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脏腑生成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脏腑生成-原文

人与天地相参也。

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

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

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中者,土也。

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

戊土为胃,己土为脾。

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

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

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

是人之五行也。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藏,阳生六府。

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

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

藏有心主相火之阴,府有三焦相火之阳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脏腑生成-译文

人与天地是相互关联的。阴阳最初形成,就有了祖先的元气,祖先的元气,就是人身中的太极。祖先的元气最初凝聚时,美丑、善恶开始区分,清浊、纯杂各不相同,这就不一致了,厚薄、完整与缺失也不一样。日后人的聪明愚笨、寿命长短、贵贱贫富,都是从这里判定的,这就是所说的命运在出生时就已注定。

祖先的元气中,包含了阴阳,阴阳之间,叫做中气。中气,代表的是土。土分为戊己两种,中气向左旋转,就是己土;中气向右旋转,就是戊土。戊土对应的是胃,己土对应的是脾。己土向上运行,阴气上升转化为阳气,阳气在左边上升,对应的是肝,在上边上升,对应的是心;戊土向下运行,阳气下降转化为阴气,阴气在右边下降,对应的是肺,在下面下降,对应的是肾。肝属木,心属火,肺属金,肾属水。这就是人的五行。

五行之中,各自都有阴阳,阴气产生五脏,阳气产生六腑。肾对应癸水,膀胱对应壬水,心对应丁火,小肠对应丙火,肝对应乙木,胆对应甲木,肺对应辛金,大肠对应庚金。五行各自对应一个器官,而火分为君火和相火。心脏中有心主相火的阴气,六腑中有三焦相火的阳气。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脏腑生成-注解

天地:指自然界和宇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是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本。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基本概念,阴代表寒冷、内敛、暗淡等,阳代表温暖、外向、明亮等。

祖气:在中医和道教文化中,祖气指的是生命之源,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

太极:是中国哲学中的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动静、阴阳、刚柔等对立统一的根本。

美恶:指美好与丑恶,这里指人的品质和性格。

清浊:指纯净与污浊,这里比喻人的气质和道德。

纯杂:指纯粹与杂乱,这里比喻人的性格和气质。

厚薄:指厚度与薄度,这里比喻人的体质和生命力。

完缺:指完整与残缺,这里比喻人的健康和生命状态。

灵蠢:指聪明与愚笨,这里指人的智力。

寿夭:指长寿与短命,这里指人的寿命。

贵贱:指高贵与低贱,这里指人的社会地位。

贫富:指贫穷与富裕,这里指人的经济状况。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来解释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基本元素,包括金、木、水、火、土。

藏:在中医学中,藏指的是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府:在中医学中,府指的是六腑,即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

癸水:五行中水的一种,与肾相对应。

壬水:五行中水的一种,与膀胱相对应。

丁火:五行中火的一种,与心相对应。

丙火:五行中火的一种,与小肠相对应。

乙木:五行中木的一种,与肝相对应。

甲木:五行中木的一种,与胆相对应。

辛金:五行中金的一种,与肺相对应。

庚金:五行中金的一种,与大肠相对应。

君相火:在中医学中,君火指的是心火,相火指的是三焦火,分别代表火的不同属性和功能。

三焦:在中医学中,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总称,是人体重要的气化器官。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脏腑生成-评注

人与天地相参也。此句开篇即点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相参’一词,意指人与天地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在古文化中,这种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密切相关,人的命运和自然的变化相互交织。

阴阳肇基,爰有祖气,祖气者,人身之太极也。此句阐述了阴阳二气的起源和人身太极的概念。‘阴阳’是中国哲学中的基本概念,代表着宇宙万物的对立统一。‘祖气’则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之气,太极则是道家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代表宇宙的根本原理。此句强调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与宇宙原理的相通之处。

祖气初凝,美恶攸分,清浊纯杂,是不一致,厚薄完缺,亦非同伦。此句描述了祖气凝聚后,人体生命活动的多样性。‘美恶攸分’、‘清浊纯杂’等词汇,体现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时也揭示了命运和性格的差异性。

后日之灵蠢寿夭,贵贱贫富,悉于此判,所谓命秉于生初也。此句进一步说明了人的命运、性格、寿命等特质在生命之初就已经决定。‘命秉于生初’这一说法,体现了古人对命运宿命的认知,认为人的命运在出生时就已注定。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中者,土也。土分戊己,中气左旋,则为己土;中气右转,则为戊土。此句深入探讨了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和中气的概念。‘中气’在这里指的是土气,是五行中的一种,代表着平衡和稳定。土气的左右旋转,代表了阴阳的平衡与转化。

戊土为胃,己土为脾。己土上行,阴升而化阳,阳升于左,则为肝,升于上,则为心;戊土下行,阳降而化阴,阴降于右,则为肺,降于下,则为肾。此句详细描述了五行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以及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中医理论中的五行学说,强调了人体内部各个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

肝属木而心属火,肺属金而肾属水。是人之五行也。此句总结了五行与人体器官的对应关系,即五行分别对应着不同的器官,这种对应关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之中,各有阴阳,阴生五藏,阳生六府。此句进一步阐述了五行中的阴阳属性,以及阴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五脏六腑是人体内部的重要器官,阴阳的平衡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五行各一,而火分君相。藏有心主相火之阴,府有三焦相火之阳也。此句详细列出了五行与脏腑的具体对应关系,以及火在五行中的特殊地位。‘君相’分别指心火和三焦火,心火为君火,三焦火为相火,这种区分体现了中医理论中对火的不同理解。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脏腑生成》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48.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