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原文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
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
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
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
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
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
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素问》’: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
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译文
肝中的血液温暖上升,一旦上升就不停止,温暖转化为热,就会产生心火;肺中的气体清新下降,一旦下降就不停止,清新转化为寒,就会产生肾水。水的寒冷,使得五脏都凝结了。阴到了极点就会产生阳,所以在纯粹的阴中,也包含着阳气。火的炎热,使得六腑都活跃起来。阳到了极点就会产生阴,所以在纯粹的阳中,也孕育着阴气。阴中有阳,那么水就会温暖并且精华充足;阳中有阴,那么气就会清新并且精神旺盛。
精神从心脏发出,当它在肝脏的时候,精神还没有旺盛,但已经显现出阳性的灵魂;精华藏在肾脏中,当它在肺部的时候,精华还没有充足,但已经先形成了阴性的身体。《素问》中说:随着精神往来的是魂,与精华一起出入的是魄。因为阳气刚开始上升,还不能转化为精神,先转化为魂,阳气完全上升后,魂就变成了精神。魂是精神最初的气,所以随着精神往来。阴气刚开始下降,还不能产生精华,先产生魄,阴气完全下降后,魄就变成了精华。魄是精华的起始,所以与精华一起出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注解
肝血温升:指肝脏中血液的温度上升,肝血在中医理论中与情绪、视力等密切相关。
升而不已:指持续上升,不停歇。
温化为热:指温暖转化为热,这里指肝血上升至一定程度后转化为心火。
心火:中医术语,指心脏的火性,与热情、活力等概念相关。
肺气清降:指肺部气机的下降,肺气在中医理论中与呼吸、皮毛等密切相关。
降而不已:指持续下降,不停歇。
清化为寒:指清冷转化为寒,这里指肺气下降至一定程度后转化为肾水。
肾水:中医术语,指肾脏的水性,与生殖、泌尿等系统功能相关。
五藏: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悉凝:全部凝聚,指水之寒导致五脏的阴寒凝聚。
阴极则阳生:指在阴气达到极点时,阳气会随之产生,这是阴阳相互转化的表现。
纯阴之中,又含阳气:指在纯粹的阴性中,也包含着阳性的成分。
火之热者:指火的热性。
六府:即六腑,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尽发:全部显现,指火的热性达到极点时,六腑的功能都得到充分发挥。
阳极则阴生:指在阳气达到极点时,阴气会随之产生。
纯阳之中,又胎阴气:指在纯粹的阳性中,也包含着阴性的成分。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指阴性中包含阳性的成分,使得水性质温和,精气充足。
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指阳性中包含阴性的成分,使得气机清晰,精神旺盛。
神发于心:指精神活动起源于心脏。
阳魂:中医术语,指人的精神活动,尤其是意识、思维等。
精藏于肾:指精气储藏在肾脏中。
阴魄:中医术语,指人的形体和物质基础,尤其是与生殖相关的物质。
《素问》:《素问》是中医经典著作之一,是《黄帝内经》的组成部分,包含了丰富的中医理论。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指随着精神活动而存在的称为魂。
并精出入者谓之魄:指与精气一起出入的称为魄。
阳气方升:指阳气刚开始上升。
先化其魂:指阳气首先转化为魂。
阳气全升:指阳气完全上升。
魂变而为神:指魂转化为神。
阴气方降:指阴气刚开始下降。
先生其魄:指阴气首先转化为魄。
阴气全降:指阴气完全下降。
魄变而为精:指魄转化为精。
魂者,神之初气:指魂是精神活动的最初形态。
故随神而往来:因此魂随着精神活动而存在。
魄者,精之始基:指魄是精气的最初基础。
故并精而出入:因此魄与精气一起出入。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精神化生-评注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此句揭示了中医理论中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肝血温升,象征着阳气上升,温化为热,与心火相应,体现了阳气的上升与心火的关系。肺气清降,则是阴气下降,清化为寒,与肾水相应,体现了阴气的下降与肾水的关系。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理解。
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阴阳互根的原理。水之寒,代表着阴气的极致,但阴极则阳生,说明在纯阴之中,也包含着阳气的成分。这种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此句与上句相呼应,说明了阳气的极致状态。火之热,代表着阳气的极致,但阳极则阴生,说明在纯阳之中,也孕育着阴气的成分。这种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思想,进一步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阴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关系。阴中有阳,使得水保持温暖而精盈;阳中有阴,使得气保持清新而神旺。这种阴阳的相互渗透,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此句描述了魂魄的形成过程。神发于心,但尚未旺盛,此时已经显现出阳魂;精藏于肾,但尚未充实,此时已经形成了阴魄。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对精神与物质相互关系的认识。
《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此句引用了《素问》中的经典理论,明确了魂和魄的定义。魂随神往来,魄与精出入,这种描述揭示了魂魄与精神、物质之间的密切联系。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魂的形成过程。阳气上升,但尚未转化为神,此时先转化为魂。魂是神之初气,因此随神而往来。这种描述体现了中医对生命现象的细致观察。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此句描述了魄的形成过程。阴气下降,但尚未生成精,此时先形成魄。魄是精之始基,因此与精一起出入。这种描述揭示了魄与精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