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二十四脉-原文
浮沉
浮沉者,阴阳之性也。
《难经》: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
阳性浮而阴性沉,呼出为阳,心肺之气也;吸入为阴,肾肝之气也。
心肺之脉俱浮,浮而散大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之脉俱沉,沉而濡实者,肾也,沉而牢长者,肝也。
脾居阴阳之中,其气在呼吸之交,其脉在浮沉之半,其位曰关。
关者,阴阳之关门,阴自此升而为寸,阳自此降而为尺,阖辟之权,于是在焉,故曰关也。
阳盛则寸浮,阴盛则尺沉,阴盛于里,阳盛于表。
仲景脉法:浮为在表,沉为在里,一定之法也。
然浮沉可以观表里,不可以定阴阳。
三难:关以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此阴乘之脉也。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此阳乘之脉也。
阳乘阴位,则清气不升,故下覆于尺;阴乘阳位,则浊气不降,故上溢于鱼。
溢者,浮之太过而曰阴乘;覆者,沉之太过而曰阳乘。
是则浮不可以为阳,而沉不可以为阴,浮沉之中,有虚实焉。
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是阳虚于表而实于里也;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是阳虚于里而实于表也。
浮大昼加,沉细夜加,浮大昼死,沉细夜死。
诊者当于浮沉之中参以虚实也。
迟数
迟数者,阴阳之气也。
九难:数者,府也。迟者,藏也。
数则为热,迟则为寒。
经脉之动,应乎漏刻,一呼再动,一吸再动,呼吸定息,而脉五动,气之常也。
过则为数,减则为迟。
藏阴而府阳,数则阳盛而为府,迟则阴盛而为藏,阳盛则热,阴盛则寒。
数之极,则为至,迟之极,则为损。
一定之法也。
然迟不尽寒,而数不尽热。
脉法: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是迟缓者,趺阳寸口之常脉,未可以为寒也。
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是数者,阳明之阳虚,未可以为热也。
凡脉或迟或数,乖戾失度则死。
十四难: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
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人之将死,脉迟者少,脉数者多。
阳气绝根,浮空欲脱,故脉见疾数。
大概一息七八至以上,便不可救。
虚劳之家,最忌此脉。
若数加常人一倍,一息十至以上,则死期迫矣。
滑涩
滑涩者,阴阳之体也。
滑则血盛而气虚,涩则血虚而气盛。
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
肺性收敛,肝性生发,收敛则涩,生发则滑。
金自上敛,木自下发,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
敛则气聚,发则气散,是以肺脉涩短而肝脉滑长。
气,阳也,而含阴;血,阴也,而抱阳,故滑为阳而涩为阴。
脉法: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以金水之性收藏,木火之性生长,收则浮涩而生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
滑者,生长之意,涩者,收藏之象,而俱非平气。
脉法:脉有弦、紧、浮、滑、沉、涩,名曰残贼。
以其气血之偏,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也。
寸应滑而尺应涩,肺脉之涩者,尺之始基;肝脉之滑者,寸之初气。
尺应涩而变滑,则精遗而不藏;寸应滑而变涩,则气痞而不通。
寸过于滑,则肺金不敛而痰嗽生;尺过于涩,则肝木不升而淋痢作。
是以滑涩之脉,均为病气也。
大小
大小者,阴阳之象也。
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大为阳而小为阴。
寸大而尺小者,气之常也。
寸过于大则上热,尺过于小则下寒。
然有大不可以为阳盛,而小不可以为阴盛者。
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盖阳衰土湿,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烁,则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
肺金失其收敛,肝木行其疏泄,此亡血失精,半产漏下之原。
庸工以为阴虚,投以滋润,土败则命殒。
是大不可以为阳盛也。
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此为欲解也。
盖邪退而正复则脉微,是小不可以为阴盛也。
凡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敛藏则脉小。
阳泄则上热而下寒,阳藏则上清而下温。
劳伤虚损之脉,最忌浮大。
阳根下断,浮大无归,则人死矣。
故大则病进,小则病退。
小脉未可以扶阳,大脉未可以助阴,当因委而见源,穷其大小所由来也。
长短
长短者,阴阳之形也。
长为阳而短为阴。
阳升于木火,故肝脉沉滑而长,心脉浮滑而长;阴降于金水,故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也。
人莫不病发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阴进则脉短,阳长则脉长,故长则气治,而短则气病。
然不宜过长,过长则木旺而金衰矣。
木者,中气之贼,百病之长。
以木性发达,而百病之起,多因于木气之不达,生意盘郁,而克脾胃,是以气愈郁而脉愈长。
木郁则协水以贼土,合火而刑金,故但显肝脉之长,而不形肺脉之短。
金虽克木,而凡人之病,则金能克木者少,而木能侮金者多也。
盖木气之所以能达者,水土温而根本暖也。
水寒土湿,生意不遂,则木愈郁而气愈盛,所以肝病则脉长也。
缓紧
缓紧者,阴阳之情也。
缓为阳而紧为阴。
缓者,戊土之气也。
脉法: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
曰:卫气和,名曰缓,营气和,名曰迟。
曰: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
以土居四象之中,具木火之气而不至于温热,含金水之体而不至于寒凉,雍容和畅,是以缓也。
缓则热生。
脉法: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
《灵枢·五癃津液》:中热则胃中消谷,肠胃充廓,故胃缓也。
然则伤寒阳明之脉,必实大而兼缓也。
紧者,寒水之气也。
脉法:假令亡汗若吐,以肺里寒,故令脉紧也。
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脉紧也。
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冷,故令脉紧也。
此内寒之紧也。
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
此外寒之紧也。
以水为冬气,冬时寒盛,冰坚地坼,是以紧也。
紧则痛生。
曰: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
是外寒之痛也。
曰:趺阳脉紧而浮,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肠满,紧为腹痛,浮紧相抟,腹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
是内寒之痛也。
然则伤寒少阴之脉,必微细而兼紧也。
盖阳盛则缓,阴盛则紧,缓则生热,紧则生寒。
寒愈盛,则愈紧,热愈盛,则愈缓。
以阳性发泄而阴性闭藏,发而不藏,所以缓也,藏而不发,所以紧也。
石芤
石芤者,阴阳之虚也。
阳气不降,则肾脉石,阴气不升,则心脉芤。
石则外虚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石者,气虚而不蛰也。
阳体虚而阴体实,水中无气,凝冱而沉结,所以石也。
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
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
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
盖坎中之阳,生气之原也,阳根下断,阴魄徒存,坚实结硬,生气全无,是以死也。
《老子》: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此之谓也。
芤者,血虚而不守也。
阴体实而阳体实,火中无血,消减而浮空,所以芤也。
脉法: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
曰: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芤减相合,则名曰革。
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
盖离中之阴,收气之原也,阴根上断,阳魂徒存,虚飘空洞,收气全无,是以病也。
血,阴也,而生于阳,阳升则化火,故温暖和畅而吐阳魂。
阳虚血寒,则凝瘀而亡脱,血脱则火泄而寒增,是以失精亡血而脉芤者,不可助阴而泄阳。
盖芤则营阴外脱,而血中之温气亦亡也。
促结
促结者,阴阳之盛也。
脉法: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曰: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阴阳之性,实则虚而虚则实。
实而虚者,清空而无障碍,所以不结;虚而实者,壅满而生阻隔,所以脉结。
阳结则蔼蔼郁动,如车盖之升沉;阴结则累累不平,如长竿之劲节。
以阳性轻清而阴性重浊,故促结之象异焉。
惊悸之家,脉多促结,以其阴阳之不济也。
阳旺于木火,阴盛于金水。
阳虚而生惊者,木火下虚,阴气凝涩而不化,是以结也;阴虚而生悸者,金水上虚,阳气郁迫而不通,是以促也。
脉法:其脉浮而数,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此脏腑之结也。
盖孤阳独阴,燥湿偏盛,寒热不调,其气必结。
脏腑经络,本为一气,藏气结则脉气必结,脉气结则藏气必结。
若夫代止之脉,并无郁阻而中断,是营卫之败竭,非促结之谓也。
弦牢
弦者,如弦之直,弦而有力曰牢。
弦牢者,阴气之旺也。
《素问·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
四难:牢而长者,肝也。
弦牢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弦劳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则肝平,但有弦牢,而无濡弱,则肝病矣。
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
长竿末梢者,软弱之义也。
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温和,则木气发达而荣畅;水土寒湿,则木气枯槁而弦牢。
木之为义,愈郁则愈盛。
弦牢者,木盛而土虚也。
弦为里湿,支饮之阻卫阳,则木气抑遏而为弦。
脉法“支饮急弦”是也。
牢为外寒,寒邪之束营阴,则木气郁迫而为牢。
脉法“寒则牢坚”是也。
弦亦为寒。
脉法: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
《金匮》:脉双弦者,寒也。
偏弦者,饮也。
以水寒不能生木,是以弦也。
弦亦为痛。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
以风木而贼土,是以痛也。
脉以胃气为本,木得胃气则和缓,不得胃气则弦牢。
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
病肝脉来,如循长竿,曰肝病。
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新张弓弦者,弦牢之象,肝家之真藏脉也。
濡弱
濡者,如绵之软,软而无力曰弱。
濡弱者,阳气之衰也。
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
脉法:肝者,木也,其脉微弦,濡弱而长。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
濡弱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软弱之中而有弦牢之意,则肝平,但有濡弱而无弦牢,则肝病矣。
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
端直以长者,弦牢之意也。
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固赖土气达之,土气不升,亦赖木气升之。
冬令蛰藏,水冰地坼,一得春风鼓荡,则闭蛰起而百物生。
是木能克土而亦能扶土。
以乙木之生意,即己土之阳左旋而上发者也。
生意濡弱,则土木之气不能升达,而肝脾俱病。
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
《灵枢·决气》:脾藏营,肝藏血。
肝脾者,营血之原也。
濡弱则营血虚衰。
脉法: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血亡则热发也。
伤寒脉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虚而阳败也。
弦牢者,木气之太过,濡弱者,木气之不及。
太过则侮人,不及则人侮,均能为病也。
散伏
散伏者,阴阳之阖辟也。
气辟而不阖,则脉散,气阖而不辟,则脉伏。
散者,气泄而不藏也。
阴性聚而阳性散,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聚;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散。
而聚散之权,则在于关。
关者,阴阳之关锁。
其散而不至于飞扬者,有关以阖之,故散而能聚。
散而不聚,则心病矣。
脉法: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
脉散者,病家之大忌。
散脉一形,则气血之脱亡在近,精神之飞走不远。
散见于寸,犹可挽也,散见于尺,无可医矣。
伏者,气郁而不发也。
阳性起而阴性伏,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起;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伏。
而起伏之权,则在于关。
关者,阴阳之关锁。
其伏而不至于闭结者,有关以辟之,故伏而能起。
伏而不起,则肾病矣。
凡积聚癥瘕,停痰宿水之疾,脉必伏结。
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
浮者,脉在肉上行也。
故脉浮结者,外有痼疾;脉伏结者,内有积聚。
《金匮》: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
寸口,积在胸中。
微出寸口,积在喉中。
关上,积在脐旁。
上关上,积在心下。
微下关,积在少腹。
尺中,积在气冲。
脉出左,积在左。
脉出右,积在右。
脉两出,积在中央。
非但积聚如是,凡一经将病,则一气先伏。
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肾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则脉伏。
庚桑子:人郁则为病。
至理妙言!诊一气之欲伏,则知一经之将病。
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谓也。
动代
动代者,阴阳之起止也。
气欲发而不能,则为动,气中歇而不属,则为代。
动者,郁勃而不息也。
脉法:阴阳相抟,名曰动。
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
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关者,中气之变现,阴阳之枢机,阳自此降而为阴,阴自此升而为阳。
阴升于寸,则遂其上浮之性,不至为动;阳降于尺,则遂其下沉之性,不至为动。
惟阴欲升,脾土虚而不能升,阳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则二气郁于关上,而见动形。
阴阳郁勃,不能升降,是以动而不止也。
郁勃之久,不无胜负。
阳胜而动于关上,则内泄营阴而汗出;阴胜而动于关下,则外闭卫阳而发热。
热发则汗不出,汗出则热不发。
汗出而热发,阴阳之胜负乃分。
方其动时,阴阳郁荡,未知将来之孰胜而孰负也。
动见于土位,木气盘塞而莫达,甲木不降,乃悬虚而为惊;乙木不升,乃冲击而为痛。
甲乙横逆,而贼戊己,则土气败矣。
代者,断续而不联也。
《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
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
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
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
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
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
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与之短期。
与之短期者,乍疏乍数也。
乍疏乍数者,断续之象也。
盖呼吸者,气之所以升降也。
心肺主呼,肾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间。
呼则气升于心肺,吸则气降于肾肝。
呼吸定息,经脉五动,故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即可以候五藏之气。
一藏无气,则脉必代矣。
十一难: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
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由肾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类推矣。
代脉一见,死期在近,不可治也。
代为死脉,与脾脉代之代不同。
脾脉代者,脾不主时,随四时而更代也。
此为病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二十四脉-译文
浮沉,是阴阳的本性。《难经》中说:呼气时心与肺活动,吸气时肾与肝活动,在呼吸的间隙,脾吸收谷物精华,其脉位在中间。阳性表现为浮,阴性表现为沉,呼气为阳,代表心肺之气;吸气为阴,代表肾肝之气。
心肺的脉象都是浮的,浮而散大的属于心,浮而短涩的属于肺。肾肝的脉象都是沉的,沉而滑润坚实的属于肾,沉而紧长有力的属于肝。脾位于阴阳之间,其气在呼吸的交汇处,其脉位在浮沉之间,称为关。关,是阴阳的门户,阴从关上升至寸,阳从关下降至尺,开合的权力就在这里,所以称为关。
阳盛则寸脉浮,阴盛则尺脉沉,阴盛于内,阳盛于外。张仲景的脉法认为:浮脉表示病在表,沉脉表示病在里,这是固定的法则。然而,浮沉只能观察表里,不能确定阴阳。三难脉法中,关之前为阳的动态,脉象应当出现九分而浮,超过九分称为太过,不足九分称为不及。超过关称为溢,这是阴气侵袭的脉象。关之后为阴的动态,脉象应当出现一寸而沉,超过一寸称为太过,不足一寸称为不及。进入尺部称为覆,这是阳气侵袭的脉象。阳气侵袭阴位,则清气不能上升,所以向下覆盖在尺部;阴气侵袭阳位,则浊气不能下降,所以向上溢出在鱼际。溢,是指浮脉太过而称为阴气侵袭;覆,是指沉脉太过而称为阳气侵袭。因此,浮脉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阳,沉脉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是阴,在浮沉之间,还有虚实之分。浮脉减小,沉脉增大,表示阳气表虚而里实;沉脉减小,浮脉增大,表示阳气里虚而表实。浮脉增大在白天增加,沉脉细小在夜间增加,浮脉增大在白天死亡,沉脉细小在夜间死亡。诊断者应当在浮沉之间参考虚实。
迟数,是阴阳之气。《九难》中说:数脉代表府,迟脉代表藏。数脉代表热,迟脉代表寒。经脉的活动,应和漏刻,一呼一吸脉动两次,呼吸停息时脉动五次,这是气的常态。超过常态称为数,低于常态称为迟。藏阴而府阳,数脉表示阳气盛而府气,迟脉表示阴气盛而藏气,阳气盛则热,阴气盛则寒。数脉达到极点称为至,迟脉达到极点称为损,这是固定的法则。
然而,迟脉并不全是寒,数脉也不全是热。脉法中说: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常。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阴阳相抱,营卫俱行,刚柔相得,称为强。这是趺阳寸口脉的正常脉象,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寒。如果病人脉数,认为是热,应当消谷引食,反而呕吐,这是通过发汗使阳气微弱,膈气虚弱,脉象才数。数脉是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造成的。这是阳明阳虚,不能简单地认为是热。
所有的脉象,无论是迟是数,如果偏离正常,失去度数,就会死亡。十四难中说:一呼一至称为平脉,三至称为离经,四至称为夺精,五至称为死,六至称为命绝,这是至脉。一呼一至称为离经,二呼一至称为夺精,三呼一至称为死,四呼一至称为命绝,这是损脉。人将要死亡时,迟脉的少,数脉的多。阳气绝根,脉象急促,所以脉象见疾数。一般来说,一息七八至以上,就不可救药。虚劳之人的脉象,最忌这种脉。如果数脉增加到常人的一倍,一息十至以上,那么死期就迫近了。
滑涩,是阴阳的形态。滑表示血盛气虚,涩表示血虚气盛。肝藏血而肺藏气,所以肝脉滑而肺脉涩。肺性收敛,肝性生发,收敛则涩,生发则滑。金自上收敛,木自下生发,所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收敛则气聚,生发则气散,所以肺脉涩而短,肝脉滑而长。气,是阳,但包含阴;血,是阴,但包含阳,所以滑为阳而涩为阴。
脉法中:大、浮、数、动、滑,称为阳;沉、涩、弱、弦、微,称为阴。以金水之性收敛,木火之性生发,收敛则浮涩而生发则沉滑,长则浮滑而藏则沉涩。
滑表示生长的意味,涩表示收藏的迹象,但都不是正常的气。脉法中:脉有弦、紧、浮、滑、沉、涩,称为残贼。因为气血偏颇,涩则气盛而血病,滑则血盛而气伤。寸脉应滑而尺脉应涩,肺脉的涩是尺脉的起始;肝脉的滑是寸脉的初气。尺脉应涩而变为滑,则精液流失而不藏;寸脉应滑而变为涩,则气机痞塞而不通。寸脉过于滑,则肺金不收敛而咳嗽痰多;尺脉过于涩,则肝木不上升而淋沥不止。因此,滑涩的脉象都是病态。
大小,是阴阳的象征。阳盛则脉大,阴盛则脉小,大代表阳而小代表阴。寸脉大而尺脉小是正常的。寸脉过于大则上部热,尺脉过于小则下部寒。
然而,大不一定代表阳盛,小不一定代表阴盛。脉法中:脉弦而大,弦表示减,大表示芤,减表示寒,芤表示虚,寒虚相合,称为革,妇女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因为阳衰土湿,水火不交,火炎而金熔,则关寸浮大;水寒而木郁,则关尺浮大。肺金失去收敛,肝木行其疏泄,这是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的原因。庸医误以为阴虚,给予滋润,土败则命危。这是大不一定代表阳盛。
伤寒三天,脉浮数而微,病人身体凉爽舒适,这是病情将要好转的迹象。因为邪气退去而正气恢复,脉象就微弱,这是小不一定代表阴盛。
凡是木火泄露则脉大,金水收敛则脉小。阳泄露则上部热而下部寒,阳收敛则上部清而下部温。劳伤虚损的脉象,最忌浮大。阳根断绝,浮大无归,则人死。所以大则病进,小则病退。小脉不能扶阳,大脉不能助阴,应当追溯根源,探究大小脉象的由来。
长短,是阴阳的形态。长为阳而短为阴。阳升于木火,所以肝脉沉滑而长,心脉浮滑而长;阴降于金水,所以肺脉浮涩而短,肾脉沉涩而短。人没有不病发于阴进,而病愈于阳长的,阴进则脉短,阳长则脉长,所以长则气顺,短则气逆。
然而不宜过长,过长则木旺而金衰了。木,是中气之贼,百病之长。因为木性发达,而百病之起,多因于木气之不达,生机盘郁,而克制脾胃,因此气越郁而脉越长。木郁则协同水来伤害土,合火来刑克金,所以只显现肝脉之长,而不显现肺脉之短。金虽能克木,但凡是人的疾病,金能克木的少,而木能侮金的却多。因为木气之所以能达,是因为水土温而根本暖。水寒土湿,生机不顺畅,则木越郁而气越盛,所以肝病则脉长。
缓紧,是阴阳之情。缓为阳,紧为阴。
缓,是戊土之气。脉法说:趺阳脉迟而缓,胃气如经也。说:卫气和,名叫缓,营气和,名叫迟。说: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迟则阴气盛。因为土居四象之中,具有木火之气而不至于温热,含金水之体而不至于寒凉,雍容和畅,所以是缓的。缓则热生。脉法说:缓则胃气实,实则谷消而水化也。《灵枢·五癃津液》说:中热则胃中消谷,肠胃充廓,所以胃缓。那么,伤寒阳明之脉,必然实大而兼缓。
紧,是寒水之气。脉法说:假令亡汗若吐,因为肺里寒,所以令脉紧。假令咳嗽,因为坐饮冷水,所以令脉紧。假令下利,因为胃中虚冷,所以令脉紧。这是内寒之紧。说: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这是外寒之紧。因为水为冬气,冬时寒盛,冰坚地裂,所以是紧的。紧则痛生。说: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这是外寒之痛。说:趺阳脉紧而浮,浮为风,紧为寒,浮为肠满,紧为腹痛,浮紧相抟,腹鸣而转,转即气动,膈气乃下。这是内寒之痛。
那么,伤寒少阴之脉,必然微细而兼紧。因为阳盛则缓,阴盛则紧,缓则生热,紧则生寒。寒越盛,则越紧,热越盛,则越缓。因为阳性发泄而阴性闭藏,发而不藏,所以缓,藏而不发,所以紧。
石芤,是阴阳之虚。阳气不降,则肾脉石,阴气不升,则心脉芤。石则外虚而内实,芤则外实而内虚。
石,是气虚而不蛰。阳体虚而阴体实,水中无气,凝结而沉结,所以是石。平人气象论说:平人的常气禀于胃,胃,是平人的常气。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因为坎中之阳,生气之原也,阳根下断,阴魄徒存,坚实结硬,生气全无,所以是死。《老子》说:柔弱者,生之徒,坚强者,死之徒,这就是说的这个。
芤,是血虚而不守。阴体实而阳体实,火中无血,消减而浮空,所以是芤。脉法说:趺阳脉浮而芤,浮者卫气虚,芤者营气伤。说: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为革,芤减相合,则名曰革。后世芤外又有革脉,非是。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说: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因为离中之阴,收气之原也,阴根上断,阳魂徒存,虚飘空洞,收气全无,所以是病。
血,阴也,而生于阳,阳升则化火,所以温暖和畅而吐阳魂。阳虚血寒,则凝瘀而亡脱,血脱则火泄而寒增,所以失精亡血而脉芤者,不可助阴而泄阳。因为芤则营阴外脱,而血中之温气亦亡也。
促结,是阴阳之盛。脉法说: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叫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叫促。阳盛则促,阴盛则结,这都属于病脉。
说:脉蔼蔼如车盖者,名叫阳结也。脉累累如循长竿者,名叫阴结也。阴阳之性,实则虚而虚则实。实而虚者,清空而无障碍,所以不结;虚而实者,壅满而生阻隔,所以脉结。阳结则蔼蔼郁动,如车盖之升沉;阴结则累累不平,如长竿之劲节。因为阳性轻清而阴性重浊,所以促结之象不同。
惊悸之家,脉多促结,因为阴阳之不济。阳旺于木火,阴盛于金水。阳虚而生惊者,木火下虚,阴气凝涩而不化,所以结也;阴虚而生悸者,金水上虚,阳气郁迫而不通,所以促也。
脉法说:其脉浮而数,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叫阴结,这是脏腑之结。因为孤阳独阴,燥湿偏盛,寒热不调,其气必结。脏腑经络,本为一气,藏气结则脉气必结,脉气结则藏气必结。
若夫代止之脉,并无郁阻而中断,是营卫之败竭,非促结之谓也。
弦牢,是阴气之旺。《素问·玉机真藏论》说:春脉如弦。四难说:牢而长者,肝也。弦牢者,肝家之脉,非病也。
然而弦牢之中,而有濡弱之象,则肝平,但有弦牢,而无濡弱,则肝病矣。平人气象论说: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长竿末梢者,软弱之义也。因为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土温和,则木气发达而荣畅;水土寒湿,则木气枯槁而弦牢。
木之为义,愈郁则愈盛。弦牢者,木盛而土虚也。弦为里湿,支饮之阻卫阳,则木气抑遏而为弦。脉法‘支饮急弦’是也。牢为外寒,寒邪之束营阴,则木气郁迫而为牢。脉法‘寒则牢坚’是也。
弦亦为寒。脉法说: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金匮》说:脉双弦者,寒也。偏弦者,饮也。因为水寒不能生木,所以弦也。弦亦为痛。《伤寒》说: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汤。因为风木而贼土,所以痛也。
脉象以胃气为基础,如果木气得到胃气就会变得和缓,如果得不到胃气就会变得弦紧。
《平人气象论》说:正常人的常气来源于胃,人如果没有胃气就是逆,逆的情况是会死的。
春天胃气微弦是正常,弦多胃少是肝病,只有弦没有胃气就是死症。
所谓没有胃气,就是只能感觉到真藏脉,而感觉不到胃气。
病肝的脉象来时,就像沿着长竿走,称为肝病。
死肝的脉象来时,急促而有力,就像新拉开的弓弦,称为肝死。
新拉开的弓弦,是弦紧的象征,是肝家的真藏脉。
濡弱:濡是指像绵一样柔软,柔软而无力的称为弱。
濡弱是阳气衰弱的表现。
《平人气象论》说:平人的肝脉来时,软弱而连续,就像提起长竿的末端,称为肝平。
脉法说:肝属木,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肝病如果得到濡弱脉象就会好起来。
濡弱是肝家的脉象,不是病脉。
然而在软弱中带有弦紧之意,则表示肝是平和的,但只有濡弱而没有弦紧,则是肝病。
《玉机真藏论》说:春天的脉象如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而长,所以称为弦。
端直而长的是弦紧的意思。因为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畅通,就依靠土气来通达,土气不上升,也依靠木气来上升。
冬天蛰藏,水冻地裂,一旦得到春风的吹拂,就会冬眠结束而万物生长。这说明木能克土也能扶土。
以乙木的生命力,即己土的阳气左旋上升。
生命力濡弱,则木土之气不能上升通达,肝脾都会生病。
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
《灵枢·决气》说:脾藏营,肝藏血。肝脾是营血的根本。
濡弱则营血虚衰。
脉法说:各种濡脉都伴随着失血,各种弱脉都伴随着发热,失血则发热。
伤寒的脉象濡弱,不能发汗或下药,因为它血虚而阳气衰败。
弦紧是木气过盛,濡弱是木气不足。过盛会侵犯他人,不足则会被人侵犯,都可能导致疾病。
散伏:散伏是阴阳的闭合和开启。
气开启而不闭合,则脉象散,气闭合而不开启,则脉象伏。
散是指气泄而不藏。
阴性聚而阳性散,阳降于尺而化为浊阴,则脉沉聚;阴升于寸而化为清阳,则脉浮散。
而聚散的关键在于关。
关是阴阳的关锁。如果散而不至于飞扬,有关来闭合它,所以散而能聚。
如果散而不聚,则是心脏病的症状。
脉法说:伤寒咳嗽气逆,脉象散的,是死症,因为形体受损。
脉散是病家的忌讳。散脉一旦形成,气血的脱失就在眼前,精神飞散不远。
散见于寸部,还可以挽救,散见于尺部,就无法医治了。
伏是指气郁而不发。
阳性起而阴性伏,阴升于寸而化为清阳,则脉浮起;阳降于尺而化为浊阴,则脉沉伏。
而起伏的关键在于关。
关是阴阳的关锁。如果伏而不至于闭结,有关来开启它,所以伏而能起。
如果伏而不起,则是肾病的症状。
所有积聚、癥瘕、停痰宿水等疾病,脉象必定是伏结的。
《十八难》说:伏是指脉行于筋下。浮是指脉行于肉上。所以脉浮结的是外部有疾病;脉伏结的是内部有积聚。
《金匮》说:脉来细而附骨的,是积聚。在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不仅积聚如此,任何一经将要生病,那一经的气就会先伏。
肝病木郁,心病火郁,肾病水郁,肺病金郁,脾病土郁,郁则脉伏。
《庚桑子》说:人郁就会生病。至理妙言!诊一气之欲伏,则知一经之将病。
脉法说:伏气的病,用意去候它,这就是说的这个意思。
动代:动代是阴阳的起始和停止。
气想要发而不能发,就是动;气中停歇而不连续,就是代。
动是指郁结而不停息。
脉法说:阴阳相搏,称为动。阳动则出汗,阴动则发热。
如果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没有头尾,如豆大,动摇不定,称为动。
关是中气的变化,阴阳的枢机,阳从这里下降变为阴,阴从这里上升变为阳。
阴升于寸,则顺其上升之性,不至于动;阳降于尺,则顺其下降之性,不至于动。
只有阴想要上升,脾土虚弱而不能上升,阳想要下降,胃土虚弱而不能下降,那么这两种气郁结于关上,就会表现出动的形状。
阴阳郁结,不能升降,所以动而不停。
郁结久了,会有胜负之分。阳胜则动于关上,就会内泄营阴而出汗;阴胜则动于关下,就会外闭卫阳而发热。
发热则出汗不出,出汗则发热不发。出汗而发热,阴阳的胜负就分开了。
当动的时候,阴阳郁结动荡,不知道将来谁胜谁负。
动见于土位,木气阻塞而不能通达,甲木不降,就悬空而惊;乙木不升,就冲击而痛。
甲乙横逆,侵害戊己,则土气败坏。
代是指断续而不连续。
《灵枢·根结》说:一日一夜五十营,用营气滋养五脏,不按照这个数目的,称为狂生。
五十动而不一代的,五脏都受到气。
四十动一代的,一脏无气。
三十动一代的,两脏无气。
二十动一代的,三脏无气。
十动一代的,四脏无气。
不满十动一代的,五脏无气,这是短命之兆。
短命之兆是指呼吸不规律,忽疏忽数。
呼吸是气升降的原因。心肺主呼,肾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间。
呼则气升于心肺,吸则气降于肾肝。
呼吸定息,经脉五动,所以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就可以候五脏之气。
一脏无气,则脉必代。
《十一难》说:脉不满五十动而停止,一脏无气,是哪一脏?吸随阴入,呼因阳出,现在吸不能到达肾,到达肝就返回,所以知道一脏无气的是肾气先尽。
从肾到肝,从肝到脾,从脾到心,从心到肺,可以类推。
代脉一出现,死期就接近了,无法治疗。
代脉是死脉,与脾脉的代不同。脾脉的代是脾不主时,随四时而更替。
这是病脉。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二十四脉-注解
阴阳: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和功能。
呼吸:呼吸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通过呼吸系统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维持人体的新陈代谢。
脉:脉是中医理论中的术语,指血脉,是血液运行的通道。
寸口脉:寸口脉,是指手腕部的桡动脉搏动,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部位。
关:关,在中医脉诊中,指寸口脉的中间部位,是阴阳之门的象征。
阳盛:阳盛,指阳气偏盛,多表现为身体发热、口渴、烦躁等症状。
阴盛:阴盛,指阴气偏盛,多表现为身体寒冷、畏寒、腹泻等症状。
迟数:迟数,指脉搏的快慢,迟指脉搏缓慢,数指脉搏急促。
滑涩:滑涩,指脉搏的滑利和涩滞,滑指脉搏滑利,涩指脉搏涩滞。
大小:大小,指脉搏的强弱,大指脉搏有力,小指脉搏无力。
长短:长短,指脉搏的持续时间,长指脉搏持续时间长,短指脉搏持续时间短。
木:五行中的木,代表肝胆系统,与春季相对应,象征着生长、发育和灵活性。
金: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收敛、坚硬、秋季和干燥,是五行之一。在中医理论中,金与肺相对应,代表呼吸和气的交换。
土: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承载、稳定、中央和丰满,是五行之一。在中医理论中,土与脾胃相对应,代表消化和营养吸收。
水: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流动、寒冷、冬季和潮湿,是五行之一。在中医理论中,水与肾相对应,代表生殖和排泄。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物质基础,包括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
缓紧:缓紧是中医脉诊中的术语,指脉象的缓急和紧张程度。
石芤:石芤是中医脉诊中的术语,指脉象如石般坚硬,如绳索般细弱。
促结:促结是中医脉诊中的术语,指脉象急促且有停顿。
弦牢:弦牢是中医脉诊中的术语,指脉象弦紧有力。
胃气:胃气在中医理论中指的是脾胃的运化功能,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和健康至关重要。
弦:中医脉象之一,指脉象紧张而有力,多见于肝胆疾病。
牢:脉象之一,指脉象弦紧而有力,多见于实证。
平人气象论:《黄帝内经》中的一篇论述,主要讲述健康人的脉象特征。
真藏脉:中医脉象之一,指脉象沉而有力,多见于疾病晚期。
濡弱:中医脉象之一,指脉象软弱无力,多见于气血不足。
肝:五行中的木,代表肝胆系统,与情绪、视力、消化等功能相关。
濡:中医脉象之一,指脉象软弱而滑润,多见于气血虚弱。
弱:中医脉象之一,指脉象软弱无力,多见于气血不足。
气化: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气在体内运行和转化的过程。
戊土:五行中的土,代表脾胃系统,与消化吸收功能相关。
己土:五行中的土,代表脾脏,与气血生化相关。
营: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营养物质的统称。
血: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血液。
阖辟: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阴阳的闭合和开启。
散伏:中医脉象之一,指脉象散漫而不聚,或沉伏而不起。
动代:中医脉象之一,指脉象跳动不规律,有间歇或断续的现象。
动:中医脉象之一,指脉象跳动有力而有间歇,多见于气郁。
代:中医脉象之一,指脉象跳动断续不规律,多见于气血不足或疾病晚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二十四脉-评注
脉以胃气为本,木得胃气则和缓,不得胃气则弦牢。此句阐述了脉象与胃气的关系,胃气是脉象的根本,木属性(如肝)得到胃气则脉象和缓,失去胃气则脉象弦紧。这是中医脉诊中非常重要的理论,强调了胃气在脉象形成中的核心地位。
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这句话揭示了平人脉象的正常与异常,正常人的脉象是由胃气所禀赋的,如果失去胃气,则称为逆脉,逆脉往往预示着死亡。
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这里详细说明了春季脉象的正常与异常,春季脉象微弦为平脉,弦多胃少为肝病,如果只有弦脉而没有胃气,则称为死脉。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藏脉,不得胃气也。无胃气指的是只有真藏脉而没有胃气,即脉象失去了胃气的滋养。
病肝脉来,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这里描述了肝病和肝死的脉象特征,肝病脉象如循长竿,肝死脉象则急劲如新张弓弦。
濡弱:濡者,如绵之软,软而无力曰弱。濡弱者,阳气之衰也。此句解释了濡弱脉象的含义,濡指的是柔软,弱指的是无力,濡弱脉象反映了阳气的衰弱。
平人气象论:平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脉法:肝者,木也,其脉微弦,濡弱而长。肝病自得濡弱者愈。濡弱脉象在平人表现为肝脉软弱,在肝病中表现为濡弱脉象的出现往往预示着病情的好转。
然软弱之中而有弦牢之意,则肝平,但有濡弱而无弦牢,则肝病矣。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濡弱脉象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以及如何通过脉象判断病情。
玉机真藏论:春脉如弦,其气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端直以长者,弦牢之意也。这句话解释了春季脉象的特征,即如弦般柔软轻虚而滑,端直而长。
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木气不达,固赖土气达之,土气不升,亦赖木气升之。这里讲述了五行相生的关系,木生于水,长于土,木气不达需要土气的帮助,土气不升也需要木气的帮助。
气化于戊土而藏于肺,血化于己土而藏于肝。《灵枢·决气》:脾藏营,肝藏血。肝脾者,营血之原也。这句话阐述了气与血在五行中的归属,以及肝脾在营血生成中的重要作用。
濡弱则营血虚衰。脉法:诸濡亡血,诸弱发热,血亡则热发也。伤寒脉濡而弱,不可汗下,以其血虚而阳败也。这里说明了濡弱脉象与营血虚衰的关系,以及伤寒脉象濡弱时不可使用汗下之法。
弦牢者,木气之太过,濡弱者,木气之不及。太过则侮人,不及则人侮,均能为病也。这句话说明了弦牢脉象和濡弱脉象分别代表木气的太过和不及,两者均可能导致疾病。
散伏:散伏者,阴阳之阖辟也。气辟而不阖,则脉散,气阖而不辟,则脉伏。这里解释了散伏脉象的成因,即阴阳的阖辟失调。
散者,气泄而不藏也。阴性聚而阳性散,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聚;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散。而聚散之权,则在于关。关者,阴阳之关锁。其散而不至于飞扬者,有关以阖之,故散而能聚。散而不聚,则心病矣。这句话详细阐述了散脉的成因和脉象特征,以及与心脏病的关联。
伏者,气郁而不发也。阳性起而阴性伏,阴升于寸而化清阳,则脉浮起;阳降于尺而化浊阴,则脉沉伏。而起伏之权,则在于关。关者,阴阳之关锁。其伏而不至于闭结者,有关以辟之,故伏而能起。伏而不起,则肾病矣。凡积聚癥瘕,停痰宿水之疾,脉必伏结。十八难:伏者,脉行筋下也。浮者,脉在肉上行也。故脉浮结者,外有痼疾;脉伏结者,内有积聚。《金匮》: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非但积聚如是,凡一经将病,则一气先伏。肝病者木郁,心病者火郁,肾病者水郁,肺病者金郁,脾病者土郁,郁则脉伏。庚桑子:人郁则为病。至理妙言!诊一气之欲伏,则知一经之将病。脉法:伏气之病,以意候之,此之谓也。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伏脉的成因、脉象特征以及与各种疾病的关联。
动代:动代者,阴阳之起止也。气欲发而不能,则为动,气中歇而不属,则为代。这里解释了动代脉象的成因,即阴阳的起止。
动者,郁勃而不息也。脉法:阴阳相抟,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关者,中气之变现,阴阳之枢机,阳自此降而为阴,阴自此升而为阳。阴升于寸,则遂其上浮之性,不至为动;阳降于尺,则遂其下沉之性,不至为动。惟阴欲升,脾土虚而不能升,阳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则二气郁于关上,而见动形。阴阳郁勃,不能升降,是以动而不止也。郁勃之久,不无胜负。阳胜而动于关上,则内泄营阴而汗出;阴胜而动于关下,则外闭卫阳而发热。热发则汗不出,汗出则热不发。汗出而热发,阴阳之胜负乃分。方其动时,阴阳郁荡,未知将来之孰胜而孰负也。动见于土位,木气盘塞而莫达,甲木不降,乃悬虚而为惊;乙木不升,乃冲击而为痛。甲乙横逆,而贼戊己,则土气败矣。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动脉的成因、脉象特征以及与阴阳胜负的关系。
代者,断续而不联也。《灵枢·根结》: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藏之精,不应数者,名曰狂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藏无气,与之短期。与之短期者,乍疏乍数也。乍疏乍数者,断续之象也。这句话解释了代脉的成因和脉象特征,以及与五脏气血的关系。
盖呼吸者,气之所以升降也。心肺主呼,肾肝主吸,脾居呼吸之间。呼则气升于心肺,吸则气降于肾肝。呼吸定息,经脉五动,故十息之间,五十动内,即可以候五藏之气。一藏无气,则脉必代矣。这里说明了呼吸与脉象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脉象判断五脏的气血状况。
十一难: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藏无气者,何藏也?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由肾而肝,由肝而脾,由脾而心,由心而肺,可类推矣。代脉一见,死期在近,不可治也。代为死脉,与脾脉代之代不同。脾脉代者,脾不主时,随四时而更代也。此为病脉。这段文字进一步解释了代脉的成因和脉象特征,以及与五脏气血的关系,并强调了代脉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