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疮疡解-原文
疮疡之病,因寒邪伤营,血涩气阻,积郁成热,肉腐为脓。
阳盛则红肿而外发,阴盛则黑塌而内陷。
其轻则疥癣之疾,其重则腹内之病。
<《灵枢》义哲而无方,《金匮》法略而未备,后世外科之家,仰钻莫入,茫若其言,玉版尘封,金匮云埋。 <知若亚父,遭此难而身倾;贤如伯牛,遘斯疾而命殒。 <贤智不解其义,而况余子乎! 往年目病,悔为庸妄所误,寒泄脾阳。 耳后壅肿,清脓如注,又几误于外科之手。 游息浮扬,一缕未断,念之至今病悸,作疮疡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疮疡解-译文
疮疡这种病,是因为寒邪伤害了人体的营气,导致血液变得粘稠,气机受阻,积累的郁热使得肌肉腐烂形成脓液。如果阳气过盛,就会导致红肿并且向外扩散;如果阴气过盛,就会导致皮肤变黑、塌陷并且向内深入。病情轻微的可能只是疥癣这样的皮肤病,病情严重的可能就是肚子里的疾病。
《灵枢》这本书的道理深奥而没有具体的治疗方法,《金匮》这本书的方法简略而不完整,后世的医生们对它们敬仰却又不敢深入研究,它们的内容模糊不清,像玉版一样被尘封,像金匮一样被埋没。就像亚父那样有才智的人,遇到这样的难题也会身体倾斜;就像伯牛那样有德行的人,遭遇这样的疾病也会丧命。有才智的人都不理解它们的含义,更何况其他人呢!
往年我的眼睛出了问题,后悔被庸医误导,寒邪损伤了脾阳。耳朵后面肿胀,清脓像水一样流出来,又差点被外科医生误诊。我的病情时好时坏,一根线还没有完全断掉,想到这些至今仍然感到心悸,这就是我解释疮疡的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疮疡解-注解
疮疡:疮疡是指皮肤或软组织因感染、损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化脓性疾病。在古代医学中,疮疡是一种常见的病症,通常由外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等原因引起。
寒邪:寒邪是指寒凉之邪气,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邪,认为它能侵入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营:营,中医术语,指营养人体的物质,包括血液和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血涩气阻:血涩气阻是指血液运行不畅,气机受阻,常见于中医理论中的血瘀证。
积郁成热:积郁成热是指情志不畅,导致气机郁结,进而化热。
肉腐为脓:肉腐为脓是指组织坏死,形成脓液。
阳盛:阳盛指阳气偏盛,常见于中医理论中的实热证。
阴盛:阴盛指阴气偏盛,常见于中医理论中的寒证。
疥癣:疥癣是指皮肤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等症状。
腹内之病:腹内之病是指发生在腹部的疾病,如腹痛、腹胀等。
《灵枢》:《灵枢》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与《黄帝内经》合称为《黄帝内经》。《灵枢》主要讲述的是中医的基础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
义哲而无方:义哲而无方指《灵枢》中的理论深奥,但缺乏具体的治疗方法。
《金匮》:《金匮》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主要讲述的是中医的方剂学。
法略而未备:法略而未备指《金匮》中的方剂法度简要,但不够完备。
后世外科之家:后世外科之家指后世的医学家,尤其是外科医学家。
仰钻莫入:仰钻莫入形容《灵枢》和《金匮》中的内容深奥难懂,如同仰视钻天洞一般难以进入。
茫若其言:茫若其言形容文字表述含糊不清,难以理解。
玉版尘封:玉版尘封比喻珍贵的书籍被尘封,无人问津。
金匮云埋:金匮云埋与玉版尘封类似,比喻《金匮》中的知识被埋没。
亚父:亚父是指古代医学家扁鹊,因其医术高超,被誉为“亚父”。
伯牛:伯牛是指古代医学家张仲景,因其医术高明,被誉为“伯牛”。
遭此难而身倾:遭此难而身倾形容遭遇重病,身体衰弱。
遘斯疾而命殒:遘斯疾而命殒指遭遇某种疾病而死亡。
余子:余子指普通人,非专业人士。
目病:目病指眼睛的疾病。
庸妄:庸妄指平庸无知,缺乏医学知识。
寒泄脾阳:寒泄脾阳指寒邪侵袭,导致脾阳受损。
耳后壅肿:耳后壅肿指耳朵后面的肿胀。
清脓如注:清脓如注形容脓液清稀,如水一般不断流出。
游息浮扬:游息浮扬形容身体虚弱,精神不振。
病悸:病悸指因疾病而感到心悸不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九-疮疡解-疮疡解-评注
疮疡之病,因寒邪伤营,血涩气阻,积郁成热,肉腐为脓。阳盛则红肿而外发,阴盛则黑塌而内陷。其轻则疥癣之疾,其重则腹内之病。
这段古文描述了疮疡病的成因和症状。疮疡,即皮肤或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中医认为其成因多为寒邪伤营,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液瘀滞,进而化热成脓。阳盛则表现为红肿外发,属实证;阴盛则表现为皮肤黑塌内陷,属虚证。轻者如疥癣,重者可至腹内疾病,反映了疮疡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此段文字体现了中医对疮疡病的深刻认识,强调了病因病机的分析,为后世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灵枢》义哲而无方,《金匮》法略而未备,后世外科之家,仰钻莫入,茫若其言,玉版尘封,金匮云埋。
此句表达了对古代医学经典《灵枢》和《金匮要略》的赞赏和遗憾。《灵枢》和《金匮》是中医经典著作,其中《灵枢》以论述医理为主,而《金匮》则偏重于方剂和治疗方法。然而,作者认为这些经典虽然义理深奥,但缺乏具体的治疗方法,使得后世的外科医生难以深入研究和应用。‘玉版尘封,金匮云埋’形象地描绘了这些经典著作被尘封和埋没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医学传承的忧虑。
知若亚父,遭此难而身倾;贤如伯牛,遘斯疾而命殒。贤智不解其义,而况余子乎!
此句通过引用历史人物亚父和伯牛的典故,表达了古代贤者因不懂得疮疡病的治疗而遭受严重后果的悲哀。亚父和伯牛均为古代著名人物,但未能免于因疾病而身倾命殒的悲剧。作者借此强调,即使是贤智之人,若不懂得疾病的治疗方法,也无法避免病痛的折磨,更不用说普通人了。
往年目病,悔为庸妄所误,寒泄脾阳。耳后壅肿,清脓如注,又几误于外科之手。
作者回忆起自己过去的病痛,感叹自己曾因庸医的错误治疗而受到伤害。‘往年目病’指的是过去的眼睛疾病,‘庸妄所误’指被庸医误导。‘寒泄脾阳’说明了疾病的原因是寒邪损伤了脾阳,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耳后壅肿,清脓如注’则具体描述了疾病的症状,表明病情严重。‘几误于外科之手’反映了作者对当时外科治疗水平的失望。
游息浮扬,一缕未断,念之至今病悸,作疮疡解。
最后一句‘作疮疡解’是作者对自己过去病痛的反思和总结。‘游息浮扬’可能指的是病痛带来的不适和困扰,‘一缕未断’表示病痛尚未完全治愈。作者通过回顾自己的经历,对疮疡病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有了更深的理解,从而得出‘作疮疡解’的结论,即通过深入理解疮疡病的本质,才能找到解决病痛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