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糟粕传导-原文
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
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
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
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
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
‘《灵枢·营卫生会》’: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
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
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
川渎之决,由于三焦。
‘《素问·灵兰秘典》’: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盖三焦之火秘,则上温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胱而水窍闭。
‘《灵枢·本输》’: 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
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以水性蛰藏,太阳寒水蛰藏,三焦之火秘于肾藏,则内温而外清。
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是以气化之水渗于膀胱,而小便利。
若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热癃,水窍不开,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气上腾,爰与谷滓并入二肠,而为泄利。
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
所谓实则闭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糟粕传导-译文
水谷进入胃中,在脾阳的作用下消化,水的消化比谷物要难。因为脾土需要火的磨化,火是土的母亲,火旺土就会干燥,有力量克制水,脾阳的蒸腾运动,水谷的精华转化为雾气,向上游溢,归于肺部,肺金清肃,雾气下降,化为水,就像锅里的水沸腾,水蒸气化为雾一样。
气化的水有精细和粗糙之分。精细的水进入脏腑成为津液,粗糙的水进入膀胱成为尿液。尿液通利,胃中没有停滞的水,食物残渣后传,因此大便干燥。
《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和水的变化发生在中焦,沤指的是气水刚开始变化,但还没有达到盛大的状态。等到变化完成,气就会上升,充满胸膈,所以像雾露。水流向下,充满膀胱,所以像河流。河流的决口,是由于三焦的作用。
《素问·灵兰秘典》说:三焦是决渎之官,水道从这里流出。因为三焦之火如果秘密地藏在肾中,那么内部就会温暖,外部就会清静。水府清通,上窍经常开启,因此气化的水渗入膀胱,小便就通利。
《灵枢·本输》说:三焦是足太阳少阴经所管辖的地方,是太阳经的别支。从脚踝向上五寸,别支进入腨肠,从委阳出来,与太阳经的正支相合,进入膀胱的络,约束下焦,实证时会导致闭癃,虚证时会导致遗溺。
因为水的性质是蛰藏的,太阳寒水也是蛰藏的,三焦之火如果藏在肾中,那么内部就会温暖,外部就会清静。水府清通,上窍常开,因此气化的水渗入膀胱,小便就通利。如果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就会热而癃闭,水窍就不开,脾胃就会寒而郁结,只能消化谷物,不能消化水,水不能气化上升,就会与谷滓一起进入大肠,导致泄利。泄利的时候,水进入大肠而不进入膀胱,因此小便不利。所谓实证导致闭癃,就是三焦之火泄于膀胱。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糟粕传导-注解
水谷:指食物中的水分和谷物,水谷入胃指的是食物进入胃部。
脾阳:中医理论中的概念,指脾脏的阳气,是脾脏消化吸收食物的功能之一。
火:在中医理论中,火是五行之一,代表温热和能量,与脾土相辅相成。
土母: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中,火能生土,因此火被称为土母。
雾气:指水蒸气在空中凝结形成的微小水滴,这里比喻水谷精华的变化。
肺家:中医术语,指肺脏。
肺金:中医理论中的概念,肺属金,代表清洁和肃降。
津液:中医术语,指体内液态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
膀胱:中医术语,指储藏尿液器官,同时也是三焦的下焦部分。
溲溺:中医术语,指尿液。
糟粕:中医术语,指食物消化后的废物。
便干:指大便干燥。
上焦:中医术语,指胸腔以上的部位。
中焦:中医术语,指膈肌以下、胃以上部位。
下焦:中医术语,指小腹以下部位。
三焦:中医术语,是人体上中下三焦的合称,是运行气和水的重要通道。
决渎:指疏通水道。
太阳:中医术语,指太阳膀胱经,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
少阴:中医术语,指少阴肾经,与肾脏功能相关。
腨肠:中医术语,指腓肠肌和肠。
委阳:中医术语,指委中穴,位于小腿后侧。
闭癃:指小便不通。
遗溺:指小便失禁。
蛰藏:指动物冬眠,这里比喻水液在体内的储藏。
爰:古汉语中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或“因此”。
谷滓:指谷物消化后的残渣。
二肠:中医术语,指大肠和小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糟粕传导-评注
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此段古文描述了水谷在人体内的消化吸收过程。‘水谷入胃’指食物进入胃部,‘消于脾阳’说明消化过程依赖于脾的阳气。‘水之消化,较难于谷’指出水液的消化吸收比谷物的消化吸收更为复杂。‘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解释了脾土需要火的帮助来磨化食物。‘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进一步阐述了火对于脾土的重要性。‘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描述了消化后的物质转化为雾气的过程。‘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说明了雾气上升至肺部。‘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描述了肺部将雾气转化为水液的过程,类似于釜水沸腾,气蒸为雾的现象。这一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人体消化吸收的复杂过程,体现了中医对生命活动的深刻理解。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
这段文字进一步阐述了气化之水的分类及其对人体的影响。‘气化之水,有精有粗’指出了水液在人体内的两种形态。‘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说明了精微的水液进入脏腑,成为津液,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至关重要。‘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则指出了较粗的水液进入膀胱,形成尿液。‘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说明了尿液畅通对消化系统健康的重要性。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川渎之决,由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盖三焦之火秘,则上温脾胃而水道通;三焦之火泄,则下陷膀胱而水窍闭。’
此段引用了《灵枢》和《素问》中的经典论述,阐述了三焦在人体水液代谢中的作用。‘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形象地描述了三焦的功能。‘气水变化于中焦’说明了中焦是气水变化的关键部位。‘三焦之火秘’和‘三焦之火泄’则分别指出了三焦火候的两种状态及其对人体水液代谢的影响。
‘《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这段文字进一步解释了三焦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说明了三焦与足太阳和少阴经络的关系。‘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则指出了三焦功能失调时可能出现的病理现象。
‘以水性蛰藏,太阳寒水蛰藏,三焦之火秘于肾藏,则内温而外清。水府清通,上窍常开,是以气化之水渗于膀胱,而小便利。若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膀胱热癃,水窍不开,脾胃寒郁,但能消谷,不能消水,水不化气上腾,爰与谷滓并入二肠,而为泄利。泄利之家,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是以小便不利。所谓实则闭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
此段文字深入探讨了水液代谢与三焦、肾、膀胱等脏腑之间的关系。‘水性蛰藏’和‘太阳寒水蛰藏’说明了水液在人体内需要保持一定的藏纳状态。‘三焦之火秘于肾藏’解释了三焦火候与肾的关系。‘水府清通,上窍常开’说明了水液代谢的正常状态。‘若太阳寒水不能蛰藏,三焦之火泄于膀胱’则指出了水液代谢异常时可能出现的病理现象。‘所谓实则闭癃者,三焦之火泄于膀胱也’总结了三焦火候异常与闭癃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