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瘰疬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瘰疬根原-原文

瘰疬者,足少阳之病也。

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行身之旁,目之外眦,上循耳后,从颈侧而入缺盆,下胸腋而行胁肋,降于肾藏,以温癸水。

相火降蛰,故癸水不至下寒,而甲木不至上热。

而甲木之降,由于辛金之敛,辛金之敛,缘于戊土之右转也。

戊土不降,少阳逆行,经气壅遏,相火上炎,瘀热抟结,则瘰疬生焉。

肝胆主筋,筋脉卷屈而壅肿,故磊落历碌,顽硬而坚实也。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心胁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

马刀挟瘿者,足少阳之脉,循缺盆,挟胸膈,而走胁肋,其经弯如马刀,而瘿瘤挟生也。

“《金匮》”:痹挟背行,苦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

此以劳伤中气,戊土逆升,少阳经脉降路壅阻,相火郁蒸,故令病此。

病在筋而不在肉,故坚而不溃,溃而不敛,较之诸疮,最难平复。

而相火升炎,上热日增,脾肾阳亏,下寒日剧。

久而阳败土崩,遂伤性命。

非伤于血肉之溃,乃死于中气之败也。

法当培中气以降阳明,肺胃右行,相火下潜,甲木荣畅而归根,则疮自平矣。

柴胡芍药半夏汤

柴胡三钱芍药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丹皮三钱牡蛎三钱鳖甲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上热甚者,加黄芩、地黄。

血虚木燥,加首乌。

肿痛,加贝母。

脓成,加桔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瘰疬根原-译文

瘰疬是一种足少阳经的疾病。足少阳经以甲木的性质,通过相火来转化其气,其经络从头部走向脚部,沿着身体两侧,经过眼角外侧,沿着耳朵后面,从颈部侧面进入缺盆,向下经过胸部腋下,沿着胁肋,最终到达肾脏,用来温暖癸水。相火下降后,癸水就不会因为寒冷而停留在下面,甲木也不会因为过热而上升。甲木的下降是因为辛金的收敛,而辛金的收敛又是因为戊土的右转。如果戊土不下降,少阳经就会逆行,经气就会阻塞,相火就会上升,导致瘀热凝结,从而形成瘰疬。

肝胆主司筋脉,如果筋脉卷曲并且肿胀,就会变得坚硬而坚实。《灵枢·经脉》中提到:胆足少阳经的经络如果有问题,会出现口苦、心胁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等症状。马刀挟瘿是指足少阳经的经络沿着缺盆,夹着胸膈,走向胁肋,其经络弯曲如马刀,瘿瘤也会随之而生。《金匮》中提到:痹挟背行,苦肠鸣,马刀挟瘿都是因为劳累过度而得的病。这是由于劳累损伤了中气,戊土逆行上升,少阳经脉的下降通道被阻塞,相火郁积,因此导致这种疾病。

瘰疬的病在筋而不是在肉,所以它坚硬而不溃破,即使溃破也不容易收敛,与其他疮痍相比,最难治愈。而相火上升,上热越来越严重,脾肾阳气亏损,下寒越来越厉害。时间久了,阳气衰竭,土气崩溃,就会伤害到性命。这不是因为血肉的溃破,而是因为中气的衰竭。

治疗方法是培养中气以降阳明,使肺胃右行,相火下沉,甲木得到滋养而恢复,这样疮痍就会自然平复。

柴胡芍药半夏汤的配方:柴胡三钱,芍药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丹皮三钱,牡蛎三钱,鳖甲三钱。煎成大半杯,热服。

如果上热很严重,可以加黄芩、地黄。如果血虚木燥,可以加首乌。如果肿胀疼痛,可以加贝母。如果脓成,可以加桔梗。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瘰疬根原-注解

瘰疬:瘰疬是一种中医病名,指颈部或耳后等处出现的硬结,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淋巴结肿大或甲状腺肿大。

足少阳:足少阳指的是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少阳胆经,它是人体十二经络之一,与肝脏和胆相联系。

甲木:甲木在中医五行理论中代表肝脏,象征着生长、上升的特性。

相火:相火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与心、小肠相关的火性,具有温煦、推动的作用。

癸水:癸水在中医五行理论中代表肾脏,象征着寒冷、滋润的特性。

辛金:辛金在中医五行理论中代表肺,象征着收敛、清肃的特性。

戊土:戊土在中医五行理论中代表脾胃,象征着承载、生化、稳定的作用。

缺盆:缺盆是中医经络学中的穴位,位于颈部,是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之一。

胁肋:胁肋指的是胸部两侧和肋骨部位。

肾藏:肾藏指的是肾脏,是人体重要的生命器官之一。

经气:经气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经络中的气血流动。

瘀热抟结:瘀热抟结是指血液和热邪在体内凝结,形成病症。

磊落历碌:磊落历碌形容病症表现为散乱、不规则的形态。

顽硬而坚实:顽硬而坚实形容病症表现为坚硬、不易消散的状态。

马刀挟瘿:马刀挟瘿是中医病名,指颈部肿块,形状像马刀。

瘿瘤:瘿瘤是中医病名,指甲状腺肿大。

劳得:劳得是指因劳累过度而导致的疾病。

中气:中气是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脾胃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

阳明:阳明在中医经络学中指足阳明胃经,与胃、脾相联系。

肺胃:肺胃在中医理论中指肺和胃,它们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影响。

柴胡芍药半夏汤:柴胡芍药半夏汤是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瘰疬等病症。

黄芩:黄芩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地黄:地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

首乌:首乌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

贝母:贝母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

桔梗:桔梗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宣肺、排脓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瘰疬根原-评注

瘰疬者,足少阳之病也。足少阳以甲木而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行身之旁,目之外眦,上循耳后,从颈侧而入缺盆,下胸腋而行胁肋,降于肾藏,以温癸水。

此段文字从中医的角度对瘰疬的病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瘰疬被认为是足少阳胆经的疾病,胆经以甲木属性化生相火,其经络从头至足,沿着身体两侧,经过眼睛的外眦,沿着耳后,从颈部侧面进入缺盆,向下至胸部腋下,沿着胁肋,最终降至肾脏,以温暖癸水。这里的癸水指的是肾水,甲木和癸水的关系体现了中医中阴阳相生的理论。相火下降,癸水得以温暖而不至下寒,甲木得以不上热,维持了阴阳平衡。

而甲木之降,由于辛金之敛,辛金之敛,缘于戊土之右转也。戊土不降,少阳逆行,经气壅遏,相火上炎,瘀热抟结,则瘰疬生焉。

此段进一步解释了瘰疬的病理机制。甲木的下降依赖于辛金的收敛,而辛金的收敛又依赖于戊土的右转。如果戊土不降,少阳经气就会逆行,经气壅遏,相火上炎,导致瘀热结聚,从而形成瘰疬。这里体现了中医中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以及经络气血运行的重要性。

肝胆主筋,筋脉卷屈而壅肿,故磊落历碌,顽硬而坚实也。

此句说明了瘰疬的病状,肝胆主筋,瘰疬导致筋脉卷曲肿胀,因此呈现出磊落历碌、顽硬而坚实的特征。这里的描述符合中医对瘰疬病状的观察。

《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经,是动则病口苦,心胁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挟瘿。

此句引用了《灵枢·经脉》中的内容,说明了胆足少阳经的病变会表现为口苦、心胁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等症状,以及马刀挟瘿的病状。这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经络与脏腑、症状之间的联系。

《金匮》:痹挟背行,苦肠鸣,马刀挟瘿者,皆为劳得之。此以劳伤中气,戊土逆升,少阳经脉降路壅阻,相火郁蒸,故令病此。

此句引用了《金匮要略》中的内容,指出痹病、肠鸣、马刀挟瘿等症状都是由于劳伤中气、戊土逆升、少阳经脉降路壅阻、相火郁蒸所致。这进一步说明了瘰疬的病因病机。

病在筋而不在肉,故坚而不溃,溃而不敛,较之诸疮,最难平复。

此句描述了瘰疬的特点,即病在筋而不在肉,因此坚硬而不溃破,即使溃破也不易收敛,与其他疮痈相比,瘰疬的治愈难度更大。

而相火升炎,上热日增,脾肾阳亏,下寒日剧。久而阳败土崩,遂伤性命。非伤于血肉之溃,乃死于中气之败也。

此段进一步说明了瘰疬的严重性,相火上升导致上热增加,脾肾阳亏导致下寒加剧,长期下去,阳气衰竭,土气崩解,最终伤害性命。这反映了中医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

法当培中气以降阳明,肺胃右行,相火下潜,甲木荣畅而归根,则疮自平矣。

此句提出了治疗瘰疬的方法,即培补中气,使阳明经气下降,肺胃右行,相火下潜,甲木得以荣养并回归本位,从而使疮痈自愈。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柴胡芍药半夏汤:柴胡三钱芍药三钱元参三钱甘草二钱半夏三钱丹皮三钱牡蛎三钱鳖甲三钱煎大半杯,热服。

此段给出了具体的方剂,柴胡芍药半夏汤,包括柴胡、芍药、元参、甘草、半夏、丹皮、牡蛎、鳖甲等药材,以及煎制和服用的方法。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具体实践。

上热甚者,加黄芩、地黄。血虚木燥,加首乌。肿痛,加贝母。脓成,加桔梗。

此段对柴胡芍药半夏汤的加减法进行了说明,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适当添加黄芩、地黄、首乌、贝母、桔梗等药材,以增强治疗效果。这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灵活性和个体化原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瘰疬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9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