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齁喘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齁喘根原-原文

齁喘者,即伤风之重者也。

其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较之伤风之家倍甚。

脾土常陷,胃土常逆,水谷消迟,浊阴莫降。

一遇清风感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

肺藏壅塞,表里不得通达,宗气逆冲,出于喉咙。

而气阻喉闭,不得透泄,于是壅闷喘急,不可名状。

此齁喘之由来也。

轻则但作于秋冬,是缘风邪之外束,重则兼发于夏暑,乃由湿淫之内动。

湿居寒热之中,水火逼蒸,则生湿气。

湿气在上,则随火而化热;湿气在下,则随水而化寒。

火盛则上之湿热为多,水盛则下之湿寒斯甚。

此因水火之衰旺不同,故其上下之寒热亦殊。

而齁喘之家,则上焦之湿热不敌下焦之湿寒,以其阳衰而阴旺,火败而水胜也。

此当温中燥土,助其推迁。

降戊土于坎中,使浊阴下泄于水道;升己土于离位,使清阳上达于汗孔。

中气一转而清浊易位,汗溺一行而郁闷全消,则肺气清降,喘阻不作。

若服清润之剂,中脘愈败,肺气更逆,是庸工之下者也。

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杏仁三钱橘皮三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甘草二钱砂仁二钱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若皮毛闭束,表邪不解,则加麻黄。

若言语谵妄,内热不清,则加石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齁喘根原-译文

齁喘的人,就是感冒中比较严重的一种。这是因为阳气衰弱,湿气重,中气(指脾胃之气)不能正常运行,比一般的感冒症状要严重得多。脾土常常向下陷,胃土常常向上逆,食物消化得慢,浊气不能下降。一旦遇到清风吹袭,皮肤毛孔闭合,中脘(指胃脘部)就会感到郁闷,胃气更加逆乱。肺脏被阻塞,内外气机不能通达,宗气(指肺气)逆行,从喉咙出来。气在喉咙中阻塞,不能顺畅透出,于是感到壅闷、喘息急促,难以形容。这就是齁喘的成因。

症状轻微的只在秋冬季节发作,这是因为风邪从外侵袭;症状严重的则夏季暑热时也会发作,这是因为体内湿邪活动。湿邪存在于寒热之间,水火相互逼蒸,就会产生湿气。湿气在上,就会随着火变成热;湿气在下,就会随着水变成寒。火旺时,上面的湿热就多;水旺时,下面的湿寒就重。这是因为水火的盛衰不同,所以上下寒热的程度也不同。而齁喘的人,上焦的湿热不能抵挡下焦的湿寒,因为他们的阳气衰弱而阴气旺盛,火气衰败而水气旺盛。

治疗方法应该是温中燥湿,帮助脾胃之气运行。将戊土(指胃土)降入坎位(指肾脏),使浊阴通过水道下降;将己土(指脾土)升到离位(指心脏),使清阳通过汗孔上升。中气一旦转好,清浊就会交换位置,一旦出汗和排尿,郁闷就会完全消除,这样肺气就能清降,喘息不再发作。如果服用清凉润燥的药物,中脘(胃脘部)会更加虚弱,肺气会更加逆乱,这是庸医的做法。

紫苏姜苓汤的配方:紫苏叶三钱,杏仁三钱,橘皮三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甘草二钱,砂仁二钱,生姜三钱。煎成大半杯,热服,盖好被子。

如果皮肤毛孔闭合,表邪(指外邪)没有解除,就加麻黄。如果言语混乱,内热不清,就加石膏。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齁喘根原-注解

齁喘:指呼吸困难,气息不畅的病症,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哮喘。

伤风:中医术语,指感受风邪引起的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咳嗽等。

阳衰土湿:中医术语,指人体阳气不足,湿气内盛的状态。

中气不运:中医术语,指脾胃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

脾土常陷,胃土常逆:中医术语,指脾胃功能异常,脾气下陷,胃气上逆。

水谷消迟,浊阴莫降:中医术语,指食物消化缓慢,浊气不能下降。

清风感袭:指感受清凉的风邪。

中脘郁满:中医术语,指胃脘部感觉胀满。

肺藏壅塞:中医术语,指肺脏不通畅,有阻塞感。

宗气逆冲:中医术语,指宗气(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上逆冲激。

喉咙:指咽喉部位。

皮毛:中医术语,指人体的皮肤和毛发,是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中脘:中医术语,指位于上腹部正中,是脾胃功能的重要穴位。

肺藏:中医术语,指肺脏,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

表里:中医术语,指人体的内外,表指体表,里指体内。

宗气:中医术语,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功能。

皮毛闭束:中医术语,指皮肤和毛发收缩,防御外邪。

表邪不解:中医术语,指体表的邪气没有解除。

麻黄: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言语谵妄:中医术语,指言语混乱不清,多见于热病。

内热不清:中医术语,指体内有热邪,导致不清醒。

石膏: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紫苏姜苓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齁喘。

苏叶:中药材,即紫苏叶,具有解表散寒的作用。

杏仁:中药材,具有润肺止咳的作用。

橘皮:中药材,即陈皮,具有理气和中、燥湿化痰的作用。

半夏: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

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安神的作用。

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的作用。

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砂仁:中药材,具有温中行气、化湿止泻的作用。

生姜: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齁喘根原-评注

齁喘者,即伤风之重者也。其阳衰土湿,中气不运,较之伤风之家倍甚。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齁喘病的严重性,将之定义为伤风的重症。‘阳衰土湿’描述了人体阴阳失衡,脾胃虚弱,湿邪内阻的病理状态,‘中气不运’则指出脾胃气机不畅,导致病情加重。从中医的角度来看,此处体现了对疾病病因病机的深刻认识。

脾土常陷,胃土常逆,水谷消迟,浊阴莫降。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齁喘病的具体病理变化。‘脾土常陷’指脾虚湿盛,‘胃土常逆’则说明胃气上逆,水谷消化迟缓,浊阴无法下降。这些病理变化导致了气机不畅,进而引发齁喘。

一遇清风感袭,闭其皮毛,中脘郁满,胃气愈逆。

此句描绘了齁喘病发作时的具体症状。‘清风感袭’指感受风邪,‘闭其皮毛’说明邪气侵犯人体表,‘中脘郁满’和‘胃气愈逆’则进一步说明了脾胃功能的失调。

肺藏壅塞,表里不得通达,宗气逆冲,出于喉咙。

此句进一步揭示了齁喘病的病机。肺气壅塞,表里不通,宗气逆冲,导致喉咙受阻,从而引发齁喘。

而气阻喉闭,不得透泄,于是壅闷喘急,不可名状。

此句描述了齁喘病发作时的剧烈症状,‘气阻喉闭’和‘不得透泄’揭示了呼吸困难的原因,‘壅闷喘急’则是对症状的生动描绘。

此齁喘之由来也。

此句总结了齁喘病的病因和病机,强调了风邪、湿邪、脾胃虚弱等因素在齁喘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轻则但作于秋冬,是缘风邪之外束,重则兼发于夏暑,乃由湿淫之内动。

此句分析了齁喘病的发病规律,指出轻者多在秋冬季节发作,与外感风邪有关;重者则春夏季节发作,与湿邪内侵有关。

湿居寒热之中,水火逼蒸,则生湿气。湿气在上,则随火而化热;湿气在下,则随水而化寒。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湿邪的病理变化,指出湿邪居于寒热之间,与水火相逼,导致湿气生成。湿气在上则化热,在下则化寒,体现了中医对疾病病机的细致分析。

火盛则上之湿热为多,水盛则下之湿寒斯甚。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湿邪与寒热的关系,指出火盛则湿热多,水盛则湿寒甚,反映了中医对疾病病机的深入理解。

此因水火之衰旺不同,故其上下之寒热亦殊。

此句揭示了水火衰旺与上下寒热关系的变化,强调了水火在疾病发病过程中的重要性。

而齁喘之家,则上焦之湿热不敌下焦之湿寒,以其阳衰而阴旺,火败而水胜也。

此句分析了齁喘病患者水火阴阳失衡的具体情况,指出上焦湿热不敌下焦湿寒,反映了疾病病机的复杂性。

此当温中燥土,助其推迁。

此句提出了治疗齁喘病的原则,即温中燥土,以助脾胃气机恢复。

降戊土于坎中,使浊阴下泄于水道;升己土于离位,使清阳上达于汗孔。

此句具体阐述了治疗方法的实施,通过调整脾胃气机,使浊阴下降,清阳上升,以达到治疗目的。

中气一转而清浊易位,汗溺一行而郁闷全消,则肺气清降,喘阻不作。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治疗后的效果,即清浊易位,汗溺畅行,肺气清降,喘阻消失。

若服清润之剂,中脘愈败,肺气更逆,是庸工之下者也。

此句批判了错误的治疗方法,指出服用清润之剂会进一步损害脾胃,加重病情。

紫苏姜苓汤

此句介绍了治疗齁喘病的方剂,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杏仁三钱橘皮三钱半夏三钱茯苓三钱干姜三钱甘草二钱砂仁二钱生姜三钱

此句列出了紫苏姜苓汤的组成成分及用量。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此句说明了紫苏姜苓汤的服用方法,即煎煮后热服,并盖好衣物。

若皮毛闭束,表邪不解,则加麻黄。若言语谵妄,内热不清,则加石膏。

此句针对不同的病情变化,提出了相应的加减方剂,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齁喘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7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