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卫气出入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卫气出入-原文

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藏二十五周。

卫气之行也,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

睛明在目之内眦,足太阳之穴也。

平旦阳气出于目,目张则气上行于头,循项,下足太阳,至小指之端。

别入目内眦,下手太阳,至小指之端。

别入目锐眦,下足少阳,至小指次指之端。

上循手少阳之分侧,下至名指之端。

别入耳前,下足阳明,至中指之端。

别入耳下,下手阳明,至次指之端。

其至于足也,入足心,出内踝,下入足少阴经。

阴蹻者,足少阴之别,属于目内眦。

自阴蹻而复合于目,交于足太阳之睛明,是谓一周。

如此者二十五周,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于是内入于阴藏。

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之经而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是谓一周。

如此者二十五周,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于是外出于阳经。

其出于阳也,常从肾至足少阴之经,而复合于目。

卫气入于阴则寐,出于阳则寤。

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卫气之度也。

‘《难经》营卫相随之义,言营行脉中,卫行脉外,相附而行,非谓其同行于一经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卫气出入-译文

卫气在白天沿着阳经运行二十五圈,在夜晚沿着阴经运行二十五圈。

卫气的运行,通常在清晨的寅时开始,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开始。睛明穴位于眼睛的内角,是足太阳经的穴位。清晨阳气从眼睛发出,眼睛睁开时,气就上行到头部,沿着颈部,下到足太阳经,到达小指尖。然后气分别进入眼睛的内角,沿着手太阳经,到达小指尖。再分别进入眼睛的外角,沿着足少阳经,到达无名指尖。向上沿着手少阳经的侧面,下到无名指尖。再分别进入耳前,沿着足阳明经,到达中指尖。再分别进入耳下,沿着手阳明经,到达次指尖。当气到达脚时,进入脚心,从内踝处出来,下到足少阴经。

阴蹻,是足少阴经的分支,与眼睛的内角相连。从阴蹻再回到眼睛,与足太阳经的睛明穴相交,这就是一周。这样循环二十五周,太阳下山,阳气尽,阴气开始吸收阳气,于是阳气内入到阴藏中。

阳气进入阴经时,通常从足少阴经注入肾脏,肾脏注入心脏,心脏注入肺部,肺部注入肝脏,肝脏注入脾脏,脾脏再注入肾脏,这就是一周。这样循环二十五周,清晨阴气尽,阳气开始吸收,于是阳气外出于阳经。阳气出于阳经时,通常从肾脏到足少阴经,再回到眼睛。

卫气进入阴经就会入睡,出于阳经就会醒来。一天有百刻,全身运行五十周,这就是卫气的运行规律。

《难经》中关于营卫相随的解释,说营气在脉中运行,卫气在脉外运行,相互伴随运行,并不是说它们在同一条经中同时运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卫气出入-注解

卫气:卫气,中医术语,指防卫身体、抵抗外邪的气,与营气相对,是人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阳经:阳经,中医术语,指十二经脉中与人体外部环境相对应的经脉,包括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

阴经:阴经,中医术语,指十二经脉中与人体内部环境相对应的经脉,包括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

平旦:平旦,古代时间单位,指早晨五点到七点的时间段,是一天中阳气开始升发的时候。

寅时:寅时,古代时间单位,指早晨三点到五点的时间段,与足太阳膀胱经相对应。

睛明:睛明,中医术语,指眼睛内眦的部位,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

阴蹻:阴蹻,中医术语,指足少阴肾经的别络,与目内眦相连。

营卫:营卫,中医术语,指营气和卫气,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功能。

百刻:百刻,古代时间单位,指一天的时间,一分为百,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难经:难经,中医经典著作之一,为张仲景所著,对中医理论有重要影响。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卫气出入-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医学中关于卫气运行规律的重要描述。首先,文中提到的‘卫气’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它被认为是保卫人体免受外邪侵袭的气,具有护卫、温养、调节等功能。

‘卫气昼行阳经二十五周,夜行阴藏二十五周’这句话,揭示了卫气在人体内昼夜运行的规律。卫气在白天运行于阳经,夜间则运行于阴经,这种运行周期为二十五周,体现了人体阴阳平衡的动态变化。

‘常于平旦寅时,从足太阳之睛明始’说明卫气的运行起始点在足太阳经的睛明穴,这是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刻,也是卫气开始运行的时刻。睛明穴位于目内眦,足太阳之穴,意味着卫气从眼睛开始,通过足太阳经,循着人体经络的走向,依次运行。

文中详细描述了卫气在人体内的运行路径,从睛明穴出发,依次经过足太阳、手太阳、足少阳、手少阳、足阳明、手阳明等经络,最后回到足少阴经。这种路径的描述,反映了中医经络理论的复杂性,以及卫气在人体内运行的精细过程。

‘阴蹻者,足少阴之别,属于目内眦’中的‘阴蹻’是指足少阴经的别行部分,它与目内眦相连,说明了卫气在阴经中的运行路径。

‘其入于阴也,常从足少阴之经而注于肾,肾注于心,心注于肺,肺注于肝,肝注于脾,脾复注于肾’这段描述了卫气在阴经中的运行过程,即从足少阴经注于肾,然后依次注于心、肺、肝、脾,最后又回到肾,形成一个循环。这个过程体现了中医脏腑理论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卫气入于阴则寐,出于阳则寤’说明了卫气的运行与人的睡眠和清醒状态的关系。当卫气进入阴经时,人体进入睡眠状态;当卫气运行于阳经时,人体则保持清醒。

‘一日百刻,周身五十,此卫气之度也’这句话总结了卫气一日内的运行次数,即一百刻钟(古代时间单位)内,卫气运行五十周,体现了卫气运行的周期性和规律性。

最后,《难经》中关于营卫相随的论述,进一步阐释了营气和卫气的关系。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但并非同行于一经。这反映了中医理论中营卫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它们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重要性。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卫气出入》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34.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