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浮沉大小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浮沉大小-原文

五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

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

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飞。

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

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

中者,土也。

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

阴阳交济,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

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

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

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

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胃之郁而不降也。

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

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

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

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胃主降浊,胃逆则浊气上填,仓廪不纳,恶心呕吐之病生焉。

脾主升清,脾陷则清气下瘀,水谷不消,胀满泄利之病生焉。

肺藏气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则气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则血不温升而下脱。

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溢者,赖肺气之收敛也;气降而不至于固结者,赖肝血之疏泄也。

木陷则血脱于下,而肺金失敛则血上溢;金逆则气郁于上,而肝木不升则气下结。

推之,凡惊悸、吐衄、盗汗、遗精之病,皆金气不能降敛。

淋癃、泄利、嗳腐、吞酸之病,皆木气不能生发。

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大者,有余之象也。

于其有余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则脉之妙解而医之至数也。

经所谓大则病进者,别有玄机,非后世医书阳盛阴虚之说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浮沉大小-译文

五脏的脉象,心脏和肺的脉象都偏于浮,肾脏和肝脏的脉象都偏于沉,脾胃的脉象介于浮沉之间。阳脉偏浮而阴脉偏沉,这是它们的自然属性。

然而,阳脉主降而阴脉主升,阳脉虽然偏浮但内含降意,所以会带有沉的感觉;阴脉虽然偏沉但内含升意,所以会带有浮的感觉。沉中带微浮,则阴脉不会过于下沉;浮中带微沉,则阳脉不会过于上升。如果寸脉只有浮而没有沉,那么阳气会上升而不与阴气相交;尺脉只有沉而没有浮,那么阴气会下沉而不与阳气相交。水火分离,下部寒冷上部热,各种疾病就会产生。

升降阴阳的关键,全在于中脉。中脉,指的是土。如果土气上升,那么木气也会上升而转化为清阳;如果土气下降,那么金气也会下降而转化为浊阴。阴阳相交,因此寸脉不仅浮,尺脉也不只沉。

土气升降失职的原因,是木气克制所致。木气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平和,那么肝气会随着脾气上升,胆气会随着胃气下降,木气旺盛而不郁结。如果土气虚弱而不能使木气上升,那么木气会郁结,肝病会向下陷,胆病会向上逆。木气邪气横行侵犯,土气被其侵害,脾不能上升而胃不能下降,于是寸脉和尺脉都会变大。左寸脉变大,是因为肝脾郁结而不上升;右寸脉变大,是因为胆胃郁结而不下降。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相火就会下沉而不上升;胆木逆升,相火上升会克制金气,肺金被克制,清气郁结,就会产生上热,因此右寸脉也会变大。肝木主上升,如果肝木不上升,生机被抑制而产生下热,因此左尺脉也会变大。右寸脉变大,是因为肺金上升;左尺脉变大,是因为肝木下沉。

胃主降浊气,如果胃气逆行,浊气会上行,仓库不收纳,就会产生恶心呕吐的疾病。脾主升清气,如果脾气下沉,清气会下沉,水谷不消化,就会产生胀满、泄利的疾病。肺藏气而性主降,肝藏血而性主升,金气逆行则气不会清降而郁结,木气下沉则血不会温升而脱出。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血上升而不至于流溢,依赖于肺气的收敛;气下降而不至于固结,依赖于肝血的疏泄。木气下沉则血会脱出,肺金失去收敛则血会上溢;金气逆行则气会郁结于上,肝木不上升则气会下沉。

推而广之,凡是惊悸、吐血、盗汗、遗精等疾病,都是因为金气不能下降收敛。淋病、泄利、腐臭、吞酸等疾病,都是因为木气不能生长发展。

金气逆行而不收敛,君火失去根基,左寸脉也会变大;木气下沉而行疏泄,相火下沉,右尺脉也会变大。

脉象变大,是邪气有余的征象。在邪气有余之中,能发现不足之处,这就是脉象的奥妙和医学的高深。经文所说的脉象变大则疾病加重,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不是后世医书中所说的阳盛阴虚的说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浮沉大小-注解

五藏:指五行中的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脉:中医术语,指脉搏,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心肺俱浮:心脏和肺的脉搏表现为浮脉,浮脉通常与阳气的上升有关。

肾肝俱沉:肾脏和肝脏的脉搏表现为沉脉,沉脉通常与阴气的下降有关。

脾胃居沉浮之间:脾胃的脉搏介于浮沉之间,表示脾胃的阴阳平衡。

阳浮而阴沉:阳气表现为浮脉,阴气表现为沉脉。

阳主降而阴主升:阳气具有下降的特性,阴气具有上升的特性。

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虽然阳脉表现为浮,但其内在有下降的趋势。

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虽然阴脉表现为沉,但其内在有上升的趋势。

沉而微浮:沉脉中带有轻微的浮脉特征。

浮而微沉:浮脉中带有轻微的沉脉特征。

寸脉:中医术语,指手腕寸口处的脉搏。

尺脉:中医术语,指手腕尺泽处的脉搏。

水火分离:中医术语,指阴阳失衡,水火不交。

下寒上热:下部寒冷,上部热,指身体阴阳失调。

诸病生矣:各种疾病由此而生。

升降阴阳之权:阴阳升降的控制权。

中:中医术语,指脾胃,五行中的土元素。

乙木:五行中的木元素,与肝相应。

戊土:五行中的土元素,与脾相应。

辛金:五行中的金元素,与肺相应。

戊土降:土元素具有下降的特性。

己土升:土元素具有上升的特性。

木刑之:木元素对土元素的克制。

两关:中医术语,指寸关尺脉中的寸脉和关脉。

左关:寸关尺脉中的左寸脉。

右关:寸关尺脉中的右寸脉。

相火:中医术语,指与心相关的火元素。

君火:中医术语,指与心相关的火元素,为君火。

相火下拔:相火下降过度。

大:脉搏洪大,是病理状态的表现。

仓廪:中医术语,指胃,比喻为仓库。

恶心呕吐:胃部不适,导致恶心和呕吐。

清气:中医术语,指身体的正气。

君火失根:君火失去根基,即心火不足。

左寸亦大:左寸脉洪大,表示心火不足。

右尺亦大:右尺脉洪大,表示相火不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浮沉大小-评注

五藏之脉,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胃居沉浮之间。阳浮而阴沉,其性然也。

此句阐述了中医脉诊中五脏脉象的基本规律。五脏与五藏相对应,心肺属阳,肾肝属阴,脾胃居中。阳主上升,阴主下降,心肺脉象浮,肾肝脉象沉,脾胃脉象介于两者之间,体现了阴阳平衡的中医理论。此句强调了阴阳属性与脉象的关系,是中医脉诊理论的基础。

然阳主降而阴主升,阳体虽浮而内含降意,则浮中带沉;阴体虽沉而内含升意,则沉中带浮。沉而微浮,则阴不下走;浮而微沉,则阳不上飞。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阴阳在脉象中的动态平衡。阴阳虽然各自具有上升或下降的特性,但在脉象中并非绝对,而是相互包含、相互制约。阳脉虽然浮,但内含降意,因此脉象中会带有沉的感觉;阴脉虽然沉,但内含升意,因此脉象中会带有浮的感觉。这种微妙的平衡是脉象变化的关键。

若使寸脉但浮而不沉,则阳气上逆而不交于阴;尺脉但沉而不浮,则阴气下陷而不交于阳。水火分离,下寒上热,诸病生矣。

此句指出了脉象异常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寸脉代表心肺,尺脉代表肾肝,寸脉过浮或尺脉过沉都会导致阴阳不交,水火分离,进而引发上下寒热不均的疾病。这是中医脉诊中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升降阴阳之权,全在乎中。中者,土也。己土升,则乙木上达而化清阳;戊土降,则辛金下行而化浊阴。阴阳交济,是以寸不但浮,而尺不但沉。

此句说明了脾胃在阴阳升降中的关键作用。脾胃属土,居中位,能够调节阴阳的升降。己土升,则乙木得以上升,化生清阳;戊土降,则辛金得以下降,化生浊阴。阴阳交济,脉象才能保持正常。这体现了中医“中土为枢”的理论。

土之所以升降失职者,木刑之也。木生于水而长于土,土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荣而不郁。

此句分析了木土关系对脉象的影响。木土关系是中医五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木生于水,长于土,木气冲和,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木气得以荣养而不郁结。若木气过旺,则会克制土气,导致脾胃升降失职,脉象异常。

土弱而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肝病下陷而胆病上逆。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而胃不能降,于是两关之脉大。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木土关系异常对脉象的影响。土气虚弱,不能达木,则木气郁塞,导致肝病下陷,胆病上逆。木邪横侵,土被其贼,脾不能升,胃不能降,两关之脉(寸关尺中的寸关)因此变大。这反映了中医脉诊中诊断疾病的方法。

左关之大者,肝脾之郁而不升也;右关之大者,胆胃之郁而不降也。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而不上炎,胆木逆升,相火上炎而刑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而生上热,于是右寸之脉亦大。

此句详细分析了肝脾、胆胃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脉象的影响。左关脉大,可能是肝脾郁而不升;右关脉大,可能是胆胃郁而不降。胆木化气于相火,胆木右降,则相火下蛰,不上炎;胆木逆升,则相火上炎,刑金,肺金被克,清气郁蒸,上热,右寸脉因此变大。这体现了中医脉象诊断的复杂性。

肝木主升,肝木不升,生意抑遏而生下热,于是左尺之脉亦大。右寸之大者,肺金之上逆也。左尺之大者,肝木之下陷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肝木与脉象的关系。肝木主升,若肝木不升,则下热,左尺脉因此变大。右寸脉大,可能是肺金上逆;左尺脉大,可能是肝木下陷。这反映了中医脉象诊断中对于脏腑功能的关注。

胃主降浊,胃逆则浊气上填,仓廪不纳,恶心呕吐之病生焉。脾主升清,脾陷则清气下瘀,水谷不消,胀满泄利之病生焉。

此句说明了脾胃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的具体疾病。胃主降浊,若胃逆,则浊气上填,导致恶心呕吐;脾主升清,若脾陷,则清气下瘀,导致水谷不消,胀满泄利。这体现了中医脉象诊断中对于脏腑功能的关注。

肺藏气而性降,肝藏血而性升,金逆则气不清降而上郁,木陷则血不温升而下脱。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血升而不至于流溢者,赖肺气之收敛也;气降而不至于固结者,赖肝血之疏泄也。

此句阐述了肺肝在气机升降中的作用。肺藏气,性降,若肺逆,则气不清降而上郁;肝藏血,性升,若肝陷,则血不温升而下脱。肺主收敛,肝主疏泄,肺气收敛,肝血疏泄,才能保持气机的平衡。这反映了中医脉象诊断中对于脏腑功能的关注。

木陷则血脱于下,而肺金失敛则血上溢;金逆则气郁于上,而肝木不升则气下结。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木金关系对脉象的影响。木陷则血脱于下,肺金失敛则血上溢;金逆则气郁于上,肝木不升则气下结。这反映了中医脉象诊断中对于脏腑相互作用的关注。

推之,凡惊悸、吐衄、盗汗、遗精之病,皆金气不能降敛。淋癃、泄利、嗳腐、吞酸之病,皆木气不能生发。

此句总结了金气不能降敛和木气不能生发所导致的疾病。惊悸、吐衄、盗汗、遗精等病与金气不能降敛有关;淋癃、泄利、嗳腐、吞酸等病与木气不能生发有关。这体现了中医脉象诊断中对于疾病成因的探讨。

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而左寸亦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而右尺亦大。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金木关系对脉象的影响。金逆而莫收敛,则君火失根,左寸脉因此变大;木陷而行疏泄,则相火下拔,右尺脉因此变大。这反映了中医脉象诊断中对于脏腑相互作用的关注。

大者,有余之象也。于其有余之中,得其不足之意,则脉之妙解而医之至数也。经所谓大则病进者,别有玄机,非后世医书阳盛阴虚之说也。

此句总结了脉象诊断中的“大”象。大脉象代表有余,但在有余之中,能够发现不足之处,这就是脉象诊断的奥妙所在。中医经典中提到“大则病进”,并非简单的阳盛阴虚,而是有更深层次的玄机。这体现了中医脉象诊断的深层次内涵。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浮沉大小》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8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