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暍病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暍病根原-原文

暍病者,暑热而感风寒也。

热则伤气,寒则伤形。

“《素问·通评虚实论》”: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以寒性敛闭,暑性疏泄,寒闭其形而皮毛不开,是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腠理不阖,是以气虚而身热。

暍病则伤于暑,而又伤于寒者也。

盛暑汗流,元气蒸泄,被清风而浴寒水,玄府骤闭,《素问》:玄府者,汗孔也。

里热不宣,故发热恶寒,口渴齿燥,身重而疼痛,脉细而芤迟也。

盖气不郁则不病,虽毒热挥汗,表里燔蒸,筋力懈惰,精神委顿,而新秋变序,暑退凉生,肺府清爽,精力如初,不遇风寒,未尝为病。

及热伤于内,寒伤于外,壮火食气,而腠理忽敛,气耗而热郁,于是病作也。

汗之愈泄其气,则恶寒益甚。

温之愈助其火,则发热倍增。

下之愈亡其阳,则湿动木郁,而淋涩弥加。

法当补耗散之元气,而不至于助火,清烦郁之暑热,而不至于伐阳。

清金而泻热,益气而生津,无如仲景人参白虎之为善也。

人参白虎汤

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半杯人参三钱

米熟汤成,取大半杯,热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暍病根原-译文

中暑生病的人,是因为被暑热所伤同时感受了风寒。热会伤害人的气,寒会伤害人的身体。《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气盛而身体感觉寒冷,是因为受到了伤寒的影响;气虚而身体感觉发热,是因为受到了暑热的影响。因为寒性会收敛封闭,暑性会疏散,寒会封闭身体使得皮肤和毛发不张开,所以气盛而身体感觉寒冷;暑会疏散人的气,使得皮肤和毛发不闭合,所以气虚而身体感觉发热。中暑的病既受到暑热的伤害,也受到寒气的伤害。

在盛夏出汗很多,人的元气会蒸发散失,被清风吹拂后沐浴在冷水中,汗孔会突然闭合,《素问》中提到:玄府是指汗孔。里边的热不能散发,所以会发热、怕冷,口渴、牙齿干燥,身体沉重并伴有疼痛,脉搏细弱而缓慢。因为气不郁结就不会生病,即使有毒素和热,大量出汗,表里都像在燃烧,筋力变得懒惰,精神疲惫,但到了新秋,暑气退去,凉气产生,肺部清爽,精力恢复如初,如果不遇到风寒,就不会生病。等到体内热伤,体外寒伤,强烈的火气消耗了人的气,皮肤和毛发突然收敛,气耗损而热气郁结,于是病就发作了。

出汗过多会进一步耗散人的气,所以会感到更加寒冷。用温法治疗会助长火气,所以发热会加剧。用下法会消耗人的阳气,导致湿气活动,木气郁结,淋病和涩滞会更加严重。治疗方法应当补充耗散的元气,但不能助长火气;清除烦热的暑热,但不能损伤阳气。清热润肺以泻热,益气以生津液,没有比张仲景的人参白虎汤更有效的了。

人参白虎汤: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半杯,人参三钱。将米煮熟后,加入药汤,取大半杯,热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暍病根原-注解

暍病:暍病,古称中暑病,因夏日暑热天气中,人体汗出过多,阳气外泄,导致体内阴气不足,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疾病。

暑热:指夏季的高温天气,气温高,人体容易感受热邪。

风寒:指寒邪和风邪,寒邪易伤阳气,风邪易伤筋骨。

气盛身寒:气盛指体内阳气偏盛,身寒指身体感觉寒冷。

气虚身热:气虚指体内阳气不足,身热指身体感觉发热。

寒性敛闭:寒性收敛,闭阻气机。

暑性疏泄:暑性发散,疏泄气机。

腠理: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缝隙,是汗液和气机出入的通道。

玄府:《素问》中指汗孔,是汗液排出的通道。

汗流:出汗。

元气: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能量。

清风:凉爽的风。

寒水:冷的水。

燔蒸:热气蒸腾。

筋力懈惰:筋骨无力,精神不振。

新秋变序:秋天来临,季节更替。

肺府:中医术语,指肺脏。

腠理忽敛:腠理突然收敛,指汗孔关闭。

气耗:元气消耗。

热郁:热邪郁结。

汗之愈泄其气:发汗之后,元气更加耗泄。

温之愈助其火:温补之后,助长了体内的火气。

下之愈亡其阳:使用泻下药物之后,损伤了阳气。

湿动木郁:湿邪活动,导致肝气郁结。

淋涩:指小便不利。

法当:应当采取的方法。

补耗散之元气:补充因疾病耗散的元气。

清烦郁之暑热:清除因暑热引起的烦闷和郁结。

伐阳:损伤阳气。

清金而泻热:清热泻火。

益气而生津:补气并生津液。

仲景:指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

人参白虎汤:中医方剂名,用于治疗暑热伤津、气阴两虚之证。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暍病根原-评注

暍病者,暑热而感风寒也。热则伤气,寒则伤形。

此句开篇即点明了暍病的成因,即由暑热和风寒共同作用所致。暑热伤气,寒邪伤形,这是中医对暍病病因的基本认识。

《素问·通评虚实论》: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此句引用了《素问》中的理论,进一步阐释了暍病的病机。气盛身寒是由于伤寒,气虚身热则是伤暑。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

以寒性敛闭,暑性疏泄,寒闭其形而皮毛不开,是以气盛而身寒;暑泄其气而腠理不阖,是以气虚而身热。

此句详细分析了暍病的病机,寒邪敛闭导致身体气盛而寒,暑邪疏泄导致身体气虚而热。这反映了中医对病机的深入探讨。

暍病则伤于暑,而又伤于寒者也。

此句总结了暍病的双重病因,即暑邪和寒邪共同作用,使得暍病成为了一种复杂的病症。

盛暑汗流,元气蒸泄,被清风而浴寒水,玄府骤闭,《素问》:玄府者,汗孔也。

此句描述了暍病在夏季盛暑时,由于大量出汗导致元气蒸泄,再加上受寒水沐浴,使得玄府(汗孔)突然关闭。引用《素问》中的概念,增加了论述的权威性。

里热不宣,故发热恶寒,口渴齿燥,身重而疼痛,脉细而芤迟也。

此句进一步描述了暍病的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口渴、齿燥、身重、疼痛以及脉象变化。这些都是暍病的典型表现。

盖气不郁则不病,虽毒热挥汗,表里燔蒸,筋力懈惰,精神委顿,而新秋变序,暑退凉生,肺府清爽,精力如初,不遇风寒,未尝为病。

此句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了暍病的预防,即保持气血畅通,避免毒热侵袭。同时,也说明了季节变化对暍病的影响。

及热伤于内,寒伤于外,壮火食气,而腠理忽敛,气耗而热郁,于是病作也。

此句描述了暍病发病的过程,即热邪伤于内,寒邪伤于外,导致腠理收敛,气耗热郁,从而引发疾病。

汗之愈泄其气,则恶寒益甚。温之愈助其火,则发热倍增。下之愈亡其阳,则湿动木郁,而淋涩弥加。

此句分析了暍病治疗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即过度发汗会导致恶寒加剧,过度温补会加重发热,过度下法会损伤阳气,导致湿邪内生。

法当补耗散之元气,而不至于助火,清烦郁之暑热,而不至于伐阳。

此句提出了暍病治疗的原则,即补充耗散的元气,同时避免助火和伐阳。

清金而泻热,益气而生津,无如仲景人参白虎之为善也。

此句推荐了张仲景的人参白虎汤作为暍病的治疗方案,强调了清热、益气、生津的重要性。

人参白虎汤:石膏三钱,知母三钱,甘草二钱,粳米半杯,人参三钱。

此句列出了人参白虎汤的组成,详细说明了药材的用量。

米熟汤成,取大半杯,热服。

此句说明了人参白虎汤的服用方法,强调了热服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暍病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6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