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原文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
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
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
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
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
寸口二倍,病在足少阴,二倍而躁,在手少阴。
寸口三倍,病在足太阴,三倍而躁,在手太阴。
盛则胀满、寒中、食不化,虚则热中、出糜、少气、溺色变,紧则痛痹,代则乍痛乍止。
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
《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
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
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
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译文
气口是指手太阴经的动脉,位于手掌的鱼际下方。人迎是指足阳明经的动脉,位于喉咙旁边的结喉处。太阴经行气于三阴经,所以通过观察寸口(气口)可以了解五脏的状况;阳明经行气于三阳经,所以通过观察人迎可以了解六腑的状况。因为太阴经是五脏的首领,阳明经是六腑的首领。
如果阴气盛,那么人迎的脉搏会较小而寸口的脉搏会较大;如果阴气虚,那么人迎的脉搏会较大而寸口的脉搏会较小。如果阳气衰,那么寸口的脉搏会较大而人迎的脉搏会较小;如果阳气旺,那么寸口的脉搏会较小而人迎的脉搏会较大。
《灵枢·禁服》中提到:寸口主内,人迎主外。春夏季节人迎的脉搏微大,秋冬季节寸口的脉搏微大,这样的情况称为平人。如果人迎的脉搏比寸口大一倍,疾病在足少阳经;如果人迎的脉搏比寸口大一倍且躁动,疾病在手少阳经。如果人迎的脉搏比寸口大二倍,疾病在足太阳经;如果人迎的脉搏比寸口大二倍且躁动,疾病在手太阳经。如果人迎的脉搏比寸口大三倍,疾病在足阳明经;如果人迎的脉搏比寸口大三倍且躁动,疾病在手阳明经。如果脉搏盛,可能是热症;如果脉搏虚,可能是寒症;如果脉搏紧,可能是痛痹;如果脉搏跳动不规律,可能是疼痛时断时续。如果人迎的脉搏比寸口大四倍,且脉搏大而频繁,称为溢阳,溢阳是外格,无法救治。如果寸口的脉搏比人迎大一倍,疾病在足厥阴经;如果寸口的脉搏比人迎大一倍且躁动,疾病在手厥阴经。如果寸口的脉搏比人迎大二倍,疾病在足少阴经;如果寸口的脉搏比人迎大二倍且躁动,疾病在手少阴经。如果寸口的脉搏比人迎大三倍,疾病在足太阴经;如果寸口的脉搏比人迎大三倍且躁动,疾病在手太阴经。如果脉搏盛,可能是胀满、寒中、食物不消化;如果脉搏虚,可能是热中、腹泻、少气、尿液颜色变化;如果脉搏紧,可能是痛痹;如果脉搏跳动不规律,可能是疼痛时断时续。如果寸口的脉搏比人迎大四倍,且脉搏大而频繁,称为溢阴,溢阴是内关,无法救治。
《灵枢·经脉》中提到:人迎与脉口即寸口。如果两者都盛且超过四倍,称为关格,关格是短期的病症。
《灵枢·五色》中提到:人迎脉搏盛且坚实,是受寒的表现。气口脉搏盛且坚实,是受食积的影响。因为气口主内,受食积则阴气郁结在内,所以气口脉搏盛且坚实;人迎主表,受寒则阳气郁结在外,所以人迎脉搏盛且坚实。
这就是诊察寸口和人迎脉搏的方法。寸口和人迎的脉搏,记载在经文中,后世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的说法,这是没有根据的胡言乱语,不值得讨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注解
手太阴经:手太阴肺经,是十二经络之一,起于中焦,经过肺部,沿手臂内侧下行至拇指侧。
足阳明经:足阳明胃经,是十二经络之一,起始于胃,经过腹部,下行至足大趾外侧。
结喉:指喉结,是颈部的一个重要标志,位于喉部前方的隆起处。
三阴:中医术语,指肝、脾、肾三脏及其相关的经络。
三阳:中医术语,指太阳、阳明、少阳三经及其相关的经络。
五藏:中医术语,指心、肝、脾、肺、肾五脏。
六府:中医术语,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
人迎:中医术语,指足阳明胃经的动脉搏动处,位于喉结旁。
寸口:中医术语,指手腕内侧的脉搏搏动处,即手腕横纹上寸的位置。
平人:中医术语,指身体健康的人。
足少阳:中医术语,指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中医术语,指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阳:中医术语,指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中医术语,指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中医术语,指足阳明胃经。
手阳明:中医术语,指手阳明大肠经。
关格:中医术语,指寸口与人迎的脉搏搏动异常,是病重之征。
五色:中医术语,指面部不同部位的颜色变化,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
里:中医术语,指人体内部。
表:中医术语,指人体外部。
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中医术语,指左手脉搏为人迎,右手脉搏为气口的说法,但此说法无依据,不应轻信。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寸口人迎脉法-评注
气口者,手太阴经之动脉,在鱼际之下。人迎者,足阳明经之动脉,在结喉之旁。
这两句话首先对气口和人迎进行了定义,明确指出它们分别位于手太阴经和足阳明经的动脉位置。手太阴经与肺相关,足阳明经与胃相关,这里的描述体现了中医经络学说中脏腑与经络之间的密切联系。鱼际和结喉的位置描述,则是对人体解剖结构的精确描述,体现了中医对人体的深刻认识。
太阴行气于三阴,故寸口可以候五藏;阳明行气于三阳,故人迎可以候六府。
这里进一步阐述了太阴和阳明经络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太阴经行气于三阴,因此寸口脉(手腕内侧的脉搏)可以用来诊断五脏的病变;阳明经行气于三阳,因此人迎脉(喉咙旁的脉搏)可以用来诊断六腑的病变。这里的‘候’指的是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反映了中医诊断的独特方法。
以太阴为五藏之首,阳明为六府之长也。
这句话强调了太阴和阳明在中医理论中的地位,太阴作为五脏之首,阳明作为六腑之长,进一步突出了它们在人体生理和病理中的重要性。
藏阴盛则人迎小而寸口大,虚则人迎大而寸口小;府阳衰则寸口大而人迎小,旺则寸口小而人迎大。
这段话描述了藏阴和府阳的盛衰与寸口和人迎脉象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中医脉诊中阴阳平衡的理论。这种描述反映了中医对疾病诊断的细致入微和理论深度。
《灵枢·禁服》:寸口主中,人迎主外。
这里引用了《灵枢·禁服》的内容,进一步阐述了寸口和人迎脉在诊断疾病中的内外之分,即寸口脉反映内脏病变,人迎脉反映外部病变,这是中医脉诊理论的重要部分。
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
这句话说明了正常脉象随季节变化的规律,春夏人迎脉略大,秋冬寸口脉略大,这种变化符合自然规律,是人体阴阳平衡的表现。
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足少阳,一倍而躁,在手少阳。人迎二倍,病在足太阳,二倍而躁,在手太阳。
这段话通过具体的脉象变化来诊断疾病,足少阳、足太阳等经络的病变可以通过人迎脉的变化来判断,体现了中医脉诊的实践性和准确性。
人迎三倍,病在足阳明,三倍而躁,在手阳明。盛则为热,虚则为寒,紧则痛痹,代则乍甚乍间。
这里进一步细化了脉象与疾病的关系,不同的脉象变化对应不同的疾病和症状,反映了中医脉诊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人迎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死不治。
这段话描述了严重脉象变化,即溢阳脉象,这种脉象预示着生命危险,是不可治疗的。
寸口大一倍于人迎,病在足厥阴,一倍而躁,在手厥阴。
这里同样通过脉象变化来诊断疾病,足厥阴、手厥阴等经络的病变可以通过寸口脉的变化来判断。
寸口四倍,且大且数,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死不治。
这段话描述了溢阴脉象,这种脉象同样预示着生命危险,是不可治疗的。
《灵枢·经脉》:人迎与脉口即寸口也。
这里再次引用《灵枢·经脉》的内容,强调了人迎脉与寸口脉的关联,进一步巩固了中医脉诊的理论基础。
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这句话描述了关格脉象,这种脉象同样预示着生命危险,是短期内无法治愈的。
《灵枢·五色》: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盛坚者,伤于食。
这里引用了《灵枢·五色》的内容,通过脉象的变化来诊断寒邪和食积等病因,体现了中医脉诊的广泛性和实用性。
以气口主里,伤食则阴郁于内,故气口盛坚;人迎主表,伤寒则阳郁于外,故人迎盛坚。
这段话解释了气口和人迎脉象与病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丰富了中医脉诊的理论体系。
此诊寸口人迎之法也。
这句话总结了寸口和人迎脉诊的方法,强调了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寸口人迎之脉,载在经文,后世乃有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之说,无稽妄谈,不足辨也。
最后,作者对后世关于寸口和人迎脉位置的错误说法进行了批判,强调经文中的描述是准确的,不可随意更改。这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一致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