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原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原-原文

中风者,土湿阳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

四肢者,诸阳之本,营卫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实秉气于脾胃。

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转,火降而化气。

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行于经络,则曰营卫。

四肢之轻健而柔和者,营卫之滋荣,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运,卫气阻梗,则生麻木。

麻木者,肺气之郁,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肤枯槁而顽废也。

诸筋者,司于肝而会于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故肢节枯硬。

一日七情郁伤,八风感袭,闭其皮毛而郁其经藏,经络之燥盛,则筋脉急挛,肢节拳缩,屈而不伸,痹而不仁也;脏腑之湿盛,则化生败浊,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顽昧不灵也。

人身之气,愈郁则愈盛,皮毛被感,孔窍不开,郁其筋节之燥,故成瘫痪,郁其心肺之湿,故作痴瘖。

脏腑者,肢节之根本,肢节者,脏腑之枝叶。

根本既拔,枝叶必瘁,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

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

风无刻而不扬,人有时而病作,风同而人异也。

此与外感风伤卫气之风,原无悬殊,粗工不解,谬分西北东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误千古,良可伤也。

桂枝乌苓汤

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左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黄芪姜苓汤

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

煎大半杯,温服。

治右半偏枯者。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芪,生姜可用一二两。

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

寒水侮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当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

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随其所虚而病枯槁,故曰偏枯。

左半偏枯,应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也。

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则是血中之气滞也。

右半偏枯,应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也。

若足大指亦病拳曲,则是气中之血枯也。

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无不病者,以足太阴脾行足大指,太阴脾土之湿,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亦有湿郁而生热者。

然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

而肝胆之燥热,究不及脾肾寒湿者之多,总宜温燥水土,以达肝木之郁。

风袭于表,郁其肝木,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故病挛缩。

木达风息,血复筋柔,则挛缩自伸。

其血枯筋燥,未尝不宜阿胶、首乌之类,要当适可而止,过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风家肢节挛缩,莫妙于熨法。

右半偏枯,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偏枯,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

药气透彻,则寒湿消散,筋脉和柔,拳曲自松。

药用布巾缚住,外以火炉温之。

三四次后,气味稍减,另易新者。

久而经络温畅,发出臭汗一身,气息非常,胶黏如饴,则肢体活软,屈伸如意矣。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强不语者,脾土之陷也。

以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故昏愦不知人事;

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蹇涩不能言语。

此总由湿气之盛也。

仲景《金匮》: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者,风邪外袭,郁其脏腑之气,非风邪之内入于脏腑也。

一切羌、独、艽、防驱风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

惟经藏病轻,但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

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取微汗,偏斜即止。

其大便结燥,缘于风动血耗,而风动之由,则因土湿而木郁。

法宜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滑大肠。

结甚者,重用苁蓉,滋其枯槁。

龟板、地黄、天冬之类,滋湿伐阳,慎不可用,中气一败,则大事去矣。

庸工至用大黄,可恨之极!

其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葶苈散

葶苈三钱白芥子三钱甘遂一钱

研细,每服五分。

宿痰即从便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原-译文

中风的人,是因为土地潮湿、阳气衰弱,四肢失去了控制而受到外来的风邪侵袭。四肢是所有阳气的根本,是营气和卫气的起点和终点,追溯其根源,实际上是脾胃在控制着气的运行。脾土向左旋转,水上升而转化为血,胃土向右旋转,火下降而转化为气。血液藏于肝脏,气由肺部统一,并在经络中运行,这就称为营卫。四肢轻盈健壮且柔韧的人,是因为营卫得到了滋养,这也是脾胃滋养的结果。

阳气亏损、土地潮湿,中气不能通达四肢,四肢经络凝滞不流通,卫气受阻,就会产生麻木。麻木是因为肺气郁结,肺主皮毛,卫气郁结,不能温暖和滋润皮毛,所以皮肤干枯而粗糙。

所有的筋脉都由肝脏控制,在关节处汇聚。土地潮湿、木气郁结,风动血耗,筋脉干涩,所以关节变得干燥和僵硬。

一天之内,七情郁结,八风侵袭,闭住皮毛,经藏郁结,经络干燥过盛,筋脉就会紧张,关节弯曲不能伸展,麻木不仁;脏腑中湿气过盛,就会产生败浊,堵塞通道,神志迷乱,言语笨拙,愚昧不灵活。

脏腑是肢节的根本,肢节是脏腑的枝叶。根本一旦被拔除,枝叶必然枯萎,不仅仅是风邪造成的伤害。风是百病的首领,变化无常,实际上是因为病人的体质不同,因人而异,而风本身并没有变化。风无时无刻不在飘扬,人有时会生病,风是相同的,但人是不同的。

这与外感风邪伤害卫气的情况原本没有太大的区别,粗心的大夫不理解,错误地将风向分为西北东南,真假是非,误导了千古,实在令人痛心。

桂枝乌苓汤:桂枝三钱,芍药三钱,甘草二钱,首乌三钱,茯苓三钱,砂仁一钱。煎成大半杯,温服。治疗左侧偏瘫。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黄芪姜苓汤:黄芪三钱,人参三钱,甘草二钱,茯苓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煎成大半杯,温服。治疗右侧偏瘫。

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情严重者,黄芪、生姜可用一二两。

中风的原因在于土地潮湿,土地潮湿的原因是因为水寒。寒水侵犯土地,土地败坏不能将气运行到四肢,一旦遇到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就会得中风。

肝脏藏血而向上提升,肺脏藏气而向下下降。气分偏虚,就会在右边生病,血分偏虚,就会在左边生病,随着所虚之处,身体就会变得枯槁,所以称为偏枯。左侧偏枯,应该是在脚大拇指,因为足厥阴肝经行于脚大拇指。如果手大拇指也弯曲,那就是血液中的气滞。

右侧偏枯,应该是在手大拇指,因为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拇指。如果脚大拇指也弯曲,那就是气中的血枯。

总之,左右偏枯,脚大拇指无不生病,因为足太阴脾经行于脚大拇指,太阴脾土的湿气是左右偏枯的根本。

土地潮湿,肾水必然寒冷,其中也有湿气郁结而生热的情况。然而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而肝胆的燥热,终究不及脾肾寒湿的多,总体来说,应该温燥水土,以达到肝木的郁结。

风侵袭于表,郁结肝木,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所以病状是挛缩。木气通达,风息,血液恢复,筋脉柔韧,挛缩就会自然伸展。如果血液枯竭,筋脉干燥,阿胶、首乌之类的药物也许有用,但应该适量,过量使用会滋湿而败坏脾阳,不可不谨慎。

风病引起的肢节挛缩,最妙的方法是热敷。右侧偏枯,使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侧偏枯,使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将这些药物研成末,用布包起来,热敷在病处的关节上。药气透入,寒湿就会消散,筋脉变得柔韧,弯曲自然放松。用药布绑住,外面用火炉加热。三四次后,药气稍减,换新的。

如果神志不清,那是胃土上逆;如果舌头发硬不能说话,那是脾土下陷。因为胃土上逆,浊气郁结,化生痰涎,心窍被堵塞,所以昏昏沉沉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张,牵引舌根,短缩不舒,所以说话困难。

这些都是因为湿气过盛。仲景《金匮》说,邪气进入府,就不认识人,邪气进入藏,舌头就难以说话。风邪外袭,郁结脏腑之气,并不是风邪内入脏腑。

所有的羌活、独活、防风、驱风的方法,都是庸医的错误做法,切不可服用!只有经藏病轻,只是鼻口歪斜,可以解表。使用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略微出汗,歪斜就会停止。

如果大便干燥,是因为风动血耗,而风动的原因,是因为土地潮湿而木气郁结。应该使用阿胶、肉苁蓉,清风润燥,以润滑大肠。大便干燥严重者,重用肉苁蓉,滋养其干燥。

龟板、地黄、天冬之类的药物,滋湿败阳,切不可使用,中气一旦败坏,就大事不好了。庸医甚至使用大黄,可恨之极!

如果痰涎黏稠堵塞,使人迷惑不清,可以使用葶苈散来泻下,痰液排出后,神志就会清醒。

葶苈散:葶苈三钱,白芥子三钱,甘遂一钱。研成细末,每次服用五分。陈旧的痰液就会从大便排出。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原-注解

中风:指因风邪侵袭人体,导致脉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的疾病,多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土湿阳衰: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脾胃虚弱,湿邪内生,阳气不足。

四肢失秉:指四肢失去正常的功能,不能自主活动。

外感风邪:指外界风邪侵袭人体。

四肢:指人体的上肢和下肢。

诸阳之本:中医理论中指四肢是人体阳气汇聚的地方。

营卫: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营养和保卫物质。

脾胃:中医理论中的脏腑之一,负责消化吸收,为人体提供营养。

脾土:中医理论中脾的属性,属土,主运化。

胃土:中医理论中胃的属性,属土,主受纳。

肝:中医理论中的脏腑之一,主藏血。

肺:中医理论中的脏腑之一,主气。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

营卫之滋荣:指营卫物质充足,使四肢健康。

阳亏土湿:指阳气不足,湿邪内生。

中气: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脾胃之气。

八风:中医理论中的八种风邪,分别对应八方位的风。

七情:中医理论中的七种情绪,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

肢节:指人体的关节。

瘫痪:指肢体瘫痪,不能活动。

脏腑: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人体内的脏器。

风邪: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外邪之一,多表现为风疹、头痛等症状。

桂枝乌苓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中风。

黄芪姜苓汤: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中风。

偏枯:中医理论中的症状,指半身不遂。

足大指:脚的大拇指。

手大指:手的大拇指。

脾土之湿:指脾脏湿邪内生。

肾水: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肾脏的水液。

阿胶:一种中药材,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

首乌:一种中药材,具有补肝肾、益精血的作用。

熨法:一种中医治疗方法,通过热敷来治疗疾病。

胃土之逆: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胃气上逆。

脾土之陷:中医理论中的病理状态,指脾气下陷。

邪入于府: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邪气侵入人体的腑。

邪入于藏: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邪气侵入人体的脏。

羌、独、艽、防:中医理论中的药物,具有驱风的作用。

解表:中医治疗方法,指通过发汗来解除表邪。

葶苈散:一种中药方剂,用于治疗痰涎堵塞。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原-评注

中风者,土湿阳衰,四肢失秉而外感风邪者也。

此句揭示了中风病因,认为土湿阳衰是中风的外因,外感风邪是中风内因。土湿阳衰,即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湿,导致阳虚,四肢失养,外感风邪,进一步加重病情。

四肢者,诸阳之本,营卫之所起止,而追其根原,实秉气于脾胃。

此句强调了四肢与脾胃的关系,认为四肢的阳气来源于脾胃,脾胃是四肢的根本,脾胃虚弱则四肢失养,营卫失调。

脾土左旋,水升而化血,胃土右转,火降而化气。

此句说明了脾胃的功能,脾土左旋,将水液转化为血液;胃土右转,将火气降下转化为气。脾胃的正常运行,是血液和气的生成和转化的重要环节。

血藏于肝,气统于肺,而行于经络,则曰营卫。

此句阐述了营卫的组成和运行,血藏于肝,气统于肺,通过经络运行全身,称为营卫。营卫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四肢之轻健而柔和者,营卫之滋荣,而即脾胃之灌注也。

此句进一步说明了脾胃对四肢的影响,脾胃的充足营养是四肢轻健柔和的基础。

阳亏土湿,中气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运,卫气阻梗,则生麻木。

此句描述了阳虚土湿导致的症状,中气不能四达,四肢经络凝涩不运,卫气受阻,出现麻木。

麻木者,肺气之郁,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煦濡皮毛,故皮肤枯槁而顽废也。

此句分析了麻木的成因,认为肺气郁结,肺主皮毛,卫气郁遏,不能滋养皮毛,导致皮肤枯槁。

诸筋者,司于肝而会于节,土湿木郁,风动血耗,筋脉结涩,故肢节枯硬。

此句说明了筋脉与肝的关系,肝郁导致筋脉结涩,肢节枯硬。

一日七情郁伤,八风感袭,闭其皮毛而郁其经藏,经络之燥盛,则筋脉急挛,肢节拳缩,屈而不伸,痹而不仁也;脏腑之湿盛,则化生败浊,堵塞清道,神迷言拙,顽昧不灵也。

此句描述了七情郁伤和八风感袭导致的症状,包括筋脉急挛、肢节拳缩、屈而不伸、痹而不仁等,以及脏腑湿盛导致的神迷言拙、顽昧不灵等。

人身之气,愈郁则愈盛,皮毛被感,孔窍不开,郁其筋节之燥,故成瘫痪,郁其心肺之湿,故作痴瘖。

此句说明了人身之气郁结,导致瘫痪和痴瘖等症状。

脏腑者,肢节之根本,肢节者,脏腑之枝叶。根本既拔,枝叶必瘁,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

此句强调了脏腑与肢节的关系,脏腑是肢节的根本,肢节是脏腑的枝叶。脏腑出现问题,肢节也会受到影响。

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

此句说明了风是百病之长,变化无常,是因为病家的体质不同,因人而异,而风本身并未改变。

此与外感风伤卫气之风,原无悬殊,粗工不解,谬分西北东南,真假是非之名,以误千古,良可伤也。

此句批评了粗工对风病的误解,导致对风病的治疗错误,造成了千古的误诊。

桂枝乌苓汤、黄芪姜苓汤等方剂,针对中风的不同症状,提出了具体的治疗方案。

中风之证,因于土湿,土湿之故,原于水寒。寒水侮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当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

此句分析了中风证的病因,认为土湿水寒,导致脾胃虚弱,不能行气于四肢,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引发中风。

肝藏血而左升,肺藏气而右降。气分偏虚,则病于右,血分偏虚,则病于左,随其所虚而病枯槁,故曰偏枯。

此句说明了肝藏血,肺藏气,气分偏虚导致右侧偏枯,血分偏虚导致左侧偏枯。

左半偏枯,应病在足大指,足厥阴肝经行于足大指也。若手大指亦病拳曲,则是血中之气滞也。右半偏枯,应病在手大指,手太阴肺经行于手大指也。若足大指亦病拳曲,则是气中之血枯也。

此句分析了左右偏枯的具体症状,与肝经和肺经的运行有关。

究之左右偏枯,足大指无不病者,以足太阴脾行足大指,太阴脾土之湿,乃左右偏枯之原也。

此句总结了左右偏枯的病因,认为脾土之湿是左右偏枯的根本原因。

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亦有湿郁而生热者。然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而肝胆之燥热,究不及脾肾寒湿者之多,总宜温燥水土,以达肝木之郁。

此句分析了土湿肾寒的病理变化,提出了温燥水土的治疗方法。

风袭于表,郁其肝木,木郁风生,耗伤津血,故病挛缩。木达风息,血复筋柔,则挛缩自伸。

此句说明了风邪侵袭导致的症状,以及治疗的方法。

其血枯筋燥,未尝不宜阿胶、首乌之类,要当适可而止,过用则滋湿而败脾阳,不可不慎。

此句说明了阿胶、首乌等药物的应用,以及注意事项。

风家肢节挛缩,莫妙于熨法。右半偏枯,用黄芪、茯苓、生姜、附子,左半偏枯,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布包,热熨病处关节。

此句介绍了熨法治疗风家肢节挛缩的方法,以及具体的药物组成。

其神迷不清者,胃土之逆也;其舌强不语者,脾土之陷也。以胃土上逆,浊气郁蒸,化生痰涎,心窍迷塞,故昏愦不知人事;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短缩不舒,故蹇涩不能言语。

此句分析了神迷不清和舌强不语的病因,认为与脾胃有关。

仲景《金匮》: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者,风邪外袭,郁其脏腑之气,非风邪之内入于脏腑也。

此句引用了《金匮要略》中的内容,说明了风邪外袭导致的症状。

一切羌、独、艽、防驱风之法,皆庸工之妄作,切不可服!惟经藏病轻,但是鼻口偏斜,可以解表。

此句批评了庸工的治疗方法,并提出了正确的治疗方法。

其大便结燥,缘于风动血耗,而风动之由,则因土湿而木郁。法宜阿胶、苁蓉,清风润燥,以滑大肠。

此句分析了大便结燥的病因,提出了治疗方法。

其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用葶苈散下之,痰去则神清。

此句说明了痰涎胶塞的病因,以及治疗方法。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七-杂病解下-中风根原》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5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