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原文
阴阳未判,一气混茫。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化火则热,化水则寒。
方其半升,未成火也,名之曰木。
木之气温,升而不已,积温成热,而化火矣。
方其半降,未成水也,名之曰金。
金之气凉,降而不已,积凉成寒,而化水矣。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
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
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
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
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
阳之半升则为春,全升则为夏;阴之半降则为秋,全降则为冬。
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
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译文
阴阳还没有分开,整个世界充满了混沌的一气。
这股气包含了阴阳两种元素,因此就有了清和浊的区别。清的会上升,浊的会下沉,这是自然的性质。
上升的成为阳,下降的成为阴,阴阳位置不同,形成了两仪,也就是太极。
清和浊之间,称为中气,中气是阴阳升降的中心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土。
这个中心轴运动时,清气向左旋转,上升后变成火;浊气向右旋转,下降后变成水。变成火就会变热,变成水就会变冷。
当它上升了一半,还没有完全变成火的时候,我们称之为木。木的气温,不断上升,积累温度后就会变成火。当它下降了一半,还没有完全变成水的时候,我们称之为金。金的气凉,不断下降,积累凉气后就会变成水。
水、火、金、木,这四个元素称为四象。四象就是阴阳的上升和下降,阴阳就是中气的上升和下降。分开来说,叫做四象;合在一起说,不过是阴阳。
分开来说,叫做阴阳;合在一起说,不过是中气的变化。
四象循环旋转,一年就会完成一次循环。阳在一年前半部分上升,阴在一年后半部分下降。阳上升一半就是春天,完全上升就是夏天;阴下降一半就是秋天,完全下降就是冬天。春天是生长的时候,有木和火的气息,所以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是收获的时候,有金和水的气息,所以秋天凉爽,冬天寒冷。
土没有固定的位置,它在四季的月份中轮流旺盛,每个月十八天,而它掌控的时候,是在六月份。土结合四象,这就是五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注解
阴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等。阴阳的哲学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的医学、天文、地理、哲学等领域。
一气混茫:一气指的是宇宙间统一的物质实体,混茫则表示这种物质实体在宇宙初始时的混沌状态。
气:气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基本物质形态,被认为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
清浊:清浊是气的一种属性,清气通常指纯净、上升的气,浊气则指浑浊、下降的气。
清升浊降: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这是气的基本运动规律,也是自然现象的一种表现。
两仪:两仪即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生成的两个基本元素。
中气:中气指的是介于阴阳之间的状态,可以理解为阴阳之间的平衡点。
枢轴:枢轴在这里比喻阴阳升降的中心点,是阴阳变化的枢纽。
土:土在这里代表中气,是阴阳平衡的象征。
左旋右转:左旋右转是气运动的两种形式,分别对应上升和下降。
四象:四象指的是水、火、金、木四种基本物质形态,是阴阳变化的具体表现。
四象轮旋:四象轮旋是指四象在宇宙中的循环运动,与时间的变化相对应。
五行:五行即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中国古代哲学著作,阐述了阴阳五行学说中的基本原理。首先,作者以‘阴阳未判,一气混茫’开篇,揭示了宇宙万物最初的状态,即阴阳未分,混沌一体。这里的‘一气’指的是宇宙的根本气,它包含了阴阳两种相反相成的元素。
‘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这句话进一步说明了气的本质,即气中包含了阴阳,而阴阳的特性导致了清浊之分,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这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这里‘两仪’指的是阴阳,它们分别代表上升和下降两种状态,从而形成了天地两仪,这是宇宙万物的根本架构。
‘清浊之间,是谓中气,中气者,阴阳升降之枢轴,所谓土也。’中气是阴阳之间的平衡点,它像枢轴一样,维系着阴阳的升降运动。土元素在这里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它既不纯阳也不纯阴,而是介于阴阳之间,是阴阳平衡的关键。
‘枢轴运动,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这句话描述了气的运动如何转化为火和水,这是五行相生的过程。清气左旋化火,浊气右转化水,火性热,水性寒,二者相生相克,维持着宇宙的动态平衡。
‘水、火、金、木,是名四象。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四象是阴阳运动的具体表现,它们代表着不同的自然现象和生命状态。四象的变化反映了阴阳的升降,而阴阳的升降又体现了中气的浮沉。
‘分而名之,则曰四象,合而言之,不过阴阳。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这里强调了四象、阴阳和中气之间的关系,指出四象和阴阳都是中气变化的结果,三者是相互关联的。
‘四象轮旋,一年而周。阳升于岁半之前,阴降于岁半之后。’这句话说明了四象的循环周期,即一年四季的更替。阳气的上升和下降与季节的变化相对应,春季阳气上升,夏季阳气旺盛,秋季阴气上升,冬季阴气旺盛。
‘春生夏长,木火之气也,故春温而夏热;秋收冬藏,金水之气也,故秋凉而冬寒。’这里进一步解释了四季气候变化的原因,春季木气生发,夏季火气旺盛,故而温暖和炎热;秋季金气收敛,冬季水气凝结,故而凉爽和寒冷。
‘土无专位,寄旺于四季之月,各十八日,而其司令之时,则在六月之间。’土元素没有固定的位置,它在四季中轮流旺盛,每个季节中土气旺盛的时间为十八天,而它在六月中的地位尤为重要。
‘土合四象,是谓五行也。’最后,土元素综合了四象的特性,成为了五行之一,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相生相克,共同构成了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