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痉病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痉病根原-原文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

太阳之脉,自头下项,行身之背。

发汗太多,伤其津血,筋脉失滋,复感风寒,筋脉挛缩,故颈项强急,头摇口噤,脊背反折也。

‘《素问·诊要经终论》’: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即痉病之谓。

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紧急故也。

太阳以寒水主令,而实化于丙火。

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清阳左旋,则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浊阴右转,则丙火下降而化寒水。

汗亡津血,阴虚燥动,则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热,是以身首发热而面目皆赤也。

寒水绝其上源,故小便不利。

背者,胸之府,肺位于胸,壬水生化之源也。

肺气清降,氤氲和洽,蒸为雨露,自太阳之经注于膀胱,则胸膈清空而不滞。

太阳不降,肺气壅郁,故浊气上冲于胸膈也。

太阳之经,兼统营卫,风寒伤人,营卫攸分。

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也。

其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寒伤营也。

病得于亡汗失血之后,固属风燥,而汗血外亡,温气脱泄,实是阳虚,滋润清凉之药,未可肆用也。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四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

治风伤卫气,发热汗出者。

葛根汤

葛根四钱麻黄三钱,先煎,去沫桂枝二钱芍药二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治寒伤营血,发热无汗者。

痉病是太阳证,亦有在阳明经者。

若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齿齘者,胃土燥热,筋脉枯焦之故。

宜重用清凉滋润之味,不可拘太阳经法。

甚者,宜大承气汤,泻其胃热乃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痉病根原-译文

患痉病的人,是因为出汗过多导致津液和血液流失,从而感受了风寒。太阳经络的走向是从头部向下,沿着身体的背部。出汗过多会伤害到津液和血液,导致筋脉失去滋养,再次感受风寒,筋脉就会挛缩,所以会出现颈项僵硬、头部摇摆、口唇紧闭、脊背反折等症状。《素问·诊要经终论》中提到,太阳经络的终末期症状包括眼睛上翻、身体反折、抽搐,这就是所说的痉病。这是因为背部和脊旁的筋肉枯萎、僵硬而变得紧张。

太阳经络以寒水为主导,实际上与丙火相联系。阴阳的道理是相互依存的,清阳左旋,癸水上升而转化为君火;浊阴右转,丙火下降而转化为寒水。出汗过多导致津液和血液流失,阴虚干燥,丙火不能转化为寒水,反而产生上热,所以会出现身体和头部发热,面部和眼睛都发红。寒水失去了上游的水源,所以会出现小便不利。背部是胸部的府,肺位于胸部,壬水是其生化之源。肺气清新下降,和顺调和,蒸发成雨露,从太阳经络注入膀胱,那么胸部和膈膜就会清爽而不滞塞。太阳经络不下降,肺气就会郁结,所以会有浊气上冲到胸部和膈膜。

太阳经络同时管理营气和卫气,风寒侵袭人体,营气和卫气就会分离。发热出汗但不怕冷的情况,称为柔痉,是风侵袭卫气。发热无汗且怕冷的情况,称为刚痉,是寒侵袭营气。

这种病是在出汗和失血之后得的,虽然属于风燥之症,但汗血外流,温气脱泄,实际上是阳气虚弱,所以不能过度使用滋润清凉的药物。

栝蒌桂枝汤:栝蒌根四钱,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煎成大半杯,热服。盖上被子,喝热稀粥,促使微微出汗。治疗风侵袭卫气,发热出汗的情况。

葛根汤:葛根四钱,麻黄三钱(先煎去沫),桂枝二钱,芍药二钱,甘草二钱,生姜三钱,大枣四枚。煎成大半杯,热服。盖上被子,促使微微出汗。治疗寒侵袭营血,发热无汗的情况。

痉病是太阳证,也有可能在阳明经。如果出现胸满、口噤、不能平躺、脚部痉挛、牙齿紧咬的情况,是因为胃土燥热,筋脉枯萎。应该重用清凉滋润的药物,不能局限于太阳经络的方法。严重的情况下,应该使用大承气汤,泻除胃热才能痊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痉病根原-注解

痉病:一种中医病名,以颈项强直、身体抽搐为主要症状,多由风寒侵袭、津血亏损、筋脉失养所致。

汗亡津血:指因出汗过多导致津液和血液亏损。

风寒:中医术语,指寒邪和风邪的混合侵袭。

太阳之脉:中医经络学中的太阳经,位于人体背部,与头项、肩背、腰脊等部位相关。

发汗太多:指使用发汗法治疗时出汗过多。

津血:中医术语,指人体的体液和血液。

筋脉失滋:指筋脉缺乏滋养,导致功能失调。

颈项强急:指颈项部位肌肉紧张、僵硬。

头摇口噤:指头部摇晃、口不能张开。

脊背反折:指脊背向后弯曲。

戴眼:中医术语,指眼睛向上翻。

反折:指身体向后弯曲。

瘈疭:中医术语,指肢体抽搐。

丙火:五行中的火元素,与夏季、南方、心等相对应。

癸水:五行中的水元素,与冬季、北方、肾等相对应。

君火:中医术语,指心火,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动力。

浊阴:中医术语,指性质阴冷、沉重、下降的病理物质。

背膂之筋:指背部和脊梁的筋肉。

壬水:五行中的水元素,与肺、肾等器官相关。

营卫:中医术语,指营气和卫气,是人体防御疾病的重要物质。

柔痉:中医术语,指风邪伤及卫气导致的痉病。

刚痉:中医术语,指寒邪伤及营血导致的痉病。

亡汗失血:指因出汗或失血过多导致体液和血液亏损。

温气脱泄:指温热之气脱失,导致阳气不足。

栝蒌桂枝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风伤卫气,发热汗出。

葛根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寒伤营血,发热无汗。

阳明经:中医经络学中的阳明经,与胃、大肠等器官相关。

胃土燥热:指胃部干燥、有热象。

大承气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具有泻下通便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痉病根原-评注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

这句话指出痉病的发生机理,是由于汗液大量流失导致津液和血液亏损,进而感受风寒之邪。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血为心之主,汗血流失则心阴心阳受损,风寒之邪乘虚而入,导致筋脉失养,出现痉挛症状。

太阳之脉,自头下项,行身之背。发汗太多,伤其津血,筋脉失滋,复感风寒,筋脉挛缩,故颈项强急,头摇口噤,脊背反折也。

此段描述了太阳经的走向及其与痉病的关系。太阳经循行于头项、背部,发汗过多损伤津血,筋脉失养,再感风寒,导致筋脉挛缩,出现颈项强急、头摇口噤、脊背反折等症状。

‘《素问·诊要经终论》: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瘈疭,即痉病之谓。以背膂之筋,枯硬而紧急故也。’

引用《素问》中的内容,说明太阳经的病变会导致戴眼、反折、瘈疭等症状,这些都是痉病的表现。同时指出,这些症状的发生与背部的筋脉枯硬、紧急有关。

太阳以寒水主令,而实化于丙火。盖阴阳之理,彼此互根,清阳左旋,则癸水上升而化君火;浊阴右转,则丙火下降而化寒水。

此段论述了太阳经与阴阳五行、寒水与丙火的关系。太阳经属寒水,实则化生于丙火,阴阳相互依存,清阳上升化为君火,浊阴下降化为寒水。

汗亡津血,阴虚燥动,则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热,是以身首发热而面目皆赤也。寒水绝其上源,故小便不利。

说明汗液流失导致阴虚燥动,丙火不化寒水而生上热,表现为身首发热、面目赤红;同时,寒水上源被绝,导致小便不利。

背者,胸之府,肺位于胸,壬水生化之源也。肺气清降,氤氲和洽,蒸为雨露,自太阳之经注于膀胱,则胸膈清空而不滞。

此段阐述背与胸、肺与壬水的关系。背部为胸之府,肺位于胸,壬水为肺所生化之源。肺气清降,气机调和,水液得以输布,膀胱得以充盈,胸膈则清空而不滞。

太阳之经,兼统营卫,风寒伤人,营卫攸分。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也。其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寒伤营也。

描述了太阳经与营卫的关系,以及柔痉和刚痉的区别。太阳经兼统营卫,风寒之邪伤人,营卫受损。发热汗出、不恶寒者为柔痉,风伤卫;发热无汗、反恶寒者为刚痉,寒伤营。

病得于亡汗失血之后,固属风燥,而汗血外亡,温气脱泄,实是阳虚,滋润清凉之药,未可肆用也。

指出痉病的发生与亡汗失血有关,属于风燥之证。汗血外亡,温气脱泄,实则阳虚,因此不宜过度使用滋润清凉之药。

栝蒌桂枝汤、葛根汤的方剂组成及用法。

介绍了两种治疗痉病的方剂:栝蒌桂枝汤和葛根汤。栝蒌桂枝汤用于治疗风伤卫气、发热汗出者;葛根汤用于治疗寒伤营血、发热无汗者。

痉病是太阳证,亦有在阳明经者。若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齿齘者,胃土燥热,筋脉枯焦之故。宜重用清凉滋润之味,不可拘太阳经法。

说明痉病不仅见于太阳经,也有可能出现在阳明经。若出现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齿齘等症状,多因胃土燥热、筋脉枯焦所致,治疗时应重用清凉滋润之品,不可拘泥于太阳经的治疗方法。

甚者,宜大承气汤,泻其胃热乃愈。

对于病情严重者,宜使用大承气汤以泻胃热,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痉病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6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