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霍乱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霍乱根原-原文

霍乱者,饮食寒冷而感风寒也。

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其在上脘则为吐,其在下脘则为泄,或吐或泄,不并作也。

一感风寒,皮毛闭塞,而宿物陈菀壅遏,中气盛满莫容,于是吐泄并作。

其吐者,胃气之上逆,其泄者,脾气之下陷。

胃土之逆者,胆木之上逼也,脾土之陷者,肝木之下侵也。

盖中气郁塞,脾胃不转,不能升降木气,木气郁迫,而克中宫,刑以胆木则胃逆,贼以肝木则脾陷也。

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

吐泄无余,寒瘀尽去,土气渐回,阳和徐布,中气发扬,表邪自解。

若其不解,外有寒热表证,宜以麻桂发之,而温以理中、四逆之辈。

表寒既退,而脏腑松缓,痛泄自止。

若其不能吐泄,腹痛愈死,可用大黄附子,温药下之,陈宿推荡,立刻轻安。

病在火令,全属寒因,是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

变通理中、四逆之意,则病有尽而法无穷矣。

倘泥时令而用清凉,是粗工之下者也。

桂苓理中汤

人参一钱茯苓二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桂枝三钱白术三钱砂仁二钱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吐不止,加半夏。

泄不止,加肉蔻。

外有寒热表证,加麻黄。

转筋痛剧,加附子、泽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霍乱根原-译文

霍乱这种病,是因为饮食过于寒冷而受到风寒侵袭引起的。夏天和秋天喝冷食寒的食物,水谷不消化,如果停留在上脘,就会导致呕吐;如果停留在下脘,就会导致腹泻。有时候是呕吐,有时候是腹泻,但不会同时发生。一旦受到风寒侵袭,皮肤和毛发就会闭塞,而体内的陈旧物质和淤血堵塞,中气充满无法容纳,于是就会同时出现呕吐和腹泻。

呕吐是因为胃气上逆,腹泻是因为脾气下陷。胃土上逆是因为胆木压迫,脾土下陷是因为肝木侵犯。因为中气郁塞,脾胃不能正常运转,不能升降木气,木气郁结压迫,就会伤害到中宫,用胆木来惩罚胃气就会导致胃逆,用肝木来偷袭就会导致脾陷。

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滋养,所以筋会转动。如果呕吐和腹泻都没有了,寒瘀都去除了,土气逐渐恢复,阳气慢慢遍布,中气发扬,表邪自然解除。如果表邪不解,还有寒热表证,可以用麻黄和桂枝来发散,再用理中、四逆等温药来温养。表寒退去后,脏腑放松,疼痛和腹泻自然会停止。如果无法呕吐和腹泻,腹痛就会非常严重,可以用大黄和附子这样的温药来下泻,清除陈旧物质,立刻就会感觉轻松。

病在火令期间,完全是因寒引起的,所以张仲景立法,主要使用理中、四逆。变通理中、四逆的意思,病就会结束而方法却是无穷无尽的。如果只顾时令而使用清凉药,那就是医术粗浅的人了。

桂苓理中汤的配方如下:人参一钱,茯苓二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桂枝三钱,白术三钱,砂仁二钱,生姜三钱。煎成大半杯,温服。

如果呕吐不止,可以加半夏。如果腹泻不止,可以加肉豆蔻。如果外表有寒热表证,可以加麻黄。如果筋转疼痛剧烈,可以加附子和泽泻。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霍乱根原-注解

霍乱:古代医学名词,指由于饮食不节、感受外邪等原因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剧烈的呕吐和腹泻为主要症状。

饮食寒冷:指食用过冷的食物,可能导致脾胃受寒。

感风寒:感受风邪和寒邪,是中医理论中的病因之一。

水谷不消:水谷,指食物,不消,指食物在体内不能被正常消化。

上脘:中医术语,指胃的上部。

下脘:中医术语,指胃的下部。

吐:呕吐,中医症状之一,指胃内容物经口吐出。

泄:腹泻,中医症状之一,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

皮毛闭塞:皮毛,指体表的皮肤和毛发,闭塞,指毛孔闭塞。

宿物陈菀:宿物,指体内积存的废物,陈菀,指陈旧而腐败的物质。

中气:中医术语,指人体中的正气,即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胃气之上逆:胃气,指胃的生理功能,上逆,指胃气向上逆行。

脾气之下陷:脾气,指脾的生理功能,下陷,指脾气向下运行不畅。

胆木:中医术语,胆属木,木性升发,胆木之上逼,指胆的功能过于亢进。

肝木:中医术语,肝属木,木性升发,肝木之下侵,指肝的功能过于下降。

中宫:中医术语,指脾胃所在的位置,中焦,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筋转:筋,指筋膜,转,指筋膜紧张或抽搐。

吐泄无余:指呕吐和腹泻的症状都已经消除。

寒瘀尽去:寒瘀,指寒邪和瘀血,尽去,指完全消除。

土气:中医术语,指脾胃的生理功能,土气渐回,指脾胃功能逐渐恢复。

阳和:中医术语,指身体的阳气,徐布,指阳气逐渐分布全身。

麻桂:麻黄和桂枝,两种中药,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理中:理中丸,中药方剂,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四逆:四逆散,中药方剂,具有调和脾胃、解郁散寒的作用。

大黄附子:大黄和附子,两种中药,大黄具有泻下作用,附子具有温里散寒作用。

陈宿推荡:陈宿,指陈旧的宿便,推荡,指推动排出。

火令:中医术语,指火热的气候或病理状态。

仲景:指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著有《伤寒杂病论》。

桂苓理中汤:中药方剂名,由人参、茯苓、甘草、干姜、桂枝、白术、砂仁、生姜组成。

半夏:中药,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

肉蔻:中药,具有温中止泻的作用。

麻黄:中药,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

附子:中药,具有温里散寒的作用。

泽泻:中药,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霍乱根原-评注

霍乱者,饮食寒冷而感风寒也。

此句开篇点明霍乱之病因,即饮食不节,感受风寒。‘饮食寒冷’指饮食过于寒凉,‘感风寒’则是指外感风寒之邪。中医认为,饮食不当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寒邪侵袭人体,容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疾病。

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其在上脘则为吐,其在下脘则为泄,或吐或泄,不并作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霍乱的症状,指出夏秋季节饮食不当,寒凉食物难以消化,导致上脘(胃部)症状为吐,下脘(小肠)症状为泄。‘不并作也’说明吐和泄不会同时发生,而是根据病情发展分别出现。

一感风寒,皮毛闭塞,而宿物陈菀壅遏,中气盛满莫容,于是吐泄并作。

此句说明霍乱发病的原因,即感受风寒,导致皮毛闭塞,宿物陈菀壅遏,中气盛满,无法容纳,进而引发吐泄并作的症状。

其吐者,胃气之上逆,其泄者,脾气之下陷。

此句分析吐和泄的病机,指出吐是因为胃气上逆,泄是因为脾气下陷。‘胃气之上逆’和‘脾气之下陷’是中医对吐泄症状的病机分析,体现了中医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胃土之逆者,胆木之上逼也,脾土之陷者,肝木之下侵也。

此句进一步分析吐泄的病机,指出胃土之逆是由于胆木之上逼,脾土之陷是由于肝木之下侵。中医认为,五行相生相克,五脏之间相互影响,此句体现了中医对五脏之间关系的认识。

盖中气郁塞,脾胃不转,不能升降木气,木气郁迫,而克中宫,刑以胆木则胃逆,贼以肝木则脾陷也。

此句进一步阐述病机,指出中气郁塞,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木气郁迫,进而影响中宫(脾胃),胆木刑胃,肝木贼脾,导致胃逆和脾陷。

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

此句说明霍乱导致筋转的原因,即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导致筋转。体现了中医对筋脉病变的认识。

吐泄无余,寒瘀尽去,土气渐回,阳和徐布,中气发扬,表邪自解。

此句描述霍乱治疗后的症状,指出吐泄无余,寒瘀尽去,土气渐回,阳气逐渐恢复,中气发扬,表邪自然解除。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调和阴阳、补益中气的原则。

若其不解,外有寒热表证,宜以麻桂发之,而温以理中、四逆之辈。

此句说明霍乱治疗的方法,指出如果病情不解,出现寒热表证,应使用麻黄、桂枝等发汗解表的药物,同时用理中、四逆等温中散寒的药物。

表寒既退,而脏腑松缓,痛泄自止。

此句说明治疗后的效果,指出表寒退去,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痛泄自然停止。

若其不能吐泄,腹痛愈死,可用大黄附子,温药下之,陈宿推荡,立刻轻安。

此句说明对于不能吐泄的霍乱患者,可以使用大黄、附子等温药下之,以推荡陈宿,达到轻安的效果。

病在火令,全属寒因,是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

此句说明霍乱属于火令之病,其病因全属寒因,因此张仲景提出以理中、四逆为主的治疗方法。

变通理中、四逆之意,则病有尽而法无穷矣。

此句强调治疗霍乱的方法可以根据病情的变化进行变通,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倘泥时令而用清凉,是粗工之下者也。

此句批评那些拘泥于时令,使用清凉药物来治疗霍乱的人,认为这是技术水平低下的表现。

桂苓理中汤:人参一钱茯苓二钱甘草二钱干姜三钱桂枝三钱白术三钱砂仁二钱生姜三钱。

此句介绍桂苓理中汤的组成,包括人参、茯苓、甘草、干姜、桂枝、白术、砂仁、生姜等药材,体现了中医治疗疾病注重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煎大半杯,温服。

此句说明桂苓理中汤的服用方法,即煎煮后温服。

吐不止,加半夏。泄不止,加肉蔻。外有寒热表证,加麻黄。转筋痛剧,加附子、泽泻。

此句说明桂苓理中汤的加减法,根据病情变化,适当增加或减少某些药材,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霍乱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6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