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痈疽根原-原文
痈疽者,寒伤营血之病也。
血之为性,温则流行,寒则凝涩。
寒伤营血,凝涩不运,卫气郁阻,蓄而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
脓瘀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烁,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则死矣。
痈病浅而疽病深,浅则轻而深则重。
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
营卫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肿有大小。
穴俞开而风寒入,寒郁为热,随孔窍而外发,故其形圆。
疽之外候,皮夭而坚,痈之外候,皮薄而泽,阴阳浅深之分也。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壅肿。”
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
痈成为热,而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
及其寒化为热,壅肿痛楚,于此营卫遏闭之秋,仍宜清散于经络。
至于脓血溃泆,经热外泄,营卫俱败,自非崇补气血不能复也。
如其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更当温散而暖补之,不可缓也。
若夫疮疖疥癣之类,其受伤原浅,但当发表而泻卫,无事他方也。
桂枝丹皮紫苏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苏叶三钱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取微汗。
治痈疽初起。
“《金匮》: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
痈疽因外感寒邪,伤其营血。
营伤而裹束卫气,卫气郁阻,不得外达,故见恶寒。
卫郁热发,肉腐脓化,则成痈疽。
初起经络郁遏,必当发表。
表解汗出,卫郁透泄,经络通畅,则肿痛消除,不作脓也。
若不得汗,宜重用青萍发之。
表热太盛,用地黄、天冬,凉泻经络之郁。
卫气太虚,用黄芪益其经气。
丹皮黄芪汤
桂枝三钱桃仁三钱甘草二钱桔梗三钱丹皮三钱生姜三钱元参三钱黄芪三钱,生
煎大半杯,热服。
治皮肉壅肿,痈疽已成者。
热盛,重用黄芪、天冬、地黄。
排脓汤
甘草二钱,炙桔梗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成热剧,皮肉松软者。
桂枝人参黄芪汤
人参三钱黄芪三钱,炙桂枝三钱甘草二钱,炙当归三钱芍药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热退,营卫双虚者。
黄芪人参牡蛎汤
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五味一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牡蛎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者。洗净败血腐肉,用龙骨、象皮细末少许收之,贴仙灵膏。
仙灵膏
地黄八两当归二两甘草二两黄芪二两丹皮一两桂枝一两
麻油一斤,黄丹八两,熬膏,入黄蜡、白蜡、乳香、没药各一两,罐收。
脓后溃烂,久不收口,洗净贴。一日一换,计日平复。
大黄牡丹汤
大黄三钱芒硝三钱冬瓜子三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
治疽近肠胃,内热郁蒸者。
参芪苓桂干姜汤
人参三钱黄芪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丹皮二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阴盛内寒,及脓清热微者。
甚加附子。
仙掌丹
斑蝥八钱,去头翅,糯米炒黄用,去米。川产者良,余处不可用。
前胡四分,炒乳香一钱,去油没药一钱,去油血竭一钱元参四分冰片五分麝香五分
研细,瓶收。
凡阳证痈疽初起,针破疮顶,点药如芥粒,外用膏药贴之,顷刻流滴黄水,半日即消。
重者一日一换,一两日愈,神效。
脓成无用,阴证不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痈疽根原-译文
痈疽是一种由寒邪伤害营血引起的疾病。血液的特性是温暖时流通,寒冷时就会凝固。寒邪伤害营血,血液凝固不流通,卫气被郁阻,积累成热,热盛时肉就会腐烂变成脓。如果脓液不能排出,就会烂筋伤骨,骨髓消瘦,经脉败坏泄漏,影响五脏,五脏受伤就会死亡。
痈病在皮肤表面,疽病在皮肤深层,表面浅的病轻,深层的病重。痈是因为营卫之气在体外壅阻;疽是因为气血在体内受阻。营卫之气壅阻有轻有重,所以肿胀有大有小。穴位和俞穴被打开,风寒侵入,寒邪郁积变成热,随着孔窍发散出来,所以形状是圆的。疽的外部表现是皮肤干枯而坚硬,痈的外部表现是皮肤薄而润泽,这是阴阳深浅的区别。
《灵枢·痈疽》说:寒邪侵入经脉中,血液就会变得涩滞,血液涩滞就流通不畅,不通畅的话卫气就会停滞,不能返回,所以会出现肿胀。寒气变成热,热盛时肉就会腐烂变成脓。痈成为热病,根源在于外部的寒邪,所以痈疽初起时,应当温经散寒,行营卫之气。等到寒气变成热,肿胀疼痛,在这个营卫郁闭的时候,还应该清散经络。至于脓血溃破,经热外泄,营卫都败坏,不是加强补益气血就不能恢复。如果经络阴寒凝结,肿胀热盛,气血虚弱,脓汁清稀,那么更应当温散并暖补,不可拖延。至于疮疖疥癣之类的疾病,它们的伤害原本就浅,只需发表和泻卫,不需要其他方剂。
桂枝丹皮紫苏汤: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丹皮三钱,苏叶三钱,生姜三钱。煎一大半杯,热服,覆被取微汗。用于治疗痈疽初起。
《金匮》说:如果脉浮数,应该发热,却反而出冷汗,感觉寒冷,如果有疼痛的地方,应当发生疮痈。痈疽是因为外感寒邪,伤害了营血。营血受伤而束缚卫气,卫气郁阻,不能外达,所以感觉寒冷。卫气郁积产生热,肉腐烂变成脓,就形成了痈疽。
初起时经络郁阻,必须发表。表邪解除,汗出后,卫气郁积透泄,经络通畅,肿胀疼痛就会消除,不会形成脓。如果不出汗,应该重用青萍来发表。如果表热太盛,用地黄、天冬来凉泻经络的郁热。如果卫气太虚,用黄芪来增益经气。
丹皮黄芪汤:桂枝三钱,桃仁三钱,甘草二钱,桔梗三钱,丹皮三钱,生姜三钱,元参三钱,黄芪三钱。煎一大半杯,热服。用于治疗皮肉肿胀,痈疽已成。
排脓汤:甘草二钱,炙桔梗三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煎一大半杯,温服。用于治疗脓成热剧,皮肉松软。
桂枝人参黄芪汤:人参三钱,黄芪三钱,炙桂枝三钱,甘草二钱,炙当归三钱,芍药三钱,茯苓三钱,丹皮三钱。煎一大半杯,温服。用于治疗脓泄热退,营卫双虚。
黄芪人参牡蛎汤: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五味一钱,生姜三钱,茯苓三钱,牡蛎三钱。煎一大半杯,温服。用于治疗脓泄后溃烂,不能收口。
仙灵膏:地黄八两,当归二两,甘草二两,黄芪二两,丹皮一两,桂枝一两。麻油一斤,黄丹八两,熬膏,入黄蜡、白蜡、乳香、没药各一两,罐收。用于脓后溃烂,久不收口,洗净后贴上,一天换一次,逐渐恢复。
大黄牡丹汤:大黄三钱,芒硝三钱,冬瓜子三钱,桃仁三钱,丹皮三钱。煎一大半杯,热服。用于治疗疽病接近肠胃,内热郁蒸。
参芪苓桂干姜汤:人参三钱,黄芪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丹皮二钱。煎一大半杯,温服。用于治疗阴盛内寒,以及脓清热微。
甚加附子。
仙掌丹:斑蝥八钱,去头翅,糯米炒黄用,去米。川产者良,余处不可用。前胡四分,炒乳香一钱,去油没药一钱,去油血竭一钱,元参四分,冰片五分,麝香五分。研细,瓶收。用于阳证痈疽初起,针破疮顶,点药如芥粒,外用膏药贴之,立刻流滴黄水,半天即消。重者一日一换,一两日愈,神效。脓成无用,阴证不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痈疽根原-注解
痈疽:痈疽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疾病,痈指初起于肌肉浅表的化脓性疾病,疽指发生在筋骨深处的化脓性疾病。两者都是由于寒邪侵袭,营血凝涩,卫气郁阻,热盛肉腐而成。
营血:营血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营养身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血液,包括血液的营养成分和血液的运行。
卫气:卫气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保卫人体,抵抗外邪,调节体温和汗液分泌的气。
营卫:营卫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营气和卫气的总称,营气负责营养,卫气负责防御。
寒伤营血:寒邪侵袭,损伤营血,导致营血凝涩。
热盛:热邪亢盛,导致病情加重。
脓:脓是痈疽等化脓性疾病中形成的脓液。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五藏:五藏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穴俞:穴俞是中医学中的概念,指穴位和俞穴,是针灸治疗的重要部位。
桂枝丹皮紫苏汤:这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痈疽初起。
金匮:《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记载了许多中药方剂和治疗方法。
丹皮:丹皮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紫苏:紫苏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表散寒、行气宽中的功效。
生姜:生姜是一种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大黄牡丹汤:这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疽病。
大黄:大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
芒硝:芒硝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泻下通便、清热解毒的功效。
冬瓜子:冬瓜子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清热利尿、消肿排脓的功效。
桃仁:桃仁是一种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
仙掌丹:这是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痈疽初起,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痈疽根原-评注
痈疽者,寒伤营血之病也。血之为性,温则流行,寒则凝涩。寒伤营血,凝涩不运,卫气郁阻,蓄而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脓瘀不泄,烂筋而伤骨,骨髓消烁,经脉败漏,熏于五藏,藏伤则死矣。
这段古文描述了痈疽的成因和严重性。痈疽是由于寒邪伤及营血,导致血液凝涩,卫气郁阻,进而产生热毒,最终肉腐为脓。若脓液不能排出,则会导致筋骨受损,甚至危及五脏,最终导致死亡。此段体现了中医对疾病成因和病理变化的深刻理解,强调寒邪对营血的损害作用,以及疾病发展的严重后果。
痈病浅而疽病深,浅则轻而深则重。痈者,营卫之壅于外也;疽者,气血之阻于内也。营卫之壅遏,有盛有不盛,故肿有大小。穴俞开而风寒入,寒郁为热,随孔窍而外发,故其形圆。疽之外候,皮夭而坚,痈之外候,皮薄而泽,阴阳浅深之分也。
这段文字对比了痈和疽的不同特点。痈病较浅,症状较轻,是因为营卫之邪壅于体表;而疽病较深,症状较重,是因为气血之邪阻于体内。痈和疽的肿势大小不同,反映了营卫壅遏的程度。此外,痈和疽的外候也有所区别,痈的皮肤薄而光泽,疽的皮肤则干燥而坚硬,体现了阴阳深浅的差异。
《灵枢·痈疽》: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涩,血涩则不通,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壅肿。寒气化为热,热盛则腐肉,肉腐则为脓。痈成为热,而根原于外寒,故痈疽初起,当温经而散寒,行营而宣卫。
此段引用了《灵枢》中的内容,阐述了寒邪导致痈疽的机理。寒邪侵袭经脉,使血液涩滞,卫气运行受阻,导致壅肿。寒邪转化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痈疽的根源在于外寒,因此治疗初期应温经散寒,行营宣卫,以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至于脓血溃泆,经热外泄,营卫俱败,自非崇补气血不能复也。如其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更当温散而暖补之,不可缓也。
这段文字强调了脓血溃泆、营卫俱败时,治疗需要崇补气血。如果经络阴凝,肿热外盛,气血虚寒,脓汁清稀,则需要温散而暖补,以恢复气血的正常状态,治疗不可拖延。
若夫疮疖疥癣之类,其受伤原浅,但当发表而泻卫,无事他方也。
此段提到疮疖疥癣等皮肤病,病因较浅,治疗只需发表而泻卫,无需其他复杂方剂。
桂枝丹皮紫苏汤等方剂,煎大半杯,热服,覆取微汗。治痈疽初起。
这里列举了多个方剂,如桂枝丹皮紫苏汤等,用于治疗痈疽初起。这些方剂通过煎煮后热服,以取微汗,达到治疗的效果。
《金匮》中提到诸脉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疮痈。痈疽因外感寒邪,伤其营血。营伤而裹束卫气,卫气郁阻,不得外达,故见恶寒。
《金匮》中描述了痈疽的症状和成因,指出痈疽是由外感寒邪引起的,伤及营血,导致营卫郁阻,卫气不得外达,从而出现恶寒等症状。
初起经络郁遏,必当发表。表解汗出,卫郁透泄,经络通畅,则肿痛消除,不作脓也。若不得汗,宜重用青萍发之。表热太盛,用地黄、天冬,凉泻经络之郁。卫气太虚,用黄芪益其经气。
这段文字详细说明了痈疽初期的治疗方法。治疗初期应发表解表,使卫气透泄,经络通畅,从而消除肿痛,防止脓液形成。若表邪不解,可重用青萍发汗。若表热太盛,可用地黄、天冬凉泻经络之郁。若卫气太虚,可用黄芪益其经气。
丹皮黄芪汤、排脓汤、桂枝人参黄芪汤、黄芪人参牡蛎汤、仙灵膏、大黄牡丹汤、参芪苓桂干姜汤、仙掌丹等方剂,均为治疗痈疽的不同阶段和症状而设,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
这里列举的多个方剂,如丹皮黄芪汤、排脓汤等,都是针对痈疽的不同阶段和症状而设计的。这些方剂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