火与水、木、火之间的关系。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木中温气是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
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
此句说明了木气不达导致的病理变化。木气不达,侵逼土位,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湿气浸淫于膀胱。
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
此句强调了五行相克的规律,即疾病会传至其所胜之脏。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
此句说明了阴和阳的相对关系,阴气容易盛而阳气容易衰,因此湿气常常长盛,而燥气常常消减。
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
此句指出阴阳失衡会导致疾病甚至死亡,这是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
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此句批评了后世医家错误的养生和治疗观念,认为过度补阴助湿、泻火伐阳会导致疾病加重,这是古今医家之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