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历节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历节根原-原文

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

膝踝乃众水之溪壑,诸筋之节奏,寒则凝冱于溪谷之中,湿则淫泆于关节之内,故历节病焉。

足之三阴,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

而少厥水木之升,随乎太阴之土,土湿而不升,则水木俱陷,于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风起。

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淫则肉伤,寒淫则骨伤,风淫则筋伤。

筋骨疼痛而肌肉壅肿者,风寒湿之邪,合伤于足三阴之经也。

其病成则内因于主气,其病作则外因于客邪。

汗孔开张,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肿痛如折。

虽原于客邪之侵陵,实由于主气之感召,久而壅肿卷屈,跛蹇疲癃。

此亦中风之类也,而伤偏在足。

盖以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寒湿,地下之浊邪,同气相感,故伤在膝踝。

诸如膝风、脚气,色目非一,而究其根原,正自相同。

凡腿上诸病,虽或木郁而生下热,然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则是湿寒,必无湿热之理。

《金匮》义精而法良,当思味而会其神妙也。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白术二钱附子二钱知母四钱防风四钱麻黄二钱生姜五钱

煎大半杯,温服。

历节风证,肢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吐,身羸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

此缘饮酒汗出,当风取凉,酒气在经,为风所闭,湿邪淫泆,伤于筋骨。

湿旺土郁,汗从土化,是以色黄。

其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内,则是湿寒。

法宜术、甘培土,麻、桂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温寒。

湿寒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

若其病剧,不能捷效,加黄芪以行经络,乌头以驱湿寒,无有不愈。

一切膝风、脚气诸证,不外此法。

乌头用法:炮,去皮、脐,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药汤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历节根原-译文

历节病,是指风寒湿这三种邪气,伤害了筋骨所引起的疾病。膝盖和脚踝是众多水液汇聚的地方,也是筋脉的节奏所在。如果受寒,水液就会在山谷中凝结;如果受湿,水液就会在关节中泛滥,因此就会患上历节病。

足三阴经,从脚开始,向内经过脚踝和膝盖,然后向上到胸部。而少阳水木的上升,随着太阴土的运行。如果土湿而不上升,那么水和木都会下陷,于是癸水之寒产生,乙木之风兴起。肉由脾所主,骨属于肾,筋由肝所司。湿邪过盛会伤害肉,寒邪过盛会伤害骨,风邪过盛会伤害筋。筋骨疼痛,肌肉肿胀,是风寒湿这三种邪气,共同伤害了足三阴经。

这种病形成的原因是内在的主气,发病的原因是外在的客邪。汗孔张开,遇到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络中的热气郁结,导致肿胀和疼痛像折断一样。虽然最初是因为客邪的侵袭,但实际上是由于主气的感召。时间久了,就会肿胀、卷曲、跛行、疲软、腿脚无力。这也是中风的一种,但伤害偏在脚上。因为清邪在上,浊邪在下,寒湿是地下的浊邪,与同气相感,所以伤害在膝盖和脚踝。像膝风、脚气这样的病,虽然症状不同,但根本原因是一样的。

所有腿上的疾病,虽然有的可能是由于木气郁结而生下热,但热是在经络中,不在骨髓里,骨髓中是湿寒,绝对不会有湿热的情况。《金匮要略》的义理精深,方法良好,应当仔细品味并领会其中的奥妙。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白术二钱,附子二钱,知母四钱,防风四钱,麻黄二钱,生姜五钱。煎成大半杯,温服。

历节风证的症状是肢体关节疼痛,脚肿头痛,气短想呕吐,身体虚弱发热,黄色汗液沾湿衣服,颜色像柏树汁。这是由于饮酒后出汗,在风中取凉,酒气在经络中,被风所闭,湿邪泛滥,伤害了筋骨。湿气旺盛,土气郁结,汗液从土中转化,所以颜色发黄。经络中是湿热,骨髓中是湿寒。治疗方法是使用白术和甘草来培土,麻黄和桂枝来通经络,知母和芍药来泻热和清风,防风和附子来去湿和温寒。湿寒从内消除,湿热从外排除,肿胀和疼痛自然就会平息。如果病情严重,不能迅速见效,可以加黄芪来行经络,乌头来驱除湿寒,没有治不好的。所有膝风、脚气等疾病,都不外乎这个方法。

乌头的使用方法:炮制后去皮和脐,切片,烘干,用蜜煎取汁,加入药汤中服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历节根原-注解

历节:历节病,中医病名,指由于风寒湿邪侵袭筋骨关节所引起的疾病。

膝踝:膝部和踝部,都是人体下肢的重要关节。

三阴:中医术语,指足三阴经,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

水木:中医术语,指水元素和木元素,分别对应肾和肝。

太阴:中医术语,指足太阴脾经。

癸水:中医术语,指肾水,癸为水之成数,代表肾水。

乙木:中医术语,指肝木,乙为木之成数,代表肝木。

肉:中医术语,指肌肉。

骨:中医术语,指骨骼。

筋:中医术语,指筋脉。

湿淫:中医术语,指湿邪过盛,侵袭人体。

寒淫:中医术语,指寒邪过盛,侵袭人体。

风淫:中医术语,指风邪过盛,侵袭人体。

汗孔:人体汗腺的开口,是汗液排出的通道。

客邪:中医术语,指外来侵袭人体的邪气。

主气:中医术语,指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

中风:中医术语,指风邪侵袭人体引起的疾病,此处指历节风证。

清邪:中医术语,指清冷之邪气。

浊邪:中医术语,指混浊之邪气。

膝风:中医病名,指风邪侵袭膝关节引起的疾病。

脚气:中医病名,指湿邪侵袭足部引起的疾病。

《金匮》:《金匮要略》,古代中医典籍,由张仲景所著。

桂枝芍药知母汤:中医方剂名,由桂枝、芍药、知母等药物组成,用于治疗历节风证。

附子:中药名,为乌头的子根,有温经散寒、止痛的功效。

麻黄:中药名,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

生姜:中药名,有温中止呕、发汗解表的功效。

乌头:中药名,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功效。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历节根原-评注

历节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膝踝乃众水之溪壑,诸筋之节奏,寒则凝冱于溪谷之中,湿则淫泆于关节之内,故历节病焉。

此段文字阐述了历节病的成因,指出风寒湿三邪侵袭筋骨,导致历节病的发生。其中‘历节’一词,指代关节,‘溪壑’和‘节奏’分别比喻关节的深浅和运动规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邪气侵袭关节的病理过程。

足之三阴,起于足下,内循踝膝,而上胸中。而少厥水木之升,随乎太阴之土,土湿而不升,则水木俱陷,于是癸水之寒生,乙木之风起。

此段论述了足三阴经的起止和运行路径,以及湿邪导致水木之升受阻,进而引发癸水之寒和乙木之风。这里的‘癸水’和‘乙木’分别代表肾和肝,体现了中医五行理论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肉主于脾,骨属于肾,筋司于肝,湿淫则肉伤,寒淫则骨伤,风淫则筋伤。筋骨疼痛而肌肉壅肿者,风寒湿之邪,合伤于足三阴之经也。

此段进一步阐述了湿邪、寒邪和风邪对筋骨、肌肉的影响,以及三邪合伤足三阴之经的病理机制。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即根据病因病机,确定治疗原则。

其病成则内因于主气,其病作则外因于客邪。汗孔开张,临风入水,水湿内传,风寒外闭,经热郁发,肿痛如折。

此段描述了历节病的发病过程,指出内因主气,外因客邪。同时,通过汗孔开张、风入水湿、风寒外闭等具体症状,揭示了邪气侵袭人体的途径和病机变化。

虽原于客邪之侵陵,实由于主气之感召,久而壅肿卷屈,跛蹇疲癃。此亦中风之类也,而伤偏在足。

此段进一步分析了历节病的病因病机,指出虽然原于客邪侵袭,实则由于主气感召。同时,将历节病归为中风的范畴,强调其与中风病在病因病机上的相似性。

诸如膝风、脚气,色目非一,而究其根原,正自相同。

此段指出膝风、脚气等疾病虽然症状各异,但其根本病因病机相同,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

凡腿上诸病,虽或木郁而生下热,然热在经络,不在骨髓,其骨髓之中,则是湿寒,必无湿热之理。

此段阐述了腿上疾病的病因病机,指出热在经络,湿寒在骨髓,强调了湿寒与湿热的区别。

《金匮》义精而法良,当思味而会其神妙也。

此段赞扬《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和临床疗效,强调学习经典的重要性。

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四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白术二钱附子二钱知母四钱防风四钱麻黄二钱生姜五钱煎大半杯,温服。

此段介绍了桂枝芍药知母汤的组成和用法,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特点。

历节风证,肢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吐,身羸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缘饮酒汗出,当风取凉,酒气在经,为风所闭,湿邪淫泆,伤于筋骨。

此段描述了历节风证的临床表现,分析了病因病机,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依据。

湿旺土郁,汗从土化,是以色黄。其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内,则是湿寒。法宜术、甘培土,麻、桂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防风、附子,去湿而温寒。

此段进一步分析了历节风证的病因病机,提出了治疗原则,即培土、通经、泻热、清风、去湿、温寒。

湿寒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若其病剧,不能捷效,加黄芪以行经络,乌头以驱湿寒,无有不愈。

此段阐述了治疗历节风证的方剂加减原则,强调根据病情变化灵活运用。

一切膝风、脚气诸证,不外此法。

此段总结了历节风证的治疗方法,指出其适用于各种膝风、脚气等疾病。

乌头用法:炮,去皮、脐,切片,焙干,蜜煎,取汁,入药汤服。

此段介绍了乌头的炮制方法和用法,体现了中医方剂学的严谨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历节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5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