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真藏脉义-原文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
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
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
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
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
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脾胃者,四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藏,则人死焉。
故四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
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
其弦钩毛石而缓者,是四藏之有胃气也。
其弦钩毛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藏脉。
真藏脉见,胃气败竭,必死不救也。
‘《玉机真藏论》’:
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
‘《平人气象论》’: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
所谓真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故五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
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
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
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阴负趺阳为顺。
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也。
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败胃气。
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真藏脉义-译文
土是构成四维(即上下左右)的中间之气。脾脏是阴土,但它包含阳气,所以脾脏阳气向左上升就会转化为肝木;胃是阳土,它能孕育阴气,所以胃阴向右下降就会转化为肺金。金气下降到北方,凉气转化为寒气,这就是肾水;木气上升到南方,温气转化为热气,这就是心火。肺、肝、心、肾,这四个象是根据脾胃的左右升降而变化的。
脾胃是四脏的母亲,如果母亲的气衰败,四个孩子就会失去滋养,脉象出现真藏(即真脏脉),那么人就会死亡。因此,四脏的脉象必须以胃气为本。肝脉是弦的,心脉是钩的,肺脉是毛的,肾脉是石的,脾胃脉是缓的。那些弦、钩、毛、石而缓的脉象,说明四脏有胃气。那些弦、钩、毛、石而不缓的脉象,就是所谓的真藏脉。真藏脉出现,胃气衰竭,必然死亡,无法救治。
《玉机真藏论》说:脾脉属于土,是孤立之脏,可以灌溉四周。《平人气象论》说:正常人的常气来源于胃,胃就是正常人的常气。人如果没有胃气,就是逆的,逆的人就会死亡。人以水谷为本,所以人断绝水谷就会死亡,脉象没有胃气也会死亡。所谓没有胃气,就是只有真藏脉,没有胃气。
所谓的真藏脉,真正的肝脉到来时,中外都很急促,就像沿着刀刃责备一样,就像按琴瑟的弦,颜色青白不润泽,毛发断裂,就会死亡。真正的心脉到来时,坚硬而搏动,就像沿着薏苡子滚动一样,颜色赤黑不润泽,毛发断裂,就会死亡。真正的脾脉到来时,弱而忽快忽慢,颜色黄青不润泽,毛发断裂,就会死亡。真正的肺脉到来时,大而空虚,就像用羽毛刺人皮肤,颜色白赤不润泽,毛发断裂,就会死亡。真正的肾脉到来时,搏动而断绝,就像用手指弹击石头一样,颜色黑黄不润泽,毛发断裂,就会死亡。所有出现真藏脉的人,都是无法救治的。
五脏都从胃中吸收气,胃是五脏的根本。脏气不能自己到达手太阴(肺经),必须依靠胃气,才能到达手太阴。所以五脏各自在适当的时候,从胃到达手太阴。邪气胜过正气,精气就会衰弱,病重的人,胃气不能和正气一起到达手太阴,所以真藏之气就会单独出现,单独出现说明病势胜过脏气,所以说是死亡的。
土位于中央,是一身元气的所在。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所以张仲景教导我们,以少阴(肾水)负趺阳(胃火)为顺。少阴水胜,火就会熄灭而土就会衰败。自从医术失传以来,后世的庸医愚医,竟然增加阴气而泻阳气,补水而灭火,从而败坏了胃气。用这种毒害天下,而百姓却跟从他们,真是令人悲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真藏脉义-注解
四维:指宇宙的四个方位,即东、南、西、北,这里比喻人体的四个重要器官。
脾:中医学中的器官之一,负责消化吸收,与食物的转化和营养的吸收有关。
胃:中医学中的器官之一,负责消化食物,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
肝木:中医学中五行之一,代表肝的功能,与木的特性相联系,如生长、升发。
肺金:中医学中五行之一,代表肺的功能,与金的特性相联系,如收敛、沉降。
肾水:中医学中五行之一,代表肾的功能,与水的特性相联系,如滋润、寒凉。
心火:中医学中五行之一,代表心的功能,与火的特性相联系,如温暖、热能。
四象: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四种基本状态,即金、木、水、火。
脾胃:中医学中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负责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营养的运输。
四藏:指中医学中的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
真藏脉:中医学中指脉象中的异常表现,是病情危重的标志。
胃气:中医学中指胃的功能状态,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标志。
水谷:指食物和谷物,是人体获取营养的主要来源。
真肝脉至:指肝脏的脉象异常,是肝脏疾病严重的表现。
真心脉至:指心脏的脉象异常,是心脏疾病严重的表现。
真脾脉至:指脾脏的脉象异常,是脾脏疾病严重的表现。
真肺脉至:指肺脏的脉象异常,是肺脏疾病严重的表现。
真肾脉至:指肾脏的脉象异常,是肾脏疾病严重的表现。
五藏:中医学中指肝、心、脾、肺、肾五个脏器。
手太阴:中医学中指手太阴肺经,是人体十二经络之一。
邪气:中医学中指疾病产生的因素,如外邪、内伤等。
精气:中医学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精和气。
少阴:中医学中指少阴经,与肾脏的功能相关。
负趺阳:中医学中指少阴经的脉象,与足阳明胃经的脉象相对。
仲景:指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真藏脉义-评注
土者,四维之中气也。
此句开篇即点明土的定位,在四维之中,即中位,象征着稳定和平衡。从中医理论来看,土对应脾和胃,是人体后天之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土具有承载和生化之能。
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脾胃的功能。脾属阴土,能涵养阳气,阳气左升,可助肝木生长;胃属阳土,能涵养阴气,阴气右降,可助肺金收敛。这体现了中医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即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
此句描述了五行与方位、气候的关系。金代表秋,凉气化寒,对应肾水;木代表春,温气化热,对应心火。五行相生相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形成一个循环。
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此句总结了四象与五脏的关系,肺肝心肾分别对应金木火水,而脾胃则是左右升降,推动四象的变化。
脾胃者,四藏之母,母气亏败,四子失养,脉见真藏,则人死焉。
脾胃被称为四藏之母,其功能对其他脏腑至关重要。若脾胃功能衰败,其他脏腑也会失去滋养,出现真藏脉,即危险信号,可能导致死亡。
故四藏之脉,必以胃气为本。
此句强调了胃气在四藏中的重要性,四藏之脉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胃气的盛衰。
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
此句描述了不同脏腑的脉象特征,肝脉弦细,心脉钩曲,肺脉毛涩,肾脉石硬,脾胃脉缓。
其弦钩毛石而缓者,是四藏之有胃气也。
此句说明了有胃气的脉象特征,即四藏脉象虽各有特点,但都应保持一定的缓和。
其弦钩毛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藏脉。
此句指出无胃气的脉象特征,即真藏脉,是一种危险信号。
真藏脉见,胃气败竭,必死不救也。
此句强调了真藏脉的出现意味着胃气衰竭,是致命的。
《玉机真藏论》:脾脉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
此句引用了《玉机真藏论》中的观点,强调了脾土的孤藏特性,即脾土能够滋养其他脏腑。
《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此句引用了《平人气象论》中的观点,指出胃气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础。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此句说明了无胃气即为逆,是死亡的表现。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水谷和胃气对人体生命的重要性。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
此句解释了无胃气的含义,即真藏脉的出现。
所谓真藏脉者,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
此句详细描述了真肝脉的特征,如脉象急促、颜色青白无光泽、毛发折断等,均为死亡之兆。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
此句描述了真心脉的特征,如脉象坚实、颜色赤黑无光泽、毛发折断等,均为死亡之兆。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
此句描述了真脾脉的特征,如脉象弱而忽快忽慢、颜色黄青无光泽、毛发折断等,均为死亡之兆。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
此句描述了真肺脉的特征,如脉象大而虚、颜色白赤无光泽、毛发折断等,均为死亡之兆。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
此句描述了真肾脉的特征,如脉象搏动强烈而后突然消失、颜色黑黄无光泽、毛发折断等,均为死亡之兆。
诸真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此句总结了真藏脉的出现意味着死亡,无法救治。
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
此句强调了胃气在五脏中的基础地位,五脏之气皆源于胃。
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
此句说明了藏气不能直接到达手太阴,必须依赖胃气。
故五藏各以其时,自胃而至于手太阴。
此句说明了五脏之气从胃出发,依次到达手太阴。
邪气胜者,精气衰也,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此句解释了邪气胜和病甚导致真藏气独见的原因,即胃气无法与邪气相抗衡,导致真藏气显现,是病势严重、预后不良的表现。
盖土位乎中,一身之元气也。
此句再次强调了土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土居中位,是一身元气的根本。
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故仲景垂训,以少阴负趺阳为顺。
此句说明了五行相生相克的规律,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形成一个循环。而少阴水胜,则火灭而土败,不符合中医理论。
自医法失传,后世庸愚,乃滋阴泻阳,补水灭火,以败胃气。
此句批评了后世医家在治疗上的错误,滋阴泻阳、补水灭火,导致胃气受损。
以此毒天下,而民从之,良可哀也。
此句表达了作者对后世医家错误治疗方法的痛心和对民众遭受苦难的哀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