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三部九候脉法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三部九候脉法-原文

十二经皆有动脉,上部之动脉在头,中部之动脉在手,下部之动脉在足,是为三部。

一部三候,是为九候。

“《素问·三部九候论》: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足少阳之颔厌也。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足阳明之地仓、大迎也。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手少阳之和髎也。

中部天,手太阴之太渊、经渠也。

中部地,手阳明之合谷也。

中部人,手少阴之神门也。

下部天,足厥阴之五里也。

下部地,足少阴之太溪也。

下部人,足太阴之箕门也。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

中部之天以候肺,地以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

上部之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以候耳目之气也。

下部之天,女子则取太冲。

下部之人,胃气则候于阳明之冲阳,仲景谓之趺阳。

此三部九候之法也。

“《难经》: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与《素问》不同,此一部中之三部九候也,另是一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三部九候脉法-译文

所有的十二经络都有动脉,上部的动脉在头部,中部的动脉在手上,下部的动脉在脚上,这被称为三部。每部有三候,总共就是九候。《素问·三部九候论》说:人体有三部,每部有三候。这三候分别代表天、地、人。

上部的天位,指的是两额头的动脉,这是足少阳经的颔厌穴。上部的地位,指的是两颊的动脉,这是足阳明经的地仓和大迎穴。上部的人位,指的是耳前的动脉,这是手少阳经的和髎穴。

中部的天位,指的是手太阴经的太渊和经渠穴。中部的地位,指的是手阳明经的合谷穴。中部的人位,指的是手少阴经的神门穴。

下部的天位,指的是足厥阴经的五里穴。下部的地位,指的是足少阴经的太溪穴。下部的人位,指的是足太阴经的箕门穴。

下部的天位用来观察肝脏的情况,地位用来观察肾脏的情况,人位用来观察脾胃之气。中部的天位用来观察肺部的情况,地位用来观察胸中的气息,人位用来观察心脏。

上部的天位用来观察头角之气,地位用来观察口齿之气,人位用来观察耳目之气。下部的天位,对于女性来说,则是取太冲穴。下部的人位,胃气的变化可以通过观察足阳明经的冲阳穴(即趺阳穴)来了解。

这就是三部九候的方法。《难经》中提到:三部指的是寸、关、尺,九候指的是脉象的浮、中、沉。这与《素问》中的说法不同,这是另一种三部九候的方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三部九候脉法-注解

十二经:指中医理论中的十二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

动脉:心脏搏动时血液流动产生的脉动,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上部:指人体的头部。

中部:指人体的手部。

下部:指人体的足部。

三部:指人体的上、中、下三部。

三候:指三部中每一部又分为天、地、人三候,共九候。

天、地、人:中医诊断中用来表示不同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三个层次。

足少阳: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少阳胆经。

颔厌:足少阳胆经的穴位,位于颈部。

足阳明:中医经络学中的足阳明胃经。

地仓: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面部。

大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面部。

手少阳:中医经络学中的手少阳三焦经。

和髎:手少阳三焦经的穴位,位于耳前。

手太阴:中医经络学中的手太阴肺经。

太渊: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手腕。

经渠: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位于手腕。

手阳明:中医经络学中的手阳明大肠经。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的穴位,位于手背。

手少阴:中医经络学中的手少阴心经。

神门:手少阴心经的穴位,位于手腕。

足厥阴: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厥阴肝经。

五里: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腿部。

足少阴: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少阴肾经。

太溪:足少阴肾经的穴位,位于脚踝。

足太阴:中医经络学中的足太阴脾经。

箕门: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位于腿部。

肝: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之一,与人体生理功能有关。

肾: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之一,与人体生殖、生长发育等功能有关。

脾胃之气:中医理论中的脾胃功能,与消化吸收有关。

肺: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之一,与呼吸、气机有关。

胸中之气:中医理论中的胸中气机,与呼吸、情绪有关。

心:中医理论中的五脏之一,与精神、意识有关。

头角之气:中医理论中的头部气机,与头部功能有关。

口齿之气:中医理论中的口腔、牙齿功能,与消化有关。

耳目之气:中医理论中的耳目功能,与感官有关。

太冲:足厥阴肝经的穴位,位于脚部。

阳明之冲阳: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脚部。

趺阳: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位于脚部。

三部九候:中医诊断方法之一,通过观察三部九候的变化来诊断疾病。

寸关尺:中医诊断中用于观察脉搏的三个部位。

浮中沉:中医诊断中用于观察脉搏的三个深度。

《素问》: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

《难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黄帝内经》的一部分。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三部九候脉法-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素问·三部九候论》,是中医学中关于脉诊的重要论述。首先,文段开篇便点明了人体三部九候的划分,即上部、中部、下部各分为天、地、人三候,共计九候。这种划分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整体观念的深刻理解,强调了人体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

‘十二经皆有动脉’一句,揭示了中医脉诊的基础,即通过观察十二经络中的动脉搏动来诊断疾病。这里的‘上部之动脉在头,中部之动脉在手,下部之动脉在足’是对人体三部九候的直观描述,表明了脉诊的部位。

‘天、地、人’三候的划分,是对人体生理功能的深入剖析。‘天’代表天象,与头部相关,‘地’代表地理,与手部相关,‘人’代表人体,与足部相关。这种划分体现了中医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影响,脉诊正是通过观察人体的反应来了解自然界的状况。

‘两额之动脉,足少阳之颔厌也’等句,具体说明了各个脉位的名称和所属经络。这些脉位的选择并非随意,而是基于中医学对人体经络和脏腑功能的深刻认识,旨在通过脉诊来反映脏腑的健康状况。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等句,进一步阐述了脉诊与脏腑功能的关系。中医学认为,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的病变,因此通过脉诊可以诊断疾病。这种观点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思想。

‘此三部九候之法也’一句,总结了上文所述的三部九候脉诊方法。‘《难经》’一句,则提到了另一种脉诊方法,即寸关尺与浮中沉的结合。这表明中医学在脉诊方面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实践,不同的脉诊方法可以相互补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不仅阐述了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还体现了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认识。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学能够诊断疾病、指导治疗,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三-脉法解-三部九候脉法》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7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