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研究中心
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气分主

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气分主-原文

肝属木,其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声呼,其液泣。

心属火,其臭焦,其味苦,其声笑,其液汗,其色赤。

脾属土,其味甘,其声歌,其液涎,其色黄,其臭香。

肺属金,其声哭,其液涕,其色白,其臭腥,其味辛。

肾属水,其液唾,其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声呻。

盖肝主五色,五藏之色,皆肝气之所入也。

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

心主五臭,五藏之臭,皆心气之所入也。

入脾为香,入肺为腥,入肾为腐,入肝为臊。

脾主五味,五藏之味,皆脾气之所入也。

入肺为辛,入肾为咸,入肝为酸,入心为苦。

肺主五声,五藏之声,皆肺气之所入也。

入肾为呻,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

肾主五液,五藏之液,皆肾气之所入也。

入肝为泪,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气分主-译文

肝属于木,它的颜色是青色,它的气味是臊味,它的味道是酸,它的声音是呼喊,它的液体是泪水。

心属于火,它的气味是焦味,它的味道是苦,它的声音是笑声,它的液体是汗水,它的颜色是红色。

脾属于土,它的味道是甜,它的声音是歌声,它的液体是唾液,它的颜色是黄色,它的气味是香味。

肺属于金,它的声音是哭泣,它的液体是鼻涕,它的颜色是白色,它的气味是腥味,它的味道是辛辣。

肾属于水,它的液体是唾液,它的颜色是黑色,它的气味是腐臭,它的味道是咸,它的声音是呻吟。

肝脏主管五种颜色,五脏的颜色,都是肝气所影响的。进入心脏变成红色,进入脾脏变成黄色,进入肺变成白色,进入肾脏变成黑色。

心脏主管五种气味,五脏的气味,都是心气所影响的。进入脾脏变成香味,进入肺变成腥味,进入肾脏变成腐臭,进入肝脏变成臊味。

脾脏主管五种味道,五脏的味道,都是脾气所影响的。进入肺变成辛辣,进入肾脏变成咸味,进入肝脏变成酸味,进入心脏变成苦味。

肺脏主管五种声音,五脏的声音,都是肺气所影响的。进入肾脏变成呻吟,进入肝脏变成呼喊,进入心脏变成说话,进入脾脏变成唱歌。

肾脏主管五种液体,五脏的液体,都是肾气所影响的。进入肝脏变成泪水,进入心脏变成汗水,进入脾脏变成唾液,进入肺变成鼻涕。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气分主-注解

肝:在中医理论中,肝代表木元素,与春季相联系,象征着生长和发育。肝的主要功能包括疏泄和藏血,对情志、视力、筋骨等有重要影响。

木:五行之一,代表生长、升发、条达等特性,与春季和东方相对应。

青:青色,五行中属木,与肝相联系,象征着生机。

臭:气味,这里指五脏的特有气味。

臊:指动物的腥臊味,这里用来形容肝的气味。

酸:味道,五行中属木,与肝相联系,是肝的味觉表现。

呼:声音,这里指与肝相关的声音。

液:体液,指人体内的液体。

泣:哭泣的液体,这里指与肝相关的体液,如眼泪。

心:在中医理论中,心代表火元素,与夏季相联系,象征着热情和活力。心主血脉,与精神、思维、舌等有密切关系。

焦:焦糊的味道,这里指与心相关的气味。

苦:味道,五行中属火,与心相联系,是心的味觉表现。

笑:声音,这里指与心相关的声音。

汗:体液,指人体通过汗腺排出的液体。

赤:红色,五行中属火,与心相联系,是心的颜色表现。

脾:在中医理论中,脾代表土元素,与长夏(夏末秋初)相联系,象征着稳定和生化。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和统血。

甘:味道,五行中属土,与脾相联系,是脾的味觉表现。

歌:声音,这里指与脾相关的声音。

涎:唾液,是脾的液态表现。

黄:黄色,五行中属土,与脾相联系,是脾的颜色表现。

香:气味,这里指与脾相关的气味。

肺:在中医理论中,肺代表金元素,与秋季相联系,象征着收敛和肃降。肺的主要功能是呼吸和气的生成。

哭:声音,这里指与肺相关的声音。

涕:鼻涕,是肺的液态表现。

白:白色,五行中属金,与肺相联系,是肺的颜色表现。

腥:腥味,这里指与肺相关的气味。

辛:味道,五行中属金,与肺相联系,是肺的味觉表现。

肾:在中医理论中,肾代表水元素,与冬季相联系,象征着收藏和封藏。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液。

唾:唾液,是肾的液态表现。

黑:黑色,五行中属水,与肾相联系,是肾的颜色表现。

腐:腐烂的味道,这里指与肾相关的气味。

咸:味道,五行中属水,与肾相联系,是肾的味觉表现。

呻:呻吟的声音,这里指与肾相关的声音。

五色:五行中的五种颜色,即青、赤、黄、白、黑。

五藏:指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五臭:五行中的五种气味,即焦、香、腥、腐、臊。

五味:五行中的五种味道,即酸、苦、甘、辛、咸。

五声:五行中的五种声音,即呼、笑、歌、哭、呻。

五液:五行中的五种体液,即泪、汗、涎、涕、唾。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气分主-评注

这段古文出自《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它通过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外界环境、情绪、感官体验等的联系。

首先,文中的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五行的基本观念。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们分别对应着不同的脏腑和生理现象。例如,肝属木,与青色、酸味、呼声和泪液相对应,反映了木的特性:生长、升发、柔和。

接下来,心属火,与赤色、苦味、笑声和汗液相联系,火象征着热情、光明和活力。脾属土,与黄色、甘味、歌声和唾液相关,土象征着承载、稳定和生化。肺属金,与白色、辛味、哭声和涕液相联系,金象征着收敛、肃降和坚硬。肾属水,与黑色、咸味、呻吟声和唾液相关,水象征着寒冷、滋润和闭藏。

文中还详细描述了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例如,肝主五色,其气入心则表现为赤色,入脾则表现为黄色,入肺则表现为白色,入肾则表现为黑色。这表明了五脏之间的相生关系,即一脏的功能影响另一脏的表现。

在五行相克方面,文中提到心主五臭,其气入脾则表现为香,入肺则表现为腥,入肾则表现为腐,入肝则表现为臊。这种相克关系反映了五脏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动态过程。

此外,文中还描述了五脏与五液、五声、五味、五臭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进一步阐述了五脏的功能和相互联系,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

总体而言,这段古文通过五行学说,将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和外界环境、感官体验等联系起来,展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和哲学的独特视角。它不仅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内容标题:《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气分主》
内容链接:https://market.tsmc.space/archives/24930.html
Copyright © 2021 TSMC Limited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