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脏腑脉象-原文
五藏为阴,六府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
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
其甚者为藏,其微者为府。
《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
其他脏腑,依此类推。
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
大抵府脉浮数,藏脉沉迟。
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是也。
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
府气内交,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
府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
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脏腑脉象-译文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不同,脉象也因此而有所不同。肝的脉象是弦的,心的脉象是洪的,脾的脉象是缓的,肺的脉象是涩的,肾的脉象是沉的。脉象强烈的是五脏的表现,脉象微弱的是六腑的表现。
《难经》中说:心脉急而强烈的是肝邪侵犯心脏,微急的是胆邪侵犯小肠。心脉大而强烈的是心脏自己侵犯自己,微大的是小肠自己侵犯自己。心脉缓而强烈的是脾邪侵犯心脏,微缓的是胃邪侵犯小肠。心脉涩而强烈的是肺邪侵犯心脏,微涩的是大肠邪侵犯小肠。心脉沉而强烈的是肾邪侵犯心脏,微沉的是膀胱邪侵犯小肠。其他脏腑的情况,可以类推。强烈的表现是脉沉,微弱的表现是脉浮。
一般来说,六腑的脉象是浮而数,五脏的脉象是沉而迟。张仲景的脉法认为:浮脉表示病在体表,沉脉表示病在体内,数脉表示病在六腑,迟脉表示病在五脏。这是因为阳在体外,阴在体内,这是不变的道理。六腑之气在内交合,五脏之气在外滋养,这样阴阳平衡,脉息调和。六腑有病则气不内交,所以脉象只浮不沉;五脏有病则气不外滋养,所以脉象只沉不浮。
观察扁鹊的《十难一脉十变》的意义,大肠和小肠的情况都可以从心脉中得知,这说明想要通过两尺脉来观察大肠和小肠是错误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脏腑脉象-注解
五藏:五藏,指肝、心、脾、肺、肾,是中国古代医学中指代内脏的五个重要部分,与五行相配,分别对应木、火、土、金、水。
六府:六府,指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是中国古代医学中指代内脏的六个功能器官,与五藏相对,分别对应五行的土。
阴阳:阴阳,是中国哲学和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指宇宙万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阴代表寒冷、内敛、柔和等特性,阳代表温暖、外向、刚强等特性。
脉象:脉象,中医学中指通过脉诊所观察到的脉的跳动情况,包括脉的速率、节律、力度、形态等,用以诊断疾病。
肝脉弦:肝脉弦,指肝的脉象表现为脉动有力而弦紧,与肝的生理功能相关。
心脉洪:心脉洪,指心的脉象表现为脉大而有力,与心的生理功能相关。
脾脉缓:脾脉缓,指脾的脉象表现为脉动和缓,与脾的生理功能相关。
肺脉涩:肺脉涩,指肺的脉象表现为脉动不畅,有如沙石摩擦之感,与肺的生理功能相关。
肾脉沉:肾脉沉,指肾的脉象表现为脉动深沉,与肾的生理功能相关。
《难经》:《难经》,又称《黄帝内经·难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对中医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这句话描述了心脉急速跳动可能是由肝邪侵犯心引起的,而心脉微急可能是由胆邪侵犯小肠引起的。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这句话描述了心脉大幅度跳动可能是由心邪自身引起的,而心脉微大可能是由小肠邪自身引起的。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这句话描述了心脉缓慢跳动可能是由脾邪侵犯心引起的,而心脉微缓可能是由胃邪侵犯小肠引起的。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这句话描述了心脉涩滞跳动可能是由肺邪侵犯心引起的,而心脉微涩可能是由大肠邪侵犯小肠引起的。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这句话描述了心脉深沉跳动可能是由肾邪侵犯心引起的,而心脉微沉可能是由膀胱邪侵犯小肠引起的。
仲景脉法:仲景脉法,指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脉诊方法,是中医脉诊的重要理论。
府脉浮数:府脉浮数,指府的脉象表现为脉浮而数,即脉动在表面且跳动快。
藏脉沉迟:藏脉沉迟,指藏的脉象表现为脉沉而迟,即脉动在内部且跳动慢。
越人十难一脉十变:越人十难一脉十变,指古代医学家扁鹊在《难经》中提出的脉诊理论,认为脉象有十种变化,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指大肠和小肠的脉象可以通过观察心脉的变化来推断。
两尺之误:两尺之误,指古代医学中错误地将大肠和小肠的脉象与尺脉(中医脉诊中的一种脉位)相联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脏腑脉象-评注
五藏为阴,六府为阳,阴阳既殊,脉象攸分。此句开篇即点明了中医理论中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五藏,即心、肝、脾、肺、肾,为人体之阴;六府,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为人体之阳。阴阳的不同属性,决定了它们在脉象上的表现亦不相同,从而为中医诊断提供了依据。
肝脉弦,心脉洪,脾脉缓,肺脉涩,肾脉沉。其甚者为藏,其微者为府。这里详细描述了五脏六腑的脉象特征。弦、洪、缓、涩、沉分别代表了肝、心、脾、肺、肾的脉象特点,同时指出脉象的强弱可以区分是脏病还是府病。
‘《难经》’: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此段引述了《难经》中的内容,阐述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心脉急甚,可能是肝邪干扰所致;心脉微急,可能是胆邪干扰小肠所致。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即脏腑之间相互影响,病理变化也是相互作用的。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微缓者,胃邪干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其他脏腑,依此类推。这些描述进一步说明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脉象变化与病理变化之间的关系。
甚者沉而得之,微者浮而得之。这句话指出了脉象诊断中的一种方法,即根据脉象的沉浮来判断病情的轻重。沉脉多见于病情较重,浮脉多见于病情较轻。
大抵府脉浮数,藏脉沉迟。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数为在府,迟为在藏是也。盖阳外阴内,一定之理。府气内交,藏气外济,则阴阳平而脉息调。这段话进一步阐述了脉象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阴阳平衡对脉象的影响。浮数脉多见于府病,沉迟脉多见于藏病,这与阴阳内外之理相符合。
府病则气不内交,是以但浮而不沉;藏病则气不外济,是以但沉而不浮也。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府病和藏病的脉象特征,即府病脉浮而不沉,藏病脉沉而不浮。
观越人十难一脉十变之义,大肠、小肠俱候于心脉,可知欲候大小肠于两尺之误。这段话指出,在脉诊时,不应仅仅关注两尺脉,而应全面观察。大肠、小肠的脉象反映在心脉上,因此,在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脏腑的脉象变化,避免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