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克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克-原文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

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

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

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

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

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

湿者,水火之中气。

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

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

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

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

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

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

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克-译文

五行的原理,有相生也有相克。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克土,土能克水,水能克火,火能克金,金能克木。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都是通过气的作用,而不是通过物质本身,因为一旦形成物质,就不能再相生相克了。

大概是因为天地的位置,北方寒冷,南方炎热,东方温暖,西方凉爽。阳气从东方升起,温暖之气形成春天;阳气从南方升起,炎热之气形成夏天;阴气从西方下降,凉爽之气形成秋天;阴气从北方下降,寒冷之气形成冬天。春天的温暖产生夏天的炎热,夏天的炎热产生秋天的凉爽,秋天的凉爽产生冬天的寒冷,冬天的寒冷又产生春天的温暖。土是四象的母亲,实际上孕育了四象。说火生土,是因为火在六月的时候,火的力量最强,之后湿气旺盛,湿气就是土的气。

实际上,水和火的蒸腾,产生了湿气。在六月的时候,火在土的上面,水在土的下面,冷热相互逼迫,因此湿气活动。湿气,是水火之间的中气。土位于西南方,南方是热,西方是凉,所以说是火生土,土生金。

相克的作用,是控制其过于旺盛的状态。木性是发散的,用金气收敛它,木就不会过于发散;火性是上升的,用水气压制它,火就不会过于上升;土性是湿润的,用木气疏通它,土就不会过于湿润;金性是收敛的,用火气温暖它,金就不会过于收敛;水性是下降润泽的,用土气渗透它,水就不会过于润泽。这些都是气化自然之美的体现。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克-注解

五行: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本概念,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变化规律。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五种基本物质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相生: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互促进、相互生长的关系,即一种五行能够滋生另一种五行。

相克: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克制的关系,即一种五行能够克制另一种五行。

木生火:木生火,指木的燃烧过程,木能燃烧产生火,象征生命的成长和活跃。

火生土:火生土,火燃烧后的灰烬能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象征着火的能量转化为土的能量。

土生金:土生金,金属在自然界中往往与土壤有关,如金属矿石埋藏在地下,象征着土的能量转化为金。

金生水:金生水,金属在高温下可以熔化成水,或者金属矿石中的水分在高温下蒸发,象征着金的能量转化为水。

水生木:水生木,水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水滋润木,使木得以生长,象征着水的能量转化为木。

木克土:木克土,木能够穿透和侵蚀土壤,象征着木的能量克制土。

土克水:土克水,土能够吸收水分,象征着土的能量克制水。

水克火:水克火,水能够熄灭火焰,象征着水的能量克制火。

火克金:火克金,火能够熔化金属,象征着火的能量克制金。

金克木:金克木,金属可以砍伐树木,象征着金的能量克制木。

气:气是中国哲学中的概念,指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生命和物质变化的动力。

质:质指物质的具体形态,与气相对,指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

四象:四象是指自然界中四种不同的气候现象,即春、夏、秋、冬。

阳:阳指阳光、热量等积极的、向上的力量。

阴:阴指月亮、寒冷等消极的、向下的力量。

湿气:湿气是指空气中水分含量较高,气候湿润的状态。

寄宫:寄宫是指五行在一年中的特定月份中表现最为旺盛的时期。

火令:火令是指火在一年四季中的主导时期,通常指夏季。

气化:气化是指气在自然界中的变化和运动,是万物生成和变化的根本原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克-评注

五行之理,有生有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段古文阐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基本原理。五行,即木、火、土、金、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用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事物相互关系的基本元素。相生,即一种元素能促进另一种元素的生成;相克,即一种元素能抑制另一种元素的发展。这种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平衡、相互制约的思想。

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五行相生相克是以“气”为媒介,而非以“质”为依据。在五行理论中,“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无形无质,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是通过气的流动和相互作用来实现的,一旦物质化,就无法再进行相生相克。

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

这里描述了天地之间的阴阳变化和四季的形成。五行与五方、五季、五气相对应,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思想。阳气的上升和下降,以及阴气的分布,共同构成了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

春之温生夏之热,夏之热生秋之凉,秋之凉生冬之寒,冬之寒生春之温。

这句话进一步阐述了四季之间的相生关系。四季的更替,不仅仅是温度的变化,更是五行相生关系的体现。这种相生关系,使得自然界保持了一种动态的平衡。

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曰火生土者,以其寄宫在六月火令之后,六月湿盛,湿为土气也。其实水火交蒸,乃生湿气。

这里说明了土在五行中的地位,以及火生土的原因。土被视为四象之母,意味着其他四象都依赖于土而存在。火生土的原因在于,火在夏季达到极盛之后,会促使湿气的产生,而湿气是土气的表现。

六月之时,火在土上,水在土下,寒热相逼,是以湿动。湿者,水火之中气。

这句话进一步解释了六月湿气产生的原因。在六月,火和水的能量在土中交汇,产生了湿气。湿气是水火之中气,是五行相生相克关系的一个体现。

土寄位于西南,南热而西凉,故曰火生土,土生金也。

这里说明了土的方位和五行相生的关系。土位于西南,南方代表火,西方代表金,火生土,土生金,体现了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

相克者,制其太过也。

这句话指出了五行相克的作用。相克是为了防止某一元素过于旺盛,导致失衡。通过相克,五行之间保持了动态的平衡。

木性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濡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性收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

这里具体说明了五行相克的具体表现。每种元素都有其特性,通过相克,可以抑制其过度的特性,保持五行之间的平衡。

皆气化自然之妙也。

这句话总结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认为这是自然界中气的相互作用和变化的奇妙表现。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行生克》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32.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