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弘忍(602年-675年),唐代高僧,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的禅宗教义注重心性修炼,尤其重视直观的心性觉悟。
年代:成书于唐代(约7世纪)。
内容简要:《四圣心源》是弘忍禅宗思想的阐述,书中深入探讨了心灵的修养与觉悟的过程,强调通过禅修达到四圣的境地:圣、贤、菩萨和佛的状态。通过内心的修炼和觉悟,达到自我完善与觉醒的境地,是禅宗核心思想之一。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原文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
火曰炎上,炎上作苦。
金曰从革,从革作辛。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
火性炎上,上炎则作苦。
水性润下,下润则作咸。
木性升发,直则升而曲则不升,郁而不升,是以作酸。
金性降敛,从则降而革则不降,滞而不降,是以作辛。
使坎离交媾,龙虎回环,则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润而不咸,木直升而不酸,金从降而不辛。
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
木直则肾水随木而左升,金从则心火随金而右降。
木曲而不直,故肾水下润;金革而不从,故心火上炎。
而交济水火,升降金木之权,总在于土。
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气,左旋则化木火,右转则化金水,实四象之父母也。
不苦、不咸、不酸、不辛,是以味甘。
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而作酸咸;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而作苦辛。
缘土主五味,四象之酸苦辛咸,皆土气之中郁也。
四象之内,各含土气,土郁则传于四藏,而作诸味。
调和五藏之原,职在中宫也。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译文
木的特性是弯曲和直立,弯曲和直立会产生酸味。
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烧,向上燃烧会产生苦味。
金的特性是能够改变形态,改变形态会产生辣味。
水的特性是向下滋润,向下滋润会产生咸味。
土的特性是适合种植,种植会产生甜味。
火的特性是向上燃烧,向上燃烧就会产生苦味。
水的特性是向下滋润,向下滋润就会产生咸味。
木的特性是向上生长,直立生长就会向上,弯曲生长就不会向上,郁积不升,因此会产生酸味。
金的特性是向下收敛,顺从就会向下,改变形态就不会向下,停滞不降,因此会产生辣味。
如果让坎卦和离卦相交合,龙和虎来回循环,那么火向下燃烧就不会苦,水向上滋润就不会咸,木直着生长就不会酸,金顺从着下降就不会辣。
金和木的升降,是由水和火来决定的。木直立时,肾水就会随着木向左上升,金顺从时,心火就会随着金向右下降。木弯曲不直立,所以肾水向下滋润;金改变形态不顺从,所以心火向上燃烧。
而交合水火,控制金木升降的关键,总在于土。土是水火金木的中气,向左旋转就会化成木火,向右旋转就会化成金水,是四象的父母。
不苦、不咸、不酸、不辣,因此味道是甜的。如果己土不上升,那么水木就会向下陷落,从而产生酸和咸的味道;如果戊土不下降,那么火金就会向上逆行,从而产生苦和辣的味道。
因为土主管五味,四象的酸、苦、辣、咸,都是土气中郁积的表现。
在四象之中,各自都包含土气,土气郁积就会传到四脏,从而产生各种味道。调和五脏的根本,职责在于中宫(即中央)。
在四象之中,各自都包含土气,土气郁积就会传到四脏,从而产生各种味道。调和五脏的根本,职责在于中宫(即中央)。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注解
曲直:曲直是木的特性,指木能屈能伸,象征生长与变化。
炎上:炎上是指火的特性,火性向上燃烧,象征热情和光明。
从革:从革是金的特性,金能从矿石中提炼出来,象征变革和坚毅。
润下:润下是水的特性,水向下流动,象征柔韧和滋养。
稼穑:稼穑是指农业的耕种与收获,象征土地的肥沃和丰收。
辛:辛是金的味道,代表苦涩,与金的特性相联系。
咸:咸是水的味道,代表咸味,与水的特性相联系。
酸:酸是木的味道,代表酸涩,与木的特性相联系。
甘:甘是土的味道,代表甜味,与土的特性相联系。
坎离:坎离是八卦中的两个卦象,坎为水,离为火,代表阴阳的交合。
龙虎:龙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阴阳,龙为阳,虎为阴,代表阴阳的相生相克。
交媾:交媾指阴阳相交,产生新的生命,在这里比喻阴阳的和谐。
四象:四象指阴阳的四种状态,即太阳、少阳、少阴、太阴。
中宫:中宫指中央,在这里指脾胃,脾胃在五行中属土,是调和五味的中心。
四藏:四藏指肝、心、脾、肺,是五脏的总称。
郁:郁指郁结,不畅,在这里指气的郁结不通。
五味:五味指酸、苦、甘、辛、咸,是食物的味道,也代表五种不同的营养元素。
泰始明昌国文-古籍-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五味根原-评注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木性属木,其质坚硬而能屈能伸,象征着生命力的勃发和变化。‘曲直’两字不仅描绘了木的物理特性,也隐喻了其生命力的多面性。‘作酸’则是对木的特性在味觉上的体现,酸味常常与收敛、凝聚相关联,如同木在生长过程中经历曲折,最终凝聚成坚实的木心。
火曰炎上,炎上作苦。火性属火,其性炎上,象征着热情、光明和能量。‘炎上’一词揭示了火的本质,而‘作苦’则是对火特性的味觉诠释,苦味往往与火过旺、焦灼相关,如同火势过猛,导致烧焦的味道。
金曰从革,从革作辛。金性属金,其质坚硬而能改变形态,象征着刚毅和变化。‘从革’揭示了金的物理特性和象征意义,而‘作辛’则是对金特性的味觉表达,辛味常常与刺激、辛辣相关,如同金属切割时的感觉。
水曰润下,润下作咸。水性属水,其质柔韧而能滋润万物,象征着生命的滋养和流动性。‘润下’揭示了水的本质,而‘作咸’则是对水特性的味觉诠释,咸味往往与海洋、盐分相关,如同水滋润万物后留下的味道。
土爰稼穑,稼穑作甘。土性属土,其质厚重而能承载万物,象征着稳定和丰饶。‘爰稼穑’揭示了土的农业生产功能,而‘作甘’则是对土特性的味觉表达,甘味常常与甜美、滋养相关,如同土地滋养作物后带来的甘甜。
火性炎上,上炎则作苦。水性润下,下润则作咸。木性升发,直则升而曲则不升,郁而不升,是以作酸。金性降敛,从则降而革则不降,滞而不降,是以作辛。这四句话分别阐述了五行中火、水、木、金的特性及其对应的味觉,通过对五行特性的描述,揭示了自然与味觉之间的联系。
使坎离交媾,龙虎回环,则火下炎而不苦,水上润而不咸,木直升而不酸,金从降而不辛。这里提到了坎离、龙虎等概念,它们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元素,代表着阴阳、五行等宇宙原理。这句话通过道家的宇宙观,解释了五行之间如何相互作用,以达到平衡和谐,从而影响味觉。
金木者,水火所由以升降也。木直则肾水随木而左升,金从则心火随金而右降。这里进一步阐述了金木与水火之间的关系,说明了五行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
木曲而不直,故肾水下润;金革而不从,故心火上炎。而交济水火,升降金木之权,总在于土。土者,水火金木之中气,左旋则化木火,右转则化金水,实四象之父母也。这段话深入探讨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指出土作为中气,是调和五行、维持平衡的关键。
不苦、不咸、不酸、不辛,是以味甘。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而作酸咸;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而作苦辛。缘土主五味,四象之酸苦辛咸,皆土气之中郁也。这段话说明了五味与五行之间的关系,以及土在五味中的核心地位。
四象之内,各含土气,土郁则传于四藏,而作诸味。调和五藏之原,职在中宫也。最后这句话强调了土气在四象和五脏中的重要性,指出中宫(脾胃)在调和五味、维护身体健康中的关键作用。