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营气运行-原文
水谷入胃,化生气血。
气之慓悍者,行于脉外,命之曰卫;血之精专者,行于脉中,命之曰营。
营卫运行,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脉六动。
一息六动,人之常也。
一动脉行一寸,六动脉行六寸。
“《灵枢·脉度》”
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
手之六阴,从手至胸,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阳,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阴,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
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
督脉、任脉,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
平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息脉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气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两刻二百七十息,人气一周于身,脉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气五十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
营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手太阴之寸口始。
自手太阴注手阳明,足阳明注足太阴,手少阴注手太阳,足太阳注足少阴,手厥阴注手少阳,足少阳注足厥阴,终于两蹻、督、任,是谓一周也。
二十八脉,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五十周毕,明日寅时,又会于寸口,此营气之度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营气运行-译文
水谷进入胃中,转化成气血。其中,气中那种猛烈的部分,在脉管外运行,称为卫气;血中那种精纯的部分,在脉管内运行,称为营气。
营气和卫气的运行,一天一夜完成一次,环绕全身五十次。人每次呼吸,脉搏跳动两次,一呼一吸,脉搏跳动两次,呼吸停止时,脉搏跳动五次,加上深深的叹息,脉搏跳动六次。一呼一吸脉搏跳动六次,这是人的常态。脉搏跳动一次,血行一寸,脉搏跳动六次,血行六寸。
《灵枢·脉度》记载:手的三阳经,从手到头,长度为五尺,五尺乘以六等于三十尺。手的三阴经,从手到胸,长度为三尺五寸,三尺五寸乘以六等于二十一尺,再乘以六等于十二尺,加上三十尺,合起来是二十三尺。足的三阳经,从足到头,长度为八尺,八尺乘以六等于四十八尺。足的三阴经,从足到胸,长度为六尺五寸,六尺五寸乘以六等于三十六尺,再乘以六等于十八尺,加上四十八尺,合起来是三十六尺。跷脉从足到目,长度为七尺五寸,七尺五寸乘以二等于十五尺,十五尺乘以五等于七十五尺,合起来是一丈五尺。督脉和任脉,长度为四尺五寸,四尺五寸乘以二等于八尺,八尺乘以五等于四十尺,合起来是九尺。所有这些加起来,总共是一十六丈二尺。
一个健康的人一天一夜呼吸一万三千五百次,每次呼吸脉搏跳动六寸,十次呼吸脉搏跳动六尺,一天有百刻,每刻有一百三十五次呼吸,人的气在身体内循环五十次,脉搏行经八丈一尺,两刻有二百七十次呼吸,人的气在身体内循环一周,脉搏行经十六丈二尺,百刻共有万三千五百次呼吸,人的气在身体内循环五十周,脉搏行经八百一十丈。
营气的运行,通常在平旦寅时开始,从手太阴肺经的寸口开始。从手太阴肺经流向手阳明大肠经,从足阳明胃经流向足太阴脾经,从手少阴心经流向手太阳小肠经,从足太阳膀胱经流向足少阴肾经,从手厥阴心包经流向手少阳三焦经,从足少阳胆经流向足厥阴肝经,最终到达两跷脉、督脉、任脉,这叫做一周。二十八脉循环往复,阴阳相互贯通,就像没有尽头的环。五十周完成,第二天寅时,又会在寸口处相遇,这就是营气的运行规律。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营气运行-注解
水谷:指食物和水,古代中医认为水谷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胃:器官名,位于人体腹部,是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
生气血:中医术语,指脾胃消化吸收水谷后产生的精微物质转化为气血。
慓悍:形容气性急躁、勇猛。
脉:中医术语,指血脉,即血管。
卫:中医术语,指护卫人体的正气,运行于脉外。
营:中医术语,指营养人体的精气,运行于脉中。
一日一夜:指一天的时间。
周身:全身。
度:长度单位,古时一尺约合现代的23.1厘米。
息:呼吸的次数。
手之六阳:指手部的六条阳经。
手之六阴:指手部的六条阴经。
足之六阳:指足部的六条阳经。
足之六阴:指足部的六条阴经。
蹻脉:中医术语,指足部的阴经。
督脉:中医术语,指人体后正中线上的主要经脉。
任脉:中医术语,指人体前正中线上的主要经脉。
平人:指身体健康的人。
平旦:指早晨天刚亮的时候,寅时,古代时间单位,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寅时为上午3点到5点。
手太阴:中医术语,指手部的阴经之一。
手阳明:中医术语,指手部的阳经之一。
足阳明:中医术语,指足部的阳经之一。
足太阴:中医术语,指足部的阴经之一。
手少阴:中医术语,指手部的阴经之一。
手太阳:中医术语,指手部的阳经之一。
足太阳:中医术语,指足部的阳经之一。
手厥阴:中医术语,指手部的阴经之一。
手少阳:中医术语,指手部的阳经之一。
足少阳:中医术语,指足部的阳经之一。
足厥阴:中医术语,指足部的阴经之一。
两蹻:中医术语,指足部的阴经。
二十八脉:中医术语,指人体二十八条主要经脉。
阴阳:中医术语,指自然界和人体内部的两种相反相成的物质和功能。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营气运行-评注
此段古文出自《灵枢·脉度》,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的重要篇章,主要阐述了人体气血运行的规律及其与时间的关系。以下是对每行的逐句赏析:
‘水谷入胃,化生气血。’此句开篇点明了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水谷即食物,入胃后通过消化吸收,转化为气血,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
‘气之慓悍者,行于脉外,命之曰卫;血之精专者,行于脉中,命之曰营。’此句描述了气与血的不同特性及其在人体中的分布。卫气行于脉外,具有防御外邪的作用;营气行于脉中,负责营养全身。
‘营卫运行,一日一夜,周身五十度。’此句说明了营卫运行的时间规律,即一日一夜之间,营卫运行五十周,遍及全身。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脉六动。一息六动,人之常也。’此句详细描述了呼吸与脉搏的关系,一息六动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
‘一动脉行一寸,六动脉行六寸。’此句进一步说明了脉搏与距离的关系,一息六动,脉搏行六寸。
‘《灵枢·脉度》: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长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此句详细描述了手三阴三阳经脉的长度。
‘足之六阳,从足至头,长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长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此句描述了足三阴三阳经脉的长度。
‘蹻脉从足至目,长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此句描述了蹻脉的长度。
‘督脉、任脉,长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此句描述了督脉和任脉的长度。
‘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此句总结了上述经脉的总长度。
‘平人一日一夜一万三千五百息,一息脉行六寸,十息脉行六尺,一日百刻,一刻一百三十五息,人气半周于身,脉行八丈一尺,两刻二百七十息,人气一周于身,脉行十六丈二尺,百刻一万三千五百息,人气五十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此句详细描述了人体呼吸与脉搏的运行规律,以及气血在人体内的循环。
‘营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手太阴之寸口始。自手太阴注手阳明,足阳明注足太阴,手少阴注手太阳,足太阳注足少阴,手厥阴注手少阳,足少阳注足厥阴,终于两蹻、督、任,是谓一周也。’此句说明了营气运行的起始点和路径,以及阴阳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十八脉,周而复始,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五十周毕,明日寅时,又会于寸口,此营气之度也。’此句总结了营气运行的周期,以及阴阳经脉的相互联系和循环往复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