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令狐德棻(583年—666年),《周书》的主编是唐代史学家令狐德棻。他是唐初著名的史学家和官员,曾参与编撰多部史书,包括《周书》《北齐书》《隋书》等。令狐德棻在唐太宗时期受命主持修史工作,对唐代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年代: 唐代初年(7世纪),《周书》成书于唐太宗贞观年间(627年—649年),是唐代官修史书的一部分。唐代初年,朝廷组织学者编撰前朝历史,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巩固统治。
内容简要:《周书》是唐代令狐德棻等人编撰的史书,为“二十四史”之一,主要记载了北周(557—581年)的历史。全书共50卷,包括本纪、列传等部分,详细记述了北周的政治、军事、文化及重要人物事迹。《周书》以简洁严谨的文风著称,史料丰富,是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不仅是了解北周政权兴衰的关键资料,也为后世研究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本纪-卷八-原文
静帝
静皇帝讳衍,后改为阐,宣帝长子也。母曰朱皇后。建德 二年六月,生于东宫。大象元年正月癸卯,封鲁王。戊午,立 为皇太子。二月辛巳,宣帝于邺宫传位授帝,居正阳宫。
二年夏五月乙未,宣帝寝疾,诏帝入宿于露门学。己酉, 宣帝崩,帝入居天台,废正阳宫。大赦天下,停洛阳宫作。庚 戌,上天元上皇太后尊号为太皇太后。
天元圣皇太后李氏为太帝太后,天元大皇后杨氏为皇太后, 天大皇后朱氏为帝太后。其天中大皇后陈氏、天右大皇后元氏、 天左大皇后尉迟氏并出俗为尼。柱国、汉王赞为上柱国、右大 丞相,上柱国、扬州总管、随国公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 柱国、秦王贽为上柱国。帝居谅闇,百官总己以听于左大丞相。 壬子,以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为相州总管。罢入市税钱。
六月戊午,以柱国许国公宇文善、神武公窦毅、修武公侯 莫陈琼、大安公阎庆并为上柱国。赵王招、陈王纯、越王(达) 〔盛〕、代王(盛)〔达〕、滕王逌来朝。庚申,复行佛 、道二 教,旧沙门、道士精诚自守者,简令入道。辛酉,以柱国杞国 公椿、燕国公于寔、郜国公贺拔伏恩并为上柱国。甲子,相州 总管尉迟迥举兵不受代。诏发关中兵,即以孝宽为行军元帅, 率军讨之。上柱国、毕王贤以谋执政,被诛。以上柱国秦王贽 为大冢宰,杞国公椿为大司徒。己巳,诏南定、北光、衡、巴 四州民为宇文亮抑为奴婢者,并免为民,复其本业。甲戌,有 赤气起西方,渐东行,遍天。庚辰,罢诸鱼池及山泽公禁者, 与百姓共之。以柱国、蒋国公梁睿为益州总管。
秋七月甲申,突厥送齐范阳王高绍义。庚寅,申州刺史李 慧起兵。辛卯,月掩氐东南星。甲午,月掩南斗第六星。庚子, 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荥州刺史、 邵国公宇文冑举兵,遣大将军、清河公杨素讨之。青州总管尉 迟勤举兵。丁未,随公杨坚为都督内外诸军事。己酉,郧州总 管司马消难举兵,以柱国、杨国公王谊为行军元帅,率军讨之。 壬子,岁星与太白合于张,有流星大如斗,出五(军)〔车〕, 东北流,光明烛地。赵王招、越王盛以谋执政被诛。癸丑,封 皇弟术为邺王,衎为郢王。是月,豫州、荆州、襄州三总管内 诸蛮,各率种落反,焚烧村驿,攻乱郡县。
八月庚申,益州总管王谦举兵不受代,即以梁睿为行军元 帅,率军讨之。丁卯,封上柱国、枹罕公辛威为宿国公,开府 怡昂为鄯国公。庚午,韦孝宽破尉迟迥于邺城,迥自杀,相州 平。移相州于安阳,其邺城及邑居皆毁废之。分相州阳平郡置 毛州,昌黎郡置魏州。丙子,以汉王赞为太师,上柱国并州总 管申国公李穆为太傅,宋王实为大前疑,秦王贽为大右弼,燕 国公于寔为大左辅。己卯,诏曰:
朕祗承洪业,二载于兹。藉祖考之休,凭宰辅之力,经天 纬地,四海晏如。逆贼尉迟迥,才质凡庸,志怀奸慝,因缘戚 属,位冠朝伦。属上天降祸,先皇晏驾,万国深鼎湖之痛,四 海穷遏密之悲。独幸天灾,欣然放命,称兵拥众,便怀问鼎。 乃诏六师,肃兹九伐,而凶徒孔炽,充原蔽野。诸将肆雷霆之 威,壮士纵貔貅之势,芟夷萦拂,所在如莽,直指漳滨,擒斩 元恶,群丑丧魄,咸集鼓下。顺高秋之气,就上天之诛,两河 妖孽,一朝清荡。自朝及野,喜抃相趋。昔上皇之时,不言为 治,圣人宰物,有教而已。未戢干戈,实深惭德。思弘宽简之 政,用副亿兆之心,可大赦天下。其共迥元谋,执迷不悟,及 迥子侄,逆人司马消难、王谦等,不在赦例。
庚辰,司马消难拥其众以鲁山、甑山二镇奔陈,遣大将军、 宋安公元景山率众追击,俘斩五百余人,郧州平。沙州氐帅、 开府杨永安聚众应王谦,遣大将军、乐宁公达奚儒讨之。杨素 破宇文冑于荥州,斩冑于石济。以上柱国、神武公窦毅为大司 马,齐国公于智为大司空。废相、青、荆、金、晋、梁六州总 管。
九月甲申,荧惑与岁星合于翼。丙戌,废河阳总管为镇, 隶洛州。以小宗伯、竟陵公(阳)〔杨〕慧为大宗伯。壬辰, 废皇后司马氏为庶人。甲午,荧惑入太微。戊戌,以柱国、杨 国公王谊为上柱国。辛丑,分潼州管内新遂普合及泸州管内泸 戎六州并隶信州总管府。己酉,荧惑犯左执法。庚戌,以柱国 常山公于翼、化政公宇文忻并为上柱国。进封翼为任国公,忻 为英国公。壬子,丞相去左右之号,随公杨坚为大丞相。
冬十月甲寅,日有蚀之。乙卯,有流星大如五斗,出张, 南流,光明烛地。
壬戌,陈王纯以怨执政,被诛。大丞相、随国公杨坚加大 冢宰,五府总于天官。
戊寅,梁睿破王谦于剑南,追斩之,传首京师。益州平。
十一月甲辰,达奚儒破杨永安于沙州。沙州平。乙巳,岁 星守太微。丁未,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薨。
十二月壬子,以柱国、蒋国公梁睿为上柱国。癸丑,荧惑 入氐。丁巳,以柱国邗国公杨雄、(为 )普安公贺兰暮、郕国 公梁士彦、上大将军新(安)〔宁〕公叱列长(文)〔 釜〕、武 乡公崔弘度、大将军中山公宇文恩、濮阳公宇文述、渭原公和 干子、任城公王景、渔阳公杨锐、
上开府广宗公李崇、陇西公 李询并为上柱国。
庚申,以柱国、楚国公豆卢绩为上柱国。
癸 亥,诏曰 :“诗称“不如同姓”,传曰“异姓为后”。盖明辩亲 疏,皎然不杂。太祖受命,龙德犹潜。箓表革代之文,星垂除 旧之象,三分天下,志扶魏室,多所改作,冀允上玄。文武群 官,赐姓者众,本殊国邑,实乖胙土。不歆非类,异骨肉而共 烝尝;不爱其亲,在行路而叙昭穆。且神征革姓,本为历数有 归;天命在人,推让终而弗获。故君临区宇,累世于兹。不可 仍遵谦挹之旨,久行权宜之制。诸改姓者,悉宜复旧。”
甲子,大丞相、随国公杨坚进爵为王,以十郡为国。
辛未, 代王达、滕王逌并以谋执政被诛。
壬申,以大将军、长宁公杨 勇为上柱国、大司马,小冢宰、始平公元孝矩为大司寇。
大定元年春正月壬午,诏曰 :“朕以不天,夙遭极罚。光 阴遄速,遽及此辰。
穷慕缠绵,言增号绝。踰祀革号,宪章前典,可改大象三 年为大定元年 。”
乙酉,岁星逆行,守右执法;荧惑掩房北第 一星。
丙戌,诏曰 :“帝王设官,惟才是务,人臣报国,荐贤 为重。去岁已来,屡有妖寇,宰臣英算,咸得清荡。逆乱之后, 兵车始朅,遐迩劳役,生民未康。居官之徒,致治者寡。斯故 上失其道,以至于兹,亦由下有幽人,未展其力。今四海宁一, 八表无尘,元辅执钧,垂风扬化。
若使天下英杰,尽升于朝,铨衡陟降,量才而处,垂拱无 为,庶几可至 。”
于是遣戎秩上开府以上,职事下大夫以上, 外官刺史以上,各举清平勤干者三人。被举之人,居官三年有 功过者,所举之人,随加赏罚。
以大司马、长宁公杨勇为洛州 总管。
二月庚申,大丞相、随王杨坚为相国,总百揆,更封十郡, 通前二十郡,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备九锡之礼, 加玺、钺、远游冠,相国印绿綟绶,位在诸王上。又加冕十有 二旒,建天子旌旗,出警入跸,乘金根车,驾六马,备五时副 车,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设钟虚宫悬。王后、王子爵命之 号,并依魏晋故事。
甲子,随王杨坚称尊号,帝逊于别宫。隋 氏奉帝为介国公,邑万户,车服礼乐一如周制,上书不为表, 答表不称诏。
有其文,事竟不行。开皇元年五月壬申,崩,时年九岁, 隋志也。谥曰静皇帝,葬恭陵。
史臣曰:静帝越自幼冲,绍兹衰绪。内相挟孙、刘之诈, 戚藩无齐、代之强。
隋氏因之,遂迁龟鼎。虽复岷峨投袂,翻成陵夺之威;漳 滏勤王,无救宗周之殒。
呜呼,以太祖之克隆景业,未踰二纪,不祀忽诸。斯盖宣 帝之余殃,非孺子之罪戾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本纪-卷八-译文
静帝
静皇帝名叫衍,后来改名为阐,是宣帝的长子。母亲是朱皇后。建德二年六月,他在东宫出生。大象元年正月癸卯日,被封为鲁王。戊午日,被立为皇太子。二月辛巳日,宣帝在邺宫传位给他,他居住在正阳宫。
二年夏五月乙未日,宣帝病重,下诏让静帝进入露门学居住。己酉日,宣帝去世,静帝进入天台居住,废除了正阳宫。大赦天下,停止洛阳宫的修建。庚戌日,尊奉天元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
天元圣皇太后李氏被尊为太帝太后,天元大皇后杨氏被尊为皇太后,天大皇后朱氏被尊为帝太后。天中大皇后陈氏、天右大皇后元氏、天左大皇后尉迟氏都出家为尼。柱国、汉王赞被任命为上柱国、右大丞相,上柱国、扬州总管、随国公杨坚被任命为假黄钺、左大丞相,柱国、秦王贽被任命为上柱国。静帝居丧期间,百官都听从左大丞相的命令。壬子日,任命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为相州总管。废除入市税钱。
六月戊午日,任命柱国许国公宇文善、神武公窦毅、修武公侯莫陈琼、大安公阎庆为上柱国。赵王招、陈王纯、越王盛、代王达、滕王逌前来朝见。庚申日,恢复佛教和道教,旧有的沙门和道士中精诚自守的人,被选拔进入道门。辛酉日,任命柱国杞国公椿、燕国公于寔、郜国公贺拔伏恩为上柱国。甲子日,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不接受替代。下诏征发关中兵,任命韦孝宽为行军元帅,率军讨伐他。上柱国、毕王贤因谋执政被诛杀。任命上柱国秦王贽为大冢宰,杞国公椿为大司徒。己巳日,下诏南定、北光、衡、巴四州被宇文亮压迫为奴婢的百姓,全部免除奴婢身份,恢复他们的本业。甲戌日,有赤气从西方升起,逐渐向东移动,遍布天空。庚辰日,废除所有鱼池和山泽的禁令,与百姓共享。任命柱国、蒋国公梁睿为益州总管。
秋七月甲申日,突厥送来齐范阳王高绍义。庚寅日,申州刺史李慧起兵。辛卯日,月亮遮掩了氐宿东南的星。甲午日,月亮遮掩了南斗第六星。庚子日,下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时不必小跑,可以佩剑穿鞋上殿。荥州刺史、邵国公宇文冑起兵,派遣大将军、清河公杨素讨伐他。青州总管尉迟勤起兵。丁未日,随公杨坚被任命为都督内外诸军事。己酉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起兵,任命柱国、杨国公王谊为行军元帅,率军讨伐他。壬子日,岁星与太白星在张宿相合,有流星大如斗,从五车星宿出现,向东北流动,光芒照亮大地。赵王招、越王盛因谋执政被诛杀。癸丑日,封皇弟术为邺王,衎为郢王。这个月,豫州、荆州、襄州三总管辖区内的各蛮族,各自率领部族反叛,焚烧村庄驿站,攻打扰乱郡县。
八月庚申日,益州总管王谦起兵不接受替代,任命梁睿为行军元帅,率军讨伐他。丁卯日,封上柱国、枹罕公辛威为宿国公,开府怡昂为鄯国公。庚午日,韦孝宽在邺城击败尉迟迥,尉迟迥自杀,相州平定。将相州迁至安阳,邺城及其居民区都被毁废。分相州阳平郡设置毛州,昌黎郡设置魏州。丙子日,任命汉王赞为太师,上柱国并州总管申国公李穆为太傅,宋王实为大前疑,秦王贽为大右弼,燕国公于寔为大左辅。己卯日,下诏说:
我继承大业,已经两年。依靠祖先的福佑,凭借宰辅的力量,治理天下,四海安宁。逆贼尉迟迥,才能平庸,心怀奸诈,凭借亲戚关系,位居朝廷高位。适逢上天降下灾祸,先皇去世,万国深感悲痛,四海充满哀伤。他却幸灾乐祸,欣然起兵,拥兵自重,意图篡位。于是下令六军,严肃讨伐,然而凶徒猖獗,遍布原野。诸将施展雷霆之威,壮士发挥猛兽之势,扫荡敌军,所到之处如割草一般,直指漳河之滨,擒斩首恶,群丑丧胆,全部聚集在鼓下。顺应秋高气爽的时节,执行上天的诛罚,两河的妖孽,一朝清荡。从朝廷到民间,人们欢喜相庆。从前上皇在位时,不言而治,圣人治理万物,只是教化而已。未能平息干戈,实在深感惭愧。想要弘扬宽简的政令,以符合亿万百姓的心愿,可以大赦天下。那些与尉迟迥同谋,执迷不悟的人,以及尉迟迥的子侄,逆贼司马消难、王谦等人,不在赦免之列。
庚辰日,司马消难率领他的部众从鲁山、甑山二镇投奔陈国,派遣大将军、宋安公元景山率众追击,俘虏斩杀五百余人,郧州平定。沙州氐族首领、开府杨永安聚集部众响应王谦,派遣大将军、乐宁公达奚儒讨伐他。杨素在荥州击败宇文冑,在石济斩杀宇文冑。任命上柱国、神武公窦毅为大司马,齐国公于智为大司空。废除相、青、荆、金、晋、梁六州总管。
九月甲申日,荧惑星与岁星在翼宿相合。丙戌日,废除河阳总管,改为镇,隶属洛州。任命小宗伯、竟陵公杨慧为大宗伯。壬辰日,废除皇后司马氏为庶人。甲午日,荧惑星进入太微垣。戊戌日,任命柱国、杨国公王谊为上柱国。辛丑日,将潼州辖区内的新遂普合及泸州辖区内的泸戎六州划归信州总管府。己酉日,荧惑星侵犯左执法星。庚戌日,任命柱国常山公于翼、化政公宇文忻为上柱国。进封于翼为任国公,宇文忻为英国公。壬子日,丞相去掉左右称号,随公杨坚为大丞相。
冬十月甲寅日,发生日食。乙卯日,有流星大如五斗,从张宿出现,向南流动,光芒照亮大地。
壬戌日,陈王纯因怨恨执政被诛杀。大丞相、随国公杨坚加封为大冢宰,五府总属于天官。
戊寅日,梁睿在剑南击败王谦,追击斩杀他,将首级传送到京师。益州平定。
十一月甲辰日,达奚儒在沙州击败杨永安。沙州平定。乙巳日,岁星停留在太微垣。丁未日,上柱国、郧国公韦孝宽去世。
十二月壬子日,任命柱国、蒋国公梁睿为上柱国。癸丑日,荧惑星进入氐宿。丁巳日,任命柱国邗国公杨雄、普安公贺兰暮、郕国公梁士彦、上大将军新宁公叱列长釜、武乡公崔弘度、大将军中山公宇文恩、濮阳公宇文述、渭原公和干子、任城公王景、渔阳公杨锐、
上开府广宗公李崇、陇西公李询都被任命为上柱国。
庚申日,任命柱国、楚国公豆卢绩为上柱国。
癸亥日,皇帝下诏说:“《诗经》说‘不如同姓’,传文说‘异姓为后’。这是为了明确区分亲疏关系,使其清晰不混杂。太祖受命时,龙德尚未显现。箓表上有革代的文字,星象显示除旧的征兆,三分天下,立志扶持魏室,进行了许多改革,希望符合上天的旨意。文武百官中,赐姓的人很多,他们原本不属于这个国家,实际上违背了分封土地的原则。不敬重非同族的人,与异姓骨肉共同祭祀;不爱护自己的亲人,在路上排列昭穆次序。而且神征改姓,本是因为历数有归;天命在人,推让终究无法获得。因此君临天下,已经历了几代。不能继续遵循谦让的宗旨,长久实行权宜之计。所有改姓的人,都应该恢复原来的姓氏。”
甲子日,大丞相、随国公杨坚晋升为王,以十郡作为封国。
辛未日,代王达、滕王逌因谋反执政被诛杀。
壬申日,任命大将军、长宁公杨勇为上柱国、大司马,小冢宰、始平公元孝矩为大司寇。
大定元年春正月壬午日,皇帝下诏说:“朕因为不幸,早年遭受极刑。光阴迅速,转眼就到了这个时候。
深深的思念缠绵不绝,言语中充满了哀号。经过祭祀改号,遵循前代的典章,可以将大象三年改为大定元年。”
乙酉日,岁星逆行,停留在右执法星附近;荧惑星遮掩了房宿北第一星。
丙戌日,皇帝下诏说:“帝王设立官职,只求才能,臣子报国,推荐贤才最为重要。去年以来,屡有妖寇作乱,宰相英明决策,都得以清除。逆乱之后,兵车刚刚停止,远近劳役,百姓尚未安宁。担任官职的人,能够治理好的人很少。这是因为上面失去了正道,以至于此,也由于下面有隐士,未能施展其才能。现在四海安宁,八方无尘,元辅执掌大权,传播风化。
如果能让天下的英杰都进入朝廷,通过选拔升降,量才而用,垂拱无为,或许可以达到。”
于是派遣戎秩上开府以上,职事下大夫以上,外官刺史以上,各自推荐清廉勤勉的三人。被推荐的人,在任三年有功过的,推荐的人也会受到相应的赏罚。
任命大司马、长宁公杨勇为洛州总管。
二月庚申日,大丞相、随王杨坚被任命为相国,总揽百揆,再封十郡,总共二十郡,可以佩剑穿鞋上殿,入朝不必小步快走,赞拜时不称名,备有九锡之礼,加玺、钺、远游冠,相国印绿綟绶,位在诸王之上。又加冕十二旒,建立天子旌旗,出入有警跸,乘坐金根车,驾六马,备有五时副车,设置旄头云罕,乐舞八佾,设钟虚宫悬。王后、王子的爵位称号,都依照魏晋的旧例。
甲子日,随王杨坚称帝,皇帝退位到别宫。隋氏尊奉皇帝为介国公,封邑万户,车服礼乐都依照周制,上书不称表,答表不称诏。
虽然有这些文字,但事情最终没有实行。开皇元年五月壬申日,皇帝去世,时年九岁,这是隋朝的记载。谥号为静皇帝,葬于恭陵。
史臣说:静帝年幼即位,继承了衰落的基业。内相挟持孙、刘的诈术,戚藩没有齐、代的强大。
隋氏趁机,于是迁鼎。虽然岷峨投袂,反而成就了陵夺的威势;漳滏勤王,也无法挽救宗周的灭亡。
唉,以太祖的克隆景业,不到两纪,祭祀就突然中断了。这大概是宣帝的余殃,不是孺子的罪过。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本纪-卷八-注解
静帝:北周的最后一位皇帝,名宇文阐,后改名宇文衍,是北周宣帝宇文赟的长子。
宣帝:北周的第四位皇帝,名宇文赟,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长子。
朱皇后:北周宣帝宇文赟的皇后,静帝宇文阐的生母。
建德: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年号,时间为572年至578年。
大象: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年号,时间为579年至580年。
邺宫:北周的都城邺城的皇宫。
正阳宫:北周静帝宇文阐即位后居住的宫殿。
露门学:北周时期的皇家学府,用于培养皇室子弟。
天台:北周静帝宇文阐即位后居住的宫殿。
大赦天下:皇帝即位或重大事件时,宣布赦免全国罪犯的仪式。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或曾祖母的尊号。
太帝太后:皇帝的母亲的尊号。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的尊号。
帝太后:皇帝的母亲的尊号。
上柱国:古代中国官名,属于高级武官,位列三公之下,九卿之上,主要负责军事事务。
假黄钺:北周时期的最高军事荣誉,象征皇帝的军事指挥权。
左大丞相:北周时期的最高行政官职,相当于宰相。
相州总管: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相州的总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入市税钱:北周时期对市场交易征收的税。
佛、道二教:佛教和道教,北周时期的两大主要宗教。
沙门:佛教僧侣的别称。
道士:道教修行者的别称。
行军元帅:北周时期的军事指挥官,负责指挥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大冢宰:北周时期的最高行政官职,相当于宰相。
大司徒:北周时期的最高行政官职,相当于宰相。
奴婢:古代社会中的奴隶,地位低下。
赤气: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文现象,被认为是吉兆或凶兆。
鱼池及山泽公禁:古代对自然资源的管理制度,禁止百姓随意捕捞和开采。
益州总管: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益州的总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突厥:古代中亚的一个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时有战争和贸易往来。
齐范阳王高绍义:北齐的宗室成员,后被突厥俘虏。
申州刺史: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申州的刺史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月掩氐东南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文现象,月亮遮挡了氐宿的东南星。
月掩南斗第六星: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文现象,月亮遮挡了南斗的第六星。
剑履上殿:古代皇帝赐予大臣的特权,允许他们带剑穿鞋上殿。
荥州刺史: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荥州的刺史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邵国公宇文冑:北周的宗室成员,后起兵反叛。
清河公杨素: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成为隋朝的开国功臣。
青州总管: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青州的总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都督内外诸军事:北周时期的最高军事官职,负责全国军事指挥。
郧州总管: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郧州的总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岁星与太白合于张: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文现象,木星和金星在张宿相合。
流星大如斗: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文现象,流星非常大,像斗一样。
豫州、荆州、襄州: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豫州、荆州、襄州的总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枹罕公辛威: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宿国公。
开府怡昂: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鄯国公。
韦孝宽: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成为隋朝的开国功臣。
安阳: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安阳是相州的新治所。
毛州: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毛州是新设立的州。
魏州: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魏州是新设立的州。
太师:北周时期的最高荣誉官职,相当于皇帝的顾问。
太傅:北周时期的最高荣誉官职,相当于皇帝的顾问。
大前疑:北周时期的最高荣誉官职,相当于皇帝的顾问。
大右弼:北周时期的最高荣誉官职,相当于皇帝的顾问。
大左辅:北周时期的最高荣誉官职,相当于皇帝的顾问。
逆贼尉迟迥: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起兵反叛。
六师:古代对军队的统称,指全国的军队。
九伐:古代对大规模军事行动的统称,指对叛乱的讨伐。
漳滨: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漳滨是尉迟迥的根据地。
两河:古代对黄河和淮河的统称,指中原地区。
妖孽:古代对叛乱者的蔑称。
鲁山、甑山二镇:北周时期的军事重镇,位于今河南省境内。
陈:南朝陈朝,与北周对峙的南方政权。
宋安公元景山: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成为隋朝的开国功臣。
沙州氐帅:北周时期的少数民族首领,后起兵反叛。
乐宁公达奚儒: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成为隋朝的开国功臣。
荥州: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荥州的总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石济: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石济是荥州的一个县。
大司马:北周时期的最高军事官职,相当于元帅。
大司空:北周时期的最高行政官职,相当于宰相。
相、青、荆、金、晋、梁六州: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相州、青州、荆州、金州、晋州、梁州的总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荧惑与岁星合于翼: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文现象,火星和木星在翼宿相合。
河阳总管: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河阳的总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洛州: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洛州的总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小宗伯:北周时期的官职,负责宗庙祭祀。
竟陵公(阳)〔杨〕慧:北周时期的重要官员,后被封为大宗伯。
大宗伯:北周时期的最高荣誉官职,相当于皇帝的顾问。
皇后司马氏:北周静帝宇文阐的皇后,后被废为庶人。
太微: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被认为是皇帝的象征。
潼州: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潼州的总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信州总管府: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信州的总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左执法: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被认为是法律的象征。
常山公于翼: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任国公。
化政公宇文忻: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英国公。
丞相:北周时期的最高行政官职,相当于宰相。
随公杨坚: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成为隋朝的开国皇帝。
大丞相:古代中国官名,是朝廷中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现代的政府首脑。
日有蚀之: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文现象,日食。
流星大如五斗: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文现象,流星非常大,像五斗一样。
张:古代天文学中的星宿,被认为是皇帝的象征。
陈王纯:北周的宗室成员,后因怨恨执政被诛杀。
五府总于天官:北周时期的行政制度,五府是天官的下属机构。
梁睿: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成为隋朝的开国功臣。
剑南: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剑南是益州的一个地区。
达奚儒: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成为隋朝的开国功臣。
沙州:北周时期的行政区划,沙州的总管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岁星守太微: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文现象,木星停留在太微星宿。
韦孝宽薨: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韦孝宽去世。
蒋国公梁睿: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上柱国。
荧惑入氐:古代天文学中的一种天文现象,火星进入氐宿。
邗国公杨雄: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上柱国。
普安公贺兰暮: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上柱国。
郕国公梁士彦: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上柱国。
上大将军新(安)〔宁〕公叱列长(文)〔釜〕: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上柱国。
武乡公崔弘度: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上柱国。
中山公宇文恩: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上柱国。
濮阳公宇文述: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上柱国。
渭原公和干子: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上柱国。
任城公王景: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上柱国。
渔阳公杨锐:北周时期的重要将领,后被封为上柱国。
九锡:古代中国皇帝赐予功臣的最高荣誉,包括九种不同的礼器和特权,象征着极高的荣誉和地位。
谥号:古代中国对已故皇帝、皇后、贵族等人物给予的称号,用以概括其一生的事迹和品德。
静皇帝:指北周静帝宇文阐,是北周的最后一位皇帝,谥号为“静”。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周书-本纪-卷八-评注
《静帝》一文详细记载了北周静帝宇文阐的即位过程及其在位期间的重要事件。作为北周的最后一位皇帝,静帝的统治时期充满了动荡和变革。文章通过对静帝即位、政治改革、军事行动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北周末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
首先,文章详细记录了静帝的即位过程。静帝是宣帝宇文赟的长子,生于建德二年六月,大象元年正月被封为鲁王,随后立为皇太子。宣帝在邺宫传位给静帝后,静帝居住在正阳宫。宣帝去世后,静帝入居天台,废除了正阳宫,并大赦天下,停止了洛阳宫的修建。这一系列的即位仪式和政治举措,反映了北周皇权的传承和稳定。
其次,文章描述了静帝在位期间的政治改革。静帝即位后,废除了入市税钱,恢复了佛、道二教,并允许旧沙门、道士重新入道。这些举措体现了静帝对宗教的宽容和对民生的关注。此外,静帝还免除了被宇文亮压迫为奴婢的南定、北光、衡、巴四州民的奴籍,恢复了他们的本业。这些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再次,文章详细记录了静帝在位期间的军事行动。静帝即位后,面临着尉迟迥、王谦等将领的叛乱。静帝派遣韦孝宽、杨素等将领率军讨伐叛军,最终平定了叛乱。这些军事行动不仅巩固了静帝的统治,也为后来的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最后,文章通过对天文现象的记载,反映了古人对天象的重视。静帝在位期间,出现了多次天文现象,如赤气起西方、月掩氐东南星、月掩南斗第六星、岁星与太白合于张、流星大如斗等。这些天文现象在当时被认为是对国家命运的预示,静帝和大臣们根据这些天象调整政策和行动,体现了古人对天命的敬畏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总的来说,《静帝》一文通过对静帝即位、政治改革、军事行动和天文现象的详细记载,展现了北周末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状况。文章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为后人研究北周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这段古文记载了北周末年至隋朝初年的政治变迁,特别是杨坚从大丞相到相国,最终称帝的过程。文中提到的“上柱国”、“大丞相”等官职,反映了当时政治体制的复杂性和权力结构的变迁。
文中提到的“九锡”是古代中国皇帝赐予功臣的最高荣誉,杨坚接受九锡之礼,象征着他权力的极大提升和地位的稳固。这一事件标志着隋朝的建立和北周的终结。
文中还提到了“谥号”,这是对已故皇帝的评价和总结。静帝宇文阐的谥号为“静”,反映了他作为北周最后一位皇帝的历史地位和评价。
从文化内涵来看,这段文字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礼仪制度。通过对官职、礼仪、谥号等的描述,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运作方式。
从艺术特色来看,这段文字语言简练,叙事清晰,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展现了历史的宏大叙事和人物的命运变迁。特别是对杨坚从大丞相到称帝的过程的描述,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总的来说,这段古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通过具体的官职、礼仪、谥号等细节,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礼仪制度,具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