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从化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从化-原文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

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

五行者,木、火、土、金、水。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

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府,秉地气而生五脏。

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

内伤者,病于人气之偏,外感者,因天地之气偏,而人气感之。

内外感伤,总此六气。

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

二之气,少阴君火也,在人则心之经应之。

三之气,少阳相火也,在人则三焦之经应之。

四之气,太阴湿土也,在人则脾之经应之。

五之气,阳明燥金也,在人则大肠之经应之。

六之气,太阳寒水也,在人则膀胱之经应之。

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

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

手少阳以相火主令,足少阳木也,从子化气而为暑。

手少阴以君火主令,足少阴水也,从妻化气而为热。

足太阳以寒水主令,手太阳火也,从夫化气而为寒。

足太阴以湿土主令,手太阴金也,从母化气而为湿。

手阳明以燥金主令,足阳明土也,从子化气而为燥。

盖癸水上升,而化丁火,故手少阴以君火司气,而足少阴癸水在从化之例。

丙火下降,而化壬水,故足太阳以寒水当权,而手太阳丙火在奉令之条。

木之化火也,木气方盛,而火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厥阴以相火而化气于风木。

火气既旺,而木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

土之化金也,土气方盛,而金气初萌,母强子弱,故手太阴以辛金而化气于湿土。

金气方盛,而土气已虚,子壮母衰,故足阳明以戊土而化气于燥金。

母气用事,子弱未能司权,则子从母化;子气用事,母虚不能当令,则母从子化。

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从化-译文

天有六种气象,地有五行元素。六种气象包括风、热、暑、湿、燥、寒。五行元素包括木、火、土、金、水。在天空中,这六种气象形成了各种形象;在地球上,这五行元素形成了各种形态。六种气象是五行的灵魂,而五行则是六气象的实体。人类是天地之间的中气,继承了天地的气象而生成了六腑,继承了地气的元素而生成了五脏。六种气象和五行元素都存在于人体之中。内部伤害是由于人体内气的偏颇导致的疾病,外部感受是因为天地之气偏颇,而人体之气受到影响。

内外感受的总和就是这六种气象。在天空中,第一种气象叫做初之气,是厥阴风木,对应人体则是肝脏的经络。第二种气象叫做二之气,是少阴君火,对应人体则是心脏的经络。第三种气象叫做三之气,是少阳相火,对应人体则是三焦的经络。第四种气象叫做四之气,是太阴湿土,对应人体则是脾脏的经络。第五种气象叫做五之气,是阳明燥金,对应人体则是大肠的经络。第六种气象叫做六之气,是太阳寒水,对应人体则是膀胱的经络。

天人和气,经络有十二种,六种气象都包含在其中。足厥阴经以风木为主导,手厥阴经为火,通过母气转化为风。手少阳经以相火为主导,足少阳经为木,通过子气转化为暑。手少阴经以君火为主导,足少阴经为水,通过妻气转化为热。足太阳经以寒水为主导,手太阳经为火,通过夫气转化为寒。足太阴经以湿土为主导,手太阴经为金,通过母气转化为湿。手阳明经以燥金为主导,足阳明经为土,通过子气转化为燥。

因为癸水上升转化为丁火,所以手少阴经以君火来主导气机,而足少阴经的癸水则遵循从化的规律。丙火下降转化为壬水,所以足太阳经以寒水为主导,而手太阳经的丙火则遵循奉令的规律。木转化为火时,木气正旺盛,火气刚开始萌发,母气强而子气弱,所以手厥阴经以相火来转化为风木。火气旺盛后,木气已经虚弱,子气强而母气衰弱,所以足少阳经以甲木来转化为相火。土转化为金时,土气正旺盛,金气刚开始萌发,母气强而子气弱,所以手太阴经以辛金来转化为湿土。金气旺盛后,土气已经虚弱,子气强而母气衰弱,所以足阳明经以戊土来转化为燥金。母气当权时,子气弱不能掌权,则子气从母气转化;子气当权时,母气虚不能掌权,则母气从子气转化。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这是自然之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从化-注解

六气:指风、热、暑、湿、燥、寒六种自然气候,是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中用来解释气候变化和人体健康的重要概念。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元素,也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府: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是中医理论中指代人体消化系统的六个器官。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是中医理论中指代人体主要内脏器官。

内外感伤:指人体内外因气候变化或外界因素导致的疾病。

厥阴风木:中医术语,指肝木的属性,与春季的气候相对应。

少阴君火:中医术语,指心脏的属性,与夏季的气候相对应。

少阳相火:中医术语,指三焦的属性,与夏季的气候相对应。

太阴湿土:中医术语,指脾的属性,与长夏(夏末秋初)的气候相对应。

阳明燥金:中医术语,指大肠的属性,与秋季的气候相对应。

太阳寒水:中医术语,指膀胱的属性,与冬季的气候相对应。

十二经:中医术语,指十二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足厥阴:中医术语,指肝经,位于下肢内侧。

手厥阴:中医术语,指心包经,位于上肢内侧。

手少阳:中医术语,指三焦经,位于上肢外侧。

足少阳:中医术语,指胆经,位于下肢外侧。

手少阴:中医术语,指心经,位于上肢内侧。

足少阴:中医术语,指肾经,位于下肢内侧。

足太阳:中医术语,指膀胱经,位于下肢外侧。

手太阳:中医术语,指小肠经,位于上肢外侧。

足太阴:中医术语,指脾经,位于下肢内侧。

手太阴:中医术语,指肺经,位于上肢内侧。

手阳明:中医术语,指大肠经,位于上肢外侧。

足阳明:中医术语,指胃经,位于下肢外侧。

癸水:中医术语,指肾水,与冬季的寒冷气候相对应。

丁火:中医术语,指心火,与夏季的炎热气候相对应。

壬水:中医术语,指肾水,与冬季的寒冷气候相对应。

丙火:中医术语,指心火,与夏季的炎热气候相对应。

甲木:中医术语,指肝木,与春季的温暖气候相对应。

戊土:中医术语,指脾土,与长夏(夏末秋初)的气候相对应。

辛金:中医术语,指肺金,与秋季的干燥气候相对应。

母气:中医术语,指五行中的母元素,如木生火,木为火之母。

子气:中医术语,指五行中的子元素,如火生土,火为土之子。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从化-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中国古代的医学经典,反映了中医学中关于天人合一、五行六气理论的重要思想。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天有六气,地有五行。这是开篇点题,提出了天地之间的基本元素和力量。六气指的是风、热、暑、湿、燥、寒,五行则是指木、火、土、金、水。这些元素和力量构成了宇宙的基本框架。

六气者,风、热、暑、湿、燥、寒。五行者,木、火、土、金、水。在这里,作者进一步细化了六气和五行的具体内容,使得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理解这些概念。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六气乃五行之魂,五行即六气之魄。这句话强调了天地之间的相互关联,六气和五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六气如同五行的灵魂,而五行则是六气的实体。

人为天地之中气,秉天气而生六府,秉地气而生五脏。这里阐述了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人作为天地之间的中介,承载着天地之气,形成了六府和五脏。

六气五行,皆备于人身。内外感伤,总此六气。这是对人体内部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描述,认为六气和五行都存在于人体之中,人体疾病与内外六气的变化密切相关。

其在天者,初之气,厥阴风木也,在人则肝之经应之。以下几句分别阐述了六气在天、在地以及对人体的影响,如厥阴风木对应肝之经,少阴君火对应心之经,以此类推。

天人同气也,经有十二,六气统焉。这里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为人的十二经络与天地六气相对应,并受到六气的统一调控。

足厥阴以风木主令,手厥阴火也,从母化气而为风。以下几句通过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解释了六气如何通过五行之间的关系在人体中发挥作用。

母气用事,子弱未能司权,则子从母化;子气用事,母虚不能当令,则母从子化。所谓将来者进,成功者退,自然之理也。这句话总结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揭示了自然界和人体内的一种动态平衡和变化规律。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从化》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9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