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痔漏根原-原文
痔漏者,手太阳之病也。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
手三阳之走头者,清阳之上升也;足三阳之走足者,浊阴之下降也。
足三阳病则上逆而不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而不升。
《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痔。
五行之理,升极必降,降极必升,升则阴化为阳,降则阳化为阴。
水本润下,足少阴以癸水而化君火者,降极则升也;火本炎上,手太阳以丙火而化寒水者,升极则降也。
手太阳病则丙火下陷,不上升而化寒水,是以小肠有热。
五藏六府,病则传其所胜,以丙火而化庚金,是以移热于大肠。
魄门处大肠之末,丙火传金,陷于至下之地,是以痔生于肛也。
然病在于二肠,而究其根原,实因于脾。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
以过饱伤脾,脾气困败,不能消磨,水谷莫化,下趋二肠,而为泄利。
泄则脾与二肠俱陷,丙火陷于肛门,此痔病所由生也。
气统于肺,而肺气之降者,胃土之右转也;血藏于肝,而肝血之升者,脾土之左旋也。
凡经络脏腑之气,皆受于肺;凡经络脏腑之血,皆受于肝。
戊土一降,而诸气皆降,己土一升,则诸血皆升。
脾土湿陷,则肝木下郁而血不上行,故脱失于大便。
凝则为虙瘕,流则为沉痔。
沉虙者,皆肝血之下陷,无二理也。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肾脉微涩,为不月、沉痔。
血流于后,则为沉痔,血凝于前,则为不月,不月即虙瘕也。
《金匮》: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痔与下重便血,皆丙火之下陷。
火衰而陷者,则下重便血而不痔;火未衰而陷者,则下重便血而痔生。
要之,痔家热在魄门,而脾于小肠,无不寒湿。
缘丙火不虚则不陷,陷则下热而中寒。
丙火上升而化寒水者,常也,下陷而不化寒水,是以生热。
陷而不升,故热在魄门而不在肠胃也。
此病一成,凡遇中气寒郁,则火陷而痔发。
无论其平日,即其痔发肛热之时,皆其寒湿内作之会,而医工不知也。
经血陷流,习为熟路,岁久年深,时常滴漏,则为漏病,譬如器漏而水泄也。
茯苓石脂汤
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芍药四钱干姜二钱,炒甘草二钱赤石脂三钱升麻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痔漏肿痛下血。
肛热加黄连,木燥加阿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痔漏根原-译文
痔疮和漏疮是手太阳经的疾病。手的三条阳经,从手到头流动;足的三条阳经,从头到足流动。手的三条阳经流向头部,是因为清阳上升;足的三条阳经流向足部,是因为浊阴下降。足的三条阳经生病时,上逆而不下降;手的三条阳经生病时,下陷而不上升。
《素问·气厥论》说:小肠将热传给大肠,会形成瘕瘤和沉疽。按照五行的原理,上升到了极点必然下降,下降到了极点必然上升,上升时阴就会变成阳,下降时阳就会变成阴。水本来是向下润泽的,足少阴经通过癸水转化为君火,下降到了极点就会上升;火本来是向上炎热的,手太阳经通过丙火转化为寒水,上升到了极点就会下降。手太阳经生病时,丙火下陷,不上升而转化为寒水,因此小肠会有热。
五脏六腑生病时,会传给它们所克制的脏腑。因为丙火转化为庚金,所以热会传到大肠。魄门位于大肠的末端,丙火传给金,下陷到最底部的地方,因此痔疮会生于肛门。
然而疾病的根源实际上是因为脾。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因为吃得过饱,筋脉横解,肠澼就会变成痔疮。因为过饱伤脾,脾气受损,不能消化食物,水谷不能转化为营养,向下流入大肠,就会导致腹泻。
腹泻会导致脾和大肠都下陷,丙火下陷到肛门,这就是痔疮病产生的原因。
气由肺统一,肺气下降是因为胃土向右转动;血由肝藏,肝血上升是因为脾土向左旋转。所有经络脏腑的气都来源于肺;所有经络脏腑的血都来源于肝。戊土一降,所有气都下降;己土一升,所有血都上升。脾土湿陷,肝木下郁而血不上行,所以会在大便中丢失。凝结就会形成瘕瘤,流动就会形成沉疽。沉疽都是肝血下陷,没有别的道理。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肾脉微涩,会导致月经不调、沉疽。血液流向后面,就会形成沉疽;血液凝结在前面,就会导致月经不调,月经不调就是瘕瘤。
《金匮》中说:小肠有寒的人,会感到下重和便血;有热的人,必然会有痔疮。痔疮和下重便血,都是因为丙火下陷。火衰弱而下陷的人,会下重便血但不生痔疮;火未衰弱而下陷的人,会下重便血而生痔疮。
总之,痔疮的热在魄门,而脾与小肠,无不寒湿。因为丙火不虚就不会下陷,下陷就会下热而中寒。丙火上升转化为寒水是正常的,下陷而不转化为寒水,所以会生热。下陷而不上升,所以热在魄门而不在肠胃。
这种病一旦形成,遇到中气寒郁,火就会下陷而痔疮发作。无论平时还是痔疮发作肛门热的时候,都是寒湿内作的时候,而医生不知道这一点。
经血下陷流动,习惯了就会成为常态,时间久了,经常滴漏,就会形成漏病,就像器物漏水而水泄一样。
茯苓石脂汤的配方: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芍药四钱,干姜二钱,炒甘草二钱,赤石脂三钱,升麻一钱。
煎成大半杯,温服。
用于治疗痔疮漏疮肿痛和下血。
如果肛门热,加黄连;如果木燥,加阿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痔漏根原-注解
痔漏:痔漏,中医术语,指痔疮和漏病。痔疮是指肛门周围的静脉曲张或炎症,漏病是指由于气机不畅或内脏下垂导致的体液外漏。
手太阳:手太阳,中医经络之一,属手太阳小肠经,其走向为从手走头。
三阳:三阳,中医术语,指手三阳经、足三阳经和手三阴经、足三阴经。阳经主表,阴经主里。
清阳:清阳,中医术语,指身体中清轻之气,主上升。
浊阴:浊阴,中医术语,指身体中浊重之气,主下降。
丙火:丙火,五行中的火之一,代表小肠。
癸水:癸水,五行中的水之一,代表肾。
魄门:魄门,中医术语,指肛门。
五藏六府:五藏六府,中医术语,五藏指心、肝、脾、肺、肾,六府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丙火陷于肛门:丙火陷于肛门,中医术语,指小肠中的火气下陷至肛门。
脾气困败:脾气困败,中医术语,指脾气虚弱,运化功能下降。
气统于肺:气统于肺,中医术语,指全身之气由肺所统摄。
血藏于肝:血藏于肝,中医术语,指血液的储存和调节功能主要由肝脏负责。
戊土:戊土,五行中的土之一,代表脾。
己土:己土,五行中的土之一,代表心。
虙瘕:虙瘕,中医术语,指腹中结块。
沉痔:沉痔,中医术语,指痔疮。
丙火之下陷:丙火之下陷,中医术语,指火气下陷,即火气不能上升。
中气寒郁:中气寒郁,中医术语,指脾胃之气受寒而郁结。
茯苓石脂汤:茯苓石脂汤,中医方剂,用于治疗痔疮漏病肿痛下血等症状。
丹皮:丹皮,中药名,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桂枝:桂枝,中药名,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的功效。
芍药:芍药,中药名,具有养血调经、止痛的功效。
干姜:干姜,中药名,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功效。
甘草:甘草,中药名,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功效。
赤石脂:赤石脂,中药名,具有收敛止血、生肌敛疮的功效。
升麻:升麻,中药名,具有发表解肌、升阳举陷的功效。
黄连:黄连,中药名,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阿胶:阿胶,中药名,具有补血止血、滋阴润燥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痔漏根原-评注
痔漏者,手太阳之病也。此句开篇即点明了痔漏的病因,手太阳之病,即手太阳经的病变。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此段论述了手三阳和足三阳的走向,以及它们在人体生理中的作用,即清阳上升,浊阴下降。此为中医对阴阳升降的理论阐述,揭示了人体正常生理的基础。
《素问·气厥论》: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虙瘕,为沉痔。五行之理,升极必降,降极必升,升则阴化为阳,降则阳化为阴。此段阐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以及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水本润下,足少阴以癸水而化君火者,降极则升也;火本炎上,手太阳以丙火而化寒水者,升极则降也。此句说明了五行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手太阳和足少阴之间的关系。
足三阳病则上逆而不降,手三阳病则下陷而不升。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手三阳和足三阳的病变表现,即足三阳病表现为上逆而不降,手三阳病表现为下陷而不升。此为中医对疾病病机的描述,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以过饱伤脾,脾气困败,不能消磨,水谷莫化,下趋二肠,而为泄利。此段论述了过饱伤脾,导致脾气困败,进而引起肠澼为痔的病理过程。此为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探讨,强调了饮食与疾病的关系。
气统于肺,而肺气之降者,胃土之右转也;血藏于肝,而肝血之升者,脾土之左旋也。此段论述了气与血的关系,以及肺、胃、肝、脾之间的关系。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与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脾土湿陷,则肝木下郁而血不上行,故脱失于大便。凝则为虙瘕,流则为沉痔。此段论述了脾土湿陷导致的病理变化,以及虙瘕和沉痔的形成原因。此为中医对疾病病机的描述,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肾脉微涩,为不月、沉痔。血流于后,则为沉痔,血凝于前,则为不月,不月即虙瘕也。《金匮》: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此段论述了肾脉微涩导致的病理变化,以及沉痔和不月的形成原因。此为中医对疾病病机的描述,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
要之,痔家热在魄门,而脾于小肠,无不寒湿。缘丙火不虚则不陷,陷则下热而中寒。此段总结了痔漏的病因病机,即热在魄门,脾于小肠,无不寒湿。缘由丙火不虚则不陷,陷则下热而中寒。
此病一成,凡遇中气寒郁,则火陷而痔发。无论其平日,即其痔发肛热之时,皆其寒湿内作之会,而医工不知也。此段论述了痔漏的发作机理,即中气寒郁,导致火陷而痔发。此为中医对疾病发作机理的探讨,强调了寒湿内作对疾病发作的影响。
经血陷流,习为熟路,岁久年深,时常滴漏,则为漏病,譬如器漏而水泄也。此段论述了漏病的成因,即经血陷流,习为熟路,岁久年深,时常滴漏。此为中医对疾病成因的探讨,强调了长期慢性疾病对机体的影响。
茯苓石脂汤:茯苓三钱丹皮三钱桂枝三钱芍药四钱干姜二钱,炒甘草二钱赤石脂三钱升麻一钱。煎大半杯,温服。治痔漏肿痛下血。肛热加黄连,木燥加阿胶。此段介绍了治疗痔漏的方剂,以及加减法。此为中医对疾病治疗的经验总结,强调了辨证论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