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伤风根原-原文
伤风者,中虚而外感也。
阳衰土湿,中脘不运,胃土常逆,肺金失降,胸中宗气不得四达,时时郁勃于皮毛之间。
遇饮食未消,中气胀满,阻格金火沉降之路。
肺金郁发,蒸泄皮毛,宗气外达,是以不病。
一被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壅遏,不能外发,故逆循鼻窍,嚏喷而出。
湿气淫蒸,清涕流溢,譬之水气蒸腾,滴而为露也。
水生于金,肺气上逆,无以化水,故小便不利。
‘《素问·风论》’:劳风法在肺下,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
盖膀胱之水,全是肺气所化,水利则膀胱之郁浊下泄,肺家之壅滞全消。
湿去而变燥,故痰涕胶黏,色化青黄,出于口鼻,肺藏不伤也。
少年阳衰未极,肺不终郁,则气降而化水,故引精于三日。
中年者五日。
末年阳衰,不能引精者七日。
若其终不能引,久而郁热蒸腐,则肺伤而死矣。
太阳引精,赖乎阳明之降。
中气运转,阳明右降,则肺金下达而化水尿,积郁始通。
阳明不降,肺无下行之路,太阳无引精之权也。
法宜泻肺而开皮毛,理中而泻湿郁。
湿消而郁散,气通而水调,无余事已。
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橘皮二钱干姜三钱砂仁二钱
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伤风根原-译文
感冒的人,是因为身体内部虚弱而外部受到风邪侵袭。阳气衰弱,湿气重,中脘(腹部中央)的气机不顺畅,胃部的土气常常上逆,肺金(肺脏)失去了下降的功能,胸中的宗气(人体中的一种重要气)不能四通八达,时常郁结在皮毛之间。遇到饮食没有消化,中气(脾胃之气)膨胀满闷,阻碍了肺金和火气下降的道路。肺金郁结后,蒸汽通过皮毛,宗气外达,所以不会生病。一旦受到风寒,闭住了皮毛,肺气郁结,不能外达,所以逆着鼻子通道,通过喷嚏排出。湿气蒸发,清涕流溢,就像水气蒸发成露水一样。
水是由金(肺)产生的,肺气上逆,无法将水化开,所以小便不利。《素问·风论》说:劳风病在肺下,太阳(膀胱)引精需要三天,中年人需要五天,不精的人需要七天,咳嗽会排出青黄色的涕液,形状像脓,大小如弹丸,从口中或鼻中流出,如果不出则伤害肺,伤害肺就会死亡。因为膀胱中的水全是肺气所化,水利则膀胱中的郁浊下泄,肺部的郁滞完全消除。湿气消除后变成干燥,所以痰涕黏稠,颜色变为青黄,从口鼻排出,肺脏不会受到伤害。年轻人阳气衰弱但未到极点,肺不会持续郁结,气会下降并化成水,所以引精需要三天。中年人需要五天。老年人阳气衰弱,不能引精需要七天。如果最终不能引精,时间久了郁热蒸腐,就会伤害肺而死亡。
太阳(膀胱)引精依赖于阳明(大肠)的下降。中气运转,阳明右降,则肺金下降并化成水尿,积郁开始疏通。阳明不降,肺没有下降的道路,太阳就没有引精的权力了。治疗方法是泻肺并打开皮毛,调理中气并泻除湿郁。湿气消除,郁结散去,气机畅通,水液调节,就没有其他问题了。
紫苏姜苓汤:紫苏叶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半夏三钱,橘皮二钱,干姜三钱,砂仁二钱。煎成大半杯,热服,盖好衣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伤风根原-注解
伤风:指受到风邪侵袭,导致感冒等疾病。
中虚:中医术语,指人体内部虚弱,气血不足。
外感:中医术语,指外界邪气侵入人体。
阳衰:中医术语,指人体阳气不足。
土湿:中医术语,指脾胃湿气过重。
中脘:中医术语,指人体腹部中央的位置。
不运:中医术语,指气血运行不畅。
胃土:中医术语,指脾胃功能。
常逆:中医术语,指脾胃功能异常,胃气上逆。
肺金:中医术语,指肺脏,五行中属金。
失降:中医术语,指肺气不能正常下降。
胸中宗气:中医术语,指胸中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四达:中医术语,指气能够畅通无阻地到达身体各处。
郁勃:中医术语,指气郁结而膨胀。
皮毛:中医术语,指皮肤和毛发,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饮食未消:中医术语,指食物在体内未能完全消化。
中气:中医术语,指脾胃之气。
胀满:中医术语,指腹部感觉膨胀不适。
阻格:中医术语,指阻碍、不通畅。
金火:中医术语,指肺金和心火,两者在五行中相生相克。
沉降:中医术语,指气或物质向下移动或沉淀。
蒸泄:中医术语,指通过蒸发而泄出。
风寒:中医术语,指风邪和寒邪共同侵袭人体。
闭:中医术语,指阻塞、关闭。
嚏喷:中医术语,指打喷嚏的动作。
淫蒸:中医术语,指湿气过重,蒸腾作用强烈。
清涕:中医术语,指鼻涕清澈,常与感冒相关。
水气:中医术语,指水液,与肺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
化水:中医术语,指将水液转化为尿液的过程。
小便不利:中医术语,指小便困难或排尿不畅。
劳风:中医术语,指因劳累而引起的风邪侵袭。
巨阳:中医术语,指太阳,即太阳经,与膀胱相关。
引精:中医术语,指太阳经通过膀胱将精气引入体内。
咳出青黄涕:中医术语,指咳嗽时排出青黄色鼻涕。
肺藏:中医术语,指肺脏,五行中属金,主呼吸和气化。
痰涕:中医术语,指痰和鼻涕,常与呼吸道疾病相关。
胶黏:中医术语,指痰涕粘稠。
阳明:中医术语,指阳明经,与胃和大肠相关。
中气运转:中医术语,指脾胃之气正常运行。
肺金下达:中医术语,指肺气向下运行。
化水尿:中医术语,指将水液转化为尿液的过程。
积郁:中医术语,指郁结的气或物质。
法宜:中医术语,指治疗方法应该。
泻肺:中医术语,指用泻法治疗肺部的疾病。
开皮毛:中医术语,指打开皮肤和毛发,使邪气外散。
理中:中医术语,指调理脾胃,恢复中焦的功能。
湿郁:中医术语,指湿气郁结。
紫苏姜苓汤:中药方剂名,用于治疗感冒等疾病。
苏叶:中药名,指紫苏的叶子,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
生姜:中药名,指姜的根茎,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甘草:中药名,指甘草的根和根茎,具有调和药性、解毒的作用。
茯苓:中药名,指茯苓的菌核,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
半夏:中药名,指半夏的块茎,具有燥湿化痰的作用。
橘皮:中药名,指橘子的皮,具有理气化痰的作用。
干姜:中药名,指姜的干燥根茎,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
砂仁:中药名,指砂仁的种子,具有化湿止呕的作用。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伤风根原-评注
伤风者,中虚而外感也。阳衰土湿,中脘不运,胃土常逆,肺金失降,胸中宗气不得四达,时时郁勃于皮毛之间。
此段古文阐述了伤风感冒的病因。‘中虚’指人体正气不足,‘外感’则是指外界邪气侵袭。‘阳衰土湿’描述了人体阳气不足,湿气内盛的状态。‘中脘不运’指脾胃功能失调,‘胃土常逆’和‘肺金失降’说明了脾胃和肺的气机逆乱。‘胸中宗气不得四达’表明了宗气(即胸中之气)的运行受阻,‘郁勃于皮毛之间’则形象地描绘了邪气在体表的郁结。这段文字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对感冒的病理机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体现了中医理论对疾病成因的深入理解。
遇饮食未消,中气胀满,阻格金火沉降之路。肺金郁发,蒸泄皮毛,宗气外达,是以不病。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饮食不当导致中气郁结,阻碍了肺金(肺气)的正常下降。‘阻格金火沉降之路’中的‘金火’比喻肺气,‘沉降’则指肺气应下降至肺部。‘肺金郁发’指肺气郁结而爆发,‘蒸泄皮毛’表示邪气通过皮毛排出体外,‘宗气外达’则是指宗气得以正常运行。这里体现了中医对感冒病机中邪正相争的描述,以及邪气外出的过程。
一被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壅遏,不能外发,故逆循鼻窍,嚏喷而出。
此句描述了风寒侵袭时,皮毛被闭,肺气不能正常外发,导致邪气逆行至鼻窍,引发喷嚏。这里的‘嚏喷而出’是对感冒时常见症状的生动描绘,体现了中医对感冒症状的观察和总结。
湿气淫蒸,清涕流溢,譬之水气蒸腾,滴而为露也。
‘湿气淫蒸’指湿邪蒸腾,‘清涕流溢’描述了感冒时流鼻涕的症状。‘譬之水气蒸腾,滴而为露也’则是用自然现象来比喻人体湿邪的表现,体现了中医的类比思维。
水生于金,肺气上逆,无以化水,故小便不利。
此句解释了肺气上逆导致小便不利的原因。‘水生于金’指水液来源于肺金(肺气),‘肺气上逆’则导致水液不能正常转化,从而引起小便不利。这里体现了中医对水液代谢和肺气关系的认识。
《素问·风论》:劳风法在肺下,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
此段引用了《素问·风论》中的内容,描述了劳风的症状和预后。‘劳风法在肺下’指劳风病位在肺下,‘巨阳引精’、‘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等描述了不同年龄段的病情发展和恢复时间。‘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等则是对症状的具体描述,‘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则是对病情严重性的警示。
盖膀胱之水,全是肺气所化,水利则膀胱之郁浊下泄,肺家之壅滞全消。湿去而变燥,故痰涕胶黏,色化青黄,出于口鼻,肺藏不伤也。
此段进一步阐述了肺气与水液代谢的关系。‘膀胱之水,全是肺气所化’指膀胱中的水液来源于肺气,‘水利则膀胱之郁浊下泄’描述了水液代谢正常时,膀胱中的郁浊物质能够排出体外。‘湿去而变燥’、‘痰涕胶黏,色化青黄’等则是对病情变化的描述,‘肺藏不伤也’则是对病情轻微的表述。
少年阳衰未极,肺不终郁,则气降而化水,故引精于三日。中年者五日。末年阳衰,不能引精者七日。若其终不能引,久而郁热蒸腐,则肺伤而死矣。
此段分析了不同年龄段对感冒的反应和恢复时间。‘少年阳衰未极’、‘中年者五日’、‘末年阳衰,不能引精者七日’等描述了不同年龄段病情的发展变化。‘若其终不能引,久而郁热蒸腐,则肺伤而死矣’则是对病情严重时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的警示。
太阳引精,赖乎阳明之降。中气运转,阳明右降,则肺金下达而化水尿,积郁始通。
此段说明了太阳和阳明两经在感冒治疗中的作用。‘太阳引精’、‘阳明之降’等描述了两经的功能,‘中气运转’、‘阳明右降’则是指脾胃功能的正常。‘肺金下达而化水尿’、‘积郁始通’则是对治疗机理的描述。
阳明不降,肺无下行之路,太阳无引精之权也。法宜泻肺而开皮毛,理中而泻湿郁。湿消而郁散,气通而水调,无余事已。
此段提出了治疗感冒的方法。‘阳明不降’、‘肺无下行之路’等描述了病情的病理变化,‘法宜泻肺而开皮毛’、‘理中而泻湿郁’等则是治疗原则。‘湿消而郁散’、‘气通而水调’则是对治疗结果的描述。
紫苏姜苓汤:苏叶三钱生姜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橘皮二钱干姜三钱砂仁二钱。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此段介绍了紫苏姜苓汤的组成和用法。紫苏姜苓汤是中医方剂,由多种药材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功效。‘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则是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对药物服用的细致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