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痎疟根原-原文
痎疟者,阴邪闭束,郁其少阳之卫气也。
人之六经,三阴在里,三阳在表,寒邪伤人,同气相感,内舍三阴。
少阳之经,在二阳之内,三阴之外,内与邪遇,则相争而病作。
其初与邪遇,卫气郁阻,不得下行,渐积渐盛。
内与阴争,阴邪被逼,外乘阳位,裹束卫气,闭藏而生外寒。
卫为阴束,竭力外发,重围莫透,鼓荡不已,则生战慄。
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及其相火郁隆,内热大作,阴退寒消,则卫气外发而病解焉。
卫气昼行六经二十五周,夜行五藏二十五周。
寒邪浅在六经,则昼与卫遇而日发;深在五藏,则夜与卫遇而暮发。
卫气离,则病休,卫气集,则病作。
缘邪束于外,则恶寒,阳郁于内,则发热。
阳旺而发之速,则寒少而热多;阳虚而发之迟,则寒多而热少。
阳气日盛,则其作日早;阳气日衰,则其作日晏。
阳气退败,不能日与邪争,则间日乃作。
此以暑蒸汗泄,浴于寒水,寒入汗孔,舍于肠胃之外,经藏之间。
秋伤于风,闭其腠理,卫气郁遏,外无泄路,内陷重阴之中,鼓动外发,则成疟病也。
温疟
先伤于寒而后中于风,先寒后热,是谓寒疟;先中于风而后伤于寒,先热后寒,是谓温疟。
以冬中风邪,泄其卫气,卫愈泄而愈闭,郁为内热,又伤于寒,束其皮毛,热无出路,内藏骨髓之中。
春阳发动,内热外出,而表寒闭束,欲出不能。
遇盛暑毒热,或用力烦劳,气蒸汗流,热邪与汗皆出,表里如焚,及其盛极而衰,复反故位,阴气续复,是以寒生也。
瘅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是谓瘅疟。
瘅疟即温疟之重者。
以其阳盛阴虚,肺火素旺,一当汗出而感风寒,卫郁热发,伤其肺气,手足如烙,烦冤欲呕。
阳亢阴枯,是以但热无寒。
其热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神气伤损,肌肉消铄,疟之最剧者也。
牝疟
其寒多而热少者,是谓牝疟。
以其阴盛阳虚,卫郁不能透发,故寒多热少。
盖疟病之寒,因阴邪之束闭,疟病之热,缘卫阳之郁发。
其相火虚亏,郁而不发,则纯寒而无热;相火隆盛,一郁即发,则纯热而无寒。
其热多者,由相火之偏胜,其寒多者,因相火之偏虚也。
疟在少阳,其脉自弦,弦数者火盛则多热,弦迟者水盛则多寒,理自然耳。
柴胡栝蒌干姜汤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干姜三钱栝蒌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呕加半夏。
治寒疟先寒后热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一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牝疟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者。
白虎桂枝柴胡汤
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半杯桂枝三钱柴胡三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温疟先热后寒,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者。
减味鳖甲煎丸
鳖甲二两四钱柴胡一两二钱黄芩六钱人参二钱半夏二钱甘草二钱桂枝六钱芍药一两丹皮一两桃仁四钱阿胶六钱大黄六钱干姜六钱葶苈二钱
为末,用清酒一坛,入灶下灰一升,煮鳖甲,消化,绞汁,去渣,入诸药,煎浓,留药末,调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治久疟不愈,结为癥瘕,名曰疟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痎疟根原-译文
疟疾,是因为阴邪闭束,压抑了人体少阳经的卫气。
人的六经中,三阴经在体内,三阳经在体表,寒邪伤害人体,与同气相感,内舍三阴经。少阳经位于二阳经之内,三阴经之外,内与邪气相遇,就会相争而发病。
起初与邪气相遇,卫气郁阻,不能下行,逐渐积累增多。内部与阴气争斗,阴邪被逼,外部乘阳位,裹束卫气,闭藏而生外寒。卫气被阴气束住,竭力外发,重围莫透,鼓荡不已,就会产生战栗。
少阳经的甲木从相火化气,等到相火郁隆,内热大作,阴气退去寒气消散,卫气外发而病解。
卫气白天行于六经二十五周,夜晚行于五脏二十五周。寒邪浅在六经,白天与卫气相遇而发病;深在五脏,夜晚与卫气相遇而发病。卫气离开,病就会停止,卫气聚集,病就会发作。因为邪气束于外部,所以会恶寒,阳气郁于内部,所以会发热。阳气旺盛而发病迅速,寒少而热多;阳气虚弱而发病迟缓,寒多而热少。阳气日益旺盛,发病时间就早;阳气日益衰弱,发病时间就晚。阳气退败,不能每日与邪气争斗,就会隔日发病。
这是由于暑热蒸腾出汗,又浸入冷水,寒气进入汗孔,停留在肠胃之外,经藏之间。秋天受到风邪的伤害,闭住了腠理,卫气郁遏,外部没有泄路,内部陷入重阴之中,鼓动外发,就会形成疟疾。
温疟
先受到寒邪伤害,然后受到风邪侵袭,先寒后热,这称为寒疟;先受到风邪侵袭,然后受到寒邪伤害,先热后寒,这称为温疟。因为冬天受到风邪,泄了卫气,卫气越泄越闭,郁积为内热,又受到寒邪伤害,束住皮毛,热无出路,内藏骨髓之中。春天阳气发动,内热外出,但体表的寒邪闭束,想要外出不能。遇到盛夏毒热,或者用力劳作,气蒸汗流,热邪与汗都排出,表里如火燃烧,等到盛极而衰,又回到原来的位置,阴气继续恢复,因此产生寒气。
瘅疟
只有热而没有寒的,这称为瘅疟。瘅疟是温疟的严重形式。因为它阳盛阴虚,肺火素旺,一旦出汗受到风寒,卫气郁积热发,伤害肺气,手足如烙,心烦欲呕。阳亢阴枯,因此只有热没有寒。其热藏在心中,外部散布在肌肉之间,使人神气损伤,肌肉消瘦,是疟疾中最严重的一种。
牝疟
寒多而热少的,这称为牝疟。因为它阴盛阳虚,卫气郁积不能透发,所以寒多热少。疟疾的寒是因为阴邪的束闭,疟疾的热是因为卫阳的郁积。如果相火虚弱,郁积不发作,就会只有寒没有热;相火旺盛,一郁积就发作,就会只有热没有寒。热多的是因为相火偏盛,寒多的是因为相火偏虚。疟疾在少阳经,其脉象自然为弦,弦数脉象表示火盛则热多,弦迟脉象表示水盛则寒多,这是自然之理。
柴胡栝蒌干姜汤
柴胡三钱,黄芩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一钱,生姜三钱,大枣三枚,干姜三钱,栝蒌三钱。
煎成大半杯,热服,覆衣。
如果呕吐,可以加半夏。
治疗先寒后热的寒疟。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甘草二钱,人参一钱,茯苓三钱,桂枝三钱,干姜三钱。
煎成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疗寒多热少或只有寒不热的牝疟。
白虎桂枝柴胡汤
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半杯,桂枝三钱,柴胡三钱。
煎成大半杯,热服,覆衣。
治疗先热后寒,热多寒少或只有热不寒的温疟。
减味鳖甲煎丸
鳖甲二两四钱,柴胡一两二钱,黄芩六钱,人参二钱半夏二钱,甘草二钱,桂枝六钱,芍药一两,丹皮一两,桃仁四钱,阿胶六钱,大黄六钱,干姜六钱,葶苈二钱。
研成末,用清酒一坛,加入灶下灰一升,煮鳖甲,煮至消化,过滤取汁,去渣,加入其他药物,煎浓,留下药末,调和为丸,如梧桐子大小,空腹服用七丸,一日三次。
治疗久疟不愈,结为癥瘕,称为疟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痎疟根原-注解
痎疟:一种中医术语,指的是疟疾,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病,表现为周期性发冷、发热、出汗等症状。
阴邪:中医术语,指寒湿之邪,属于阴性的病邪。
闭束:指邪气阻塞、束缚人体的正气。
少阳:中医术语,指人体六经之一,与胆和三焦相对应,主司疏泄。
卫气:中医术语,指保护人体不受外邪侵袭的气。
六经:中医术语,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六个主要通道,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三阴:中医术语,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三个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
三阳:中医术语,指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三个阳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
寒邪:中医术语,指寒性的病邪,容易导致人体阳气受损。
同气相感:中医术语,指相同性质的气体会相互感应。
卫气郁阻:指卫气运行不畅,被邪气阻塞。
战慄:中医术语,指因寒邪侵袭而身体不由自主地颤抖。
甲木:中医术语,指五行中的木属性,与少阳相对应。
相火:中医术语,指五行中的火属性,与少阳相对应,主司人体温煦。
六经二十五周:中医术语,指卫气在六经中循环一周的时间为25天。
五藏二十五周:中医术语,指卫气在五脏中循环一周的时间为25天。
恶寒:中医术语,指感觉寒冷,是寒邪侵袭的表现。
发热:中医术语,指感觉发热,是热邪侵袭的表现。
温疟:中医术语,指疟疾的一种类型,先有寒后有热。
瘅疟:中医术语,指疟疾的一种类型,只有热没有寒。
牝疟:中医术语,指疟疾的一种类型,寒多热少。
柴胡:中药材,具有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的功效。
黄芩:中药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甘草:中药材,具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的功效。
人参:中药材,具有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的功效。
生姜: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的功效。
大枣: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
干姜:中药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功效。
栝蒌:中药材,具有清热化痰、宽胸散结的功效。
石膏: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除烦止渴的功效。
知母: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的功效。
粳米:中药材,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功效。
桂枝:中药材,具有发汗解肌、温经通脉的功效。
鳖甲:中药材,具有滋阴潜阳、软坚散结的功效。
半夏:中药材,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功效。
茯苓:中药材,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
芍药:中药材,具有养血调经、柔肝止痛的功效。
丹皮: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桃仁: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润肠通便的功效。
阿胶:中药材,具有滋阴补血、润燥止渴的功效。
大黄:中药材,具有泻下攻积、清热解毒的功效。
葶苈:中药材,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的功效。
疟母:中医术语,指疟疾长期不愈,导致体内形成肿块的症状。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痎疟根原-评注
痎疟者,阴邪闭束,郁其少阳之卫气也。
此句揭示了痎疟的病因,即阴邪闭束,导致少阳之卫气郁结。在中医理论中,卫气是人体抵御外邪的重要物质,而少阳为人体三阳之一,负责调节体温和抵御外邪。阴邪闭束,即指寒邪或湿邪等阴邪侵袭人体,使得卫气无法正常发挥作用,从而引发疾病。
人之六经,三阴在里,三阳在表,寒邪伤人,同气相感,内舍三阴。
此句阐述了中医理论中的六经辨证,即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关系。三阴三阳分别对应人体内部的脏器和外部的经络,寒邪伤人后,同气相感,即寒邪会侵袭三阴经,造成内部环境的阴阳失衡。
少阳之经,在二阳之内,三阴之外,内与邪遇,则相争而病作。
此句进一步解释了少阳经的病理变化。少阳经位于二阳(阳明)和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之间,当阴邪侵袭时,与少阳经内的卫气相争,导致疾病的发生。
其初与邪遇,卫气郁阻,不得下行,渐积渐盛。
此句描述了疾病初期的病理变化,即卫气郁阻,无法下行,导致邪气逐渐积聚,病情加重。
内与阴争,阴邪被逼,外乘阳位,裹束卫气,闭藏而生外寒。
此句描绘了阴邪与卫气相争的过程,阴邪被逼至阳位,裹束卫气,导致外寒的产生。
卫为阴束,竭力外发,重围莫透,鼓荡不已,则生战慄。
此句描述了卫气受到阴邪束缚后,竭力外发,但无法突破重围,导致战慄的症状出现。
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及其相火郁隆,内热大作,阴退寒消,则卫气外发而病解焉。
此句说明了少阳经的生理功能,即通过相火的作用,调节内热和阴寒,使卫气得以外发,从而解病。
卫气昼行六经二十五周,夜行五藏二十五周。
此句描述了卫气的运行规律,即白天在六经中运行,夜晚在五脏中运行,体现了中医对时间节律的认识。
此以暑蒸汗泄,浴于寒水,寒入汗孔,舍于肠胃之外,经藏之间。
此句描述了疟疾的另一种病因,即暑热导致汗泄,寒水浴身,寒邪通过汗孔进入肠胃之外,经藏之间,引发疾病。
秋伤于风,闭其腠理,卫气郁遏,外无泄路,内陷重阴之中,鼓动外发,则成疟病也。
此句说明了秋天的风邪侵袭,导致腠理闭合,卫气郁遏,无法外泄,内陷重阴之中,最终形成疟疾。
温疟、瘅疟、牝疟的描述,进一步细化了疟疾的类型和病因,反映了中医对疟疾的深入认识。
柴胡栝蒌干姜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白虎桂枝柴胡汤、减味鳖甲煎丸等方剂的介绍,展示了中医治疗疟疾的方法和药物组成,体现了中医的整体治疗观和辨证论治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