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四时脉体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四时脉体-原文

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

人与天地同气也,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

是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

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升降浮沉,随时变更。

寸脉本浮,而一交秋冬,则见沉意。

尺脉本沉,而一交春夏,则见浮机。

此气化一定,毫发不爽也。

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

弦者,浮升之象。

洪者,浮之极也。

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

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

仲景脉法,原与经义相同耳。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四时脉体-译文

天地之间的气息,在春夏季节生长,在秋冬季节收藏。人与天地同属一种气息,阳气生长时,脉搏就会浮起上升;阴气收藏时,脉搏就会下沉。

因此,春天的脉搏上升,夏天的脉搏浮起,秋天的脉搏下沉,冬天的脉搏深沉。

《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提到:天地的变化,与阴阳的相互作用。春天的温暖,导致夏天的炎热;秋天的愤怒,导致冬天的严寒。四季的变化,脉搏也会随之上下起伏,春天与规矩相合,夏天与矩尺相合,秋天与衡器相合,冬天与权衡相合。所以,冬至后的四十五天,阳气稍微上升,阴气稍微下沉;夏至后的四十五天,阴气稍微上升,阳气稍微下沉。阴阳的变化有时,与脉搏的变化相配合。春天脉搏浮起,就像鱼在波浪中游动。夏天脉搏在皮肤表面,万物充满生机。秋天脉搏下沉到皮肤,冬眠的虫子即将离去。冬天脉搏在骨骼中,冬眠的虫子严密地封闭起来,君子们则待在家中。脉搏的升降浮沉,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寸脉本来是浮起的,但一旦进入秋冬季节,就会表现出下沉的趋势。尺脉本来是下沉的,但一旦进入春夏季节,就会表现出浮起的趋势。这种气的变化是固定的,丝毫不会出差错。

张仲景的脉法:春天脉象弦紧,秋天脉象浮起,冬天脉象深沉,夏天脉象洪大。弦紧的脉象,是浮起上升的象征。洪大的脉象,是浮起的极致。浮起的脉象,代表金气开始收敛,略有下沉的趋势,但还没有立即下沉。大致上,春天的脉象是下沉但稍微浮起,夏天则是完全浮起,秋天的脉象是浮起但稍微下沉,冬天则是完全下沉。张仲景的脉法,原本与经典理论是一致的。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四时脉体-注解

天地之气:指自然界中阴阳二气的运行和变化,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医学中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人体生理现象的基本概念。

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分别代表自然界阴阳二气的生长、旺盛、收敛和收藏四个阶段。

阳气:指具有推动、温煦、上升等特性的气,与阳刚、积极、生长等概念相关。

阴气:指具有收敛、寒凉、下降等特性的气,与阴柔、消极、收敛等概念相关。

脉浮升:指脉搏跳动在体表较为明显,多见于阳气旺盛的春季。

脉沉降:指脉搏跳动在体内较为明显,多见于阴气收敛的秋冬季节。

春之脉升:春季脉搏上升,表示阳气上升,生命活动旺盛。

夏之脉浮:夏季脉搏浮于体表,表示阳气旺盛,热气上升。

秋之脉降:秋季脉搏下降,表示阴气开始收敛,生命活动趋于收敛。

冬之脉沉:冬季脉搏沉于体内,表示阴气旺盛,生命活动趋于沉寂。

天地之变:指自然界的变化,包括四季更替、昼夜变化等。

阴阳之应:指阴阳二气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描述了四季气候变化对自然界和人体的影响,春季温暖,夏季炎热,秋季萧瑟,冬季寒冷。

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指四季气候变化对脉搏跳动的影响,脉搏随气候变化而上下浮动。

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指四季气候与人体生理节律的对应关系,春应生长,夏应旺盛,秋应收敛,冬应沉寂。

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指冬至后,阳气开始上升,阴气开始下降,标志着冬季的结束和春季的开始。

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指夏至后,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下降,标志着夏季的结束和秋季的开始。

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指阴阳二气的运行与脉搏跳动的时间相对应。

寸脉本浮,而一交秋冬,则见沉意:寸脉在春夏季节较为浮显,而在秋冬季节则表现为沉。

尺脉本沉,而一交春夏,则见浮机:尺脉在秋冬季节较为沉,而在春夏季节则表现为浮。

仲景脉法:指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脉诊方法,强调根据脉象变化判断病情。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张仲景脉法中,春季脉象表现为弦,秋季脉象表现为浮,冬季脉象表现为沉,夏季脉象表现为洪。

弦者,浮升之象:弦脉表示脉象浮升,与春季阳气上升的特点相符。

洪者,浮之极也:洪脉表示脉象浮至极点,与夏季阳气旺盛的特点相符。

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浮脉表示脉象微有下降的趋势,但尚未完全沉降,与秋季收敛的特点相符。

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对四季脉象变化的简要描述,反映了四季气候对人体脉象的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四时脉体-评注

天地之气,生长于春夏,收藏于秋冬。人与天地同气也,阳气生长,则脉浮升,阴气收藏,则脉沉降。是以春之脉升,夏之脉浮,秋之脉降,冬之脉沉。

此段古文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密切联系,以及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天地之气’指自然界的变化,春夏为生长之季,秋冬为收藏之季,这种自然规律反映在人体上,表现为阳气在春夏之时上升,阴气在秋冬之时下降。脉象随之变化,春脉升、夏脉浮、秋脉降、冬脉沉,这种脉象的变化与四季的气候变化相对应,体现了中医的‘天人合一’思想。

《素问·脉要精微论》: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这段文字进一步阐述了天地变化与人体脉象的对应关系。‘天地之变’指的是四季的变化,‘阴阳之应’则是指人体脉象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文中用春暖、夏暑、秋忿、冬怒来形容四季的特点,并以此来说明脉象的变化,如春脉应中规,夏脉应中矩,秋脉应中衡,冬脉应中权,这些描述体现了中医脉诊的精细和准确性。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阴阳变化与脉象的关系。冬至和夏至是阴阳变化最剧烈的时期,但人体脉象仍然能够反映出这种变化,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这段文字通过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不同季节脉象的特点。春脉如鱼游波,夏脉在皮肤,秋脉下肤,冬脉在骨,这种描述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脉象的变化。

升降浮沉,随时变更。寸脉本浮,而一交秋冬,则见沉意。尺脉本沉,而一交春夏,则见浮机。

此句说明了脉象随季节变化的规律。寸脉和尺脉是中医脉诊的两个部位,寸脉本应浮,秋冬时则见沉意,尺脉本应沉,春夏时则见浮机,这种变化体现了脉象与季节的相互影响。

此气化一定,毫发不爽也。

这句话强调了脉象变化与季节变化的一致性,即脉象的变化是自然界变化在人体上的反映,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不会出现丝毫差错。

仲景脉法: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弦者,浮升之象。洪者,浮之极也。浮者,金气方收,微有降意,而未能遽沉。

此段文字介绍了张仲景的脉法。张仲景是中医的鼻祖之一,他的脉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这里提到的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分别对应了不同季节的脉象特点。弦脉是浮升之象,洪脉是浮之极,浮脉则表示金气方收,微有降意。

大约春脉沉而微浮,夏则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则全沉。仲景脉法,原与经义相同耳。

这句话总结了张仲景脉法的特点,即春脉沉而微浮,夏脉全浮,秋脉浮而微沉,冬脉全沉,这与前文所述的脉象变化规律相一致,说明仲景脉法与中医经典理论是相吻合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四时脉体》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7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