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原文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

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

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

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

少阴热盛、少阳暑盛者,金水之虚也。

太阴湿盛者,水木之虚也。

阳明燥盛者,木火之虚也。

太阳寒盛者,火土之虚也。

以六气之性,实则克其所胜而侮所不胜,虚则己所不胜者乘之,而己所能胜者亦来侮之也。

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

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

少阴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

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

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藏气之不行也。

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

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

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

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气所以困败也。

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阴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

但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

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

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译文

人的六种气候(指六经之气),如果不生病,是不会显现出来的。只要一经出现问题,那一经的气候就会显现出来。一个健康的人,六种气候都是调和的,没有风、火、湿、燥、热、寒,所以不会有一种气候单独显现。生病了,可能会出现风、火、湿、燥、热、寒中的某一种,六种气候不能相互协调,因此某一种气候会单独显现。比如,厥阴经生病时风气会旺盛,少阴经生病时热气会旺盛,少阳经生病时暑气会旺盛,太阴经生病时湿气会旺盛,阳明经生病时燥气会旺盛,太阳经生病时寒气会旺盛。

根据这种气候的偏盛,可以推断出另一种气候的偏虚。比如,厥阴经风盛,是因为土和金的虚弱。少阴经热盛、少阳经暑盛,是因为金和水的虚弱。太阴经湿盛,是因为水和木的虚弱。阳明经燥盛,是因为木和火的虚弱。太阳经寒盛,是因为火和土的虚弱。根据六种气候的特性,实则会克制它所胜的气候,同时欺侮它所不胜的气候;虚则它所不胜的气候会乘虚而入,而它所能胜的气候也会来欺侮它。

究其一种气候的偏盛,也是因为虚弱。厥阴经能生发,阳气左升而使木气茂盛,如果风气旺盛,那是生机受阻的表现。少阴经能生长,君火显达而上清,如果热气旺盛,那是生长之气不旺盛的表现。阳明经能收敛,阴气右降而使金气肃穆,如果燥气旺盛,那是收敛之令失政的表现。太阳经能藏纳,相火闭藏而下暖,如果寒气旺盛,那是藏纳之气不行使的表现。土是四维的中气,木和火能生长,是因为太阴土的阳气上升;金和水能收敛,是因为阳明土的阴气下降。中气旺盛,戊己土就能运转而土气调和;中气衰弱,脾胃湿气就会旺盛而不运转。

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制水,土湿则水气泛滥,欺侮土而灭火。水泛滥土湿,木气不畅通,那么生机就会受阻,只能损害土气,不能生火来培植土气,这就是土气困败的原因。血液藏于肝而由脾转化,太阴土燥,则肝血枯竭而胆火旺盛,这未尝不是一种病。但是足太阴脾以湿土为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是本气而燥是化气,所以燥气不敌湿气的旺盛。阴气容易偏盛而阳气容易偏衰,土燥作为病状,除了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所有内外感伤杂病,都因为土湿引起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注解

六气:中医理论中的六种基本气候,即风、寒、暑、湿、燥、火,它们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

一经:中医术语,指经络系统中的某一经络。

厥阴: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六经之一,与肝、胆相关。

少阴: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六经之一,与心肾相关。

少阳: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六经之一,与胆、三焦相关。

太阴: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六经之一,与脾、胃相关。

阳明: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六经之一,与大肠、胃相关。

太阳:中医经络学说中的六经之一,与小肠、膀胱相关。

气: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和生命活动的动力。

调和:中医术语,指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和谐。

风:中医术语,指六气之一,与肝、胆相关,可导致疾病。

火:中医术语,指六气之一,与心、小肠相关,可导致疾病。

湿:中医术语,指六气之一,与脾、胃相关,可导致疾病。

燥:中医术语,指六气之一,与肺、大肠相关,可导致疾病。

热:中医术语,指六气之一,与心、小肠相关,可导致疾病。

寒:中医术语,指六气之一,与肾、膀胱相关,可导致疾病。

偏盛:中医术语,指某一气的偏多,导致疾病。

偏虚:中医术语,指某一气的偏少,导致疾病。

土金:五行中的土和金,土属中央,金属西方。

金水:五行中的金和水,金属西方,水属北方。

水木:五行中的水和木,水属北方,木属东方。

木火:五行中的木和火,木属东方,火属南方。

火土:五行中的火和土,火属南方,土属中央。

相火:中医术语,指心火与肾水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维:中医术语,指天地四方的支撑。

中气:中医术语,指脾胃之气,是人体中重要的平衡力量。

戊己转运:中医术语,指脾胃功能的正常运转。

血:中医术语,指血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肝:中医术语,指肝脏,与情绪、视力等功能相关。

胆:中医术语,指胆,与胆汁的生成和排泄相关。

未尝不病:中医术语,指虽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疾病,但已有病兆。

足太阴脾:中医术语,指足部的太阴脾经。

足阳明胃:中医术语,指足部的阳明胃经。

燥气:中医术语,指干燥的气候或体质状态。

湿气:中医术语,指潮湿的气候或体质状态。

内外感伤杂病:中医术语,指由内外因素引起的各种疾病。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主要阐述了中医理论中的六气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下是对每行的专业赏析:

‘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这句话指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六气(风、火、湿、燥、热、寒)相互调和,不会单独显现。一旦某一经(经络)出现病变,相应的六气就会显现出来。这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平人六气调和,无风、无火、无湿、无燥、无热、无寒,故一气不至独见。’在健康状态下,六气保持平衡,不会有一气过于旺盛,这也是中医所追求的‘阴阳平衡’。

‘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当人体生病时,某一经的六气会过于旺盛,导致其他五气无法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气独见’的病理状态。

‘如厥阴病则风盛,少阴病则热盛,少阳病则暑盛,太阴病则湿盛,阳明病则燥盛,太阳病则寒盛也。’这里列举了六经病对应的六气偏盛情况,反映了不同疾病的不同病理特点。

‘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说明六气偏盛的原因是其他五气偏虚,体现了中医的‘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

‘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以厥阴风盛为例,说明了风盛的原因是土金之虚,进一步揭示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究之一气之偏盛,亦缘于虚。’这句话强调了六气偏盛的根本原因是虚,为治疗提供了思路。

‘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这里解释了厥阴风盛的原因,即生机不遂。

‘少阴能长,则君火显达而上清,其热盛者,长气之不旺也。’说明了少阴热盛的原因,即长气不旺。

‘阳明能收,则阴气右降而金肃,其燥盛者,收令之失政也。’解释了阳明燥盛的原因,即收令失政。

‘太阳能藏,则相火闭蛰而下暖,其寒盛者,藏气之不行也。’说明了太阳寒盛的原因,即藏气不行。

‘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这里阐述了土在五行中的地位,以及木火生长与金水收藏与土的关系。

‘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说明了中气(脾胃之气)对土的影响,以及中气盛衰与脾胃功能的关系。

‘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这里解释了土与火、水的关系,以及土燥土湿对水的影响。

‘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气所以困败也。’说明了水泛土湿导致木气不达,进而影响土气的状况。

‘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阴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这里说明了肝与脾的关系,以及太阴土燥对肝的影响。

‘但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说明了脾与胃的关系,以及湿气与燥气的对比。

‘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这里说明了阴盛阳衰的情况,以及土燥为病的少见。

‘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土湿也。’最后总结说,大多数内外感伤杂病都与土湿有关,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二-六气解-六气偏见》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500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